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均是惡寒也。唯溫邪微寒,(溫病從口鼻而入,客

於肺衛,而微寒者,是肺金本寒也。一二日後,即單熱不寒矣。

微字溫熱著眼處。)身熱為表,(葉氏云:「邪在肺,為表。」有汗

惡風,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無汗惡寒,銀翹散加蔥白。)有汗出鼓慄,(河間《原病式》云:「病熱過甚,則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葉氏云:「諸禁鼓慄,皆屬於火。」則知戰慄,乃極熱而反見寒象。

)壯熱而渴者為熱,(白虎湯加減。)有微熱肢冷,惡熱反欲近火,但便閉溲赤,此熱極反從寒化。(河間《傷寒醫鑑》云:「五行之道,實甚則過熱,反似克己者也,是謂兼化。」如萬物熱極,而反出水液,以火鍊金,熱極而反化為水,是以火極而反以水化也。)為里為實,(大承氣湯合增液湯下之,腑氣通,則反肢熱、煩渴。

)症在上中,(二焦。)服寒涼攻伐太過,(好用寒涼之過。)反自汗惡寒,嘔利肢冷,脈沉舌潤者為虛。(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浮小麥。)

均是發熱也。溫邪頭痛,寸脈洪,身熱小溲赤,為表。(有汗清露飲加減,無汗銀翹散加蔥白。)有胸膈煩熱,呼吸俱粗,關尺(右手)洪數,溲赤便通,(有熱無結。)為熱。(清心涼膈散。)有煩躁脈數,胸脘拒按,舌或黃或濁,及腹痛便秘,或熱極旁流,為實。(小陷胸湯、小承氣湯加減。

此治邪氣不逆傳心胞,而順傳中下者。若舌黃白相間,與黃而光滑無根者,不可用之。詳《溫熱論》中。)又有熱久傷陰,用清涼藥而身熱煩躁更甚,用攻下藥而便反不解,舌燥尤甚,此大虛有盛候也。(陰虛,三甲復脈湯,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者,熱在陰分也,宜青蒿鱉甲湯。

)有勞復發熱,因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弱,或語言傷氣,思慮傷脾,身熱隨至,宜寡言屏慮,(勞復良劑,)清解餘熱為主。(生脈散加生地、石斛,煎水送下歸脾丸二錢。)有食復發熱,因病衰,脾胃未健,驟進飲食,(此症舌必復黃。)難以消化其積滯,復裹餘邪也。

(章虛谷曰:「此言病初愈,餘熱留藏於經絡血氣而未淨,因食助氣,則二熱相合而復熾。故食肉,病必復發;多食谷,則邪遺留,必淹纏難愈。故當解口清淡,稀粥漸為調養也。元按:唐鑑云:『治病雖愈,尤宜將護,倘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宜扶正消導,(葉氏《景岳發揮》云:「因食而復熱,宜消其食,其熱自退,不可謂溫病概禁消導。」)兼清餘邪為主。

(隨症酌量用方。)更有下後身涼數日,而復發熱者,餘邪復出也。(按時氣自復者少,伏邪自復者多。以伏邪如鳥棲巢,如獸藏穴,根本堅固,匿於少陰,一旦外感六淫,引出內伏之邪,若巢穴之外,有聲響動,致鳥不安於巢,獸不伏於穴。治伏邪者,如射鳥於巢,捕獸於穴,須用良策,方免傷人。

白話文:

十、治療溫病要辨明表裡、虛實、寒熱這六個字,清楚明白了,然後用藥,才不會出錯:

