癒風湯

YU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7%
脾經 13%
腎經 11%
胃經 10%
心經 9%
膀胱經 7%
膽經 4%
大腸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癒風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 羌活味辛、苦,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散寒之功效。風濕痹痛是本方主治病症之一,羌活能有效散寒除濕,緩解風溼引起的疼痛。
  2. 疏通經絡: 羌活性溫,能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風濕痹阻引起的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癒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由於癒風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較寒涼的藥材,添加甘草可中和寒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傷害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補脾益氣、緩解疼痛、利水消腫等功效。這些功效可以與癒風湯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例如緩解風寒濕痺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癒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肺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痙的功效。風為百病之始,風邪入侵肌膚腠理,則易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狀。防風能驅散風邪,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2. 疏散風寒: 癒風湯主治風寒濕痹,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防風能疏散風寒,使寒邪從體表排出,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癒風湯中加入蔓荊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蔓荊子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風熱上擾可導致頭痛、眩暈、鼻塞等症狀,而癒風湯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等症狀,蔓荊子有助於清熱解表、改善頭部不適。
  2. 通絡止痛:蔓荊子亦能通經絡、止疼痛。風邪入絡可致疼痛麻木,蔓荊子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與癒風湯中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病症。

癒風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往往伴隨血瘀阻滯,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風濕痹痛症狀。
  2. 升陽舉陷: 川芎能升散陽氣,使氣血上行,對於風濕痹痛引起的肢體沉重、麻木等症狀,具有提升陽氣、驅散寒邪、恢復肢體功能的作用。

癒風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寒止痛: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癒風湯主治風寒濕痹,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細辛可溫散寒邪,解除經絡痺阻,緩解疼痛。
  2. 引藥入經:細辛氣味辛香,能引藥力入經絡,促進其他藥物發揮藥效。癒風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均具有祛風濕的功效,細辛可助其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的目的。

癒風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風濕痹痛常伴有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疼痛加劇。枳殼能疏通肝氣,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2. 消食導滯,促進藥物吸收: 癒風湯中多用溫燥之品,容易導致脾胃氣滯,影響藥物吸收。枳殼具消食導滯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發揮療效。

癒風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扶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風邪易傷正氣,導致氣血虛弱,而人參可以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侵襲,從而有助於緩解風痺症狀。

二、調和藥性:癒風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防風等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人參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癒風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黃能驅散寒邪,使腠理開泄,達到散寒止痛的效果。

2. 通經活絡: 麻黃亦能通利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痺痛。

因此,麻黃在癒風湯中起到發汗解表、通經活絡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

癒風湯中加入菊花,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風熱之邪,常易犯肺,引起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菊花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故而被納入癒風湯中。

此外,菊花亦有平肝明目之效,對於因風熱上擾引發的頭昏眼花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癒風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風熱感冒或暑熱引起的頭痛、發熱、口渴等症狀,薄荷能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2. 疏散風熱: 薄荷能疏散風熱,使之從體表宣泄出去,有利於緩解風熱引起的疾病。例如,風疹、麻疹等,薄荷可通過疏散風熱,促進疹子的發散,減輕病情。

癒風湯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滋補肝腎,強健筋骨: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風濕病多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所致,枸杞子可補益肝腎,從根本上改善風濕病症狀。

二、 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枸杞子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風濕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

癒風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風邪侵襲,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疼痛、麻木等症狀。當歸可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

2. 促進藥效發揮,增強療效: 當歸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治療風溼痹痛。例如,當歸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更好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促進痹證的康復。

因此,癒風湯中加入當歸,不僅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還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更好地治療風溼痹痛。

癒風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痛: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風濕痺痛多因濕熱蘊結於筋骨,致使經絡阻滯,疼痛難忍。知母能清熱瀉火,涼血止痛,可有效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症狀。
  2. 滋陰潤燥,養陰生津: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還具有滋陰潤燥,養陰生津的功效。風濕痺痛常伴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陰虛症狀。知母能滋陰潤燥,養陰生津,可改善陰虛所致的症狀,促進機體恢復平衡。

癒風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針對風濕熱痺的病症。地骨皮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解肌止汗的功效。

風濕熱痺常伴有發熱、口渴、皮膚紅腫熱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這些症狀正是地骨皮擅長治療的範圍。地骨皮能清熱涼血,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並能解肌止汗,改善皮膚紅腫熱痛,同時還能散瘀消腫,減輕關節疼痛。因此,地骨皮在癒風湯中扮演著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角色,有助於緩解風濕熱痺的症狀。

癒風湯中使用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扶正祛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風邪易傷人體正氣,導致氣虛表虛,黃耆能補益正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風邪侵襲,促進機體恢復。
  2. 配伍協同,增強療效: 黃耆與癒風湯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羌活等配伍使用,可加強補氣固表、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的功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效果。

