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五皮飲中包含五加皮,主要是因其具有多種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五加皮性溫,味辛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益氣血、壯陽的功效。
首先,五加皮可補益肝腎,與方中其他補腎藥材如杜仲、肉桂等相配合,增強補腎壯陽之效。其次,五加皮可強筋骨,與方中其他祛風濕、通經絡的藥材如桑寄生、牛膝等相配合,可更有效地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此外,五加皮亦可益氣血,與方中其他補氣血藥材如黃芪、當歸等相配合,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
加味五皮飲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五皮飲本身主治陰虛發熱、盜汗,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涼血的作用,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2. 滋陰潤燥: 地骨皮除了清熱涼血之外,還兼具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陰虛體質導致的口乾咽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地骨皮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使治療更加全面。
因此,地骨皮的加入既加強了加味五皮飲的清熱涼血作用,又增添了滋陰潤燥之功,使其更能針對陰虛發熱、盜汗等症狀進行治療。
加味五皮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嘔」的功效。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化痰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五皮飲本身主治脾胃虛寒、水濕內停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而生薑的加入,可以溫脾胃、化寒濕,促進脾胃運化,進一步增強五皮飲的療效,並有助於緩解寒性腹瀉患者可能伴隨的嘔吐等症狀。
加味五皮飲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大腹皮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五皮飲本身以利水消腫為主要功效,而大腹皮的加入能增強其利水之力,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
- 健脾和胃:大腹皮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加味五皮飲常用於脾虛濕盛、水濕停滯導致的症狀,大腹皮的加入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對水液的吸收和運化能力,從而更有效地消腫利水。
加味五皮飲中加入茯苓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五皮飲本身主治水濕內停,加入茯苓皮更能增強利水滲濕之力,促進水液代謝。
- 健脾和胃: 茯苓皮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五皮飲中的其他藥材,如澤瀉、豬苓等,也具有健脾利水之效,茯苓皮的加入,能進一步增強健脾功效,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加味五皮飲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活血化瘀功效:薑黃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五皮飲本身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為主,加入薑黃可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力,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
2. 緩解疼痛,溫陽散寒:薑黃亦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腰膝痠痛、關節疼痛等,可起到緩解作用,配合五皮飲的溫經散寒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五皮飲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消食: 木瓜性溫,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和胃,消食積滯。五皮飲本身以滋陰潤燥為主,但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者,加入木瓜可助其健脾消食,增強療效。
- 行氣止痛: 木瓜還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五皮飲中含有多種滋陰潤燥的藥材,但若氣血運行不暢,則難以發揮藥效。加入木瓜有助於疏通氣血,促進藥力吸收。
加味五皮飲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肺利濕,止咳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水濕、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改善。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五皮飲以五種皮類藥物組成,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喘等症。桑白皮與其他五皮藥物如杏仁、橘皮、桑皮、白鮮皮等配合使用,能協同作用,加強清熱化痰、宣肺利濕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五皮飲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分析
根據多篇古籍醫書的記載,加味五皮飲主要用於治療水腫症狀,特別是小兒四肢腫滿,以及孕婦或產後女性的水腫。同時,對於因濕熱、氣滯、脾虛等因素引起的水腫也有療效。
組成及治療原理
加味五皮飲的組成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但主要包含以下藥材:
- 五加皮: 補肝腎、強筋骨。
- 地骨皮: 清熱涼血、退虛熱。
- 生薑皮: 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 大腹皮: 行氣利水、消脹除滿。
- 茯苓皮: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桑白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木瓜: 舒筋活絡、化濕和胃。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白芍: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姜黃: 破血行氣、通經止痛。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分析治療原理
加味五皮飲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利水消腫: 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是方中的主要利水藥物,能通過促進排尿來減輕水腫。
- 行氣除脹: 大腹皮、陳皮、木瓜等藥物有行氣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引起的水腫和脹滿感。
- 健脾燥濕: 白朮、茯苓皮可以健脾益氣,幫助運化水濕,從根本上改善水液代謝。
- 溫陽散寒: 生薑皮可以溫陽散寒,對於因寒濕引起的水腫有一定效果。
- 活血化瘀: 當歸、川芎、姜黃等藥物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水腫的消退。
- 清熱涼血: 地骨皮可以清熱涼血,對於因濕熱引起的水腫有一定效果。
總結
加味五皮飲通過利水、行氣、健脾、溫陽、活血等多種途徑,達到消腫的目的。其藥性平和,適合多種原因引起的水腫症狀。各藥材的配伍使用,使該方劑既能治標(消腫),又能治本(調理脾胃、改善水液代謝)。
不同醫書中的側重點
- 《秘珍濟陰》: 強調加味五皮飲用於治療妊娠水腫和產後水腫,並提出了與氣腫的區別和治療方法。
- 《風勞臌膈四大證治》: 指出不服水土而腫者,可用胃苓湯加味五皮飲。
- 《濕溫時疫治療法》: 提到加味五皮飲可用於濕溫化腫脹,並強調腫脹的辨證施治。
- 《醫碥》: 提供了加味五皮飲的另一種組成,並指出腳腫可加五加皮、木瓜、防己。
- 《萬病回春》及《幼科類萃》: 明確指出加味五皮飲可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
- 《醫方考》: 詳細解釋了加味五皮飲的藥理作用,認為其可以滲利皮膚中之水,調其氣血。
- 《醫學見能》: 提出了腫脹溺赤,或兼口渴脈數者,為陽鬱而水壅,宜加味五皮飲。
- 《古今醫統大全》: 記載了加味五皮飲的另一種組成,並指出其可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
- 《評註產科心法》: 強調了大腹皮在治療胎腫中的應用,並提出了加味五皮飲的具體用量。
- 《方症會要》: 指出濕熱者宜清熱燥濕健脾,如浮腫太甚,喘急難息,宜服加味五皮飲加減分消丸。
- 《蒼生司命》: 記載了加味五皮飲的另一種組成,並指出其可治浮腫太甚,肚腹腫急,小便不利,喘急難息。
- 《幼科折衷秘傳真本》及《原幼心法》: 均指出加味五皮飲可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陰水皆可服。
- 《一見能醫》: 提到了加味五皮飲可用於治療水腫腰以下腫者,並對不同類型水腫的治療進行了闡述。
- 《祖劑》: 指出加味五皮飲可治水病腰以下腫者。
傳統服藥法
五加皮1錢, 地骨皮1錢, 生薑皮1錢, 大腹皮1錢, 茯苓皮1錢, 薑黃1錢, 木瓜 (一方去五加皮,用陳皮、桑皮)。
上作1服。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適當減少用量或暫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五皮飲, 出處:《幼科類葷》卷十二。 組成:五加皮1錢,地骨皮1錢,生薑皮1錢,大腹皮1錢,茯苓皮1錢,薑黃1錢,木瓜(一方去五加皮,用陳皮、桑皮)。 主治:小兒四肢腫滿,陽水或陰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