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折衷秘傳真本》~ 腫脹

回本書目錄

腫脹

1. 腫脹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夫脾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蘊久則生熱,濕熱相生而腫脹焉。其所謂受病者何也?夫人所賴以生者,水穀也。水,腎主之;谷,脾主之。然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脾與胃合,胃為水穀之海,虛則不易傳化。

故腎水泛溢,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腫脹成也。腫為水腫,脹為腹脹,須分別治之。賈洛海曰:腫之為病不一,可謂痼疾,則危惡極甚已。有感濕而腫,有風寒閉塞而腫,有食積而腫,有病後作腫。大法總以補中行濕利小便。凡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可利小便,切不可輕下,耗傷真氣。

《經》云: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也。遍身浮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先五皮湯,次四磨湯,加生枳殼,重則疏鑿飲子。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不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陽水病兼陽症者,脈必浮數;陰水病兼陰症者,脈必沉遲。

氣若下陷,用二陳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如其腹脹,少加厚朴佐之,氣不運,加木香木通以調之。有小兒初生便覺痰嗽喘急,此肺腎所主,先用解表,次投定喘消痰利便之劑。《內經》曰:「開鬼門,潔淨府。」即此謂也。

夫脹者,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不能健運,水穀聚而不散,以致成脹。實者可下之。其症刻刻飲水,小便黃,脈伏而實,必脾虛而後有積。治法先補脾,然後下之;下後又補脾,可期霍愈矣。不可補肺,恐生虛氣耳。盧氏《醫鏡》以水腫隸於腎肝胃,而不及脾。又肺金盛而生水,水溢妄行,豈理也哉。

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氣清,本能生水,則滋長腎陰,奉以降令,為生化之源,何病腫之有!今乃腫水為腐濁之氣,滲透經絡,流注豁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化水,欲藉土以制之,順氣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木寡於畏而侮土,脾欲不病不得也。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金運化之,肺氣下降,隧道開通,其精之清者,復轉而為氣、為血、為津液,敗濁者在上為汗,在下為尿,以漸分消矣。

總括:

古今議定是脾虛,大抵多從濕熱為。十種根因急調治,宜補宜瀉在臨機。

脈法:

浮大者可治,微細者難醫;實腫原堪療,虛極本難痊。

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朝寬暮急屬陰虛,朝服四物湯加參朮,暮服地黃丸加桂、附、車前子。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暮服地黃丸加減治之。

加味五皮飲五加皮地骨皮,姜皮,苓皮大腹皮木瓜

一方去五加易桑白。

疏鑿飲子:建澤瀉,大腹皮,茯苓皮,木通,商陸羌活,椒目,赤小豆

實脾飲:白朮香附,木香,甘草,肉果,檳榔茯苓,老薑

二陳湯陳皮,白朮,半夏,甘草

解表散麻黃杏仁赤茯苓川芎防風,枳殼,甘草

商陸丸:商陸,黃連

薑汁和丸,紫蘇湯

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乎脾胃。此亦不可不知,毋專於熱。

治腫大法,宜補中行水利小便,以人參、白朮為君,蒼朮、陳皮為佐,黃芩、門冬為使,以制肝木。消腹脹,少加厚朴;氣不運,加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