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書》~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0)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10)
1. 陰榮五十四法
春夏致一陰,用針深坑入皮五分,至腎肝之部,致陰氣以和陰,浮入皮二分,至心肺之得氣引持。
白話文:
【陰榮五十四法】
在春夏之季,施針療法時應達到一陰的調節,即針刺深度需達皮下五分,直至影響到腎臟與肝臟的功能區,以此促進陰氣的平衡與和諧。而當針刺於皮表時僅需深入二分,此時針感會傳導至心臟與肺臟,從而引發並保持該部位的氣感反應。
2. 陽衛五十五法
秋冬致一陽,用針淺,氣以和,陰部得氣,推內致陽。當補,從衛取氣,得氣推納。當瀉,從榮買氣,得氣引瀉。
陽不足,陰有餘,當先補陽而後瀉陰。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膽經,然後瀉足厥陰肝經也。
大指出是補,呵是暖;大指入是瀉,吸是涼。
急提慢按,自然涼瀉;慢提急按,自然熱補。
一飛二進,真氣自至;一退三飛,邪氣自微。
瀉,氣來實而牢牢實者,瀉之;補,氣來虛而濡者,補之。
疼痛即瀉,先吸後呼之;癢麻即補,先呼後吸之。
凡補瀉,先診五臟脈,及用刺之穴。
白話文:
[陽衛五十五法]
在秋冬季節,我們要調養身體的一絲生機,針灸時應淺層施針,使氣血平和,讓陰部得到氣血,再將氣血推向內裡,達到調理陽氣的效果。如果需要補充氣血,就從人體的防禦系統取氣,取得氣血後再將其納入體內。如果需要排解多餘的氣血,就從血液循環系統中取氣,取得氣血後再將其引導出體外。
當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時,應該先補充陽氣再排解陰氣。比如膽經氣血不足,肝經氣血過剩,應先補充膽經的氣血,然後再排解肝經的氣血。
大拇指向外移動表示補充,呵氣表示溫暖;大拇指向內移動表示排解,吸氣表示清涼。
快速提起針頭,緩慢按下針頭,會自然產生清涼排解的效果;緩慢提起針頭,快速按下針頭,會自然產生溫熱補充的效果。
一飛二進,真正的氣血就會自動到達;一退三飛,邪氣就會自動減弱。
排解,如果氣血來的強烈且堅固,就進行排解;補充,如果氣血來的虛弱且柔軟,就進行補充。
如果感到疼痛,就要進行排解,先吸氣後呼氣;如果感到癢或麻木,就要進行補充,先呼氣後吸氣。
無論是補還是排解,都要先診斷五臟的脈象,以及確定針灸的穴位。
希望這能幫到你!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3. 流注提針鋼領五十六法
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五行生剋補瀉於心。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寒熱醉飽,勞弱風陰。春夏宜暖,秋冬大溫。端心正已,如待貴賓。左手按定,右手持針。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
循捫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隨除起針。患者病未,補陰重分。合穴相引,何患厥深。行針之士,當熟在心。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白話文:
在準備進行針灸之前,應先觀察天氣的晴雨,詳細診斷病因,判斷出病痛屬於哪一條經絡。確定穴位後,要清楚明白地瞭解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以及如何進行補瀉。要注意血液的流向和禁忌,避免在不適合的時間進行針灸,當太乙星在宮位時,絕對不要施針。在病人感到寒冷、發燒、醉酒、過飽、勞累或處於風寒陰濕的環境下,都不適合進行針灸。春夏季節針灸時宜選擇溫暖的環境,秋冬則需更為保暖。醫生在針灸時要保持心態端正,像迎接貴賓一樣對待患者。左手固定患者的位置,右手拿針。
根據秋冬春夏的不同氣候,針灸的深度和次數也會有所不同。對於陽性病痛,應在患者呼氣時施針;對於陰性病痛,則應在患者吸氣時施針,並讓患者在施針過程中保持吸氣狀態。
在找到穴位後,要弄清導致病痛的原因。如果病痛已經減輕,就可以拔針。如果患者病情仍未好轉,則應加強對陰性的調理。不同的穴位相互配合,可以治療各種深層次的疾病。進行針灸的人,應該熟悉這些知識,並將其牢記於心。前人的經驗之談,要像珍視黃金一樣珍視。如果洩露了這些祕密,將會受到祖先的懲罰。
