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1)

1. 宋徽宗皇帝崇寧五年瓊瑤真人一書手法序一

論醫人針灸,不識何經受病,妄行取穴,又不知伐上升陽之法,又不知氣下升陰之法,令患人病疾,楚楚之苦不得愈者,何也?

白話文:

談到醫生使用針灸,不瞭解患者的病症來源,就隨意選擇穴位,也不知道如何去除上升的陽氣,更不知道如何讓氣下降升起陰氣,導致患者的疾病痛苦無法癒合,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一則,不中穴,不知氣行。二則,不知左補右瀉,更不知其分寸。三則,不知氣下升陰之法,難受其分,四則,雖知氣至,不明氣上、氣下,或隨其針而萃者。五則,不知汗、吐、下三法。六則,又不知腹部盤盤針法,專行補瀉,令人氣血不散。七則,不知移疼注痛,又不知熱中取涼、涼中取熱,溫多取冷、冷多取溫,又不知左癱而取右,右癱而取左,又不知上部有病而下部取,下部有病而上部取也。

白話文:

回答說:第一,針刺沒有刺中穴位,不知道氣血運行。第二,不知道左邊補,右邊瀉;針刺的深度、角度等也不懂得。第三,不知道氣下行、上升、陰盛的治療方法,就難以掌握分寸。第四,雖然知道氣血已經運行,卻不知道氣上行、氣下行,或者順著針刺的方向而流動。第五,不知道汗、吐、下三種方法。第六,也不知道腹部的盤旋針法,只知道補瀉,讓人氣血不舒暢。第七,不知道轉移疼痛和注射疼痛,也不知道熱中取涼、涼中取熱,溫多取冷、冷多取溫;也不知道左邊癱瘓而取右邊的穴位,右邊癱瘓而取左邊的穴位;也不知道上部有病而下部取穴,下部有病而上部取穴。

八則,不明針中浮沉遲數緊澀,不知病者何生,又不知補生瀉成之息數,左補右瀉,何能治之。先須審其八般手法治之,明其刺禁,辨經絡穴道遠近、各人呼吸度數、淺深分寸,用之無不愈矣。不可補瀉而取出針,又不可一律而推之,務在調勻。家明其真師口訣,手法秘要親傳,不得錯矣。

白話文:

八種針刺法,不瞭解針刺的浮沉、遲數、緊澀等手法,就不知道病人的病情如何,也不知道如何加減針刺的次數,左邊補、右邊瀉,怎麼能夠治病呢?必須先審察這八種手法來治療,瞭解針刺的禁忌,辨別經絡穴道的遠近、各人的呼吸次數、針刺的深淺和分寸,這樣用針才能沒有治不好的病。不能夠一味地補瀉和取出針,也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注意調節平衡。如果醫生懂得真正的師傅的口訣,掌握針刺手法中的祕訣,親自傳授,就絕對不會錯了。

2. 瓊瑤真人用升陽升陰氣上氣下之手法講論歌二

太陽膀胱及小腸,升陽氣上三經當。胃經陽明二證取,氣下熱甚按前行。少陽膽與三焦證,氣上氣下分陰陽。太陰脾胃實調氣,多取升陽效非常。少陰心腎搓摩法,更須取下要升陽。厥陰升陽為上用,四逆搓搓要熱強。若是老師行此法,免使患者受其殃。

白話文:

太陽經、膀胱經及小腸經,應用升陽溫煦之法,治療上三經的疾病是很合適的。胃經、陽明經的兩證,應以瀉法處理,熱症較嚴重時,可根據前面所述調理。少陽經、膽經及三焦經的疾病,應把陽熱證和陰寒證分開治療。太陰經、脾經及胃經實證應以調理氣機為主,多採用升陽之法,效果非常的好。少陰經、心經及腎經虛證應以搓摩手法為主,並且要注重取穴,才能提升陽氣。厥陰經的升陽之法,用於上焦的疾病較合適,四逆病的搓摩手法,必須用力搓到身體發熱。如果是醫術精湛的醫師採用這個方法,就可以避免患者遭受傷害。

3. 瓊瑤標本運氣歌三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鑽。

白話文:

少陽從根本而言是相火,太陰從根本而處於濕的狀態,厥陰從中間是火的家,陽明從中間是濕的家,太陽和少陰是標本從,陰陽二氣互相包裹著。風從火斷,因而汗出合宜,燥與濕並存,因而瀉下可行;所有的疾病都能將火和濕分開,徹底打開軒岐的無縫鑽。

