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書》~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3)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3)
1. 二取南方丙丁火講論答問二十一法
二取南方丙丁之火,其色赤,主虛,口苦。其髒心,心主血,火曰炎上。血走住為心傷氣肺,主人咳嗽,此乃肺生紫色紫泡。紫泡破者,咳嗽吐血,主面黃面赤。吐痰者,主肺氣不能和血。但吐痰血,有腰痛者,腎虛即死。二年至十二年而死。葉血者,春夏而死,不治。
又有心傷五臟痛者,冬吐血,而遇夏季日死。春季吐血,而遇秋季日死。夏季吐血,而遇冬季日死。宜取搖搖、盤盤之理,不須註解也。
白話文:
我們來看南方丙丁屬火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人的臉色會偏紅,主要表現為虛弱,口中感覺苦澀。影響的主要器官是心臟,心臟主管血液循環,火象徵著上升的特性。當血液流動受阻,就會造成心臟受損,影響到肺部功能,使人產生咳嗽。這種情況下,肺部可能會出現紫色的泡泡。如果這些紫色泡泡破裂,就會導致咳嗽時帶有血絲,臉色可能呈現黃或紅。若是有吐痰的症狀,則表示肺部無法與血液和諧運作。如果只是吐出血痰,而且伴有腰痛,則代表腎臟虛弱,這情況下,病人可能在兩年到十二年內死亡。若是吐血,且在春夏季節,通常無法治療,病患將於該季節內死亡。
另外,如果心臟受損,導致五臟疼痛,冬天吐血,到了夏天就可能死亡。春天吐血,等到秋天就會死亡。夏天吐血,則可能在冬天死亡。對於這些情況,我們可以運用搖搖、盤盤的理論來理解,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2. 三取西方庚辛金講論答問二十二法
三取西方庚辛金,行者其色白,其臟肺,主氣,從作血。心血走至肺,紫泡。紫泡破者,吐血不已,灸腎俞二穴、三里二穴。凡腹內不可灸,用盤搖之理。若盤盤法多者,不可亂盤,使五臟氣亂也。但凡有病,輕取輕盤,務在伸提而響矣。
白話文:
[三取西方庚辛金講論答問二十二法]
選擇與西方相關的庚辛金屬性治療方法,此法適合皮膚蒼白的患者,主要針對肺部疾病,調節氣息,影響血液循環。當心血流至肺部時,可能形成紫色的泡泡(血栓)。一旦這些紫色的泡泡破裂,就會引發持續性的吐血現象,這種情況下,可以施灸於腎俞穴兩個位置和三里穴兩個位置來治療。
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腹部內部問題不適用灸療,應該使用搖盤法來處理。如果搖盤法種類繁多,不能隨意混用,以免造成五臟六腑的氣息紊亂。總的來說,無論是何種疾病,應輕柔地進行治療,重點放在提升氣息並使其順暢流通上。
3. 四取北方壬癸水講論答問二十三法
四取北方壬癸之水,其色黑,其臟腎,主於骨關,下思咸。肺乃腎之母。不問男女先灸,腹內宜用盤搖,養腎水為本也。
白話文:
「從四大方中的北方取代表水的壬癸之象,其象徵顏色為黑色,對應的臟腑是腎,主要影響骨節關節,其味道與鹹相應。肺臟是腎臟的母臟。無論男女,在治療上應先採用灸療,對於腹部內部的調理,應使用如盤搖般的按摩手法,強調保養腎臟和水分是根本。」
4. 五取中央戊己土講論答問二十四法
五取中央戊己土,其色於腹部丹穴,中央之土為本,其臟脾,主內,王日緣作盤三,初多用提上,循補搖提。多憑補,不用瀉。內享七七莫妄施,肝、心、脾、肺,分配四時,針刺已見圖。脾土於四季,木旺一十八日,見坤土,土生化一十一臟,受胃之東,乃能生化。腹中盤搖,乃能化寒熱冷氣。
分於各臟,化為十一臟。若寒痛,左盤七七,熱,痛止,右盤七七,提搖。冷氣痛,先提,左盤盤。凡腹內用響,七提,三補,五搖。寒,提,熱右響。此是冷氣痛,提則止,左內庭下即效。
白話文:
我們從中焦的脾胃開始,這部分在腹部的中心位置,顏色與土相關。在五行理論中,土屬脾,掌管身體內部,如同一個盤子,用來存放和調節食物。治療時,大多數情況下會使用提升和搖動的方法,主要用於調節和補益,而不是清除或排泄。
在體內,這種調節應該精確地進行,不能隨意操作。肝、心、脾、肺這四個器官,分別對應四季,針灸的穴位已在圖中標明。脾臟在四季中,當木氣旺盛的18天,遇到坤土,可以生成和轉化出11個主要的臟器,並在胃部東側,發揮其生成和轉化的作用。腹部的搖動,能夠調節體內的寒熱冷氣。
這些能量被分配到各個臟器,形成11個主要的臟器。如果感到寒冷和疼痛,就在左側搖動7次;如果是熱痛,則在右側搖動7次。對於冷氣引起的疼痛,先提升再在左側搖動。通常在腹部內操作時,要進行7次提升,3次補益,5次搖動。如果是寒冷,就提升;如果是熱,就在右側操作。這是處理由冷氣引起的疼痛的方法,提升可以緩解疼痛,在左側的內庭穴下方立即生效。
5. 一取氣上之法講論答問二十五法
一取氣上之法,補三次,即提七次,將針向上,是為循。
問曰:何為血行、氣行?
