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5)

1. 陰榮五十四法

春夏致一陰,用針深坑入皮五分,至腎肝之部,致陰氣以和陰,浮入皮二分,至心肺之得氣引持。

白話文:

【陰榮五十四法】

在春夏之季,施針療法時應達到一陰的調節,即針刺深度需達皮下五分,直至影響到腎臟與肝臟的功能區,以此促進陰氣的平衡與和諧。而當針刺於皮表時僅需深入二分,此時針感會傳導至心臟與肺臟,從而引發並保持該部位的氣感反應。

2. 陽衛五十五法

秋冬致一陽,用針淺,氣以和,陰部得氣,推內致陽。當補,從衛取氣,得氣推納。當瀉,從榮買氣,得氣引瀉。

陽不足,陰有餘,當先補陽而後瀉陰。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膽經,然後瀉足厥陰肝經也。

大指出是補,呵是暖;大指入是瀉,吸是涼。

急提慢按,自然涼瀉;慢提急按,自然熱補。

一飛二進,真氣自至;一退三飛,邪氣自微。

瀉,氣來實而牢牢實者,瀉之;補,氣來虛而濡者,補之。

疼痛即瀉,先吸後呼之;癢麻即補,先呼後吸之。

凡補瀉,先診五臟脈,及用刺之穴。

白話文:

[陽衛五十五法]

在秋冬季節,我們要調養身體的一絲生機,針灸時應淺層施針,使氣血平和,讓陰部得到氣血,再將氣血推向內裡,達到調理陽氣的效果。如果需要補充氣血,就從人體的防禦系統取氣,取得氣血後再將其納入體內。如果需要排解多餘的氣血,就從血液循環系統中取氣,取得氣血後再將其引導出體外。

當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時,應該先補充陽氣再排解陰氣。比如膽經氣血不足,肝經氣血過剩,應先補充膽經的氣血,然後再排解肝經的氣血。

大拇指向外移動表示補充,呵氣表示溫暖;大拇指向內移動表示排解,吸氣表示清涼。

快速提起針頭,緩慢按下針頭,會自然產生清涼排解的效果;緩慢提起針頭,快速按下針頭,會自然產生溫熱補充的效果。

一飛二進,真正的氣血就會自動到達;一退三飛,邪氣就會自動減弱。

排解,如果氣血來的強烈且堅固,就進行排解;補充,如果氣血來的虛弱且柔軟,就進行補充。

如果感到疼痛,就要進行排解,先吸氣後呼氣;如果感到癢或麻木,就要進行補充,先呼氣後吸氣。

無論是補還是排解,都要先診斷五臟的脈象,以及確定針灸的穴位。

希望這能幫到你!如果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3. 流注提針鋼領五十六法

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五行生剋補瀉於心。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寒熱醉飽,勞弱風陰。春夏宜暖,秋冬大溫。端心正已,如待貴賓。左手按定,右手持針。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

循捫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隨除起針。患者病未,補陰重分。合穴相引,何患厥深。行針之士,當熟在心。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白話文:

在準備進行針灸之前,應先觀察天氣的晴雨,詳細診斷病因,判斷出病痛屬於哪一條經絡。確定穴位後,要清楚明白地瞭解五行之間的生剋關係,以及如何進行補瀉。要注意血液的流向和禁忌,避免在不適合的時間進行針灸,當太乙星在宮位時,絕對不要施針。在病人感到寒冷、發燒、醉酒、過飽、勞累或處於風寒陰濕的環境下,都不適合進行針灸。春夏季節針灸時宜選擇溫暖的環境,秋冬則需更為保暖。醫生在針灸時要保持心態端正,像迎接貴賓一樣對待患者。左手固定患者的位置,右手拿針。

根據秋冬春夏的不同氣候,針灸的深度和次數也會有所不同。對於陽性病痛,應在患者呼氣時施針;對於陰性病痛,則應在患者吸氣時施針,並讓患者在施針過程中保持吸氣狀態。

在找到穴位後,要弄清導致病痛的原因。如果病痛已經減輕,就可以拔針。如果患者病情仍未好轉,則應加強對陰性的調理。不同的穴位相互配合,可以治療各種深層次的疾病。進行針灸的人,應該熟悉這些知識,並將其牢記於心。前人的經驗之談,要像珍視黃金一樣珍視。如果洩露了這些祕密,將會受到祖先的懲罰。

4.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說: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江河閉塞,钁鋤開之;氣血凝滯,須用砭針刺之。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

