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脾飲

實脾飲

SHI PI YIN | 更多圖表

其他名稱:實脾散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2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7%
肺經 12%
腎經 10%
心經 10%
肝經 8%
大腸經 7%
膽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沉脈,遲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腹痛,膝蓋內側痛,膝蓋痛,下背部疼痛,中背部疼痛,背痛,腰痛

症狀全身性水腫,經常疲勞想睡,腰膝軟弱無力,腰部冷涼,四肢浮腫發脹,下肢水腫,大便溏,胃腸脹氣,手腳冰冷,腹瀉,面部浮腫,胸悶脹

現代疾病腎炎,四肢抽搐,高血壓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腎盂腎炎,慢性肝硬化,痢疾,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內膜炎,心包炎

方劑組成解釋

實脾飲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補脾: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之效。實脾飲旨在溫陽健脾,補益中氣,而附子可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因脾陽不足所致的脾虛證狀。
  2. 溫腎助陽:附子亦能溫腎助陽,補腎壯陽。脾腎相依,脾陽虛弱常伴隨腎陽不足,附子可溫腎助陽,協同補脾,改善因腎陽不足所致的脾虛證狀。

因此,實脾飲中加入附子,可溫陽補脾,溫腎助陽,從而達到溫陽健脾,補益中氣的治療目的。

實脾飲方中加入草果,主要是為了其 辛溫燥濕、理氣消食 的功效。

草果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並能理氣消食,促進脾胃運化。實脾飲以健脾益氣、消食導滯為主,而草果的加入,能加強其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之效,進一步促進脾胃功能,對於脾虛寒濕、食積不化等症狀,具有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實脾飲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散寒:乾薑性溫,入脾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實脾飲主治脾虛寒證,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四肢冰冷等。乾薑溫脾散寒,可改善脾胃功能,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
  2. 助運脾陽:脾陽不足,則運化失常,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乾薑溫中助陽,可促進脾陽運化,增強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從而改善脾虛寒證。

總而言之,實脾飲中加入乾薑,是為了溫脾散寒、助運脾陽,以達到治療脾虛寒證的目的。

實脾飲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實脾飲中其他藥材性味較偏,加入甘草能緩解藥性偏燥、偏寒等問題,使藥效更為協調。
  2. 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脾胃運化功能的增強。對於脾虛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甘草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甘草還具有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黏膜等功效,為實脾飲的整體療效提供保障。

實脾飲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消食: 木瓜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痛的功效。實脾飲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木瓜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達到健脾消食的功效。
  2. 潤肺止咳: 木瓜除了健脾消食之外,還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實脾飲中常加入一些潤肺止咳的藥材,例如陳皮、茯苓等,而木瓜的加入可以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全面。

實脾飲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實脾飲以健脾燥濕為主,厚朴可助其燥脾胃之濕邪,並化解痰濕,改善脾胃功能。
  2. 行氣消脹:厚朴還有行氣消脹的作用,可以疏通脾胃氣機,解除脾胃脹滿之症。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導致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厚朴在實脾飲中,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健脾燥濕、行氣消脹之功效。

實脾飲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實脾飲針對脾虛濕困,氣血不足之症,白朮可補脾氣,增強運化水濕能力,改善脾胃功能。
  2. 固澀止瀉: 白朮亦有固澀止瀉作用,能收斂腸胃,減少水瀉,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脾虛導致的腹瀉。

實脾飲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理氣健脾: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散寒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二、燥濕化痰: 木香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濕的產生。對於脾虛濕困、痰多咳嗽等症狀,木香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實脾飲中加入木香,可以起到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整體療效,幫助患者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

實脾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實脾飲多用於脾虛濕盛,導致食少便溏、腹脹、神疲乏力等症狀,茯苓有助於健脾化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減輕腹脹。
  2. 滲濕利水: 茯苓還有滲濕利水之功,可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實脾飲中加入茯苓,可加強利水滲濕作用,幫助身體排出濕氣,改善脾虛濕盛所致的諸多不適。

實脾飲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健脾和胃: 大腹皮性寒味辛,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功效。實脾飲本身主治脾虛濕困,導致腹脹、便溏、食少等症狀。大腹皮能利水滲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腹脹、便溏等症狀。
  2. 促進消化,增強食慾: 大腹皮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增強食慾。實脾飲中加入大腹皮,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能力,促進食慾,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實脾飲

