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鑫

幼科切要

《幼科切要》是清代醫學家王錫鑫所編寫的一部兒科經典著作,書中以系統性的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全面探討了幼兒的常見病症及其治療方法。本書不僅記錄了多種兒科經驗方劑,還強調診斷與治療的細節,為後世兒科學提供了寶貴參考。


一、小兒病的診斷難點與原則

王錫鑫指出,兒科被稱為「啞科」,因嬰幼兒無法準確表述病情,診療需依賴「望、聞、問、切」四診法。小兒病的特點是氣血稚嫩,臟腑功能尚未成熟,因此易於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等病因誘發。診療原則上,王錫鑫強調:

  1. 以外證為主:根據面色、啼聲、體溫等表現推斷病因。
  2. 輕藥治之:避免過度攻伐,防止損傷幼兒元氣。
  3. 辨證施治:根據虛實寒熱,靈活應用方劑。

二、診斷技巧與三關指紋的應用

書中特別提到小兒三關指紋診斷法,強調觀察虎口三關(風關、氣關、命關)的紋色變化:

  1. 風關為輕:病情較淺。
  2. 氣關為重:病情較深。
  3. 命關為危:病情危急,需緊急處理。

指紋顏色的辨析尤為關鍵:紫色主熱,青色主寒,白色為疳病,黑色則代表中惡或危重症。


三、初生護理與常見急症

《幼科切要》中強調初生嬰兒的護理應謹慎。對於新生兒臍風、胎毒及其他常見急症,書中提出了實用的防治方法:

  1. 臍風:初生後應及時清理臍帶,避免感染。推薦用「元宵燈火散」及隔薑灸法進行治療。
  2. 胎毒:若胎毒引發濕爛或口瘡,書中建議使用「五福化毒丹」等方劑內服,並搭配外敷清毒藥物。

四、變蒸理論與生長發育

書中詳細解釋了「變蒸」理論,認為嬰幼兒的身體發育過程伴隨「變蒸」現象,此階段易出現微熱、吐瀉等症狀。治療時應避免過度用藥,以免阻礙正常的發育。針對變蒸引發的不適,推薦使用「惺惺散」進行調理。


五、驚風的分類與治療

驚風是兒科常見急症之一,書中將其分為急驚與慢驚:

  1. 急驚:多由外感風寒或內熱引起,症狀為高熱、抽搐,治療以「抱龍丸」和「瀉青丸」為主。
  2. 慢驚:常因脾胃虛弱或久病後調理不當引起,治療需補脾健胃,推薦「逐寒蕩驚湯」和「六味回陽飲」。

六、食積與消化系統疾病的處理

小兒因飲食不節易導致食積,表現為腹脹、嘔吐及泄瀉。書中根據病因分類並提出治療方劑:

  1. 食積引起的腹脹:以「神效丸」健脾消食。
  2. 傷食嘔吐:服用「和胃二陳湯」調理脾胃。
  3. 泄瀉:針對寒熱虛實分別採用「白術芍藥湯」、「痛瀉要方」或「平胃散」。

七、感冒與發熱的辨證施治

書中指出,小兒感冒發熱多由外感風寒或內熱引起,需辨證選方:

  1. 風寒感冒:表現為鼻塞、發熱、惡寒,宜用「參蘇飲」疏風解表。
  2. 內熱引起的發熱:可選用「清肺飲」或「瀉青丸」清熱解毒。

八、書中經典方劑及其實用性

《幼科切要》記載了多種經典方劑,如:

  1. 惺惺散:用於變蒸期發熱、咳嗽。
  2. 抱龍丸:急驚風的特效藥。
  3. 逐寒蕩驚湯:適用於慢驚風和脾胃虛寒的調理。

這些方劑配伍簡單,操作便捷,至今仍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


九、實用性與對後世的影響

《幼科切要》以其簡明的診療方法和實用的方劑,成為清代中醫兒科的經典著作之一。其強調辨證施治、因時因地用藥的理念,對後世兒科診療具有深遠影響。


結語

《幼科切要》通過系統化的理論、詳實的方劑和實用的診療技術,為中醫兒科學提供了完整的框架。這本書不僅展現了清代中醫對幼兒疾病的深刻理解,更是對兒童健康的深切關懷,至今仍是學習中醫兒科的重要參考文獻。


自序

小兒要略論

看小兒病狀歌

虎口三關

古人辨色

看危症法

小兒正面

初生門

臍風門

驚風門

胎熱門

發熱門

感冒門

傷風門

傷寒門

傷暑門

傷食門

咳嗽門

喘急門

咳血門

嘔吐門

霍亂門

吐瀉門

泄瀉門

痢疾門

腹痛門

瘧疾門

疳積門

癇症門

煩渴門

腹脹門

脾虛門

幼科預宜修制應用諸方

頭部門

心胃門

腫症門

膀胱門

小便門

淋症門

大便門

脫肛門

足腫門

救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