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清代光緒年間,馬宗元(字清儒,江蘇丹徒人)所著的《溫病辨症》,是一部深入探討溫病學的臨床實用著作。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包含一百餘篇,內容涵蓋溫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法及方藥等諸多面向,為當時及後世的溫病研究與臨床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引與參考。

本書成書之際,適逢中醫學術流派紛呈,而溫病學更是經歷了自仲景以降的發展與論辯。書中多篇序言反映了當時醫界對於溫病學研究的關切與期許。序者們普遍認為,自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論》部分佚失後,溫熱病一門的學術傳承似乎一度中斷或模糊不清。雖然仲景在《傷寒論》中對溫病有所論述(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但有論者(如劉旭)指出,仲景所論多側重於伏邪為患的溫熱,對於感受時氣從上而受的溫病,似乎論述不全。這導致後世醫家在辨識溫病與傷寒時常有混淆,誤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如麻黃、桂枝等)於溫病初起,反而導致病情內結,甚至錯怪仲景之法不能治溫病。

因此,自金元劉河間提出「熱病當以三焦為主」的觀點,超脫前人窠臼,到清代葉天士集大成,著《溫熱論》,融會貫通《內經》義理,提出衛氣營血辨證,溫病學才真正得以確立其獨立的學術地位與體系。馬宗元著《溫病辨症》,正是在這一學術背景下誕生,並明確地以葉天士為近宗,力求深入體會葉氏學說的精髓,並向上追溯仲景、神契《內經》,體現了溫病學術發展的傳承脈絡與求源精神。多位序者對馬宗元「專宗葉氏,以上通仲景,而神契《內經》」的治學路徑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這能避免學術上的「閡隔不通」之病,確保其學說能流傳後世。

《溫病辨症》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對溫病系統性的辨析與闡述。作者馬宗元結合了前賢學說與自身臨床經驗,對溫病的病因、病機、辨證和治法提出了具體而深入的論述。

病因方面,書中指出溫病主要由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飲食勞倦等因素引起。這涵蓋了外來邪氣的侵襲、情志失調對臟腑功能的影響,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正氣虛弱或病邪內生。這種多元化的病因觀點,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在溫病病因探討中的應用,並非僅限於外感邪氣。

關於病機,書中論述了溫病主要表現為邪熱內蘊、營衛失和及臟腑功能失調。邪熱內蘊是指外邪侵入體內後,或本身即為熱邪,或鬱久化熱,形成積聚於體內的熱勢;營衛失和指營氣與衛氣功能紊亂,影響人體抵禦外邪及調節內環境的能力;臟腑功能失調則是邪熱或營衛失和進一步影響到各個臟腑的正常生理功能。這些病機變化是溫病病情演變的關鍵所在,為後續的辨證與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

辨證方面,《溫病辨症》主要採用了「六經辨證」和「三焦辨證」這兩種體系。雖然六經辨證最初是張仲景用於傷寒的辨證方法,但在溫病學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或應用。書中根據溫病的臨床表現,將其歸入與六經系統相關的證型(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詳細描述了各證型的臨床特點和治療方法。三焦辨證則是溫病學獨特的辨證體系,根據病變部位將溫病分為上焦病(如肺、心)、中焦病(如脾、胃)和下焦病(如肝、腎),闡述了邪氣在三焦之間的傳變規律及各階段的證候與治法。馬宗元在書中對這兩種辨證方法進行了結合與闡述,力求精確地判斷溫病的階段、性質與病位,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序者劉旭對馬宗元「遠宗河間,近法天士」的評價,正體現了其辨證思想汲取了三焦辨證和葉氏學說的精髓。

對於治法,《溫病辨症》遵循中醫傳統,提出了「汗、吐、下、和、清、溫、補」等原則(雖然通常稱八法,這裡列舉了七種)。這些治法是根據溫病的病因、病機和證候的不同而靈活應用的:汗法用於表邪,通過發汗使邪從外透解;吐法用於痰食壅滯上焦;下法用於腸腑積滯,瀉下通腑泄熱;和法用於病邪半表半裡或臟腑功能失調需調和者;清法用於清除體內熱毒;溫法用於寒濕或陽虛證(儘管是溫病,但在特殊情況下可能出現寒象);補法用於扶助正氣,恢復臟腑功能。書中強調根據具體證候辨證施治,體現了精細化的臨床治療思路。

除了上述系統性的論述外,《溫病辨症》的價值還體現在其深入細緻的辨析能力和對臨床實際問題的關照。多位序者讚揚作者對溫病與類溫病(如傷寒、雜病)的區分,對伏邪與時邪的辨識,以及對「寒極似熱、熱極似寒、虛極似實、實極似虛」等複雜臨床表現的剖析達到了「毫髮無遺」、「剖毫晰芒」的程度。這說明作者在繼承葉氏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力求解決實際診療中的難點與誤區。李思緩序中追述親人因溫病誤治而逝的悲痛經歷,更凸顯了《溫病辨症》旨在糾正時醫錯誤、避免「以濟人之具殺人」的急迫與良苦用心。

《溫病辨症》的學術體例也受到序者的肯定。劉旭提到書中「以大意先之,則擇之精,發明之語後之,則語之詳,綱目清矣」,這種由綱挈領、再詳細闡述的方式,有助於讀者理解和掌握溫病學的要點。作者自謙此書是為「中人初學入門而設」,但序者們認為這是其謙遜之詞,實則內容精深,足以引領後學。書中提及偶爾引用《易象》輔助闡述,也被視為古人援引義理、類比取象的常態,非但無損,反而體現了廣泛的學術視野。

總而言之,《溫病辨症》是馬宗元在清代溫病學術繁榮背景下,承繼葉天士學術思想,上溯仲景及《內經》,並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經驗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統地闡述了溫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法等內容,特別是在溫病與傷寒、伏邪與時邪的區分上進行了細緻辨析。書中體現的辨證思路清晰,治法靈活多樣,具有很強的臨床實用價值。多篇序言從不同角度肯定了本書的學術地位、作者的治學精神及其對後學的指導意義,認為它是溫病學術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為後世醫家理解和診療溫病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與經驗。其立論精闢,辨析入微,無怪乎被譽為「後學之津梁」、「溫病學之功臣」,對後世溫病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序 (1)

序 (2)

序 (3)

柳序

自序

凡例 (1)

凡例 (2)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附:溫病辨症方 (1)

附:溫病辨症方 (2)

附:溫病辨症方 (3)

附:溫病辨症方 (4)

附:溫病辨症方 (5)

附:溫病辨症方 (6)

附:溫病辨症方 (7)

附:溫病辨症方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