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書

《針灸神書》,一部承載著南宋時期針灸學精粹的古老醫典,由傳說中的瓊瑤真人所著。此書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尤其在針灸領域,被譽為研究其理論與實踐的關鍵文獻之一。雖然關於瓊瑤真人其人的確切歷史記載不多,且「真人」之稱常與道家修煉者相關,暗示著此書可能源於某些不輕易外傳的秘術或口訣,但從書中闡述的內容來看,其體系完整,技法詳盡,足見作者或編者的深厚醫學造詣。書名冠以「神書」二字,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於針灸療效的神奇體驗與崇高評價,以及此書在傳承者心中的重要性。書本的流通與演變可能歷經多代,正如序中所提及,後世廣為流傳的《針灸大全》、《針灸大成》等著作,皆可能源出此《瓊瑤》,若此說屬實,則其影響力更是非同小可。

《針灸神書》全書結構精煉,共分為三卷。這種分卷方式,清晰地將針灸學龐雜的內容條理化,從基礎理論到臨床應用,再到實際操作,層層遞進,便於習醫者循序漸進。

第一卷奠定了全書的理論基石,深入探討了針灸學的核心概念。其中,經絡是針灸學的靈魂,書中必然詳述了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路徑、生理功能及其與臟腑的關係。穴位,作為氣血輸注、經絡聯絡體表與內部的關鍵點,其定位、主治、配伍等內容,應是本卷的重點。而氣血作為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物質,以及針灸調節的對象,其運行機制、病理變化與針灸的關係,也是理論探討不可或缺的部分。從提供的卷一內容來看,它確實涵蓋了經絡流注(手足陰陽流注篇)、絡脈傳注,並且通過歌訣形式探討了更深層次的理論,如標本、運氣以及十二經脈的水火屬性及相應的治療原則。這表明第一卷不僅介紹基礎概念,更觸及了根據陰陽、五行、氣血、寒熱、濕燥等複雜因素來辨證施治的思路,是針灸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例如,《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就將經脈分為屬火、屬濕、有寒熱三類,並提出治火、治濕、解表、攻裡等不同的治療策略,體現了針灸治療的高度辨證性。

第二卷則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聚焦於針灸在各種疾病治療中的具體應用。雖然在提供的選段中未能直接看到疾病治療方案的具體章節,但從序言和卷一序一對當代醫者「不識何經受病,妄行取穴」、「不知左補右瀉」、「不知移疼注痛」、「不知熱中取涼、涼中取熱」等問題的批評中,可以推斷,第二卷的內容應是針對各種常見病症,詳細闡述如何根據疾病的性質、病位、病邪屬性,結合第一卷的理論,選取合適的經絡穴位,並運用相應的針刺手法來進行治療。這部分內容是臨床醫生最為關切的,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指導和經驗傳承。它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臨床情境相結合,是習醫者掌握針灸治病能力的關鍵。

第三卷專注於針灸操作的具體技術與方法。這部分內容極為重要,因為針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操作的精準與手法的運用。書中應詳細介紹針刺的進針、行針、出針方法,包括不同體位、不同穴位的操作要點。艾灸作為針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方法(如直接灸、間接灸、溫針灸等)、適應症與禁忌也應有詳細說明。拔罐作為輔助療法,其操作技巧與應用範圍也可能包含在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序言及卷一序一中多次強調的「神針手法」,如腹部盤盤、搓、循逆順、刮、戰、搖、按、攝、彈、搓、搜等,這些都是特定的行針手法,用於調節氣血、激發感傳、增強療效。書中對這些手法的闡述,包括它們的作用原理、操作要領、適用時機等,無疑是其精髓所在,也是區別於一般針灸書籍的特色。此外,對進針深度的分寸、留針時間、補瀉手法的具體實施(如左補右瀉)、以及如何配合病人的呼吸來行針(呼吸度數)等細節的強調,都顯示了此書對操作細節的極致追求,認為這些微小的差異是影響療效乃至生死存亡的關鍵(「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從提供的卷一內容來看,書中對於理論與操作的結合極為重視。例如,瓊瑤真人用升陽升陰氣上氣下之手法講論歌,就將特定手法(升陽、升陰、氣上、氣下、搓摩)與經絡及病證相結合,強調根據經絡屬性(太陽、陽明等)和病機(熱甚、實證、四逆)來運用手法。這體現了《針灸神書》不僅是一本羅列穴位和方法的書,更是一本強調理論指導下精確操作的著作。