都會有怕冷的症狀,但溫邪引起的怕冷會稍微輕微。(溫病從口鼻進入,侵襲肺部,剛開始的輕微怕冷,是因為肺部本來就屬寒。一兩天後,就會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現象了。這裡的「微」字,是觀察溫熱病的重點。)身體發熱是表證。(葉氏說:「病邪在肺,屬於表證。」如果發熱有汗又怕風,可以用清露飲加上薄荷、牛蒡子;如果發熱無汗又怕冷,可以用銀翹散加上蔥白。)發熱時身體顫抖,是因為身體過熱,導致體內液體流失,或是身體感到寒冷。這是身體想要用水來抑制過熱的表現。(治療時,應該要處理過盛的熱氣,不能因為身體出現寒冷的現象,而誤判病因。)葉氏說:「身體顫抖,都屬於熱的表現。」所以說顫抖,是熱到極點反而出現的寒象。

身體高熱又口渴是熱證。(可以用白虎湯加減。)如果發熱輕微,但是手腳冰冷,怕熱反而想要靠近火爐,大便不通、小便赤黃,這是熱到極點反而轉為寒證。(就像萬物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液體一樣,這是因為火煉金,熱到極點會轉化為水。所以熱極反而以寒的狀態出現。)這屬於裡證、實證。(可以用大承氣湯合增液湯來通便,等腸胃通暢後,手腳會變溫暖,口渴也會減輕。)病位在上焦、中焦時,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來攻伐,反而會出現自汗、怕冷、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脈象沉、舌苔濕潤等虛證。(陽虛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浮小麥。)

都會有發熱的現象。溫邪引起的頭痛、寸脈洪大、身體發熱、小便赤黃,這是表證。(有汗可以用清露飲加減,無汗可以用銀翹散加蔥白。)如果胸膈煩熱、呼吸急促、關尺脈洪數、小便赤黃、大便通暢,這是熱證。(可以用清心涼膈散。)如果煩躁不安、脈象急數、胸腹部拒絕按壓、舌苔發黃或混濁、腹痛便秘、或是熱極導致大便失禁,這是實證。(可以用小陷胸湯、小承氣湯加減。這是治療邪氣順著傳導到中下焦的方法。如果舌苔黃白相間,或是黃色光滑無根,就不能用這種方法。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溫熱論》。)還有一種情況是熱病久了傷到陰液,如果用清涼藥物反而讓發熱煩躁更嚴重,用攻下藥物反而無法通便,舌頭更加乾燥,這表示身體極度虛弱,但卻有盛的假象。(陰虛可以用三甲復脈湯,如果晚上發熱早上涼,熱退時沒有出汗,這是熱在陰分,可以用青蒿鱉甲湯。)

還有一種是勞累後復發發熱,這是因為病剛好,身體的津液還沒恢復,氣血還很虛弱,或是因為說話傷了氣、思慮傷了脾,導致身體再次發熱。這時應該減少說話、避免思考,以清除餘熱為主。(可以用生脈散加生地、石斛煎水送服歸脾丸。)還有一種是飲食不當引起的復發發熱,這是因為病後脾胃虛弱,突然進食,難以消化積滯,導致餘邪再次發作。(這種情況舌苔一定會再次變黃。)(章虛谷說:「這是說病剛痊癒,餘熱還留在經絡血氣中,因為飲食幫助了邪氣,導致兩股熱邪合併而再次發作。所以吃肉,病一定會復發;吃太多穀物,邪氣就會殘留,難以痊癒。應該飲食清淡,吃稀粥來調養。」唐鑑說:「治療疾病雖然痊癒了,更應該小心護理,如果馬上放縱自己,疾病復發就無法挽救了。」)應該扶正氣、消除積食,同時清除餘熱為主。(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方劑。)

還有一種情況是,服藥後身體涼了幾天,又再次發熱,這是因為餘邪再次發作。(按時序自然復發的情況比較少,多是因為潛伏的邪氣復發。潛伏的邪氣就像鳥藏在巢裡,野獸藏在洞穴裡一樣,根基穩固,隱藏在少陰,一旦遇到外感風邪,就會引發潛伏的邪氣,就像鳥巢、獸穴外有聲響,導致鳥不安於巢、獸不伏於穴。治療潛伏的邪氣,就像射鳥於巢、捕獸於穴一樣,必須要有好的方法,才能避免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