癒風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腰腿痠痛等症狀,獨活能有效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疏經通絡: 獨活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疾病,獨活能有效改善關節活動受限、疼痛難忍等症狀。

因此,獨活作為癒風湯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並促進經絡通暢,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癒風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是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等功效。癒風湯作為治療風濕痺痛的方劑,常因肝腎虧虛,筋骨失養而導致病症。杜仲能補益肝腎,使肝腎充盈,從而增強筋骨之力,改善風濕痺痛。此外,杜仲還能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癒風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散寒: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驅散體內寒邪,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 消腫止痛: 白芷亦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因風寒所致的局部腫脹、疼痛。

因此,癒風湯中加入白芷,能有效改善風寒引起的各種不適,達到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療效。

癒風湯中使用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狀,秦艽能有效緩解,與癒風湯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
  2. 疏肝理氣: 秦艽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癒風湯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兼有肝氣鬱結的患者,秦艽的疏肝理氣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疼痛,使療效更佳。

癒風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風濕痹痛常與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發陽氣的作用,能解肝鬱之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因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和麻木。
  2. 調和營衛,驅散寒邪:風濕痹痛常因感受風寒濕邪所致,柴胡兼具解表和疏風作用,能調和營衛,驅散寒邪,使身體恢復正常狀態。同時,柴胡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好地發揮驅散寒濕、止痛的功效。

癒風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風濕痺痛常伴隨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麻木。半夏能燥濕化痰,祛除濕邪,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風濕痺痛常因濕邪困脾,脾胃失調,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調節脾胃功能,改善噁心嘔吐等不適。

因此,癒風湯中加入半夏,既能祛除濕邪,又能調節脾胃,有利於整體治療風濕痺痛。

癒風湯中包含前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前胡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癒風湯主治風寒外感,症見咳嗽、鼻塞、痰白清稀等,而前胡可有效驅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利氣行水,止咳化痰: 前胡兼具利氣行水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緩解因風寒阻滯肺氣而引起的痰液積聚,進一步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癒風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溼化痰、止痛的作用。風邪入絡,阻滯經脈,可導致疼痛,厚朴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溫陽散寒:厚朴亦可溫陽散寒,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厚朴可溫陽化寒,緩解疼痛。

因此,厚朴在癒風湯中起到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

癒風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風邪傷筋骨,常伴隨氣血不足,筋骨失養。熟地黃能補益血氣,為筋骨提供營養,從根本上改善風痺症狀。
  2. 溫陽化寒:熟地黃雖性溫,但並非燥熱之品,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可溫陽化寒,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癒風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效果。對於風濕痺痛、關節腫痛等症狀,防己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2. 利水消腫: 防己亦能利水消腫,對於風溼所致的關節腫脹,可以起到消腫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防己在癒風湯中的加入,可以發揮其祛風溼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風溼病的目的。

癒風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能利水滲濕,去除體內濕氣,有助於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等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還具健脾益氣之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風寒濕邪的侵襲,從而減輕風濕痺痛的症狀。

茯苓的加入,不僅能直接緩解風濕痺痛的症狀,更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達到治本的效果。

癒風湯中使用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黃芩味苦性寒,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癒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熱痺,症狀常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黃芩可清熱除濕,緩解這些症狀。
  2. 解毒消腫:黃芩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解毒散瘀,消腫止痛。風濕熱痺常伴有局部紅腫,黃芩可以消腫止痛,緩解疼痛。

癒風湯中添加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的功效。風熱之邪犯肺,則會出現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石膏可以清熱瀉火,解表散邪,緩解風熱所致的炎症。
  2. 收斂生津: 石膏亦有收斂生津的功效,可緩解風熱引起的津液消耗,減輕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癒風湯中加入石膏,可有效清熱瀉火,收斂生津,幫助患者快速恢復。

癒風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疼痛,止痛安神: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風邪侵襲筋骨,常伴隨疼痛、麻木等症狀,白芍可緩解疼痛,使患者得以安神休息,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2.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癒風湯中可能含有辛溫燥烈之藥,例如羌活、獨活等,容易傷陰耗血。白芍可以調和藥性,防止燥烈之藥過度傷陰,使藥性平和,避免對患者造成負面影響。

癒風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風濕痹痛常伴有熱象,如發熱、紅腫、疼痛等,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炎症反應。同時,生地黃可以滋陰養血,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和痺痛。
  2. 配伍協調,相輔相成: 生地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與川芎、當歸等藥物配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與白芍、熟地黃等藥物配伍,可以補益氣血,緩解疼痛,增強體質。

癒風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祛風:蒼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燥濕祛風之效。風濕痹痛常因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蒼朮可燥濕化痰,祛除風邪,疏通經絡,從而緩解疼痛。
  2. 健脾燥濕:蒼朮兼具健脾燥濕之功。風濕痹痛患者脾胃虛弱,易受濕邪侵襲,蒼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減少濕邪的產生,從而達到治療風濕痹痛的目的。

