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2)

1. 絡脈傳注周流不息七

絡脈,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脈,他脈之交亦由是焉,傳注周流無有定息也。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之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之端,而交於足太陰。

足太陰之支,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衝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援,蓋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

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聚毛,出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也。通結上文以起下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運行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於身者也。不言脈絡者,舉經以賅之。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太陰。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者也。氣,榮氣,統紀承上文經脈之行。其始則自起中焦,其氣別常以平旦為紀也,榮常以平旦之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不言血者,氣行則血可知也。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運行也。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榮衛則以五十度,周為一身。

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於手太陰。是與天同度數,周而復始也。或云晝漏有長短,其榮氣盈縮何如?然,漏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至其中,不因漏刻而盈縮也。

白話文:

【絡脈傳遞循環無休止】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從主幹分出以連接十二經脈。經脈通過絡脈與其他經脈交接,這種傳遞與循環是沒有停歇的。例如,手太陰經的一個分支,從手腕後方延伸到次指的末端,然後交接到手陽明經。手陽明經的分支,則從鎖骨區上升至口鼻兩側,再交接到足陽明經。足陽明經的分支,分別在腳背上延伸,最後從大拇指的末端交接到足太陰經。

足太陰經的分支,從胃部向上穿過膈膜注入心臟,然後交接到手少陰經。手少陰經則直接從本經的少衝穴交接至手太陽經,不需要額外的援助,因爲這是君主發出命令的地方。手太陽經的分支,從臉頰分出,到達眼睛內角,再交接到足太陽經。足太陽經的分支,從臂膀內側左右分開,向下在膝窩合併,最後在小指外側的末端交接到足少陰經。足少陰經的分支,從肺部延伸,注入胸腔中心,再交接到手厥陰經。

手厥陰經的分支,從手掌中延伸,沿着小指和次指,從指尖交接至足少陽經。足少陽經的分支,從腳背延伸,進入大拇指指甲下的毛髮聚集處,再交接至足厥陰經。足厥陰經的分支,從肝臟分出貫穿膈膜,向上注入肺部,再交接到手太陰經。

因此,經脈的作用在於運行氣血、調節陰陽,使身體得到滋養。經脈的持續流動,就是爲了讓氣血運行,陰陽流通,從而滋養全身。沒有特別提及絡脈,是因爲經脈已經涵蓋了它的功能。氣血的運行始於中焦,注入手太陰和陽明經,陽明經再注入足陽明和太陰經,太陰經注入手少陰和太陽經,太陽經注入足太陽和少陰經,少陰經注入手心主和少陽經,少陽經注入足少陽和厥陰經,厥陰經最終又回到太陰經。氣血運行的起點從中焦開始,終點則是注入足厥陰經,這就是經脈在全身的循環。

氣血的運行,通常以每天黎明時分爲基準,以一天的24小時爲週期,晝夜不停,與天體運行同步,週而復始。這裏所說的“氣”,指的是榮氣,它是按照上述經脈的運行規律進行的。氣血的運行,最初從人體的中焦開始,氣血的運行通常以黎明時分爲基準。氣血在每天黎明時分(寅時)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經,然後依次流轉。

我們沒有特別提到血液,因爲當氣血運行時,血液的流動也就隨之而來。一天的24小時內,人體的經脈持續不斷地運行,就像天體的運轉一樣,永無止境。天空以365度零四分之一度爲一個完整的天體運行週期,對應於一個晝夜的結束;人體的氣血則以50度爲一圈,相當於人體的一週。

氣血在一天內運行1萬3千5百次呼吸,經脈則行走8百10丈的距離,恰好在第二天的黎明時分再次匯聚於手太陰經。這與天體運行的度數相同,形成一個週而復始的循環。有人會問,白天和夜晚的時間長度不同,氣血的盈縮情況如何?實際上,儘管晝夜的長短有所不同,但氣血在人體內的運行,每50度爲一圈,都是均勻的,不會因爲時間的長短而發生盈縮變化。

2. 醫學源流八(佚)

3. 瓊瑤真人避瘟毒傳染法九

凡醫家至人家看病,恐有瘟疫潦勞傳染之疾,其法:

凡人未至其病家,先須浣口、洗手,望空祝白。方至其家,且要至誠,立不中門,坐不靠壁,臥不解衣,蓋被不可近口。凡有飲食,務自己氣吹過,方可吃。不對日月星辰下小遺,亡起淫念,休起貪心,勿生嫉妒,專要行方便心。此是陰陽邪氣,先不敢進矣。凡接病家所謝之物,務要先舉手叩齒謝天,然後以左手接之。

如出門回家,便在地下拾一葉或草,絕做兩段,分丟兩處。至長流水邊,浣口、洗手。望太陽,默祝云:至某家治病回得,何物並無惹帶。轉身便行,不可回頭,即無傳染矣。

4. 瓊瑤真人針灸神針禮斗神咒十(佚)

5. 天昰神咒十一(佚)

6. 後咒針法揉搓十二(佚)

7. 生成數十三

生一加五,補生瀉成。男子左補右瀉,女子右補左瀉。

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

《易》曰:

天一生水壬與子,地六成之癸與亥。腎應之水,吹氣出於肺,屬陰,故寒。

地二生火丁與巳,天七成之丙與午。心應之火,呵者賀也,怨也。

天三生木甲與寅,地八成之乙與卯。肝應之木,噓氣出丹田,屬陽,故溫。

地四生金辛與酉,天九成之庚與申。肺應之金,呬,鼻中出氣。

天五生土戊與辰,地十成之己與未。脾應之土,呼,外息也,一呼一吸為一息。

又曰:

三焦相火取嘻,此應五臟六腑,呼吸出入門戶也。嘻者,噫嘻,嗟也。嘻,聲恨也。冷補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故令病人鼻中吸氣天氣入,口中出氣地氣出,自覺熱矣。熱瀉之時,使氣至病所,以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氣法天氣出,口中吸地氣入,按所病在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法曰:補冷,天先吸,鼻中先吸氣,口中出氣。熱瀉,地先行,口內先吸氣,鼻中出氣。兩竅互換,取天氣出、地氣入,地氣出、天氣入。生成至數,推按病所臟腑虛實之數呼吸。

急提慢按逆吸氣,慢提急按隨呼吸。隨補迎瀉為呼吸,此理呼吸至精微。

白話文:

[生成數十三]

內容如下:

計算一加五,形成補與瀉的原則。對於男性而言,左側為補,右側為瀉;而女性則相反,右側為補,左側為瀉。

五行中,水代表一,火代表二,木代表三,金代表四,土代表五。

根據《易經》所述:

天之一生水,對應的是壬與子,地之六則完成其形,成為癸與亥。腎臟與水相應,吹氣由肺部釋出,因屬陰性,所以性質偏寒。

地之二生火,對應的是丁與巳,天之七則完成其形,成為丙與午。心臟與火相應,呵氣是表達喜悅或怨氣的方式。

天之三生木,對應的是甲與寅,地之八則完成其形,成為乙與卯。肝臟與木相應,噓氣源自丹田,因屬陽性,所以性質偏溫。

地之四生金,對應的是辛與酉,天之九則完成其形,成為庚與申。肺臟與金相應,呬氣,即由鼻子中釋出的氣息。

天之五生土,對應的是戊與辰,地之十則完成其形,成為己與未。脾臟與土相應,呼氣,指的是外部的氣息,一呼一吸構成一次完整的呼吸。

再者,

三焦與相火相關聯,通過嘻聲來調節,這與五臟六腑的運作息息相關,控制著呼吸進出的門戶。嘻聲,即是發出的歎息聲,表示一種不滿或遺憾。在需要冷補的情況下,將氣息引導至病變部位,再利用生成的呼吸方式,讓患者鼻腔吸入天空的氣息,從口腔排出地面的氣息,患者會感到一股暖意。當需要熱瀉時,同樣將氣息引導至病變部位,但這次使用生成的呼吸次數,讓患者鼻腔排出天空的氣息,口腔吸入地面的氣息,根據病變臟腑的位置,患者會感到一股涼意。

法則如下:

在冷補情況下,先吸天氣,由鼻腔先吸入氣息,再由口腔呼出。在熱瀉情況下,先吸地氣,由口腔先吸入氣息,再由鼻腔呼出。兩個通道交換使用,實現天氣出、地氣入,以及地氣出、天氣入的轉換。生成至數,即根據病變臟腑的虛實程度,調整呼吸次數。

緊急提氣時緩慢按壓,反向吸氣;緩慢提氣時快速按壓,順應呼吸。根據補與瀉的需求進行呼吸,此乃呼吸之道的精妙所在。

8. 千金不傳之秘十四

神針曰:氣浮皮起多少,不可上,用升陽法。如有浮無滑可提,急彈數次可升陽。氣滑針出多少,可用升陽法。有滑無浮,先按提搓之,戰,出針。氣澀,捻針。

氣來、又不來、又來,針上有黏皮,出針。在上氣沉,針皮起有儅無儅,此法用搓按。氣緊,補、瀉、提、按、刮、搜俱緊,可用升陽法。氣細微,氣細微中緊邊松,可以又用氣上、氣下。來氣、不來,用一遭補瀉。或來,或不來,用彈,彈加搓攝。氣兩邊行,可按。氣逆之,伸提有力。

氣上下,用搓數次,按一次,提搓次按一次,提一次,又搓數次,戰、按、微補一次,按定出針,搓搓刮七次,循三次。戰、提氣行,按、瀉得吸呼。海底發火燒天急,天邊水火就中溫,輕輕撥動此而個,卻似船家把舵執。

白話文:

【千金不傳之祕十四】

神針法則說明:當氣感浮於皮表,且皮膚有所隆起,但氣感未充分時,不宜立即施術,應使用升陽法來促進氣感上升。如果感覺到氣感浮而不滑,可輕輕提針,並急速彈針數次,有助於提升陽氣。當針下氣感滑順,針尖出入自如,亦可使用升陽法。

若針下氣感滑順,但無浮感,應先以手指按住針柄,向上提針,然後搓捻針身,讓針尖在體內做小範圍運動,再緩慢出針。若針下氣感澀滯,則需捻轉針身。

當氣感來去不定,針尖上似乎有皮膚黏附,此時應出針。若針刺部位上方氣感沉悶,皮膚雖有隆起,但不確定是否已到位,應使用搓捻和按壓的技巧。當氣感緊繃,補法、瀉法、提針、按針、刮針、搜尋等手法都感到緊繃,可使用升陽法。

若氣感細微,其中心緊繃,但周邊鬆弛,可使用升氣法和降氣法。當氣感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可使用一輪補瀉手法。若氣感來去不定,可用彈針,加上搓捻和攝取氣感的手法。當氣感偏向身體兩側移動,可用按壓手法。若氣感逆向,提針時應用力。

當氣感上下移動,應用搓捻手法數次,再按壓一次,提針搓捻一次,再按壓一次,再提針,再搓捻數次,再做一次搓捻、按壓、微補的動作,最後按壓固定,出針,搓捻刮針七次,再循環三次。搓捻提針,讓氣感運行,按壓瀉法,感受呼吸。

海底的火焰迅速燃燒,天邊的水火在中心溫暖,輕輕撥動這個地方,就像船家操控舵盤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