《黃帝內經》云:人身有三百四十九道,單穴四十九道,雙穴三百一十。

《銅人經》云:六百四十四穴,所處不同。識得陰陽,辨得虛實,知其逆順,是動所生,方可行針。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依經取之。針之毫毛,隱顯莫測,下針必在靈驗。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似角弓展展而開。針之玄妙,至理難通。上察周天纏度,奮然氣引而來,下極黎庶殘骸,卻邪陶陶而去。

針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湧泉與璇璣、百會。把攢五嶽,恆衡岱華嵩。人有五臟,心肝脾肺腎。針有五穴,井滎輸經合。溝渠閉塞,水在於內,經絡不通,氣血在中。開渠流水,引氣而行。亙古至今,補虛瀉實,宜淺宜深。然雖手到處,人心巧巧,名傳四海。雖不針枯骨重活,自然有起死回生。

覽此斯言,神明佑之。

白話文: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提到:下針時就如龍躍入大海,拔針時就像猛虎離山,針灸有著能迅速控制病情的神效,藥物則有著強大的治療力。就像江河堵塞需用鏟子挖掘疏通一樣,當人體氣血凝滯時,就得用砭針來刺激疏通。針尖細小如粟米,針刺後的氣感卻像雲煙般瀰漫。

根據《黃帝內經》記載,人體有三百四十九個穴位,其中單獨存在的穴位有四十九個,成對出現的穴位有三百一十個。

《銅人經》指出,全身共有六百四十四個穴位,且每個穴位的位置都不相同。只有理解了陰陽平衡,辨別了虛實情況,知道其順逆之分,以及病痛的生成原因,才能進行針灸。虛證需補,實證需瀉,非虛非實的病症則要根據經絡理論來決定針灸的部位和深度。針尖細若毫毛,其作用往往難以預料,但下針必定有效。呼吸之間,氣感如江河般洶湧而來;按壓和提起針具,就像拉開角弓一樣自如。針灸的玄妙,其原理難以完全解讀。針灸師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引導氣感流動;針灸能幫助普羅大眾驅除邪氣,恢復健康。

針灸穴位,按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有湧泉、璇璣、百會等重要穴位。人體有五嶽般的五臟:心、肝、脾、肺、腎。針灸有五種基本手法:井、滎、輸、經、合。就像溝渠堵塞,水便積聚於內;經絡受阻,氣血便困於其中。疏通溝渠,讓水流暢,針灸引導氣血流通。自古至今,針灸的補虛瀉實之法,深淺適宜。只要手藝高超,針灸師的美名就能遠播四海。即使不能使枯骨重生,也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讀者若能深入理解這些道理,自然能得到神明的庇護。

5. 醫帥論五十八法

夫醫針如帥用兵。藥有治而針有效,帥有謀而軍自嬴。醫知藥性,帥察軍情。治病則先通脈理,行兵則達探先鋒。治傷寒有如上陣,治雜病自守其功,入陣則兵隨印轉,治病藥憑引行。行兵則望風而知其勝敗,治病則觀形而知其吉凶。帥嬴宮中給賞,醫勝守家酧功。宮中若無賞罰,世知誰弱誰能?帥習武藝,醫講經書。

帥憑六韜三略,醫憑《素問》、《難經》;帥演輕弓短箭,醫習藥灸神針;帥領千萬兵卒,醫治百萬人民。倘若傷民疾,醫帥豈可安寧?以行兵、用藥,醫帥不可不精也。

白話文:

醫生使用針灸就像將帥調兵遣將一樣。藥物可以治療疾病,針灸可以產生效果,將帥有策略,軍隊自然會獲勝。醫生了解藥物的特性,就像將帥能洞察軍情一樣。治病前要先理解脈絡的道理,打仗前要先了解敵情。治療傷寒病就像上戰場一樣,治療雜病則是穩紮穩打地建立功績。進入戰場,士兵會跟隨將帥的指揮行動,治病時,藥物需依醫生的指示而行。行軍打仗,看風向就知道勝負,治病救人,看病人狀況就知道病情好壞。將帥在宮中頒發獎賞,醫生在家裡享受治病救人的成就感。如果宮中沒有賞罰制度,世人又如何知道誰強誰弱呢?將帥練習武藝,醫生研究醫術。

將帥依賴的是六韜三略的兵法,醫生依靠的是《黃帝內經》和《難經》等醫學典籍;將帥操練的是輕弓短箭,醫生熟練的是藥物、灸法和針灸;將帥領導的是千萬兵卒,醫生治療的是百萬人民。如果人民生病受苦,將帥和醫生又怎能安心呢?因此,對於行軍打仗和醫藥治療,將帥和醫生都必須精通。

