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通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 破血行氣:三稜性溫,味苦辛,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腹痛、腰痛、月經不調等症狀,三稜能有效改善。
- 活血化瘀:立通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三稜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加速血腫吸收,促進骨折癒合,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立通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立通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道灼熱等症狀,而黃連可清解濕熱,降低尿路炎症,緩解尿痛、尿頻等症狀。
- 抑菌止痛: 黃連亦有抗菌作用,可抑制尿路感染的病菌生長,進一步控制炎症。此外,黃連可降低尿路組織的敏感性,減輕疼痛感,達到止痛的效果。
立通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之效。立通丸主治胸脅脹滿、氣機阻滯等症狀,橘皮的理氣作用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胸悶氣滯。
- 降逆止嘔:橘皮可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機不暢、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也有緩解作用。立通丸中加入橘皮,可協同其他藥物,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立通丸中包含莪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活血化瘀: 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莪朮能夠有效改善症狀。
- 行氣止痛: 莪朮還能行氣止痛,尤其針對腹部脹痛、胃痛、腸痛等症,其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因此,立通丸中加入莪朮,旨在通過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
立通丸為中醫臨床常用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寒凝血瘀導致的腹痛、便秘等症狀。其組成精妙,其中含有巴豆,巴豆味辛、性熱,有毒,歸肝、腎、大腸經,具有強烈的攻下作用。在立通丸中加入巴豆,是取其峻下逐水之效,能迅速破除腸胃內的積滯,促進腸道蠕動,解除因寒邪凝滯引起的便秘問題。然而,由於巴豆毒性較強,用量需極其謹慎,且必須經過炮製減毒處理,以免造成身體損傷。在中醫理論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伍,如大黃、芒硝等,可增強其攻下效果,並減少不良反應,使立通丸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揮出強大的療效。使用時應遵循醫囑,不可擅自增減劑量,以免發生危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通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胃熱腸寒」所致之「善食數饑,便溺,小腹脹痛,大便或澀」。其病機為:
- 胃熱:胃火偏亢,腐熟過度,故「善食數饑」;胃熱上擾,可能伴隨口乾、口臭。
- 腸寒:腸道陽氣不足,傳導失司,氣滯寒凝,故「小腹脹痛」「大便或澀」;寒熱錯雜,氣機不通,則兼見「便溺」不暢(小便不利或大便溏澀交作)。
此證屬「上熱下寒」之候,立通丸功在調和寒熱、行氣通滯,尤以疏通中下焦氣機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京三稜、蓬莪朮(炮製):
- 均為破血行氣之品,善消積散結,主治氣滯血瘀之腹脹痛。炮製後緩其峻性,專攻中下焦之氣血壅滯。
- 二者協同,化解腸道寒凝氣結,改善「小腹脹痛」。
黃連(去須):
- 苦寒清泄胃火,直折「胃熱」所致之消穀善饑;兼能燥濕,防巴豆霜之瀉下傷津。
- 與辛溫之橘皮、三稜等配伍,形成「寒熱並用」格局。
青橘皮(焙):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輔助三稜、莪朮行氣止痛;其性偏溫,兼緩黃連之寒,防苦寒傷中。
巴豆霜(微量):
- 大辛大熱,峻下冷積,開通腸道閉塞,針對「腸寒」之便澀;製為霜後減其毒性,保留溫通之力。
- 與黃連寒熱相制,既瀉積滯,又防燥熱助胃火。
組方特點:
- 寒熱並行:黃連清胃熱,巴豆霜溫腸寒,契合「胃熱腸寒」病機。
- 氣血同調: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橘皮理氣,共解腹脹痛。
- 攻中寓制:巴豆霜雖峻,但用量極輕(1分),且配伍麵糊為丸緩和藥性,避免傷正。
治療原理:
以「通」為法,通過行氣破滯、寒熱並調,促使腸道氣機通暢,恢復傳導之職;胃火得清則食慾趨常,腸寒得溫則二便自調。整體以「通降」為核心,契合「立通」方名之義。
(附:麵糊為丸可護胃緩攻;茶、酒送服,茶助清熱,酒助行血,依證選用。)
傳統服藥法
京三稜(炮,銼)1兩, 黃連(去須)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蓬莪朮(炮)1兩, 巴豆霜1分。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食後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立通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通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京三棱(炮,銼)1兩,黃連(去須)1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蓬莪朮(炮)1兩,巴豆霜1分。 主治:胃熱腸寒,善食數饑,便溺,小腹脹痛,大便或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