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神書》~ 卷四·附方穴圖 (3)
卷四·附方穴圖 (3)
1. 雜病穴道
百會在頂中,兩耳尖端上,頂心是正穴,二分沿皮向。
風池在耳後,髮際陷中透,橫針右邊左,側刺左透右。
地倉口角旁,針縫穴道處,針入二分可,灸之加艾炷。
人中生鼻下,穴取五分平,噙水亞珠現,五分穴內明。
睛明目內眥,折分才半是,雀目冷淚流。停針行妙計。
承漿在下唇,點穴要分明,宛中針半寸,手法一般同。
頰車面推下,頰骨陷中遷,沿皮向下取,直透地倉邊。
風府在頂後,髮際一寸邊,淺刺一分可,深刺禁相妨。
迎香鼻上旁,嫩骨五分藏,平針一分可,禁灸在其方。
翳風在耳後,開口得其穴,虛實行補瀉,寸半忖量折。
神庭在頭額,髮際五分得,折取要分明,五分針得穴。
太陽在眉後,穴道紫筋邊,稜邊刺出血,目痛即時痊。
聽會耳珠前,陷中關下邊,動脈宛內取,七分刺無偏。
膻中兩乳間,仰臥在中央,穴上只宜灸,禁針要度量。
攢竹眉兩間,沿皮向外邊,寸半透魚腰,眼腫即時痊。
絕骨外踝上,端取三寸放,橫針寸五分,直透陰交上。
曲骨橫骨上,穴道毛際中,寸半施針灸,手法內相攻。
呂細足內踝,骨上動脈尋,一寸量取入,橫針透崑崙。
風市膝外筋,垂手順腿指,指盡點其穴,一寸針方許。
血海足膝臏,內廉肉際分,垂手中指前,橫針三寸應。
膏肓在四椎,微下兩旁邊,各開三寸點,多灸禁針砭。
百勞大椎骨,尖上刺三分,五勞七傷病,艾灸又加焚。
至陽取七椎,骨尖上面持,三分針入穴,灸火助相陪。
肺俞三椎盡,旁開半寸應,一分以沿皮,針去半寸用。
脾俞十一椎,兩旁半寸開,沿皮向外針,一寸五分段。
白環廿一椎,各開半寸為,針加寸半使,艾火正相宜。
腎俞十四椎,寸半各開除,沿皮向外針,寸半要依隨。
命門十四椎,節下齊相對,伏臥是精宮,三分針要會。
心俞第五椎,節下兩旁移,各開寸五分,沿皮寸半齊。
脾俞十一椎,骨下兩旁陪,各開寸五分,向外寸半回。
中脘臍上取,四寸點穴針,加艾五七壯,寸半次相回。
乳根兩乳上,一寸六分中,沿皮向後取,寸半手法通。
氣海臍下是,寸半點穴真,二寸半深取,後灸要先針。
中極臍四寸,針入寸五分,艾加五七炷,治證有神力。
丹田在於臍,下取三寸宜,直透二寸半,艾灸效痊除。
上脘臍上取,五寸上面存,針行至一寸,手法效前人。
關元臍下點,三寸是根源,三寸深針可,艾火燒自然。
肝俞第九椎,各開寸五分,沿皮向外取,又取寸半針。
肩井在肩端,按肩三指端,直針二寸半,燒灸得安然。
璇璣天突下,一寸要分明,仰頭足之的,針取五分乎。
期門在魚腹,上越筋開屬,股內脈應手,禁針灸效速。
歸來臍三寸,旁開三寸分,下取二寸是,針入半寸中。
膝關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可灸五七壯,折取一寸深。
白話文:
[雜病治療穴位]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的交點上,正是頭頂中心的正穴,從這位置沿皮膚往旁邊兩分處即是穴道。
風池穴在耳朵後方,髮際與頸部凹陷中,針刺時,右邊的風池穴向左邊透針,左邊的則相反。
地倉穴在嘴角旁邊,針刺時需找到針縫穴道,入針深度約為二分,若要使用灸法,則需加上艾炷。
人中穴位於鼻子下方,取穴位置為五分水平,當你含水時,人中會微微凸起,那正是穴位所在。
睛明穴在眼睛內角,取穴位置大約是折半的位置,此穴可用於治療夜盲症及流冷淚的問題。
承漿穴位於下脣下方,取穴需清楚明確,針刺時需在凹陷處針入半寸,手法與其他穴道相同。
頰車穴位於臉部下方,即頰骨的凹陷處,沿皮膚往下找,直至找到地倉穴的邊緣。
風府穴位於頭頂後方,髮際旁邊一寸處,淺針刺一分即可,深刺則需小心避免傷及重要組織。
迎香穴位於鼻翼旁邊,深度約五分,平針刺入一分,但不適合進行灸法。
翳風穴在耳朵後方,張嘴時可找到此穴,虛實狀況可進行補瀉,針刺深度約為一寸半。
神庭穴位於額頭,髮際五分處,取穴需清晰明確,針刺深度為五分。
太陽穴位於眉毛後方,穴道在紫筋邊緣,刺針出血,能立即緩解眼睛疼痛。
聽會穴位於耳珠前方,即顴骨下方的凹陷處,找到脈搏跳動處,針刺深度約七分。