這段話主要是在強調醫生和將帥之間的相似性和重要性,並強調他們在自己專業領域的責任和職能。

6. 補瀉法五十九法

夫欲行針,先用觀神定志,然後審其俞穴,分明此穴主何病、通何路。既得其穴,先以右手持針重四兩,左手按穴重七斤,令穴脈針開,使病人咳嗽一聲,隨即入針,則徐徐催之。令及分寸,則停針候氣,左轉動以相天,又吸氣右轉動以法地,再吸氣提之,以相人。所謂針有三才之道也。

左轉補之,右轉瀉之,皆以得為應。其氣下來,再依前法刺之。自出針,以指按其穴,無令瀉其真氣。則吸氣入針,呼氣出針,不按其穴,令邪氣從針竅而泄。

大概虛羸勞損癢麻,有補而無瀉;傷寒暑濕疼痛,外來之疾,有瀉而無補。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此為補瀉手指之法度也。

白話文:

如果要進行針灸治療,首先應該讓患者保持精神專注且心情平靜,然後精確地確認所需的穴位,明確這個穴位主要針對哪種疾病,以及它連結的是哪個部位或系統。找到正確的穴位後,由右手拿著重量約四兩的針,左手用力按住穴位大約七斤的力量,使穴道和針尖對齊,再讓病人輕咳一聲,隨即插入針頭,再緩慢地推進針頭。

當針頭達到適當深度,就停止推進,等待身體對針的反應。接下來,向左轉動針頭以配合自然界的運行,再吸氣,向右轉動針頭以遵循大地的規律,再吸氣,向上提針頭,這就是在模仿天地人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針有三才之道」。

向左轉動針頭是在補充能量,向右轉動是在釋放能量,這些操作都應該在感覺到效果後停止。當能量下降時,可以依照前面的方法再次進行針灸。取出針後,立即用手按住針孔,防止真氣流失。吸氣時將針插入,呼氣時將針拔出,不用按壓針孔,讓邪氣從針孔排出。

通常對於虛弱、疲勞、損傷、瘙癢、麻木等症狀,只補不瀉;對於感冒、熱病、濕病、疼痛等外部入侵的疾病,只瀉不補。

春夏季節,針灸的深度較淺,秋冬季節,針灸的深度較深。

這就是針灸補瀉的手指操作方法。

7. 醫道偈六十法

命星可推終難定,相法雖奇未易通,若欲平生為善士,莫如醫道有陰功。

白話文:

雖然可以藉由命理星象來推測一個人的命運,但最終的命運仍然難以確定。面相學雖然奇特,但是要真正理解和運用它並不容易。如果想要一生行善積德,不如學習醫術,因為治病救人是無形中的大功德。

8. 天星十一穴六十一法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下至崑崙徹,環跳與陽陵,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但法用計取,莫與閒人說。三百六十骨,不如十一穴。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開徹,有人若傳授,何須用別決,便是神針法,普濟群生悅。

白話文:

【天星十一穴六十一法】

內容翻譯如下:

在治病時使用三里和內庭穴,曲池與合谷穴的配合使用有如斬斷疾病。委中與承山穴的搭配,能從下到上徹底治療。環跳穴與陽陵泉穴,通裏穴並列缺穴,這些穴位的運用猶如挑擔般重要。

如果要使用“擔”法,就用上述的穴位組合。如果要使用“截”法,也用同樣的穴位組合。但是運用這些方法時要有計策,不要隨便告訴無關的人。

人體有三百六十塊骨頭,但都不如這十一個穴位來得重要。這個治療方法很少人知道,如同金鎖一般,一旦瞭解就能完全打開治療的門徑。如果有人傳授這個方法,就不需要再尋求其他的決竅了,這就是神奇的鍼灸療法,能夠普遍地救助衆生,使他們感到喜悅。

希望這可以幫助你理解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內容。

9. 經絡分所屬六十二法

三里足陽明胃經,內庭足陽明胃經,曲池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承山足太陽膀胱經,崑崙足太陽膀胱經,環跳足少陽膽經,列缺手太陰肺經。

足下有病,上取;頭上有病,下取;左邊有病,右取;右邊有病,左取。

白話文:

這些是人體上一些特定穴位的歸類,分別隸屬於不同的經絡:

  • 三里穴和內庭穴都屬於足陽明胃經。
  • 曲池穴和合谷穴都屬於手陽明大腸經。
  • 委中穴、承山穴和崑崙穴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環跳穴屬於足少陽膽經。
  • 列缺穴則屬於手太陰肺經。