答曰:氣行者,麻。血行者,痛也。
問曰:氣上,何以氣血調勻?
答曰:上刮七次,又戰七次,氣血相停,不傷榮衛。不知氣血相停,如無目之人也。
白話文:
[一種提升氣的方法,討論與回答的二十五種方式]的內容如下:
一種提升氣的方法,先補充三次,然後再提升七次,讓針往上方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循環。
有人問:什麼是血行、氣行?
回答是:氣行的感覺像是麻。而血行的感覺則是疼痛。
再問:當氣往上時,該如何使氣血調和均勻?
回答:往上刮七次,再揉搓七次,這樣氣血就會保持平衡,不會損傷到身體的營養和防護系統。如果不瞭解氣血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就像是瞎子一樣,無法看到事物的真實情況。
6. 二取氣下之法講論答問二十六法
二取氣下之法,瀉四次,即按七次,將針向下循。
問曰:血痛血行,氣麻氣行者,依前一理。氣下者何以氣血調勻?
答曰:下刮七次,戰七次,相通。知道氣下者,又不知冷熱汗出者,此乃不為良醫。
白話文:
「在施行讓氣下降的療法時,先進行四次的瀉法,然後按壓七次,引導針向下方順行。
有人問:當血痛出現,血就會流動;當氣麻發生,氣也會流動,這都是根據同一個原理。那麼,讓氣下降的療法,又是如何使氣血達到平衡的呢?
回答是:向下刮動七次,然後再振動七次,使氣血互相流通。如果醫生只知道如何讓氣下降,卻不知道如何判斷病人是否因為治療而出現冷熱汗出的反應,那這樣的醫生就不能稱為一個好醫生。」
7. 三取攝之法講論答問二十七法
三取攝之法,何為攝?
答曰:在有病,將針頭再提,用七七貫穿經絡,方謂之搜。補瀉提按等,不使搜,病者不能除,所以見血氣上下皆行也。
白話文:
關於「三取攝之法」中的「攝」指的是什麼?
回答是:當病人有病時,應將針頭再次提起,並用七次重複穿刺經絡,這才稱之為「攝」。像補法、瀉法、提針、按針等手法,如果不進行「攝」的步驟,病人的病症便無法根除,這是因為「攝」能讓血液和氣在人體內上下流動。
8. 四取捫者講論答問二十八法
四取捫者,何為捫?
答曰:用氣上、氣下之法。捫,關關。開者,瀉也;關者,補也。取血多用補,取氣多用開。
白話文:
所謂的「四取捫者」,究竟什麼是「捫」呢?
回答是:這是運用在調節上氣與下氣的方法上。「捫」,指的是關閉與開放的動作。當我們開放時,是在進行瀉法;當我們關閉時,則是在進行補法。如果要處理血液相關的問題,多半會使用補法;而處理氣的問題,則大多採用開放的方法。
9. 五取彈努之法講論答問二十九法
五取彈努之法,何也?
答曰:取血者,先彈七七,下即補三四次。若是不止,將糊針眼上三寸,醫人親手打乞三下,此血即止。
白話文:
「五取彈努之法」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是:在進行採血時,首先需輕拍七次,然後再進行三四次的補充抽取。如果出血仍無法停止,應在針眼上方三寸處貼上藥膏,由醫生親自用手擊打三次,這樣出血就能得到控制。
10. 六取進退之法講論答問三十法
六取進退之法,何也?
答曰:血來加進,氣來加退。進者,主病人發熱。退者,虛汗有冷,邪氣出,正氣歸於外絡也。
白話文:
什麼是六取進退的方法呢?
回答是:血液充盈表示病情在進展,氣力增強則表示病情在退減。病情進展主要表現在病患體溫升高。病情退減則表現為虛弱出汗且感到寒冷,這時邪氣正在消散,正氣正在回歸到身體的外絡組織中。
11. 七取撞搓之法講論答問三十一法
答曰:皮熱不來者,補提勿轉太緊。太緊者,搖搖十四下。病者渾身大熱,方可左右取血為妙。
白話文:
回答說:如果皮膚感覺不到熱感,那麼在施行補提手法時不要轉得太緊。如果真的轉得太緊了,就輕搖十四下。只有當病人全身非常燥熱時,才適合使用左右取血這種方法,這樣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