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仰臥時位於胸骨正中央,此穴只適宜進行灸法,針刺需謹慎衡量。
攢竹穴位於雙眉之間,沿皮膚往外,一寸半穿透魚腰穴,可立即緩解眼睛腫脹。
絕骨穴位於外踝上方,距離踝骨三寸,橫針刺入一寸五分,直透陰交穴。
曲骨穴位於恥骨上方,穴道位於陰毛邊緣,針灸手法需精準。
呂細穴位於腳內踝,骨頭上方可找到動脈,針刺深度為一寸。
風市穴位於膝蓋外側,垂手下方,手指盡頭即為穴位,針刺深度約一寸。
血海穴位於膝蓋內側,內側韌帶旁邊,垂手中指前方,橫針刺入三寸。
膏肓穴位於第四胸椎下方,兩旁邊緣,各開三寸,適合多灸,但不宜針刺。
百勞穴位於大椎骨尖端上方,針刺深度約三分,可用於治療五勞七傷,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至陽穴位於第七胸椎上方,骨尖上方,針刺深度約三分,可配合灸法。
肺俞穴位於第三胸椎旁邊,各開半寸,針刺深度約半寸。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旁邊,各開半寸,沿皮膚向外針刺,一寸五分。
白環穴位於第二十一胸椎旁邊,各開半寸,針刺深度約一寸半,艾灸效果佳。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胸椎旁邊,各開一寸半,沿皮膚向外針刺,一寸半。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胸椎下方,對應脊椎節點,俯臥時為精宮,針刺深度約三分。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旁邊,各開一寸半,沿皮膚向外針刺,一寸半。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胸椎旁邊,骨頭下方,各開一寸半,向外針刺一寸半。
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針刺深度約一寸,灸法五七壯,一寸半。
乳根穴位於兩乳上方,一寸六分,沿皮膚向後針刺,一寸半。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針刺深度約二寸半,灸法需先針。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針刺深度約一寸五分,艾灸五七壯,治療效果顯著。
丹田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直透二寸半,艾灸效果良好。
上脘穴位於肚臍上方五寸,針刺深度約一寸。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針刺深度約三寸,艾灸自然。
肝俞穴位於第九胸椎旁邊,各開一寸半,沿皮膚向外針刺,一寸半。
肩井穴位於肩膀末端,按壓肩膀三指寬度,針刺深度約二寸半,灸法可使人安詳。
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需仰頭找準位置,針刺深度約五分。
期門穴位於腹部,股內側脈搏應手,不適合針灸,但療效迅速。
歸來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旁邊三寸,往下二寸,針刺深度約半寸。
膝關穴位於犢鼻穴下方二寸,針刺深度約一寸,灸法五七壯。
2. 治多年醫不可痔瘡灸法
用草一根,男左女右腳,從腳根量至腳尖周遭。又用雙摺草,從尾尖骨至腰中心,灸七壯。又用草一根,從口兩角至耳根厚雙此至周圍一匝。又從鼻尖雙此至頂心,灸七壯,立效。
白話文:
[治療長期就醫無效的痔瘡灸療方法]
使用一根草,男性在左腳,女性在右腳,從腳跟量到腳尖一圈的長度。再取雙倍長度的草,從尾椎末端量至腰部中央,進行七次的灸療。
再取一根草,從嘴巴的兩側到耳朵後方,取其厚度的兩倍長度,繞頭部一圈。再從鼻子尖端取同樣兩倍長度至頭頂中心,也進行七次灸療,可以立即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