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14)
卷上 (14)
1. 九、治溫病要識寒極似熱、熱極似寒、虛極似實、實極似虛四症,方不亂言吉凶
)之戒。須以建中及復脈、益胃等湯(葉氏按:「仲景云:『元氣已傷而病不愈者,當與甘藥。』則知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矣。」)加減主之。俟脾胃一健,則飲食自進,胸口反寬矣。(土虛則脹,土實則愈,此脾虛可復。)又或溫病身倦骨痛,神迷安靜,惡聞響聲,唯脈沉數有力,舌黃黑起刺,便閉溲赤,(王冰所謂:「大實有羸狀。」)此實極似虛也。
誤用參耆歸術補劑,致犯實實之戒,須用增液承氣湯主之。如大便一行,則反口渴煩躁,甚則起床發狂,(經云:「心病則煩,至煩躁可平矣。」)以上四症,關係甚重,平素須細細辨明,臨證自有真見。故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又曰:「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此其道也。
」經云:「心病則煩,腎病則躁。」此陰陽交脫也。若用參附回陽,致犯燎原之戒,須用三甲復脈,及大定風珠諸品。以挽之。俟陽潛陰回,龍雷安澤,則陰津來復,煩躁可平矣。
白話文:
治療溫病時,必須辨別清楚四種症狀,才不會胡亂判斷吉凶:寒到極點反而像熱、熱到極點反而像寒、虛弱到極點反而像強壯、強壯到極點反而像虛弱。
當溫病出現發熱、口渴、汗多、煩躁等熱象,卻又伴隨精神萎靡、四肢無力、脈象微弱等虛象時,這種虛實夾雜的狀況,千萬不能輕易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以免傷害正氣。這種情況要用建中湯、復脈湯、益胃湯等藥方加減來治療。(葉氏按語:張仲景說:「元氣已經損傷但病還沒好的,應該用甘甜的藥物。」可見調理陽氣要用建中湯,顧護陰液要用復脈湯。)等到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就能自然進食,胸悶的感覺也會消失。(這是因為脾虛會導致脹滿,脾氣健旺則脹滿消失,說明脾虛可以恢復。)
另外,有時候溫病會出現身體疲倦、骨頭痠痛、精神恍惚、安靜不想動、害怕聽到聲音,但脈象卻是沉而有力,舌苔黃黑而且有芒刺,大便不通、小便赤黃,(這就是王冰所說的「大實有羸弱的樣子」。)這種強壯到極點反而像虛弱的狀況。
如果誤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補藥,就會犯了「實證用補藥」的禁忌。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增液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服用增液承氣湯後,大便排出,反而出現口渴煩躁,甚至起身發狂(這是因為心病會導致煩躁,煩躁到極點就會恢復平靜)。以上這四種情況,關係非常重大,平時必須仔細辨別清楚,臨床時才能有正確的判斷。所以古書說:「謹慎地了解陰陽的變化,不要和大家一起討論。」又說:「了解逆向和順向的變化,用正確的方法治療,就沒有問題,這才是真理。」
古書又說:「心病會導致煩躁,腎病會導致躁動。」這都是陰陽交脫的現象。如果這時使用人參附子湯來挽救陽氣,就會犯了「火上加油」的禁忌。這種情況必須使用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藥物,來挽救危局。等到陽氣潛藏、陰氣恢復,身體的躁動平息,陰液重新恢復,煩躁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