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十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6)

1. 積聚心腹痛方三首

病源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其痛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此皆由寒氣搏於臟腑。與陰陽氣相擊下上。故心腹痛也。診其寸口之脈。沉而橫。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聚痛。又寸口脈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

左右皆滿。與背相引痛。又云: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痢。脈微細者生。浮者死。(出第十九卷中)

範汪通命丸。療心腹積聚。寒中㽲痛。又心胸滿。脅下急繞臍痛方。

大黃(四分),遠志(四分去心),黃耆(四分),麻黃(四分去節),甘遂(四分),鹿茸(四分炙),杏仁(六十枚),豉(一合),巴豆(五十枚),芒硝(三分)

上十味搗合下篩。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三丸。日再。忌蘆筍野豬肉。(一方無鹿茸黃耆用黃芩出第十四卷中)

又療心腹積聚。食苦不消。胸脅滿除。去五臟邪氣。四物丸方。

大戟(五分㕮咀熬令色變),芫花(四分熬),杏仁(一分),巴豆(一百枚去皮心熬)

右藥搗合下細篩。以雞子中黃亦可。以蜜和丸如小豆。日三。日增一丸。覺勿復益。欲下頓服七丸。下如清漆陳宿水。婦人乳有餘疾。留飲者下水之後。養之勿飲冷水。長壯者服五丸。先食。忌野豬肉蘆筍。(出第十三卷中)

古今錄驗匈奴露宿丸。療心腹積聚。膈上下有宿食留飲神方。(出僧深)

甘草(三分炙),大黃(二分),甘遂(二分),芫花(二分熬),大戟(二分炙),葶藶子(二分熬),苦參(一分),硝石(一分),巴豆(半分去心皮熬)

上九味細搗。合蜜和丸如小豆。服三丸當吐下。不吐下。稍益至五六丸。以知為度。先少起。忌海藻蘆筍菘菜野豬肉。(範汪同出第十卷中)

2. 積聚心腹脹滿方一首

病源積聚成病。蘊結在內。則氣行不宣通。還搏於腑臟故心腹脹滿。則煩悶而短氣也。(出第十九卷中)

深師烏頭丸。療心腹積聚脹滿。少食多厭。繞臍痛。按之排手。寒中有水上氣。女人產後余疾。大人風癲。少小風驚癇百病者。元嘉中用療數人皆良。有一人服五服藥。即出蟲長一尺餘三枚。復出如牛膽黑堅四枚。中皆有飯食。病即愈方。

烏頭(七枚炮),乾薑(五分),皂莢(五分炙兼皮子),菖蒲(三分),桂心(四分),柴胡(三分),附子(三分炮),人參(三分),厚朴(三分炙),黃連(三分),茯苓(三分),蜀椒(五分汗),吳茱萸(四分),桔梗(三分)

上十四味搗篩。蜜和為丸。服如梧子二丸。日三。稍加至十五丸。忌豬肉冷水醋物生蔥羊肉餳。(出第二十三卷中)

3. 積聚宿食寒熱方四首

病源積聚而宿食不消者。由腑臟為寒氣所乘。脾胃虛冷。故不能消化。留為宿食也。診其脈來實。心腹積聚。飲食不消。胃中冷故也。(出第十九卷中)

千金翼三臺丸。療五臟寒熱積聚。臚脹腸鳴而噫。食不作肌膚。甚者嘔逆。若傷寒寒瘧已愈。令不復發。食後服五丸。飲多者吞十丸。長服令人大小便調和長肌肉方。

大黃(二兩熬),熟硝石(一升),葶藶(一升熬),前胡(二兩),厚朴(一兩炙),附子(一兩炮),茯苓(半兩),半夏(一兩洗),杏仁(一升去尖皮熬),細辛(一兩)

上十味搗篩。蜜和搗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稍加。以知為度。忌豬羊肉餳生菜酢物。(深師同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錄驗氣痞丸。療寒氣痞積。聚結不通。繞臍切痛。腹中脹滿。胸逼滿。風入臟。憂恚所積。用力不節。筋脈傷。羸瘦。不能食飲。此藥令人強嗜食益氣力方。

烏頭(二分炮),甘草(二分炙),葶藶子(二分熬),大黃(二分),芎藭(二分),芍藥(二分),甘皮(二分炙)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再不知。漸至五丸七丸。一方桂心二分。去甘皮。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一方有通草無甘皮)

小烏頭丸療久寒積聚心腹。繞臍切痛。食飲不下方。

烏頭(三兩炮),甘草(三兩炙),茱萸(半兩),細辛(二兩),半夏(二兩),附子(二兩炮)藁本(二兩)

上七味下篩。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再。不知。稍增之。忌羊豬肉冷水。

五通丸。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肌膚補不足方。

椒目(一兩),附子(一兩炮),厚朴(一兩炙),杏仁(三兩),半夏(一兩),葶藶(三兩熬)芒硝(五兩),大黃(九兩)

上八味搗。葶藶子杏仁使熟。和諸藥末。和以蜜。搗五千杵。吞如梧子二丸。忌豬羊肉餳冷水。(出第十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