總而言之,蒼朮在癒風湯中,發揮著燥濕祛風、健脾燥濕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濕痹痛。

癒風湯中使用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經通絡: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通絡之效,可溫煦陽氣,疏通經絡,改善風寒痹阻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二、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營衛失調,進而緩解疼痛、發熱、惡寒等症狀。

桂枝與其他藥材配合,在癒風湯中發揮溫經通絡、調和營衛的作用,有效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主治功效


癒風湯介紹

在傳統中醫藥學中,癒風湯被認為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身痛、中風後遺症、四肢麻木、腰痠背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後瘀阻、風濕痹痛、貧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不孕不育等疾病。

癒風湯組成介紹

癒風湯是中藥複方,由多種藥材組成,包括:

  1.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2. **桂枝:**發汗解表,溫經通脈。
  3.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益脾。
  4. **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
  5.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6.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
  7.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
  8.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
  9. **柴胡:**散風熱,清肝解鬱。
  10.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止痛。
  11.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12. **地骨皮:**清虛熱,清熱瀉火。
  13.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
  14. **杜仲:**補氣強筋,補益肝腎。
  15.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
  16. **茯苓:**利水消腫,健脾益氣。
  17. **枸杞子:**滋陰補腎,明目益精。
  18. **厚朴:**溫中降氣,健脾胃。
  19. **菊花:**清熱解毒,散風熱。
  20.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21.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益氣。
  22. **蔓荊子:**發汗解表,散風熱。
  23.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
  24. **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
  25. **秦艽:**清熱瀉火,祛風除濕。
  26. **人參:**補氣益血,強身健體。
  27.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28.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
  29.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
  30. **細辛:**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31.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
  32.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33.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

癒風湯總結

癒風湯在中醫藥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廣泛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癒風湯中的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補氣養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及有其他疾病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半身不遂慢性腎衰竭痛風阿茲海默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四肢抽搐身體沉重容易健忘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癒風湯,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八。 組成:蒼朮、陳皮、甘草、防風、皮消、苦參、瓦松、胡麻仁、紫背浮萍各等分。 主治:痛風。

癒風湯,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防風、人參、川歸、羌活、川芎、柴胡、前胡、茯苓、枳殼、甘草、細辛、秦艽。 主治:諸不足風症,氣血兩虛,病後諸風。

癒風湯, 出處:《萬氏女科》卷三。 組成:羌活2錢,防風2錢,當歸(酒炒)2錢,川芎2錢,白芍(酒炒)2錢,桂2錢,黃耆2錢,天麻2錢,秦艽2錢。 主治:産後中風。因産後正氣暴虛,百節開張,風邪易入,調理失宜,風即中之,不省人事,口目蠕動,手足攣曲,身如角弓。

癒風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1錢2分,白朮(去蘆)1錢2分,白茯苓(去皮)1錢2分,當歸(酒洗)1錢2分,川芎8分,白芍(酒炒)1錢,陳皮1錢,半夏(薑制)1錢,枳實(麸炒)7分,防風7分,羌活7分,甘草3分。 主治:一切風症,卒中、初中,中腑、中臟及臟腑具中。

癒風湯, 出處:《玉案》卷二。 組成:獨活1錢2分,羌活1錢2分,蟬殼1錢2分,半夏(薑礬制)1錢2分,川芎1錢2分,黃芩(酒炒)1錢2分,黃連(薑汁炒)8分,白芍(酒炒)8分,當歸8分,陳皮8分,荊芥8分,防風8分,生地1錢5分,威靈仙1錢5分,金沸草1錢5分,僵蠶1錢5分,貝母1錢5分,茯苓1錢5分,膽星8分。 主治:一切中風,言語難,肝腎虛,筋骨弱,及風熱體重,四肢偏枯,半身不遂。

癒風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羌活2兩,甘草2兩,防風2兩,蔓荊子2兩,川芎2兩,細辛2兩,枳殼2兩,人參2兩,麻黃2兩,甘菊2兩,薄荷2兩,枸杞子2兩,當歸2兩,知母2兩,地骨皮2兩,黃耆2兩,獨活2兩,杜仲2兩,吳白芷2兩,秦艽2兩,柴胡2兩,半夏2兩,前胡2兩,厚朴2兩,熟地黃2兩,防己2兩,茯苓3兩,黃芩3兩,石膏4兩,芍藥3兩,生地黃4兩,蒼朮4兩,桂枝1兩。 主治:行導諸經,安心養神,調陰陽。初覺風動,服此不致倒僕。主治: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者;及小兒驚癇搐急,慢驚風;脾腎虛,筋弱語言難,精神昏憒;內弱風濕;一臂肢體偏枯,或肥而半身不隨,或恐而健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