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卷四·附方穴圖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附方穴圖 (3)

1. 手太陽小腸經

小指為端手少澤,前谷外側節前穴,節後陷中為後谿,腕骨陷中尋外側,銳骨之間陽谷討,踝骨去陷為養老,支正腕後量五寸,少海肘端五分巧。

白話文:

小腸經的起點在小手指的末端,稱為「手少澤」穴。往前到達掌骨外側關節前方的凹陷處,就是「前谷」穴。而關節後方的凹陷位置則是「後谿」穴。接下來,在手腕骨頭外側的凹陷中可以找到「腕骨」穴。在手腕下方,兩塊突出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則是「陽谷」穴。在手背側面,手腕往上約一吋半,稍微往內側的凹陷處是「養老」穴。從「養老」穴直上五寸的位置,可找到「支正」穴。最後,「少海」穴位於肘彎內側的盡頭,距離肘尖五分的地方。

以上就是手太陽小腸經上各個主要穴道的大致位置描述。

2. 足厥陰肝經

大敦拇指看毛聚,行間指間動脈處,節後寸半或二寸,太衝有脈誠堪據,中封一寸內踝前,蠡溝踝上五寸專,踝上七寸名中都,膝關鼻下二寸余,曲泉膝內輔骨下,大筋上下索筋罅,陰包四寸膝以上,內廉筋間索其當,五里三寸氣下衝,有脈有動陰股中,羊失之下曰陰廉,氣衝相去二寸通。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

大敦穴位於大拇指靠著指甲旁邊的肉堆上, 行間穴在第二、第三趾間,腳掌上的動脈位置, 太衝穴在腳背,第一、第二蹠骨間隙後方約一寸半到兩寸的地方,此穴有脈搏可觸摸, 中封穴在內踝前方,距離踝關節一寸, 蠡溝穴則在內踝上方五寸, 中都穴在踝關節上方七寸, 膝關穴在膝蓋下方兩寸多一點的地方, 曲泉穴在膝蓋內側,輔骨下方,大腿肌腱上下的縫隙中, 陰包穴在膝蓋上方四寸,內側肌肉之間, 內廉筋間的適當位置可以找到五里穴,此穴離氣衝穴三寸, 在大腿內側,氣衝穴下方,有脈動的地方就是氣衝穴, 羊矢穴下方是陰廉穴, 而氣衝穴與陰廉穴之間距離約為二寸。

3. 足少陽膽經

小指次指膽所起,竅陰去爪韭菜是,歧骨節前名俠谿,地五會兮一寸是,俠谿寸半至臨泣,丘墟踝下如前此,懸鐘踝上三寸收,陽輔四寸踝上頭,五寸光明穴更有,七寸名外丘陽交,針取對一寸膝外,二寸陽陵又陽關,腋上三寸是中瀆,外膝五寸翳風中,垂手點到指盡處,環跳側取細參是。

白話文:

起始於小腳趾旁邊的第二腳趾,這是膽經開始的地方,穴名為竅陰,在腳趾甲旁邊距離約如韭菜葉的寬度。接下來在腳趾骨關節前方的穴位稱為俠谿。地五會穴就在俠谿穴上方約一寸的位置。從俠谿穴往上約一寸半可找到臨泣穴。丘墟穴則在腳踝下方,位置與前述相同。懸鐘穴位於腳踝上方約三寸處。陽輔穴在腳踝上方四寸。光明穴在陽輔穴上方五寸。外丘陽交穴在光明穴上方七寸。當你對準膝蓋外側一寸處針刺,可找到陽關穴。而陽陵穴則在膝蓋外側兩寸處。中瀆穴在腋下三寸的位置。如果將手垂下,用手指觸摸膝蓋外側五寸處,可找到翳風穴。環跳穴在側邊,其確切位置需要仔細研究確定。

以上即是足少陽膽經的主要穴位位置描述。

4. 足太陰脾經

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隨,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拗,血海箕門爵門衝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胸鄉周榮大包隨。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的二十一個穴位】

開始於隱白穴,接著是大都穴,然後跟隨的是太白穴。再來是公孫穴、商丘穴和三陰交穴。接著有漏谷穴、地機穴及陰陵泉穴。然後是血海穴、箕門穴、接著是沖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和大橫穴,依序排列。最後以胸鄉穴、周榮穴和大包穴作結。

以上就是足太陰脾經的二十一個穴位位置。

5. 足少陰腎經

足穴少陰二十七,湧泉然骨太谿益,大鐘照海通水泉,復溜交信築賓連,陰谷橫骨大赫亦,氣穴四滿中注立,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僻,步廊神封接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推。

白話文:

腳部的少陰腎經共有二十七個穴位,起始於湧泉穴,然後經過然骨穴、太谿穴、大鐘穴、照海穴、通裏穴和水泉穴。接著連接到復溜穴、交信穴、築賓穴,再經過陰谷穴、橫骨穴和大赫穴。再往後則是氣穴、四滿穴、中注穴,接著是肓俞穴、商曲穴和石關穴。最後,通過陰都穴、通谷穴和幽門穴,以及步廊穴、神封穴,最終連接到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和俞府穴。

這段描述的是人體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分佈,從湧泉穴開始,一直到俞府穴結束,總共列舉了二十七個穴位。

