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十二、治溫病要知正面察死,對面知生總訣

舌下脈青,舌及身冷子死;面青舌赤,母死子活;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舌俱青或俱白吐沫,母子皆死。

舌色潤則安,舌色敗則死。

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脈不往來者死;脈懸絕者死;脈乍疏乍數者死;脈躁甚,戰而不得汗者死;尺脈絕者死。

白話文:

舌頭下方的脈絡呈現青色,並且舌頭和身體都冰冷的人會死亡;臉色發青但舌頭是紅色的,母親會死亡但孩子會活下來;臉色發紅但舌頭是青色的,母親會活下來但孩子會死亡;臉色和舌頭都呈現青色或白色且吐白沫的人,母親和孩子都會死亡。

舌頭顏色潤澤表示平安,舌頭顏色敗壞表示死亡。

脈搏跳動兩次停頓一次,大約三、四天會死亡;脈搏跳動三次或四次停頓一次,大約六、七天會死亡;脈搏跳動五次或六次停頓一次,大約七、八天會死亡;脈搏完全沒有跳動的人會死亡;脈搏細弱到感覺快要斷絕的人會死亡;脈搏時快時慢不規律的人會死亡;脈搏非常急促,並且身體顫抖卻流不出汗的人會死亡;下半身的脈搏摸不到的人會死亡。

2. 十三、治溫病要知病欲愈及可解症

三部六脈等者,此為陰陽和平,雖劇當愈;熱症脈動數,服藥發汗出,脈靜者,為欲愈。三四日脈數更小,病人身溫和者,為欲解也;病人口大渴而為不渴者,欲解也;太陰症知可解者,為不惡熱、口渴、咳嗽及溲赤也。

厥陰症知可解者,為不譫語神迷,舌黑及肢冷也;少陰症能解者,百中僅見一二;戰汗而解者,以本虛故,見日期未多,正尚能逐邪,故當汗出也;不戰而汗出而解,以本不虛,正逐邪出也;不戰不汗而解者,以曾發汗、或吐、或下、或亡血,以傷津液,待陰陽自和方愈也;病人天庭明亮者,欲解也;病人準頭、年壽、印堂有黃氣,明准者,病退而有喜兆也;凡病欲愈也,或七八日,或十三四日腹中轉氣,或欠或嚏,或思飲食,目眥黃而山根亮也;病人身能轉易者,為欲解也;小便自紅轉淡黃者,為欲解也;耳聾漸能聞者,為欲解也;下後神氣清者,為欲解也;二便如常,腹無阻滯,飲食漸復,精神漸振,當靜養心神,勿驟進肉食。《易經》所謂:「勿藥有喜也」。

白話文:

[十三、治療溫病需瞭解病情好轉及可康復的徵兆]

如果三部六脈(寸、關、尺)都平穩,顯示身體陰陽平衡,即使病情嚴重,也有機會痊癒。在熱症的情況下,心跳加速,服用藥物後發汗,若心跳恢復平穩,則表示病情有好轉的跡象。若三到四天後,脈搏變慢,患者身體溫暖,也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如果患者原本非常口渴,現在卻不再感到口渴,這也可能是病情開始緩解的信號。

在太陰症狀中,如果患者不再畏熱、口渴、咳嗽,且小便顏色不再深紅,就表示疾病可能即將得到緩解。對於厥陰症狀,如果患者不再胡言亂語、神智不清,舌頭不再發黑,四肢不再冰冷,這也可能是病情開始改善的信號。然而,對於少陰症狀,能夠緩解的案例極少。

在病情改善的過程中,若患者先經歷戰慄再出汗,這通常因為身體虛弱,但正氣仍在與病邪作鬥爭,因此會出現出汗現象。若患者沒有經歷戰慄就直接出汗並康復,表示其身體並非虛弱,正氣已成功驅逐病邪。若患者既無戰慄也無出汗就康復,可能是之前有過發汗、嘔吐、瀉下或是大量出血的情況,導致津液受損,需要等待陰陽自然調和才能康復。

如果患者的額頭(天庭)光澤明亮,表示病情可能開始好轉。如果鼻樑(準頭)、鼻子中央(年壽)、眉間(印堂)出現黃色氣色,且鼻子明亮,表示病情開始退去,有好的預兆。若患者在病發七到八天或十三到十四天後,腹部開始有蠕動感,或是打哈欠、打噴嚏,或是開始想吃東西,眼睛旁邊的黃色消退,山根部位變得明亮,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如果患者能自由翻身,表示病情可能開始緩解。如果小便顏色從紅色轉為淡黃色,也是病情好轉的信號。如果聽力開始恢復,表示病情可能開始緩解。若患者在瀉下後精神清爽,表示病情可能開始緩解。

如果大小便正常,腹部沒有阻塞感,食慾逐漸恢復,精神逐漸振奮,應靜心養神,避免立即大量進食肉類。正如《易經》所說的:「不用藥也能獲得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