4.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說: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江河閉塞,钁鋤開之;氣血凝滯,須用砭針刺之。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
《黃帝內經》云:人身有三百四十九道,單穴四十九道,雙穴三百一十。
《銅人經》云:六百四十四穴,所處不同。識得陰陽,辨得虛實,知其逆順,是動所生,方可行針。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依經取之。針之毫毛,隱顯莫測,下針必在靈驗。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似角弓展展而開。針之玄妙,至理難通。上察周天纏度,奮然氣引而來,下極黎庶殘骸,卻邪陶陶而去。
針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湧泉與璇璣、百會。把攢五嶽,恆衡岱華嵩。人有五臟,心肝脾肺腎。針有五穴,井滎輸經合。溝渠閉塞,水在於內,經絡不通,氣血在中。開渠流水,引氣而行。亙古至今,補虛瀉實,宜淺宜深。然雖手到處,人心巧巧,名傳四海。雖不針枯骨重活,自然有起死回生。
覽此斯言,神明佑之。
白話文: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提到:下針時就如龍躍入大海,拔針時就像猛虎離山,針灸有著能迅速控制病情的神效,藥物則有著強大的治療力。就像江河堵塞需用鏟子挖掘疏通一樣,當人體氣血凝滯時,就得用砭針來刺激疏通。針尖細小如粟米,針刺後的氣感卻像雲煙般瀰漫。
根據《黃帝內經》記載,人體有三百四十九個穴位,其中單獨存在的穴位有四十九個,成對出現的穴位有三百一十個。
《銅人經》指出,全身共有六百四十四個穴位,且每個穴位的位置都不相同。只有理解了陰陽平衡,辨別了虛實情況,知道其順逆之分,以及病痛的生成原因,才能進行針灸。虛證需補,實證需瀉,非虛非實的病症則要根據經絡理論來決定針灸的部位和深度。針尖細若毫毛,其作用往往難以預料,但下針必定有效。呼吸之間,氣感如江河般洶湧而來;按壓和提起針具,就像拉開角弓一樣自如。針灸的玄妙,其原理難以完全解讀。針灸師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引導氣感流動;針灸能幫助普羅大眾驅除邪氣,恢復健康。
針灸穴位,按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有湧泉、璇璣、百會等重要穴位。人體有五嶽般的五臟:心、肝、脾、肺、腎。針灸有五種基本手法:井、滎、輸、經、合。就像溝渠堵塞,水便積聚於內;經絡受阻,氣血便困於其中。疏通溝渠,讓水流暢,針灸引導氣血流通。自古至今,針灸的補虛瀉實之法,深淺適宜。只要手藝高超,針灸師的美名就能遠播四海。即使不能使枯骨重生,也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讀者若能深入理解這些道理,自然能得到神明的庇護。
5. 醫帥論五十八法
夫醫針如帥用兵。藥有治而針有效,帥有謀而軍自嬴。醫知藥性,帥察軍情。治病則先通脈理,行兵則達探先鋒。治傷寒有如上陣,治雜病自守其功,入陣則兵隨印轉,治病藥憑引行。行兵則望風而知其勝敗,治病則觀形而知其吉凶。帥嬴宮中給賞,醫勝守家酧功。宮中若無賞罰,世知誰弱誰能?帥習武藝,醫講經書。
帥憑六韜三略,醫憑《素問》、《難經》;帥演輕弓短箭,醫習藥灸神針;帥領千萬兵卒,醫治百萬人民。倘若傷民疾,醫帥豈可安寧?以行兵、用藥,醫帥不可不精也。
白話文:
醫生使用針灸就像將帥調兵遣將一樣。藥物可以治療疾病,針灸可以產生效果,將帥有策略,軍隊自然會獲勝。醫生了解藥物的特性,就像將帥能洞察軍情一樣。治病前要先理解脈絡的道理,打仗前要先了解敵情。治療傷寒病就像上戰場一樣,治療雜病則是穩紮穩打地建立功績。進入戰場,士兵會跟隨將帥的指揮行動,治病時,藥物需依醫生的指示而行。行軍打仗,看風向就知道勝負,治病救人,看病人狀況就知道病情好壞。將帥在宮中頒發獎賞,醫生在家裡享受治病救人的成就感。如果宮中沒有賞罰制度,世人又如何知道誰強誰弱呢?將帥練習武藝,醫生研究醫術。
將帥依賴的是六韜三略的兵法,醫生依靠的是《黃帝內經》和《難經》等醫學典籍;將帥操練的是輕弓短箭,醫生熟練的是藥物、灸法和針灸;將帥領導的是千萬兵卒,醫生治療的是百萬人民。如果人民生病受苦,將帥和醫生又怎能安心呢?因此,對於行軍打仗和醫藥治療,將帥和醫生都必須精通。
這段話主要是在強調醫生和將帥之間的相似性和重要性,並強調他們在自己專業領域的責任和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