心禪僧

《一得集》~ 卷上諸論 (9)

回本書目錄

卷上諸論 (9)

1. 推摩法論

推摩法。乃先師之真傳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因後世不得傳授手法。以致棄置不用。幾於失傳。蓋小兒臟腑柔脆。受風寒暑濕之邪。即便發熱。或受驚嚇。肝膽氣浮。熱發於內。血熱沸騰。醫者不能見病知源。發表清裡。用藥雜亂。則以小兒柔脆之臟腑。運化乳食。

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藥性。豈有不反增藥病耶。何如推摩法。既穩而又速效哉。近來是術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覯。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臟。指尖屬臟。本節屬腑。熱清寒溫。實瀉虛補。分順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溫清補瀉之法。俱有下數。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亂推。

又有揉以運氣。掐以定驚。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訣做法。乃先師之秘法也。若能精是術者。廣行於世。則小兒之病。庶幾無夭札之虞矣。

白話文:

[推摩法論]

推摩法,這是前代老師親自傳授的獨家祕訣。根據病情進行推拿,效果立竿見影。但後世因為未能得到正確的手法傳授,導致這種方法漸漸被遺忘,甚至快要失傳。小孩子的臟腑柔嫩脆弱,一旦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影響,就會發燒。有的孩子受到驚嚇,肝膽氣浮,體內熱度升高,血液沸騰。醫生如果不能從病狀追溯到病因,對外散熱、對內清涼,用藥混亂,那麼對於小孩柔弱的臟腑來說,連消化奶和食物都有困難,怎麼可能再承受強烈藥性的衝擊呢?這樣一來,怎麼可能不會加重藥物引發的疾病呢?

相比之下,推摩法既安全又見效快。近來這門技術開始流行,但是精通的人卻不多。其方法是以手的五個手指分別代表五臟,指尖對應臟器,指根部對應腑器。熱症要清,寒症要溫,實症要瀉,虛症要補。順著推或逆著推,推左邊還是推右邊,轉右邊還是轉左邊,都有固定的溫、清、補、瀉的規則。每次操作都有固定的次數,可能是300次,也可能是500次,不能隨便推。

此外,還有揉搓以調節氣血,掐壓以安神鎮驚。臉上也有各部位對應的臟腑。肚子、腹部、手腳都可以進行推摩。有十種特定的手勢和技巧,這都是前代老師的獨家祕法。如果有人能精通這門技藝,在社會上廣泛應用,那麼小孩子的疾病,或許就能大大減少夭亡的風險了。

2. 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小兒臟腑柔脆。藥入不能運化。是以用藥宜輕。如外感風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藥。每味幾分可矣。藥味亦不宜多。如藥多而重。則藥反過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瘄二症。則宜重而不宜輕。輕則藥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則。痘瘄二症。乃先天之火毒盡發於外。是以人生每隻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觀葉氏案當自知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治療兒童時用藥應當輕淡的原則。因為兒童的內臟器官柔嫩脆弱,對於藥物的代謝能力較弱,因此在使用藥物時應採取較輕淡的劑量。例如,若兒童遭受外來風寒侵襲,用於疏散表邪、解熱的藥物,每種只需用少量即可,而且藥物的種類也不宜太多。倘若藥物的劑量過重或種類過多,反而會讓藥效超過病情所需,導致疾病無法痊癒。

然而,對於麻疹和水痘這兩種疾病,用藥則應該相對加重,不應過於輕淡。如果藥力不足,同樣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這是因為麻疹和水痘這兩種疾病,是先天的火毒一次性全面爆發於體外,一生中通常只會遭遇一次,與其他常見疾病不同。參照葉氏的病例研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3. 方藥針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論

方藥治病,始於伊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營衛、在六腑者,宜用湯劑;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營衛者,宜和。入於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腸胃者,宜下。在臟,則非湯劑所能盡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藥宜輕;心肝脾,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緩。

腎則多虛少實,故或宜於丸,或宜於膏。《內經》云:「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腎虛者,宜氣濁味厚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為膏為丸,同類相感,乃克有濟。如病在經絡,或疼痛流注,或拘攣弛縱,必用微針以調其外,更佐藥酒以和其內,則經絡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

徒事藥餌,病必不愈。如小兒驚風,二十四種,驚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兒丹毒,及大人惡血留阻,須用砭法,砭去惡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積,以及潰瘍虛寒,年久不斂,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腫瘍、疼痛、癥瘕等病,俱宜薄貼,但症有陰陽,而藥分寒熱耳。

如歷節痛風、筋骨疼痛,須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臟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則各有所主。先聖立法,一定不易。後世醫者,不能通曉,每以方劑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為終身之疾者多矣。故為醫者,必當深考古法,博覽群書,然後能操縱在手,運用如神也。

白話文:

使用方藥來治療疾病,最早可以追溯到伊尹時代。對於六淫(風、寒、溼、暑、燥、火)引起的病症,如果邪氣在皮表、肌肉、營衛或六腑,應使用湯劑來治療。若邪氣在皮表,應發汗;在肌肉,應解表;在營衛,應調和。若邪氣進入六腑,位於膈膜上方,應催吐;在腸胃,應瀉下。然而,若邪氣在臟腑,單純使用湯劑可能無法完全控制病情,這是眾所周知的。例如,肺部疾病常使用散劑,因為肺位處最高,用藥應輕盈;心、肝、脾臟的疾病,可能適合使用丹劑或丸劑,因其位置較深,治療應緩慢。

腎臟通常虛弱多於強壯,因此,使用丸劑或膏劑可能更合適。根據《內經》所述:「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所以,腎虛者應選擇氣味濃厚、富含營養的藥材,或是血肉有情的食材,製成膏或丸,利用同類相吸的原理,纔能有效治療。如果病變在經絡,或有疼痛、流注、拘攣、弛縱等症狀,必須使用針刺調理外部,再輔以藥酒調和內部,經絡和諧,通道暢通,疾病自然痊癒。

僅依賴藥物,疾病未必能痊癒。例如,小兒驚風的24種情況,通常需配合按摩,並使用灸法來治療。對於小兒丹毒,或成人血液淤滯,需要使用砭石刮痧,去除壞血。對於長期的寒性痼疾,如痞積、潰瘍虛寒,若肌肉出現黑色凹陷,除非使用灸法,否則難以恢復健康。腫瘤、疼痛、癥瘕等疾病,皆適用局部敷貼,但需區分陰陽,選擇寒熱不同的藥物。

對於關節炎、痛風、筋骨疼痛,應使用燻蒸來排出毒素。因此,根據疾病影響的部位,如皮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臟腑、上中下三焦,各有相應的治療方法。古聖先賢制定的治療原則,是不容改變的。後代的醫者,往往未能理解這些原則,常常使用同一種藥方治療各種疾病,導致病情無法痊癒,轉為終身疾病的情況屢見不鮮。因此,作為醫生,必須深入研究古法,廣泛閱讀各類醫書,才能靈活運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