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真人

《針灸神書》~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2. 宋徽宗皇帝崇寧五年瓊瑤真人一書手法序一

論醫人針灸,不識何經受病,妄行取穴,又不知伐上升陽之法,又不知氣下升陰之法,令患人病疾,楚楚之苦不得愈者,何也?

答曰:一則,不中穴,不知氣行。二則,不知左補右瀉,更不知其分寸。三則,不知氣下升陰之法,難受其分,四則,雖知氣至,不明氣上、氣下,或隨其針而萃者。五則,不知汗、吐、下三法。六則,又不知腹部盤盤針法,專行補瀉,令人氣血不散。七則,不知移疼注痛,又不知熱中取涼、涼中取熱,溫多取冷、冷多取溫,又不知左癱而取右,右癱而取左,又不知上部有病而下部取,下部有病而上部取也。

八則,不明針中浮沉遲數緊澀,不知病者何生,又不知補生瀉成之息數,左補右瀉,何能治之。先須審其八般手法治之,明其刺禁,辨經絡穴道遠近、各人呼吸度數、淺深分寸,用之無不愈矣。不可補瀉而取出針,又不可一律而推之,務在調勻。家明其真師口訣,手法秘要親傳,不得錯矣。

白話文:

內容如下:

討論到醫生在進行針灸治療時,如果不清楚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就胡亂地選擇穴位施針,而且不懂得如何調整身體的陽氣上升,也不知道如何讓氣血順利下降,導致病人持續承受痛苦,病情無法得到改善,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如下:首先,可能針扎的位置不對,且不瞭解氣血的運行。其次,不懂得左側補益右側排瀉的方法,更不知道針灸應當掌握的精確程度。再者,不瞭解氣血下降與陰氣上升的調整方法,難以控制針灸的深淺。第四,即使知道氣血已經到達針灸部位,但不明白氣血向上或向下的流動,或者針灸後氣血聚集的情況。第五,不懂得出汗、催吐、排泄這三種基本療法。第六,又不懂得腹部的特殊針灸技巧,只是一味地進行補益或排瀉,使病人的氣血無法正常流通。第七,不懂得轉移疼痛,也不懂得在熱症中尋找涼性,在涼症中尋找熱性,溫症過多時尋找寒性,寒症過多時尋找溫性,以及左側癱瘓針灸右側,右側癱瘓針灸左側,或者上半身有病針灸下半身,下半身有病針灸上半身的治療方式。

第八,不明白針感中的浮、沉、遲、數、緊、澀等特徵,不清楚病患的病因,也不瞭解補益和排瀉的呼吸次數,以及左補右瀉的正確使用方式,這樣如何能有效治療呢?首先,必須詳細理解這八種針灸手法,明白針灸禁忌,區別經絡穴道的遠近,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呼吸頻率,以及針灸的深度,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不能在不適合排瀉的時候取針,也不能一概而論,重要的是要保持平衡。要遵循真正師傅的口訣,學習針灸手法的祕訣,親自傳授,這樣就不會出錯了。

3. 瓊瑤真人用升陽升陰氣上氣下之手法講論歌二

太陽膀胱及小腸,升陽氣上三經當。胃經陽明二證取,氣下熱甚按前行。少陽膽與三焦證,氣上氣下分陰陽。太陰脾胃實調氣,多取升陽效非常。少陰心腎搓摩法,更須取下要升陽。厥陰升陽為上用,四逆搓搓要熱強。若是老師行此法,免使患者受其殃。

白話文:

在治療太陽膀胱和小腸相關的病證時,應提升陽氣,讓它上升,這適用於三條經脈的情況。對於胃經和陽明經所引起的病證,若出現氣滯下降或熱象嚴重,則應沿著先前的路徑進行調理。在處理少陽膽和三焦的病證時,應區分氣上與氣下的不同,並根據陰陽來調整治療方式。在調理太陰脾胃的實證時,應多採用提升陽氣的方法,其效果特別顯著。對於少陰心腎的病證,除了使用搓摩的療法外,也必須注重提升陽氣。至於厥陰的病證,提升陽氣是首要的治療手段,且在施行四逆搓法時,應確保手部溫熱有力。如果醫師能熟練掌握這些手法,就能避免讓病人遭受不必要的苦難。

請注意,以上翻譯盡力保持忠於原文的意思,但未包含任何醫療建議或警告。

4. 瓊瑤標本運氣歌三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鑽。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少陽病的根本原因是過盛的相火,太陰病則是由於濕氣過重所致。厥陰病症的根源在於火氣,而陽明病症的源頭是濕氣。太陽和少陰病的起因,是由陰陽二氣失衡所導致,彼此相互影響。

如果風邪阻斷了火氣,就應該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當燥邪和濕氣同時存在時,使用下法來治療是可行的。若能夠分辨萬病的源頭,究竟是火氣還是濕氣,就能夠像揭開軒岐的無縫鑽石一樣,透徹地理解疾病的本質。

