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書》~ 卷四·附方穴圖 (5)
卷四·附方穴圖 (5)
1. 流注六十穴道
厲兌大指足,次指爪甲內,韭葉入五分,針灸方效速。
陷谷足大指,次指之外間,內庭上二寸,針入一寸安。
衝陽在足跗,上約三寸骨,動脈谷陷前,三寸量交足。
湧泉腳板心,屈足宛中尋,大小便閉結,速取五分針。
然谷內踝前,大骨陷中邊,橫針一寸處,足腫並喉咽。
太谿在內踝,後跟骨上尋,動脈陷中灸,一寸透崑崙。
復溜內踝上,二寸陷中平,沿皮順骨下,一寸兩相停。
陰谷在膝內,轉骨彎大筋,上面小筋取,一寸要針行。
至陰足小指,外側爪甲角,沿皮後二分,眼痛甚服藥。
通谷足小指,外側前陷里,橫針去三分,腫痛腳氣愈。
束骨足小指,外側本節連,後至陷中點,沿皮一寸前。
京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看,橫針五分得。
手三里在手。曲池二寸有,穴取二寸針,七壯加艾灸。
膝關在犢鼻,骨上取旁開,五分處點穴,橫透膝眼來。
懸鐘外踝骨,用指按骨間,四指橫按盡,針透陰交邊。
三陰交內踝,上取三寸端,橫針透絕骨,點穴休要偏。
陰市膝上面,五寸垂手放,中指點到穴,三分灸七壯。
豐隆外踝上,八寸下廉外,五分針取用,七壯灸安然。
腕骨手外側,腕前取骨下,穴取陷中平,五分針無價。
白話文:
厲兌穴在大拇指的指甲內緣,從指甲邊緣算起,針刺深度約五分(約0.8厘米)。此法針灸療效迅速。
陷谷穴在足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的空隙外側,距內庭穴(腳掌虎口處)向上二寸(約3厘米),針刺一寸(約1.5厘米)。
衝陽穴在足背上,距第一跖骨趾關節處向上約三寸(約4.5厘米)的凹陷處,位於動脈搏動的谷處,與足三寸(約4.5厘米)交接處。
湧泉穴在腳心,足蜷曲時凹陷處,治療大小便不通時,針刺深度約五分(約0.8厘米)。
然谷穴在內踝前方,大骨的凹陷處,橫向針刺一寸(約1.5厘米),適用於足腫和喉嚨痛。
太溪穴在內踝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搏動處,針灸一寸(約1.5厘米),可透刺至崑崙穴。
復溜穴在內踝上方二寸(約3厘米)的凹陷處,沿著皮膚順著骨頭向下,針刺一寸(約1.5厘米)。
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股骨內髁後方的大筋與小筋之間的凹陷處,針刺一寸(約1.5厘米)。
至陰穴在小腳趾外側指甲角,沿著皮膚後方針刺二分(約0.3厘米),適用於眼痛伴服藥治療者。
通谷穴在小腳趾外側前方凹陷處,橫向針刺三分(約0.5厘米),治療腳腫痛。
束骨穴在小腳趾外側本節關節連接處的後方凹陷處,沿著皮膚針刺一寸(約1.5厘米)。
京骨穴在足外踝下方的赤白肉際交界處的凹陷處,橫向針刺五分(約0.8厘米)。
手三里穴在手肘外側,曲池穴下二寸(約3厘米)處,針刺二寸(約3厘米),並灸七壯。
膝關穴在犢鼻穴(膝蓋外側)上方,骨頭上方旁開五分(約0.8厘米)處,橫向針刺穿透膝眼穴。
懸鐘穴在外踝骨下方,用手指按壓骨骼間隙,四指橫按盡頭處,針刺透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內踝上方三寸(約4.5厘米)處,橫向針刺透絕骨,需準確點穴。
陰市穴在膝蓋上方五寸(約7.5厘米),垂手時中指點到的位置,灸七壯。
豐隆穴在外踝上方八寸(約12厘米)下方,外側處,針刺五分(約0.8厘米),並灸七壯。
腕骨穴在手腕外側,腕前骨頭下方凹陷處,針刺五分(約0.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