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丸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二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肺經 18%
心經 17%
脾經 13%
大腸經 8%
膀胱經 7%
胃經 4%
肝經 4%
三焦經 1%
腎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胃經
肝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丸中使用熟地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補血滋陰: 地黃性寒,生用偏於清熱涼血,而熟地黃經過炮製,其寒性減弱,更偏重於滋陰補血。對於血虛陰虧、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熟地黃更能溫和補益,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安全穏定: 生地黃性寒,脾胃虛寒者服用易導致腹瀉、消化不良等問題。熟地黃經過炮製,其寒性降低,更易於脾胃吸收,服用相對安全,更適合長期服用。

地黃丸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歸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與地黃丸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茯苓等,共同起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作用,適用於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
  2. 潤腸通便: 肉蓯蓉還有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因腎虛導致的便祕症狀。地黃丸中加入肉蓯蓉,可更好地達到滋陰補腎、潤腸通便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地黃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地黃丸中,地黃滋陰補腎,但容易滋膩,茯苓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防止地黃滋膩壅滯,使藥力更易於滲透,更好地發揮滋陰補腎之功。
  2. 配合生地: 地黃丸中,生地黃性寒,滋陰涼血。茯苓性平,能調和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寒涼傷脾,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地黃丸方劑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瀉熱降火: 地黃丸主治陰虛火旺,常伴有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降火的功效,可有效降低體內濕熱,緩解陰虛火旺之症。
  2. 配伍地黃,滋陰而不膩: 地黃滋陰補血,但其性偏寒,若單用容易滋膩,不利於體內濕熱的排除。澤瀉性寒,與地黃配伍,既能增強地黃滋陰效果,又能防止滋膩,使藥性更趨平和。

地黃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助陽,調和陰陽: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而桂枝性溫,能溫陽助陽,與地黃的滋陰功效相輔相成,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
  2. 緩解寒凝血瘀:腎虛常伴隨寒凝血瘀,而桂枝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可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因此,地黃丸中加入桂枝,可有效提升藥效,改善腎虛症狀,達到整體治療目的。

地黃丸中加入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地黃性寒,滋陰補腎,但久服易傷陽氣,導致陽虛。附子性熱,回陽救逆,溫補腎陽。

附子在此方劑中起着「引火歸元」的作用,既可溫補腎陽,化解地黃的寒性,防止其傷陽,又能促進地黃滋陰補腎的功效,達到陰陽調和,寒熱相濟的目的。

因此,附子在地黃丸中並非單純爲了驅寒,而是與地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補腎,溫陽固本的功效。

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斂肺,固精止汗: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斂肺,固精止汗的功效,可與地黃丸中的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補腎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補腎填精、滋陰降火之效。

2. 防治虛脫:地黃丸多用於腎陰虛、腎精虧損等症,容易出現氣虛乏力、汗出不止等症狀。五味子可收斂固澀,補益元氣,有助於防止虛脫,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五味子在"地黃丸"中起到重要的輔佐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地黃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升陽: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陰虛常伴氣虛,因此加入黃耆,能補脾益氣,升陽固表,防止滋陰過度,導致元氣虛損。
  2. 扶正祛邪:黃耆性溫,具有扶正固本之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促進疾病康復。同時,黃耆還能與地黃等藥物相配合,增強藥效,使療效更佳。

地黃丸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兩項原因:

一、調和藥性: 地黃丸以生地黃為君藥,性寒涼,蜂蜜性平,味甘,能緩解生地黃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更易於服用。

二、增強藥效: 蜂蜜具有潤燥、滋陰的功效,與生地黃、熟地黃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滋陰補血的作用,提高藥效,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此外,蜂蜜亦可使藥丸更易成型,口感更佳,方便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地黃丸」

組成

  •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的功效。
  •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的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效。
  • 五味子: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蜂蜜:具有補氣、止咳化痰、清熱解毒、解毒、潤肺、潤燥、健脾胃等多種功效。

主治功效

腎虛有時會出現腳腫,同時伴有脾虛的症狀。

用法用量

每日1次,每次1丸,溫水送服。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人及虛弱者應慎用。
  • 服用本藥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服用本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 服用本藥期間,應避免過度勞累。
  • 如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中藥方劑「地黃丸」具有補腎、滋陰、益精、補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腎虛、脾虛等引起的腳腫。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稱)2兩半,肉蓯蓉(酒浸,水洗,焙乾)3兩,白茯苓(去皮)3兩,澤瀉3兩,桂枝(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3兩(揀),黃耆(獨莖者,蜜水塗炙)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至50丸,空心酒送下,食前再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八味地黃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黃丸具有滋陰補腎、健脾利水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腎陰虛、脾虛水腫等症狀,可以遵醫囑服用地黃丸。

相關疾病


遠視口頰潰爛尿中混挾精液夜盲皮膚萎縮痔瘡幼兒鵝口夜間遺尿嘴中感到鹹鹹的赤白帶牙齦出血突然暈倒不省人事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胎弱女陰搔癢小便顏色偏黃肛周生癰牙齒浮動容易健忘幼兒木舌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人參2錢,懷熟地黃4錢,鹿茸(酒炙)3錢,懷山藥3錢,茯苓3錢,丹皮3錢,山茱萸肉3錢。 主治:小兒腎元不充,顱解不合。

地黃丸,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生乾地黃2兩,柴胡(去苗,淨洗)半兩,秦艽(淨洗,去蘆)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1兩。 主治:尼師寡婦,獨陰無陽,欲男子而不可得.以致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厥陰脈弦長而上出魚際。

地黃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稱)2兩半,肉蓯蓉(酒浸,水洗,焙乾)3兩,白茯苓(去皮)3兩,澤瀉3兩,桂枝(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五味子3兩(揀),黃耆(獨莖者,蜜水塗炙)1兩。 主治:腎虛或時腳腫,兼治脾虛。

地黃丸, 出處:《本事》卷十引龐老方。 組成:熟乾地黃1兩1分,山茱萸(連核用)1兩,白蕪荑1兩,白芍藥(銼,微炒)1兩,代赭石(醋淬,煅5-6次)1兩,乾薑(炮)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3分,白僵蠶(去絲嘴,炒)3分。 主治:婦人月經不調,每行數日不止,兼有白帶,漸漸瘦悴,飲食少味,累年無子。

地黃丸,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熟乾地黃(酒洗,9蒸9曬,焙乾稱)1兩半,黃連1兩(去須),決明子1兩,沒藥(别研)半兩,甘菊花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羌活(去蘆)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光明朱砂(水飛)半兩。 主治:益血鎮肝明目。主治:風熱上湊,目昏疼痛。肝虛血不足,肢節拘急,筋脈攣痛。及用力勞心.肝虛風熱攻眼。赤腫羞明,漸生翳膜,兼肝腎風毒熱氣上衝目痛。

地黃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 地黃丸(《本事》卷四。)出處:《本事》卷四。組成: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1兩,牛膝(洗,銼,焙,酒浸1宿,再焙)3分,石斛(洗,去根)3分,肉蓯蓉(水洗,酒浸,切片,焙)半兩,茵芋(去梗,銼,炒)半兩,防風(去叉股)半兩,川芍(洗)半兩,五味子(揀)半兩,桂心(不見火)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薏苡仁(炒)半兩。主治:益氣血,補肝腎,祛風濕,壯腳膝。 。 主治:益氣血,補肝腎,祛風濕,壯腳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