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皮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有二:
- 清肺降氣: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降氣止咳之效。五皮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桑白皮可以有效清熱降氣,緩解肺部炎症,並幫助痰液排出。
- 利水消腫:桑白皮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因肺熱導致的痰液壅塞、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桑白皮在五皮湯中發揮著清熱降氣、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五皮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五皮湯以清熱解毒為目的,地骨皮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 滋陰潤燥: 地骨皮入肺經,能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傷肺所致的燥咳、口渴等症狀。五皮湯中其他藥材如生地、玄參等也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地骨皮的加入,可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五皮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五皮湯主要功效為溫腎壯陽、益氣固精,但藥性偏寒涼,容易傷及脾胃陽氣。生薑性溫,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避免藥性過寒傷脾胃,增強藥效。
- 調和藥性: 五皮湯中部分藥材性寒,如地骨皮、桑白皮等,生薑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因此,生薑在五皮湯中起著溫中散寒、調和藥性的重要作用,確保藥物溫和有效。
五皮湯方劑中包含大腹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 利水消腫:大腹皮性寒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五皮湯中其他藥材如豬苓、澤瀉等,亦具利水作用,搭配大腹皮可加強利水功效,有助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 健脾和胃:大腹皮兼具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水液代謝。五皮湯中包含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材,與大腹皮搭配,可增強健脾利濕之效,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五皮湯中包含五加皮,主要因其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功效。五加皮性溫,味辛甘,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之精氣,使氣血充盈,筋骨強健。此外,五加皮還能祛風濕、止痛,對於因肝腎不足、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因此,五加皮在五皮湯中起到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的關鍵作用,使方劑能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五皮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五皮湯的主要功效在於利水消腫,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成人與幼兒,病因亦有多種,但核心治療思路皆圍繞著排除體內多餘水濕。以下將分析其治療原理:
1. 病機分析:
- 水濕停滯: 古籍中反覆提及「浮腫」、「水氣」,明確指出五皮湯主要針對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導致的腫脹。無論是妊娠子腫、產後虛腫、瘧後腫、痘後腫,或是無特定病因的浮腫,皆與水濕內停有關。
- 脾虛濕盛: 《驗方新編》指出妊娠子腫「蓋由脾胃虛弱所致」,多篇文獻提及「脾虛」,可見脾胃功能失常是導致水濕內停的重要因素。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無力,導致水濕停滯,產生水腫。
- 肺氣失宣: 《幼科發揮》指出「面腫曰風」,「腫自上起者,皆因於風,治在肺」。肺主宣發肅降,肺氣失宣,水液代謝亦受影響,導致水腫。
- 外感風邪、濕邪: 部分文獻提及外感風邪、濕邪亦可導致水腫,例如「受風雨水濕之氣而腫者」。此類外邪入侵,阻礙氣機,導致水液代謝失常。
2. 治療原理:
五皮湯的組成藥物,針對上述病機,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發揮作用:
- 利水消腫: 大腹皮為利水消腫之要藥,能行氣導滯,使水濕從小便排出。
- 健脾運濕: 五皮湯中亦常配伍茯苓皮等健脾利濕之藥,以加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濕停滯的問題。
- 宣肺發汗: 桑白皮具有清肺熱、利水的作用,生薑皮則可發汗解表,助水濕從皮膚排出。在針對肺氣失宣導致的腫脹時,可有效開宣肺氣,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
- 溫陽化濕: 部分文獻中,五皮湯會加入溫陽化濕的藥物,如附子、桂枝等,以針對脾腎陽虛導致的水腫,溫陽化氣,助水液運行。
- 活血散瘀: 某些配伍中,如加入防己、木瓜等藥,可兼顧活血化瘀,針對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腫脹。
3. 主治病症:
基於上述分析,五皮湯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
- 各種原因導致的水腫: 包括妊娠子腫、產後虛腫、病後腫脹(如瘧後、痘後)、無明顯病因的浮腫等。
- 脾虛濕盛型水腫: 表現為肢體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等。
- 肺氣失宣型水腫: 面部腫脹較明顯,可伴有咳嗽、氣喘等症狀。
- 外感風濕型水腫: 腫脹多與外感病同時發生,可伴有頭痛、惡寒等症狀。
- 小兒水腫: 適用於小兒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但需根據體質及病情,酌情加減藥物。
4. 配伍加減:
古籍中亦記載了五皮湯的加減變化,如加減不同藥物,可針對不同病機,提高療效:
- 加味五皮湯: 根據不同病因,可加入白茯苓、白朮、紫蘇、防己、枳殼、豬苓、炙甘草、木香、桂枝等藥物。
- 與其他方劑合用: 常與胃苓湯、參蘇飲、五苓散等方劑合用,以增強健脾利濕、宣肺散風之功。
總結:
五皮湯以利水消腫為核心,針對體內水濕停滯所致的腫脹,通過利水、健脾、宣肺、溫陽等多種途徑,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其應用範圍廣泛,靈活加減,可治療多種原因導致的水腫。
傳統服藥法
羌活、防風、蒼朮、木通、桂枝、豬苓、防己、桑皮、甘草、燈心(一方無桂枝、羌活,有腹皮、厚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皮湯, 出處:《育嬰秘訣》卷四。 組成: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五加皮各等分。 主治:小兒腫病。
五皮湯,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五加皮各等分。 主治:痘後面腫。
五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槐皮1握,桃皮1握,樗根白皮1握,柳皮1握,棗皮1握。 主治:久痢赤白,疳濕諸疾。
五皮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 組成:五加皮、蒼朮、桔梗、木通、桑白皮、薑皮、防風、豬苓、澤瀉。 主治:痘後表虛,受濕腫滿。
五皮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八。 組成:地骨皮、五加皮、桑皮(蜜炙)、桂枝、薑皮、大腹皮(洗)。 主治:小兒痘後表氣虛弱,見風太早,風邪乘虛而入,面目虛浮,遍身皆腫者。
五皮湯, 出處:《仁端錄》卷八。 組成:羌活、防風、蒼朮、木通、桂枝、豬苓、防己、桑皮、甘草、燈心(一方無桂枝、羌活,有腹皮、厚朴)。 主治:痘後表虛,見風太早,風濕乘之,面目虛浮,一身皆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