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7)

1. 手太陽小腸經配合四十六法

手太陽小腸經,五穴為陽穴,從小指端起之。

少澤二穴(治乳癰,產母無乳,先瀉,後補提)。

前谷二穴(治熱病,汗不出,咳嗽,血不止)。

後谿二穴(治癇疸癲狂,瘧疾)。

腕骨二穴(治渾身發熱,五癇等證)。

少海二穴(同上)。

手太陽小腸經屬火,在支為辰,在干為丙。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配合四十六法】

手太陽小腸經,包含五個屬於陽性的穴位,這些穴位從小指末端開始。

少澤穴兩個(可用於治療乳癰,產婦缺乳,先施以泄法,再用補法提升效果)。

前谷穴兩個(可用於治療熱性疾病,如汗出不暢,咳嗽,以及出血不止的症狀)。

後谿穴兩個(適用於治療癲癇、黃疸、精神失常以及瘧疾)。

腕骨穴兩個(用於治療全身發熱,包括各種癲癇類病症)。

少海穴兩個(同樣適用於上述症狀)。

手太陽小腸經在五行中屬火,在十二地支中對應辰時,在十天幹中對應丙。

2. 足厥陰肝經配合四十七法

足厥陰肝經,五穴為陰,從足次指側起。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治心腹脹滿,眼目紅腫,腳背虛浮,能消水氣、肝家怒氣)。

太衝二穴(治心中恍惚、癲邪之證,腳背紅腫、行步艱難之證)。

膝關二穴(治膝眼紅腫,脾家受濕,腳軟無力)。

曲泉二穴(治腳腿疼痛,寒濕風痹)。

足厥陰肝經屬木,在支為亥,在干為乙。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四十七法】

足厥陰肝經,有五個穴位屬於陰性,從腳的第二趾側開始。

大敦穴:兩側各一,能治療心腹脹滿、眼睛紅腫、腳背虛浮,有助於消除水氣和肝臟的怒氣。

行間穴:兩側各一,同樣能治療上述病症。

太衝穴:兩側各一,專治心中恍惚、精神錯亂,以及腳背紅腫、行走困難的情況。

膝關穴:兩側各一,適用於膝蓋紅腫,因脾臟受濕而導致的腳部無力。

曲泉穴:兩側各一,對腳腿疼痛、寒濕風濕病有療效。

足厥陰肝經在五行中屬木,十二地支中對應亥時,天干中對應乙。

3. 足少陽膽經配合四十八法

足少陽膽經,六穴為陽穴,起於足次指。

竅陰二穴(治四肢厥冷,肚腹疼痛不止)。

俠谿二穴

臨泣二穴

丘墟二穴

懸鐘二穴

透三陰交二穴

陽輔二穴

陽陵泉二穴

足少陽膽經屬木,在支為子,在干為甲。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配合四十八法】

足少陽膽經上共有六個屬於陽性的穴位,起源於腳的次趾。

竅陰穴兩個(用於治療四肢冰冷,以及腹部持續性的劇烈疼痛)。

俠谿穴兩個,

臨泣穴兩個,

丘墟穴兩個,

懸鐘穴兩個,

穿過三陰交穴兩個,

陽輔穴兩個,

陽陵泉穴兩個,

足少陽膽經在五行中屬木,十二地支中對應的是子時,天干中對應的是甲。

4. 足太陰脾經配合四十九法

足太陰脾經配足陽明胃經,相為表裡,八穴從大指側起。

隱白二穴(治腹脹不得睡臥,嘔吐,反胃不止,不下食)。

大都二穴(治手足厥冷,五心煩熱,不思飲食,灸七壯)。

太白二穴(治身腿疼無力)。

公孫二穴(治腳背紅腫,昏迷不省人事,瀉之)。

商丘二穴(治紅腫干側腳氣風)。

三陰交二穴(治男子小腸疝氣,婦人難產,情色所感)。

陰陵泉二穴(治腹中寒,不嗜食,小便不利,閉結等證)。

血海二穴(治兩腿外廉血風瘡)。

足太陰脾經屬土,在支為已,在干為己。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與四十九種療法的結合】

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為表裡關係,治療時會用到的八個穴位,都是從大拇指側開始計算。

隱白穴兩個(用於治療腹部脹痛致無法安睡,以及嘔吐、反胃不停,食慾不佳的情況)。

大都穴兩個(用於治療手腳冰冷,手掌腳掌心煩熱,不想進食,一般建議灸七壯)。

太白穴兩個(用於治療身體及腿部疼痛無力)。

公孫穴兩個(用於治療腳背紅腫,以及突然失去意識的情況,通常會使用針刺放血的方式治療)。

商丘穴兩個(用於治療腳部紅腫和側邊風濕腳氣)。

三陰交穴兩個(用於治療男性小腸疝氣,女性難產,以及因情緒波動導致的疾病)。

陰陵泉穴兩個(用於治療腹部寒冷,食慾不振,小便不順,便祕等問題)。

血海穴兩個(用於治療雙腿外側的血液風疹)。

足太陰脾經在五行中屬土,在十二地支中對應的是「巳」,在十天幹中對應的是「己」。

5. 足陽明胃經配合五十法

足陽明胃經,八穴為陽穴。

內庭二穴(治四肢厥冷,大小腹脹,酒食所傷,瀉之)。

厲兌二穴(治小腹膨脹,寒熱進退等證)。

陷骨二穴(治眼目浮腫,食腫,水腫氣,灸七壯)。

衝陽二穴(治口眼喎斜腳背紅腫,氣聚不散)。

解谿二穴(治偏正頭風之證)。

豐隆二穴(治逆胸膈疼痛,步艱難)。

三里二穴(治五勞七傷,諸虛百端等證)。

陰市二穴(治腿冷膝痛而不得屈伸,麻木不仁)。

足陽明胃經屬土,在支為辰,在干為戊。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配合五十法】

足陽明胃經有八個穴位被歸類為陽穴。

內庭兩穴:能治療四肢冰冷、腹部脹大,無論是大腹還是小腹,以及飲食過量造成的身體損傷,適合用來泄熱。

厲兌兩穴:可治療小腹膨脹,以及發燒與畏寒交錯出現的症狀。

陷骨兩穴:適用於眼部浮腫、飲食引起的腫脹、水腫及氣滯,此穴適合用艾灸治療,灸七壯為一療程。

衝陽兩穴:可用於治療口眼歪斜和腳背紅腫,以及氣血聚積不散的情況。

解谿兩穴:適用於治療單側或雙側的嚴重頭痛。

豐隆兩穴:可緩解胸部逆向疼痛及行走困難。

三里兩穴:適用於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如勞損、各種虛弱症狀及多種複雜病態。

陰市兩穴:能治療腿部寒冷、膝蓋疼痛且無法自由彎曲伸展,以及麻木無知覺的症狀。

足陽明胃經在五行中屬土,在十二地支中對應辰時,在十天干中對應戊。

6. 足少陰腎經配合五十一法

足少陰腎經配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五穴為陰穴,從足心中起。

湧泉二穴(治大小便閉結,心中發熱,五癇等證)。

然骨二穴(治喉嚨痛,足跗紅腫,不得步履)。

太谿二穴(治心牙疼,腳氣紅腫,即呂細穴,灸七壯)。

照海二穴(內踝上三寸,治喉嚨痛,大便閉結,熱淋等證)。

復溜二穴(治虛汗,補之即愈)。

陰谷二穴(治小便不通,婦人胞胎之證)。

足少陰腎經屬水,在支為酉,在干為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