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附:溫病辨症方 (1)
附:溫病辨症方 (1)
1. 附:溫病辨症方
2. 上焦諸方
蔥豉湯,銀翹散,清露飲,六乙散,益元散,雞蘇散,加減瀉白散,葦莖湯,清心涼膈散,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玉女煎,竹葉石膏湯,化癍湯,雪梨漿,生脈散,五汁飲清宮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牛黃清心丸,局方至寶丹,至寶丹,紫雪丹,梔子豉湯,瓜蒂散,導赤散,葶藶大棗瀉肺湯,河間涼膈散,半夏瀉心湯,黃連湯,小陷胸湯,大陷胸湯,(共三十三方)
白話文:
[上焦處方集]
-
蔥豉湯:用蔥和豆豉煮成的湯,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的症狀。
-
銀翹散:由多種草藥混合製成的散劑,能解熱、清熱。
-
清露飲:一種草藥飲料,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
六乙散:由六種草藥組成的散劑,用於清熱解毒。
-
益元散:由多種草藥組成的散劑,能補氣養血。
-
雞蘇散:由雞內金和蘇葉等草藥組成的散劑,能消食健胃。
-
加減瀉白散:一種草藥散劑,根據病情增減成分,主要作用為清熱利濕。
-
葦莖湯:以蘆薈為主的草藥湯,用於清熱解毒。
-
清心涼膈散:能清心火,降胃熱的草藥散劑。
-
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米等組成,能清熱解毒。
-
白虎加人參湯:在白虎湯基礎上添加人參,能補氣清熱。
-
加減玉女煎:根據病情調整成分的草藥煎劑,能滋陰清熱。
-
竹葉石膏湯:由竹葉、石膏等組成,能清熱解毒。
-
化癍湯:能消除皮膚病變的草藥湯。
-
雪梨漿:由雪梨製成的飲品,能潤肺止咳。
-
生脈散: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能補氣養陰。
-
五汁飲:由五種果汁混合而成,能滋陰潤燥。
-
清宮湯:一種草藥湯,能清熱解毒。
-
清營湯:能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草藥湯。
-
犀角地黃湯:由犀角、地黃等組成,能清熱解毒,滋陰涼血。
-
牛黃清心丸:由牛黃、硃砂等組成,能清心解毒。
-
局方至寶丹:由多種草藥組成,能清熱解毒,安神定驚。
-
至寶丹:由多種珍貴草藥組成,能解毒安神。
-
紫雪丹:由多種草藥組成,能清熱解毒。
-
梔子豉湯:由梔子和豆豉組成,能清熱解毒。
-
瓜蒂散:由瓜蒂和藜蘆等組成,能催吐。
-
導赤散:由木通、車前子等組成,能清熱利尿。
-
葶藶大棗瀉肺湯:由葶藶、大棗等組成,能瀉肺利水。
-
河間涼膈散:由黃芩、山梔等組成,能清熱解毒。
-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黃芩等組成,能調和脾胃。
-
黃連湯:由黃連、乾薑等組成,能清熱止瀉。
-
小陷胸湯:由黃連、瓜萎實、半夏組成,能清熱化痰。
-
大陷胸湯:由大黃、芒硝、甘遂組成,能瀉下逐水。(共三十三方)
3. 中焦諸方
梔子柏皮湯,梔子豉加甘草湯,梔子豉加薑汁湯,茵陳蒿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陶氏黃龍湯,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麻仁丸,增液湯,蜜煎導,豬膽汁方,益胃湯,豬苓湯,五苓湯,冬地三黃湯,(共二十方)
白話文:
[中焦處方集]
- 用梔子和柏皮煮製的湯劑。
- 梔子、豆豉加上甘草一起熬煮的湯。
- 在梔子與豆豉基礎上添加薑汁的湯品。
- 製作茵陳蒿為主要成分的湯藥。
- 調節胃部功能的承氣湯。
- 功效較小的承氣湯。
- 功效強大的承氣湯。
- 陶氏的黃龍湯配方。
- 新改良的黃龍湯。
- 以清肺為主的宣白承氣湯。
- 含有牛黃的承氣湯。
- 增加體液的承氣湯。
- 麻仁丸,一種丸狀藥物。
- 用於增加體液的湯劑。
- 蜂蜜煎製的導瀉藥。
- 豬膽汁作為主要成分的方劑。
- 益胃湯,滋養胃部的湯藥。
- 豬苓湯,以豬苓為主要成分的湯劑。
- 五苓湯,包含五種不同苓類的湯藥。
- 冬地三黃湯,冬季適用,含有三種黃色草藥的湯。
總共有二十種不同的方劑。
4. 下焦諸方
黃芩湯,炙甘草湯,加減復脈湯,救逆湯一甲煎,三甲復脈湯,青蒿鱉甲湯,黃連阿膠湯,小定風珠,大定風珠,竹葉玉女煎,加減桃仁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桃花湯,桃花粥,(共十六方)
白話文:
這些都是下焦病症所使用的各種藥方名稱。在古代中醫學中,"下焦"通常指的是人體腰腹部以下的部分,與泌尿、生殖系統及消化系統的下半部有關。
- 黃芩湯:主要成分為黃芩的一種湯劑。
- 炙甘草湯:以炙甘草為主料熬製的湯劑。
- 加減復脈湯:根據患者情況調整配方的復脈湯。
- 救逆湯一甲煎:用於急救逆證的湯劑,經過一次煎煮。