6. 足陽明胃經

陽明並穴起厲兌,大次指端應屬胃,上指外間是內庭,節後三寸陷谷位,此是三寸或二寸,衝陽動脈還相應,解谿更後寸半中,踝上八寸豐隆正,三里膝下三寸強,上巨虛下三寸量,下巨虛兮三分取,中折寸半條口當,膝臏之下有犢鼻,膝上二寸梁丘的,陰市三伏伏兔穴,髀關兔後思分中,膝眼四穴又不同,膝頭骨下兩旁取,陷中仔細尋其宗。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從腳的大拇指末節外側邊緣起始的穴位叫做厲兌。再往上,位於第二趾末端的穴位與胃有直接的關係,稱為大次。接著,沿著腳趾縫間的外側邊緣,就是所謂的內庭穴。然後,在足背的骨節後方約三寸的地方,有一個凹陷處,這就是陷谷穴的位置。對於陷谷穴的位置,有的說法認為是在三寸,也有的說法認為是在二寸。

再往上,衝陽穴在足背動脈搏動處,與陷谷穴相對應。解谿穴則位於衝陽穴後方約一寸半的地方。而豐隆穴則是在腳踝上方八寸的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足三里。上巨虛穴則位於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的位置。

下巨虛穴是在上巨虛穴下方三分的地方。而條口穴則位於膝蓋和上巨虛穴中點,偏下寸半的地方。在膝蓋前方,髕骨下緣有兩個穴位,分別是犢鼻穴和膝眼穴。犢鼻穴位於膝蓋前側,髕骨下方,而膝眼穴則位於膝蓋骨下方,左右兩側的凹陷處。

再往上,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的位置。陰市穴位於大腿前面,距膝蓋三寸,伏兔穴下方的位置。髀關穴則位於伏兔穴後方,接近大腿中線的位置。

以上就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置。

7.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為足膀胱井,小指外側韭葉定,通谷節前束骨後,大骨之下京骨應,申脈踝下客爪甲,金門踝下毋相雜,僕參跟骨之下尋,踝後經上外崑崙,跗陽踝下三寸正,飛陽九寸或七寸,承山腨腸分兩道,承筋腨中針切禁,約文之下尋合陽,二寸上按委中當,郄有承扶二穴遠,虎臂下股橫紋決,更有五寸浮郄接,二寸都是殷門穴,更有二穴近委陽,三焦下甫均須別。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至陰穴是足膀胱經的起始點,位於小腳趾外側,像韭菜葉一樣狹長的位置。接著是通谷穴,在趾關節前方,束骨穴後方。京骨穴則在大骨下方。申脈穴在腳踝下方接近指甲的地方。金門穴在腳踝下方,不要與其它穴位混淆。僕參穴位於腳跟骨下方。在外踝後方、經脈上的穴位是外崑崙。跗陽穴在腳踝下方三寸處。飛陽穴距離跗陽穴九寸或七寸。承山穴在小腿肚兩側的肌肉分叉處。承筋穴在小腿肚中間,但針灸時要特別小心。合陽穴在膝窩後方約文穴下方。委中穴在合陽穴上方二寸處,按壓會感應到。承扶穴和它較遠的兩個穴位需特別注意,位在大腿虎紋下方。浮郄穴則在承扶穴下方五寸處。殷門穴在這兩個穴位下方兩寸處。靠近委陽穴還有兩個穴位,分別與三焦及下甫相關,需要區分清楚。

8. 手厥陰心包絡經

中衝穴出中指端,屈指勞宮取掌間,大陵掌後筋間使,去腕二寸尋內關,郄門去腕上五寸,間使二寸兩筋間,內廉陷中看曲澤,天泉腋下二寸間。

白話文:

中衝穴位於中指的指尖,當你彎曲手指時,勞宮穴就在手掌的中央,而大陵穴則在手腕後方,位於兩條肌腱之間。內關穴在手腕上方兩寸的位置,同樣在兩條肌腱之間。郄門穴在手腕上方五寸處,間使穴在這兩寸距離的兩條筋之間。曲澤穴位於肘部內側的凹陷中,而天泉穴則在腋下兩寸的地方。

9. 手少陽三焦經

關衝名指外端論,小次指間名液門,中渚次指中節後,陽池表腕有穴寸,腕後二寸外關絡,支溝腕上三寸約,會宗三寸空中求,消息一寸毋會錯,支溝上寸背大脈,此是三陽絡斷穴,四瀆肘前大骨外,天井曲肘後尋側,清冷淵肘上三寸,消濼肩下臂外索。

白話文:

「從無名指的末端開始,我們可以找到關衝穴,而位於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則是液門穴。中渚穴在無名指中節的後方。在手腕的外側,距離腕橫紋一寸的地方,就是陽池穴。再往手腕後方兩寸處,外側可找到外關穴,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一個重要絡穴。支溝穴則在手腕上方三寸的位置。會宗穴在支溝穴往上三寸,靠近骨邊緣的地方。消息穴在會宗穴往上一寸,不要找錯位置了。支溝穴上方一寸接近大脈搏動的地方,是三陽絡斷穴。四瀆穴在肘部前方,大骨的外側。天井穴在彎曲肘部後,尋找側面的部位。清冷淵穴在肘部上方三寸。消濼穴則在肩膀下方,手臂的外側。」

10. 不傳異穴

後谿小指小腸經,內關田裡厥陰心,列缺肺經天澤下,三焦穴道外關家。

白話文:

後谿穴位於小指側的小腸經上,內關穴則在田裡(意指腕部)的厥陰心包經上,列缺穴在肺經,位於天澤穴下方,而三焦經的穴道則可以在外關穴找到。

以上即為該段文字的現代中文解釋,其描述了四個不同的人體穴位位置。

公孫一穴大指後,腎經穴道照海就,獨有臨泣屬膽經,申脈膀胱腳下透。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大拇指後方,而腎經的穴道照海穴則在特定位置上,特別的是臨泣穴屬於膽經,至於申脈穴,它則是膀胱經上的穴道,位置在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