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丸

WU T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脾經 19%
肝經 17%
肺經 13%
心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5%
膽經 3%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通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通經活絡的功效。五通丸多用於治療寒溼凝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腰膝痠軟等症,乾薑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2. 助藥性,增強療效:乾薑與其他藥材如川烏、草烏等配合,可增強藥性,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例如,乾薑可促進川烏、草烏等藥材的吸收和利用,增強其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

五通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如下:

  1. 峻下逐瘀: 巴豆性烈,具有峻下逐瘀之效,可強力瀉下,排出腸道積滯,並能活血化瘀,治療因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五通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而巴豆的峻下逐瘀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引藥入經: 巴豆性辛溫,能引藥入經,促進藥物成分到達病竈,增強藥效。五通丸中包含多種藥材,巴豆的引導作用能促進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五通丸方劑中添加醋,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 醋性酸,可以軟化堅硬藥材,使其更容易被身體吸收,增強藥效。例如,醋可以軟化川烏、草烏等毒性較強的藥材,使其毒性降低,更安全地發揮藥效。
  2. 引導藥力: 醋具有引導藥力深入經絡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療效。例如,醋可以引導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的藥材,更深入地到達瘀血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症狀。

因此,五通丸中添加醋,不僅能夠增強藥效,還能引導藥力,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通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化痰止咳之效。五通丸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橘皮能疏肝理氣,緩解氣機阻滯,使藥效更顯著。
  2. 消食健脾:橘皮還具備健脾消食之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食積不化。五通丸中常加入其他健脾和胃的藥材,橘皮的加入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總之,橘皮在五通丸方劑中起到疏肝理氣、消食健脾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藥效。

五通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藥性。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功效。五通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瘀血阻滯所致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小便不利等症。黃連在方中起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消除濕熱,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通經活絡、止痛化瘀的療效。

五通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五通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導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小便不利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白朮本身具有較強的藥力,可以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增強療效。例如,白朮可以增強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提高全方整體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五通丸主治功效分析

五通丸,一方源自古代醫學典籍,其名寓意「通」五臟,調和氣血,疏通壅滯。根據現有文獻,五通丸主要應用於外科瘡瘍、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氣機不暢等病症。

主治病症及治療原理

1. 外科瘡瘍

  • 應用:文獻中多次提到五通丸用於治療「大癰」、「魚肚癰」、「發背」等外科瘡瘍,特別是生於「背心、腦後、腰腹、肚腋、陰囊等險要之地」的癰腫。
  • 原理:五通丸在此類病症中主要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宣通經絡的作用。方中廣木香、五靈脂、乳香、沒藥等藥物共奏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效,麻黃則能宣通經絡,有助於消散癰腫。配合醒消丸、敗毒湯等方劑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

2. 跌打損傷

  • 應用:五通丸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內阻、氣機不暢,尤其是「瘀血入胸膈,腹內膨滿,氣促難臥」、「年高少壯,失跌腰痛,腹內脹滿,刺痛不止,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 原理:五通丸通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來緩解跌打損傷後的瘀血停滯。方中藥物能夠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腫脹、疼痛等症狀。常與活血止痛散、乳香尋痛散等方劑合用,以加強療效。

3. 其他病症

  • 應用:文獻中還提及五通丸可用於「食癥氣」、「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等症,以及乳岩等病症。
  • 原理:「食癥氣」與「積聚、留飲、宿食」可能與飲食積滯、氣機不暢有關,五通丸中的廣木香、麻黃等藥物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可能有助於緩解相關症狀。「乳岩」的記載較為簡略,其治療原理尚需進一步考證。

綜合分析

從組方和文獻記載來看,五通丸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宣通經絡。其應用範圍主要集中在外科瘡瘍和跌打損傷方面,通過促進氣血流通、消散瘀滯來達到治療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五通丸的組方中包含麻黃等藥物,對於表虛自汗、陰虛盜汗等患者應慎用。此外,古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和現代醫學有所不同,五通丸的具體應用應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辨證論治原則,不可盲目套用古方。

總結:五通丸是一首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要功效的古方,其在外科瘡瘍和跌打損傷等病症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然而,其具體應用仍需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和辨證論治原則,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五靈脂、麻黃、沒藥、乳香(各為淨末)各等分。
用飯搗爛,入末再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錢,另以芎、歸、赤芍、連翹、甘草等藥煎湯送下。如與3黃丸間服更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通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通丸, 出處:《外科全生集》。 組成:廣木香、五靈脂、麻黃、沒藥、乳香(各爲淨末)各等分。 主治:大癰生於要緊穴道,將在發威之際。

五通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乾薑(炮)1兩,巴豆半分(去皮心膜,醋1盞,煮醋盡,研如膏),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焙),黃連1分(去須),白朮1分。 主治:食癥氣。

五通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椒目1兩,附子1兩(炮),厚朴1兩(炙),杏仁3兩,半夏1兩,葶藶3兩(熬),芒消5兩,大黃9兩。 主治:長肌膚,補不足。主治: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