- 三甲復脈湯:含有三種主要藥材的復脈湯。
- 青蒿鱉甲湯:以青蒿和鱉甲為主要成分的湯劑。
- 黃連阿膠湯:由黃連和阿膠等組成的湯劑。
- 小定風珠:適用於輕微風濕症狀的藥物。
- 大定風珠:適用於嚴重風濕症狀的藥物。
- 竹葉玉女煎:含有竹葉的調理湯劑。
- 加減桃仁承氣湯:根據病情調整配方的桃仁承氣湯。
- 桃仁承氣湯:以桃仁為主要成分的調理湯劑。
- 抵當湯:一種具有強烈效果的湯劑。
- 桃花湯:含有桃花的調理湯劑。
- 桃花粥:含有桃花的調理粥品。 以上共有十六種不同的藥方。
5. 救逆諸方
六味地黃湯,知柏地黃湯,三才湯,六君子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磁朱丸,小建中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千金溫脾湯,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人參四逆湯,白通加人尿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金匱腎氣湯,(共十八湯)
上中下共計八十七方
白話文:
這些都是用來急救各種虛脫狀況的各種藥方:
- 六味地黃湯:主要用於滋補肝腎,治療肝腎陰虛的症狀。
- 知柏地黃湯:在六味地黃湯的基礎上添加了知母和黃柏,用於治療肝腎陰虛導致的火熱症狀。
- 三才湯:滋補肺、脾、腎,調節氣血,用於治療虛弱、氣短、乏力等症狀。
- 六君子湯: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狀。
- 歸脾湯:補血養心,適用於心脾兩虛,心悸失眠等症狀。
- 天王補心丹:滋養心臟,改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
- 磁朱丸:安神定驚,適用於心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 小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
- 理中湯:溫中健脾,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
- 附子理中湯:溫中散寒,壯陽固表,適用於脾胃虛寒,四肢冰冷等症狀。
- 千金溫脾湯:溫中散寒,補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
- 獨參湯:補氣養血,適用於氣血兩虧,面色蒼白等症狀。
- 參附湯:補氣壯陽,適用於氣虛陽衰,肢冷乏力等症狀。
- 四逆湯: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衰微,四肢厥冷等症狀。
- 人參四逆湯:補氣壯陽,適用於氣虛陽衰,四肢厥冷等症狀。
- 白通加人尿加豬膽汁湯: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適用於陽氣衰微,四肢厥冷等症狀。
-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活血通絡,溫中散寒,適用於陽氣衰微,四肢厥冷等症狀。
- 金匱腎氣湯:補腎壯陽,適用於腎虛腰痛,夜尿頻繁等症狀。
以上共有十八種湯劑。總計有八十七種藥方可用於治療各種不同症狀。
6. 上焦諸方
蔥豉湯(葛洪《肘後方》)
蔥白(一握),香豉(三錢)
上二味煎水服。
銀翹散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重者日三服,夜一服;輕者日二服,夜一服。
清露飲(自制)
連翹殼(二錢),銀花露(八錢,兌服),苦桔梗(一錢)苦杏仁(錢半,去皮尖),生甘草(五分),竹葉(六片)
上五味水煎,去渣,兌入銀花露溫服。
加減法:風溫,原方加薄荷八分,牛蒡子錢半;冬溫,原方去杏仁,加鮮北沙參二錢,麥冬三錢;若風溫溫熱、冬溫挾濕者,於本方再加蘆根一兩,滑石三錢;如濕溫,濕居二三,溫居六七,不可用燥濕,而宜淡滲者,亦可持此法以治之。其餘加減之法,散見各條,茲不復贅。
六乙散
滑石(六錢,水飛),生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新汲水一碗,調服三錢。
益元散
即六乙散加辰砂。
雞蘇散
即六乙散加薄荷。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二錢),冬瓜仁(四錢),薏苡仁(三錢),蘆根汁(八錢,兌服),竹瀝(五分)
上六味水煎溫服。
葦莖湯
葦莖(二兩),苡仁(八錢),桃仁(三十五枚),瓜瓣(八錢)
水五升,先煮葦莖煎得二升五,去渣,納諸藥煮取服。
清心涼膈散
連翹(四兩),薄荷(一兩),黃芩(一兩,酒炒),山梔(一兩),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竹葉(七片)
上藥服法見上。
白虎湯
石膏(一兩,綿裹),知母(四錢),甘草(一錢),粳米(四錢)