實脾飲為中醫傳統方劑,專治「脾元虛,浮腫」之證。以下從功效主治、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針對「脾陽虛衰,水濕內停」之病機,症見周身浮腫(尤以下肢為甚)、腹脹便溏、畏寒肢冷、小便不利等。脾主運化水濕,若脾陽不足,則水濕泛溢肌表成腫。實脾飲透過溫補脾陽、行氣利水,達到「實脾制水」之效,故名「實脾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附子、乾薑: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助氣化以行水濕。
  • 白朮、茯苓:健脾滲濕,標本兼顧,既助脾運又導水下行。

臣藥

  • 厚朴、木香、大腹皮:行氣消脹,氣行則水行,破除水濕停滞。
  • 草果:辛香溫燥,化脾胃寒濕,尤善治中焦濕濁。

佐使藥

  • 生薑、大棗、甘草:調和脾胃,助苓朮補脾,兼緩附子燥烈之性。
  • 木瓜:酸溫化濕,舒筋活絡,防濕鬱筋脈之攣急。

配伍特點

  1. 溫陽與行氣並重:陽氣足則水自化,氣機暢則濕易消。
  2. 標本同治:既補脾陽治本,又利水消腫治標。
  3. 剛柔相濟:附子、乾薑配木瓜、茯苓,辛燥不傷陰,滲利不傷正。

三、推理延伸應用
此方結構體現「治水先實脾,治脾必溫陽」思想,除浮腫外,亦可推論用於:

  • 陰水證(慢性水腫屬虛寒者)
  • 寒濕困脾之腹滿、泄瀉
  • 痰飲病(咳喘痰稀白屬脾虛者)

全方以溫運為核心,通過恢復脾胃升降之機,使水濕得化、腫滿自消,充分反映中醫「治病求本」之理念。

傳統服藥法


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溫陽行氣之力較強,若屬陽水者則忌用。

實脾飲的經絡型態


現代人長期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尤其到了深秋,冬季之後,膽經與胃經也會加入虛證的行列,形成一種綜合經絡型態。在這種經絡型態下,有機會出現「陽虛水腫證」,此時運用中藥溫陽、健脾利水,就會是一個好的改善方法,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

綜合經絡型態容易出現脾腎陽虛現象
綜合經絡型態容易出現脾腎陽虛現象

相同名稱方劑


實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蘿蔔子、木通、薏苡仁、車前子草、赤小豆、冬瓜仁。 主治:補脾消積,進食。主治:積飲。

實脾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大附子1個(去皮臍),草果(去皮)2兩,乾薑(炮)2兩,甘草1兩(炙),大腹(連皮)6個,木瓜1個(去瓤,切片)。 主治:脾元虛,浮腫。

實脾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四。 組成:草果仁(研)、大腹皮、木瓜、木香(研)、厚朴(薑炒)、白朮(土炒)、茯苓、甘草(炙)。 主治:陰水。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二便不實,身不熱,心不煩者。

實脾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 組成:厚朴(去皮,薑制,炒)1錢半,木瓜(去瓤)1錢半,木香(不見火)1錢半,附子(炮,去皮臍)1錢半,乾薑(炮)1錢半,草果仁1錢半,大腹皮1錢半,甘草(炙)1錢。 主治:實脾土。主治:陰水發腫。

實脾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人參5分,白朮5分,茯苓5分,肉豆蔻(煨)5分,薏苡仁5分,山藥5分,砂仁3分,神曲(炒)3分,麥芽3分,扁豆3分,陳皮3分,冬瓜仁3分,甘草(炙)3分,木香2分,丁香2分,石蓮肉(炒,去心)7個,陳皮49粒。 主治:小兒脾胃虛冷,吐瀉不止,不進乳食,慢驚慢脾等證,及治下痢。

實脾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一。 組成:人參5錢,白朮5錢,白茯苓5錢,縮砂仁5錢,丁香2錢,木香(炮)2錢,麥芽5錢,石蓮肉5錢,曲餅5錢,陳皮(去白)5錢,山藥5錢,良薑(油炒)5錢,青皮(去白)5錢,冬瓜仁5錢,肉豆蔻3個(煨),薏苡(薑炒)3錢,香附子(炒去毛)3分,扁豆(薑炒)3錢,甘草(炙)3錢,陳米1撮(炒)。 主治:小兒脾胃虛冷,吐痢不止,不進乳食,慢驚慢脾等證;及治痘證下痢,不能收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