5. 瓊瑤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四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與包絡都無異,脾肺常將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惡寒表熱小腸濕,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中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濕同寒兮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經分來分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休治風時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當解表時休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敢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對於膽和三焦的疾病,我們應該找尋火的因素來治療。同樣的,肝和包絡的病症也是一樣的原則。對於脾和肺的疾病,我們常常會從濕的角度去考慮。胃和大腸的病狀,也是用濕的觀點來治療。若病人感到寒冷並有表面熱症,那可能是小腸有濕;若病人對熱有強烈的不適,表面卻是冷的,那可能是心和腎的熱度過高。

在十二經脈中,有四條經脈與火相關,四條與濕相關,其餘的四條則可能同時存在熱和寒的問題。在治療時,我們需要判斷是該內服藥物還是該用解表的方式,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濕和寒往往一同出現,火和熱也是相輔相成的。最終,寒和熱的區別其實並不大。

我們在治療的時候,不必特別針對風和燥進行治療,因為一旦火被控制住了,風和燥的問題也會隨之解決。

當需要使用解表療法的時候,不要內服藥物;而當需要內服藥物的時候,也不要使用解表療法。如果表裡都可以進行治療,那就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先後順序。我們感謝黃帝和岐伯留給後人的智慧,但有時候,我們的見識還是太狹隘了。】

6. 宋徽宗崇寧皇帝論五

朕自今日早朝,會集文武公卿。宣問大臣:「自從寡人即位以來,聞得在京人死大半,莫不是寡人無德,致得萬民有愆。」班中有一大臣,出班奏曰:「陛下,為今時人死因,今時之醫醫人多死。」皇帝龍顏不悅,又云:「寡人曾聞先皇帝太宗立醫人為長,命斯為貴,而今時之醫醫人多死。」故大臣端簡,再奏:

「陛下為甚。今時之醫,學不從師,針不按穴,藥不依方,虛而不補,實而不瀉。針能主表,藥能主裡,針藥並行;方可為醫,倚功全濟。凡醫人一要識字,二要曉陰陽,三通運氣,謂之明醫。醫不識字,不曉陰陽,不通陰陽,謂之盲醫。藥不別認新陳,亦不知反。誤治男子如治婦人,治婦人如治小兒。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更兼世人有藥,預先不肯求醫,及致病根源深,方才出手求醫;倘又不遇良醫,病家不捨資財,醫家堅執古方,或云出於遠方而難求索,人命已失,永無再生之理。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誠然。」奏奉聖旨,天下尋訪明醫,欽選擢官前查。欽奉太祖高皇帝。

聖旨:差令御史申貴,前往虎口龍潭洞,訪見《瓊瑤真人神書》三卷。令侍郎張忠學習,神書三卷千金不傳。

聖旨:若有軍民曾習瓊瑤真人氣上、氣下、盤盤針法者,許令太醫院,免其本家差役二丁,免習《銅人》。

聖旨:差令丞相同太醫院官,考注三百六十餘穴。又差尚書況青,同考氣上、氣下手指之法。

聖旨:又令都御史楊林給事中,同考神針手法。不許循私,務在精選。

聖旨:差令主事劉斌,同考汗、吐、下三法。既明,以憑擢用。

聖旨:差令丞相胡智兼太醫院,考腹盤盤、搓、循逆順法。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劉瑢,同考刮、戰、提、按合同四法,精通。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黃□、侍郎張忠,同考攝、彈、搓、搜合宜四法。

華蓋殿門外左都御史劉子和欽奉聖旨,即說於太師劉大本,遵守瓊瑤心傳口授秘法神言,不得循私妄傳於世,以備擢用。

白話文:

從今天早朝開始,我召集了所有的文武百官。我向眾大臣詢問:「自我登基以來,聽聞京城內死亡的人數眾多,這是否因為我個人的德行不足,導致百姓受到這樣的災難?」在眾臣中,有一位大臣走出來奏報:「陛下,當今人們的死亡,主要是因為現今的醫生醫術不佳,導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我聽後感到相當不悅,並提到:「我聽聞先帝太宗非常重視醫術,然而現今的醫生卻無法救人性命。」因此,該大臣再次奏報:

「陛下,現今的醫生,他們不跟隨師傅學習,針灸不按照穴位,開藥不依據方劑,對於虛弱者不補,對於實症者不瀉。針灸可調節外表,藥物可調節內臟,針灸與藥物同時使用,才能稱為真正的醫生,依賴醫術全心全意地救治病人。醫生首先需識字,其次需理解陰陽,再者需通曉運氣,才能稱為明醫。若醫生不識字,不懂陰陽,不通曉運氣,則是盲醫。若藥材無法辨認新舊,且不知其反作用,錯誤地將男性當女性治療,或將女性當兒童治療。