上四味,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溫服。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湯內加人參一錢。
服法見上。
加減玉女煎
細生地(六錢),元參(四錢),石膏(三兩),麥冬(六錢)白知母(四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竹葉石膏湯
竹葉(廿片),石膏(八錢),麥冬(三錢),人參(錢半),半夏(二錢),甘草(一錢),粳米(四錢)
水八杯,煮取五杯,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化癍湯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生甘草(二錢),粳米(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杯,夜一服。
雪梨漿
甜水梨(一枚)
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時時頻飲。
生脈散(真人)
麥冬(三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
上三味煎水服。
五汁飲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白話文:
上焦諸方
-
蔥豉湯(出自葛洪《肘後方》) 用蔥白(一把)和香豆豉(十二克),加水煎煮後服用。
-
銀翹散 用連翹(三十七點五克)、金銀花(三十七點五克)、桔梗(二十二點五克)、薄荷(二十二點五克)、竹葉(十五克)、生甘草(十八點七五克)、荊芥穗(十五克)、豆豉(十八點七五克)、牛蒡子(二十二點五克)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十八點七五克,用新鮮的蘆葦根湯煎煮,在藥香濃郁時立即服用。病情嚴重的,一天服用三次,晚上一次;病情較輕的,一天服用兩次,晚上一次。
-
清露飲(自製) 用連翹殼(七點五克)、金銀花露(三十克,兌服)、桔梗(三點七五克)、苦杏仁(五點六克,去皮尖)、生甘草(一點八克)、竹葉(六片)等藥材,加水煎煮,去除藥渣,再加入金銀花露,溫熱服用。
-
加減法:
-
風溫: 原方基礎上,加入薄荷三克、牛蒡子五點六克。
-
冬溫: 原方基礎上,去除苦杏仁,加入新鮮的北沙參七點五克、麥冬十一點二五克。
-
風溫溫熱、冬溫夾濕: 在原方基礎上,再加入蘆根三十七點五克、滑石十一點二五克。
-
濕溫,濕邪佔二、三成,溫邪佔六、七成: 不宜用燥濕的方法,而應該用淡滲利濕的方法,也可以用此方來治療。其他加減的方法,散見於各個條文中,這裡就不再重複敘述。
-
六乙散 用滑石(二十二點五克,水飛)和生甘草(三十七點五克),研磨成細末。用剛打上來的井水,調服九克。
-
益元散 就是六乙散的基礎上,加入辰砂(硃砂)。
-
雞蘇散 就是六乙散的基礎上,加入薄荷。
-
加減瀉白散 用桑白皮(三點七五克)、地骨皮(七點五克)、冬瓜子(十五克)、薏苡仁(十一點二五克)、蘆根汁(三十克,兌服)、竹瀝(一點八克)等藥材,加水煎煮後溫服。
-
葦莖湯 用葦莖(七十五克)、薏苡仁(三十克)、桃仁(三十五枚)、冬瓜瓣(三十克),加水十杯,先煮葦莖,煮到剩五杯,去除藥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後服用。
-
清心涼膈散 用連翹(一百五十克)、薄荷(三十七點五克)、黃芩(三十七點五克,酒炒)、梔子(三十七點五克)、桔梗(三十七點五克)、甘草(七十五克)、竹葉(七片)等藥材,服用方法同上。
-
白虎湯 用石膏(三十七點五克,用布包)、知母(十五克)、甘草(三點七五克)、粳米(十五克),加水八杯煮到剩三杯,去除藥渣後溫服。
-
白虎加人參湯 就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三點七五克。服用方法同上。
-
加減玉女煎 用生地黃(二十二點五克)、玄參(十五克)、石膏(一百一十二點五克)、麥冬(二十二點五克)、知母(十五克),加水八杯煮到剩三杯,分兩次服用,藥渣再煮一杯服用。
-
竹葉石膏湯 用竹葉(二十片)、石膏(三十克)、麥冬(十一點二五克)、人參(五點六克)、半夏(七點五克)、甘草(三點七五克)、粳米(十五克),加水八杯煮到剩五杯,去除藥渣,加入粳米煮到米熟湯成,去除米後溫服。
-
化癍湯 用石膏(三十七點五克)、知母(十五克)、玄參(十一點二五克)、犀角(七點五克)、生甘草(七點五克)、粳米(十一點二五克),加水八杯煮到剩三杯,一天服用三次,藥渣再煮一杯晚上服用。
-
雪梨漿 將甜水梨(一個)浸泡在剛打上來的涼水裡半天,時常頻繁飲用。
-
生脈散(出自《醫學啟源》) 用麥冬(十一點二五克)、人參(十一點二五克)、五味子(三點七五克),加水煎煮後服用。
-
五汁飲 用梨汁、荸薺汁、新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甘蔗汁)等,臨時根據情況調整用量,混合均勻後涼服,不喜歡涼的,隔水加熱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