當你的腳部出現問題,可以從上方的穴位來治療;如果是頭部的問題,則從下方的穴位來治療;如果是身體左側的問題,就從右側的穴位來治療;反之,如果是右側的問題,則從左側的穴位來治療。

10. 治病手法歌六十三法

三里二穴(熱,脈洪,瀉提數次,提刮戰二七次,氣下三五次,向上攝提數次,不灸。寒,脈微,補,刮搓捻,次推按數次,氣上數次,升陽數次,灸七壯)。

三里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針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積聚,腿腫膝脛酸,勞傷羸瘦損,氣蠱病諸般,人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左癱並右瘓,風疾兩相關,捻穴須舉足,得法不為難。

內庭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寒,脈微,補七次,按刮數次,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捻數次,灸五壯)。

內庭二足間,胃脈足陽明,針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赤痛,數次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著便惺惺,谷海停痰盛,宣通氣自升。

曲池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寒,脈微,補刮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捻數次,搜攝按刮數次,灸五壯)。

曲池曲肘里,曲骨陷中求,善療肘中病,便風便不收,拋弓開不得,筋緩怎梳頭,喉開促為絕,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疙癢,針灸必須瘳。

合谷二穴(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刮五七次,循攝提、氣上、氣下五七次,不灸。寒,脈微,補刮十次,氣上五七次,按三次,搓三次,循搜五七次,灸三壯)。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熱,瘧疾熱還寒,熱病汗不出,目視暗慢慢,齒齲並鼻衄,口噤不能言,針入著深淺,可令人即安。

委中二穴(禁灸。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攝循提、氣上、氣下、出血。寒,脈微,補刮五七次,推按循刮、氣上、氣下五次,不出血)。

委中曲踿里,動脈膕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來脊梁,風痹髀樞病,熱病不能涼,膝頭難屈曲,遺尿不得安。

承山二穴(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刮三五次,戰提三次,向上攝提數次,不灸。寒,脈微,提補三五次,搜刮三五次,搓三次,捻循提、氣上、三壯)。

承山在魚腹,腨腸在肉間,善治腰背痛,痔病大便難,腳氣膝下腫,股重顫痠疼,霍亂轉筋急,穴中刺便安,起身立不得,飲食更難飧。

崑崙二穴(熱,脈洪,戰提七次,搜刮七次,循攝、氣下十次,提搓向下捻,不灸。寒,脈微,補三五次,推按搓五七次,循、氣上三五次,停呼三十度,三壯)。

崑崙足外踝,後跟歧骨尋,腨腫腰尻痛,腿腳及連陰,頭疼肩背急,暴喘悶衝心,踏地行不行,舉足便呻吟,鼻衄多為患,驚癇瘛瘲深,若要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環跳二穴(熱,脈洪,提刮十次,按攝戰瀉十次,升陽、氣下五七次,不灸。寒,脈微,搓補數次,按三次,捻三次,升陽、氣上三次,七壯)。

環跳在髀樞,側臥不足舒,上足屈求得,能治毒狗冷,痹並濕痹麻,身體似神誅,腰腿連腨痛,難伸轉呼吸,但能針與灸,此穴勿疏虞。

陽陵泉二穴(熱,脈洪,提刮五次,瀉三五次,提二次,搜刮三五次,升陽、氣下。寒,脈微,補三次,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升陽、氣上三次,三壯)。

陽陵居膝下,一寸外踝中,膝頭難屈曲,起坐似寒翁,舉身飛不起,冷痹及偏風,試把針微刺,方知有異功,膽肝為表裡,流注最相攻。

通里二穴(熱,脈洪,提瀉五次,搓搜攝五七次,循提、升陽、氣下,不灸。寒,脈微,補七次,按刮七次,升陽、氣上三次,又循按氣三次,三壯)。

通里在腕後,量度一寸中,頻伸仍縮欠,煩惱又心沖,肘背連腨痛,頭腮兩頰紅,實即四肢腫,喉閉氣難通,虛則不能語,口苦嘔無縱,針入看深淺,神功實不同,神觀司此穴,暴啞一針通。

列缺二穴(熱,脈洪,提七次,搜攝循提、氣下、升陽三五次,不灸。寒,脈微,按三次,搓三次,捻三次,刮、升陽、氣上三次,三壯)。

列缺腕側上,頭指手交叉,舉療偏風患,半身時木麻,肘腕全無力,口噤不開牙,咳嗽掌中熱,寒瘧嘔增加,喜笑縱唇口,健忘不絕些,針入看深淺,妙手有人誇,三呼留得住,五吸瀉為佳。天星十一穴,活法妙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