若醫生沒有三代以上的醫術傳承,我不會服用他開的藥。更何況,許多人在生病時,總是等到病情嚴重才尋求醫生協助;若遇到庸醫,病患家庭往往不願付出費用,而醫生則堅持使用古老的處方,或是聲稱所需藥材來自遙遠的地方,無法取得,最終導致人命喪失,再也無法挽回。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根據聖旨,我們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明醫,並由欽點的官員進行考覈。遵循太祖高皇帝的遺囑,

根據聖旨,派遣御史申貴前往虎口龍潭洞,尋找《瓊瑤真人神書》三卷,由侍郎張忠學習,但此神書三卷價值千金,絕不輕易傳授。

根據聖旨,若有人曾學習過瓊瑤真人的氣上、氣下、盤針法,允許其進入太醫院,免除其家庭兩名男丁的徭役,並免除學習《銅人》。

根據聖旨,派遣丞相與太醫院官員,共同考覈三百六十餘個穴位。再派遣尚書況青,共同考覈氣上、氣下的手指方法。

根據聖旨,再派遣都御史楊林與給事中,共同考覈神針手法,不得徇私,必須精選。

根據聖旨,派遣主事劉斌,共同考覈汗、吐、下三種療法,待精通後,再根據其能力升遷。

根據聖旨,派遣丞相胡智兼任太醫院,考覈腹盤盤、搓、循、逆順法。

根據聖旨,派遣太醫院官劉瑢,共同考覈刮、戰、提、按四種手法,精通後,再根據其能力升遷。

根據聖旨,派遣太醫院官黃某與侍郎張忠,共同考覈攝、彈、搓、搜四種手法。

華蓋殿門外左都御史劉子和,根據聖旨,將這些告訴了太師劉大本,要求他遵守瓊瑤真人心傳口授的祕法,不得隨意傳授,以備擢用。

7. 論手足陰陽流注篇六

凡人兩手兩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為太陽、陽明、少陽也。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相合為十二經也。謂之經者,以氣血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袞行體而言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

手三陰從臟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

三陽從手走至頭。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

足三陰從足走入腹。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復上膈挾咽,散舌本下;少陰乃復從腎上挾舌本;厥陰乃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蓋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脅上抵腋下。此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而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也。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亦從《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理義也。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身之陰陽以臟象言。

言氣則無形,而臟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白話文:

內容如下:

人體的雙手和雙腳各自擁有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加起來一共組成了十二經脈。這十二經脈中的三陰脈分別是太陰、少陰、厥陰,三陽脈分別是太陽、陽明、少陽。我們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它們像河流一樣運行著氣血,從不停止;而「脈」這個詞,則是用來描述血液在身體中流動的路徑。

手部的三條陰脈,都是從臟腑流向手指;手部的三條陽脈,則是由手指流向頭部。腳部的三條陽脈,由頭部向下流到腳部;腳部的三條陰脈,則由腳部向上流到腹部。

具體來說,手部的三條陰脈,分別是:手太陰脈起始於中焦,終點在大拇指末端;手少陰脈起始於心臟,終點在小拇指末端;手厥陰脈起始於胸腔,終點在中指末端。

手部的三條陽脈,分別是:手陽明脈起始於大拇指旁的第二根手指末端,終點在鼻子兩側;手太陽脈起始於小拇指末端,終點在眼內角;手少陽脈起始於小拇指旁的第二根手指末端,終點在眼外角。

腳部的三條陰脈,分別是:足太陰脈起始於大拇指末端,連接脾臟並絡胃;足少陰脈起始於腳心,連接腎臟並絡膀胱;足厥陰脈起始於大拇指周圍的毛髮,連接肝臟並絡膽囊。雖然說腳部的三條陰脈是由腳部流向腹部,但實際上,足太陰脈會再次上行,穿過膈肌,夾著咽喉,分散在舌頭下方;足少陰脈會再次從腎臟上行,夾住舌頭;足厥陰脈會再次上行,穿出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

手太陰脈從肺部系統橫向穿出腋下,手少陰脈從心臟系統上行至肺部再穿出腋下,手厥陰脈沿脅部上行至腋下。這就是秦越人所說的,所有的陰脈都到達頸部和胸部後再返回,而足厥陰脈更是會再次上行至頭頂。足厥陰脈是陰脈中的最後一條,這暗示了陰並沒有盡頭的道理,就像《易經》中的「碩果不食」,表明陽也沒有盡頭的道理。然而,《易經》中的陰陽是用氣來形容,而人體中的陰陽則是用臟腑和經絡來形容。

談論氣時,它是無形的;而臟腑和經絡是有形的,氣屬陽,臟腑和經絡屬陰。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無形的東西更適合陽,有形的東西更適合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