4. 瓊瑤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四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與包絡都無異,脾肺常將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惡寒表熱小腸濕,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中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濕同寒兮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經分來分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休治風時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當解表時休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敢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膽和三焦的問題,用找尋火熱之源來治療,肝和包絡的問題,大同小異,脾和肺的問題,通常跟濕氣有關,胃和大腸的問題,也和濕氣有關,惡寒怕熱是因為小腸濕氣太重,反之,怕熱惡寒是因為心腎火氣太旺。十二經絡中最為嚴重的,四條經絡屬於火,四條經絡屬於濕,四條經絡有熱有寒的時候,要先攻補身體內部,再治療身體表面的症狀,細緻地診斷病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濕氣和寒氣相同,火氣和熱氣相同,寒氣和熱氣發展到極致,治療方法都大同小異。將六條經絡分開來分別治療熱症和寒症,寒症和熱症同時並存的時候,治療起來很棘手。不要在治療風症的時候,又同時治療燥症,治火症的時候,風燥的症狀就會消失了。

5. 宋徽宗崇寧皇帝論五

朕自今日早朝,會集文武公卿。宣問大臣:「自從寡人即位以來,聞得在京人死大半,莫不是寡人無德,致得萬民有愆。」班中有一大臣,出班奏曰:「陛下,為今時人死因,今時之醫醫人多死。」皇帝龍顏不悅,又云:「寡人曾聞先皇帝太宗立醫人為長,命斯為貴,而今時之醫醫人多死。」故大臣端簡,再奏:

白話文:

我從今日早朝以來,召集了文武百官詢問宰相:「自從我登基以來,聽說京城裡死了一大半的人,是不是因為我沒德行,讓百姓遭殃了。」人羣中一位大臣站出來奏道:「陛下,現在人死的原因,是現在的醫生治死的人多。」皇帝聽了不悅,又說:「我曾聽說先皇太宗尊崇醫人,讓醫人位列百官之首,而現在醫生卻治死很多人。」大臣恭敬簡明地再次奏道:

「陛下為甚。今時之醫,學不從師,針不按穴,藥不依方,虛而不補,實而不瀉。針能主表,藥能主裡,針藥並行;方可為醫,倚功全濟。凡醫人一要識字,二要曉陰陽,三通運氣,謂之明醫。醫不識字,不曉陰陽,不通陰陽,謂之盲醫。藥不別認新陳,亦不知反。誤治男子如治婦人,治婦人如治小兒。

白話文:

  • 陛下為甚麼這樣說?

  • 現在的醫生,不跟老師學習,針灸不找穴位,用藥不依據藥方,虛症不補,實症不瀉。

  • 針灸可以主治身體表面疾病,藥物可以主治身體內部疾病,針灸和藥物同時進行;這纔是當醫生的方法,仰仗自身醫術,全面救治病人。

  • 凡是做醫生的,首先要認字,其次要懂得陰陽,第三要通曉氣血運行,這才叫做高明的醫生。

  • 如果醫生不認字,不懂得陰陽,不通曉氣血運行,這就叫做庸醫。

  • 藥物不分新鮮陳舊,也不知道什麼是藥物相剋相生。

  • 治病時,誤把男性當女性治療,把女性當小孩治療。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更兼世人有藥,預先不肯求醫,及致病根源深,方才出手求醫;倘又不遇良醫,病家不捨資財,醫家堅執古方,或云出於遠方而難求索,人命已失,永無再生之理。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誠然。」奏奉聖旨,天下尋訪明醫,欽選擢官前查。欽奉太祖高皇帝。

白話文:

醫生如果沒有經過三代的傳承,就不敢服用他的藥方。另外,一般人在生病之前,總是輕忽不願求醫,等到病情深重難以治療時,才急忙求醫。假如又遇不上好的醫生,病家吝嗇不捨得花錢,醫生又拘泥於古老的藥方,可能還有藥方中的藥物來自遙遠的地方不易取得,所以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失去生命,永遠也沒有再生的機會了。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點點的疏忽,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這句話真是不假。奉聖旨,在天下尋訪名醫,選拔任用官職後再行考察。奉太祖高皇帝之命。