書中穿插的《宋徽宗皇帝崇寧五年論》這一節,雖然形式上類似歷史記錄,但更可能是一種文學化的表達或傳說的記載,旨在通過皇權的重視來凸顯此書的價值和地位。內容描述了當時醫術不精導致百姓多死,皇帝憂心忡忡,大臣直言批評時醫「學不從師,針不按穴,藥不依方」,甚至區分了「明醫」與「盲醫」。隨後,皇帝下旨尋訪《瓊瑤真人神書》,並命多位官員考證和學習書中的各種精妙手法(包括氣上氣下、盤盤針法、三百六十餘穴、手指之法、神針手法、汗吐下三法、腹盤盤手法、刮戰提按、攝彈搓搜等),甚至給予習成者免除差役的優待,並強調心傳口授、不得妄傳。這段記述雖然其歷史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它強烈地傳達了幾個重要信息:一是當時針灸醫學面臨的困境與對優秀醫術的渴求;二是《針灸神書》在當時(或編撰者所處時代)被視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神書」,集各種高深技法於一身;三是書中許多核心技術被認為是秘傳內容,需要真師口授,且價值極高(「千金不傳」),反映了古代醫學知識傳承的特殊性。

《針灸神書》對後世的針灸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為後來的針灸著作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基礎,更通過其對複雜手法和精確操作的強調,提升了針灸學的學術層次和臨床療效。書中對氣血運行、標本運氣、經絡水火屬性等的深入探討,豐富了針灸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而對多種行針手法的詳盡描述,則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實操的範本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調控針刺感應,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序言作者古扐吉詹景炎在道光年間(1836年)為此書作序,表明此書至少流傳至清代,且仍被視為極具價值的經典,影響力跨越數百年。

現代對《針灸神書》的重編和補充,是傳統醫學在當代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重編者對原文進行全面的校對和整理,修正原文中的錯誤和疏漏,這是對古籍負責的態度,確保了文本的準確性。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則體現了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開放精神。現代醫學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更加深入,能量守恆、信息傳遞等現代科學理論或許能為傳統的經絡、氣血理論提供新的解釋視角。結合現代醫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編者的臨床經驗,對原文進行補充,可以在保持原書精髓的基礎上,使其內容更加完善、更貼近當代臨床實際,也更容易被現代人理解和接受。例如,對穴位的定位可能參考了更精確的解剖學標誌,對某些疾病的認識和針灸方案可能結合了現代醫學的診斷標準或療效評估方法。

總而言之,《針灸神書》是一部集理論、臨床和操作於一體的南宋針灸學經典。它系統地闡述了針灸的基礎理論、複雜的辨證施治原則以及豐富多樣的行針手法,特別強調了精準操作與心法傳承的重要性。書中的內容,尤其是對各種「神針手法」的描述,是古代針灸技藝高度發展的體現。雖然作者身份帶有傳奇色彩,且書中包含類似傳說的敘事,但這些都無損其作為一部重要醫學文獻的價值。它對後世針灸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研究中國針灸史、學習古代針灸技術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而現代的重編和補充工作,則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這部古老經典的活化與創新,旨在使其更加完善精確,以便更好地服務於當代醫學實踐,並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學習這門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古老醫術。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人類健康的貢獻。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2)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3)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4)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5)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6)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7)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8)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9)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0)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1)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2)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2)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3)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4)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5)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6)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7)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8)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9)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0)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1)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2)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3)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4)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5)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6)

卷二·瓊瑤神書地部 (17)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2)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3)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4)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5)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6)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7)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8)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9)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0)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1)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2)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3)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4)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5)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6)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7)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8)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9)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20)

卷四·附方穴圖 (1)

卷四·附方穴圖 (2)

卷四·附方穴圖 (3)

卷四·附方穴圖 (4)

卷四·附方穴圖 (5)

卷四·附方穴圖 (6)

卷四·附方穴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