聖旨:差令御史申貴,前往虎口龍潭洞,訪見《瓊瑤真人神書》三卷。令侍郎張忠學習,神書三卷千金不傳。

聖旨:若有軍民曾習瓊瑤真人氣上、氣下、盤盤針法者,許令太醫院,免其本家差役二丁,免習《銅人》。

聖旨:差令丞相同太醫院官,考注三百六十餘穴。又差尚書況青,同考氣上、氣下手指之法。

聖旨:又令都御史楊林給事中,同考神針手法。不許循私,務在精選。

聖旨:差令主事劉斌,同考汗、吐、下三法。既明,以憑擢用。

聖旨:差令丞相胡智兼太醫院,考腹盤盤、搓、循逆順法。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劉瑢,同考刮、戰、提、按合同四法,精通。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黃□、侍郎張忠,同考攝、彈、搓、搜合宜四法。

白話文:

聖旨:派遣御史申貴前往虎口龍潭洞,尋訪《瓊瑤真人神書》三卷,並命侍郎張忠學習這三卷神書,價值千金的知識不能外傳。

聖旨:若有人曾經學習過瓊瑤真人的「氣上」、「氣下」、「盤盤針法」,可以讓他們免除本家差役兩名,免除學習《銅人》。

聖旨:派遣丞相與太醫院官員,一起評估三百六十多個穴位。再派遣尚書況青,一同評估「氣上」、「氣下」的手指技巧。

聖旨:又派遣都御史楊林和給事中,一同評估神針的手法。不準徇私舞弊,必須精心選擇。

聖旨:派遣主事劉斌,一同評估發汗、催吐、下藥的三種方法。評估後,作為提拔任用的依據。

聖旨:派遣丞相胡智兼任太醫院,評估腹部的「盤盤」、「搓」、「循逆順」方法。

聖旨:派遣太醫院官劉瑢、侍郎張忠,一同評估「刮」、「戰」、「提」、「按」四種方法的協調使用。要求精通這些方法。

華蓋殿門外左都御史劉子和欽奉聖旨,即說於太師劉大本,遵守瓊瑤心傳口授秘法神言,不得循私妄傳於世,以備擢用。

白話文:

在華蓋殿門外,左都御史劉子和欽奉了聖旨,就對太師劉大本說,要遵守瓊瑤心傳口授的祕法神言,不得為了私心而隨便傳授給世人,以備將來任用。

6. 論手足陰陽流注篇六

凡人兩手兩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為太陽、陽明、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相合為十二經也。謂之經者,以氣血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袞行體而言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

白話文:

人體的四肢各有三陰脈、三陽脈,合起來就是十二經脈。三陰是太陰、少陰、厥陰,三陽是太陽、陽明、少陽。經脈是氣血經常流動不息的通道,脈絡是血脈分佈在全身的線條。

手三陰從臟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

白話文:

手三陰經由內臟經行至手。所謂的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終於大拇指的末端;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終於小拇指的末端;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終於中指的末端。

三陽從手走至頭。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

白話文:

三條陽經從手走至頭。手陽明經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端點,向上經過鼻孔;手太陽經起於小拇指的端點,到達眼睛內眼角;手少陽經起於小拇指和中指的端點,到達眼睛外眼角。

足三陰從足走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復上膈挾咽,散舌本下;少陰乃復從腎上挾舌本;厥陰乃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白話文:

足三陰經從足部開始,沿著身體內側進入腹部。足太陰脾經起始於大腳趾端,與脾胃相連;足少陰腎經起始於足心,與腎膀胱相連;足厥陰肝經起始於大腳趾上的聚毛處,與肝膽相連。雖然說足三陰經都是從足部進入腹部的,但足太陰脾經在進入腹部後,還會再向上經過膈肌和咽喉,並分佈到舌根下面。足少陰腎經在進入腹部後,還會再向上經過腎臟和舌根。足厥陰肝經在進入腹部後,還會再向上經過前額,與督脈在頭頂相匯合。

蓋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脅上抵腋下。此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而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亦從《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理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身之陰陽以臟象言。

言氣則無形,而臟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從肺部系統橫向走出腋下,手少陰心經從心臟系統向上到達肺臟,再從腋下而出,手厥陰肝經沿著脅部向上延伸,抵達腋下。古人秦越人說,所有陰經脈絡都到達頸部和胸部後返回,而厥陰脈則繼續向上運行,到達頭頂。這是因為厥陰是陰氣極盡的脈絡。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表明陰氣沒有窮盡的道理,也和《易經》中碩果不食的說法一樣,表明陽氣沒有窮盡的道理。然而,《易經》中所說的陰陽是從氣的角度來解釋的,而人體的陰陽則是從臟腑和象形徵兆的角度來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