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下 (2)
卷下 (2)
1.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如服應症之藥,而身熱已退,諸恙漸平,或逾數時,或隔數日,而熱尤甚,症愈重者,乃巢內尚有巨鳥,穴中仍藏猛獸,見捕射難以容身,只得併力而出,與正相鬥,甚則猛復三五次者,故伏邪較時邪為難治之。有一日用辛涼,二日增煩躁,二日用甘寒,三日增神糊,三日用鹹寒,四日增舌黑,正是愈投涼藥則愈增熱病。
若非伏邪外達,焉有用寒涼之劑,存陰輔正,不見寒症反增熱症者?其時宜將內伏之邪,與正氣相較,如正勝於邪,則用清營湯、紫雪輩,則邪解正復,自然脈靜身涼;若邪勝於正,則漸漸神昏內閉,即難治矣。又按:伏邪痧疹,無論大人嬰兒,雖用對症之方,而餘氣未盡者,則必時熱時止,夜寐不安,精神不振,胃氣不醒。
醫者當審來源,未用清涼藥之先,預言服藥後必壯熱口渴,甚則神糊譫妄,皆系伏邪外透,免致驚慌。)
均是寒熱往來也。溫邪必熱多寒少,(溫病手太陰受邪也,非足少陽受邪,寒熱相平可比。觀易雷天大壯,陽畫多,陰畫少,即熱多寒少之理。地天泰,陰畫與陽畫相等,即寒熱相平之理,若誤認肺經症,作膽經症,則雷天大壯,不幾為地天泰乎?)較之傷寒,寒熱不均,(平也。)比之瘧疾,又不分明,(瘧疾休作有時,溫熱休作無時,由無時而轉有時,是邪轉瘧也。
由有時而轉無時,是瘧化邪也。)自寒少熱多,而為壯熱神昏者重,由神昏壯熱,而為身熱微寒者輕。初起兼頭痛,無汗者為表。(銀翹散加減。)兼大腹痛脹,便結者為里。(小承氣湯加減。若泥於傷寒者,必議大柴胡湯矣。)有汗下後,脈虛心悸,神倦自汗,內熱(陰虛)形寒(陽虛)者為虛。
(炙甘草湯去參姜,加柏子仁、左牡蠣、淮小麥、夜交藤。)
均是頭痛也。溫邪必自覺熱蒸昏悶,(風寒諸痛不昏悶。)身熱微寒頭痛者,為表。(銀翹散加減,)有煩渴自汗、脈數頭痛者,為熱。(白虎湯;兼嘔者,竹葉石膏湯。)有舌黃身熟,(日晡時甚。)腹滿便閉頭痛者,為里。(涼膈散加減。)有汗下後,神倦自汗,脈虛頭痛,時來時止者,為虛。(知柏地黃湯加浮麥、黃耆。)
均是自汗也。(河間《傷寒直格》云:「怫然痞閉無汗者,故當病也」,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蓋泰極則否也。夫人氣和而為汗,如天地氣和而為雨,過多則澇矣。)溫邪熱蒸而自汗,不可以表虛論也。頭眩有汗惡風(初起惡風有汗,又不可拘溫邪無表虛)者為表。(清露飲加減,)有舌黃煩渴,有汗便通者為熱,(天水散加味。
)有胸痞腹滿拒按,四肢徹然汗出者為實。(小陷胸湯加味,小承氣湯加減。)有邪退正虛,舌赤不渴,二便清利,自汗者為虛。(吳氏救逆湯。)有熱極汗多,致陽隨汗泄,而暫肢冷脈沉者為虛。(先宜參附湯。按溫病熱極,汗出不止,而肢厥惡寒脈遲者,此陽氣隨汗而泄,宜速回陽,陽回熱必復熾,當更救陰之法,戰汗者亦然。
白話文:
治療溫病,要能分辨清楚表裡、虛實、寒熱這六個字,然後才能用藥,才不會出錯。
如果服用了對症的藥,身體的熱退了,各種不舒服的症狀也慢慢減輕,可能過了幾個小時,或者隔了幾天,反而熱更嚴重,病情更重,這是因為病邪還潛伏在體內,就像巢裡有大鳥,洞裡藏著猛獸一樣,它們看到要被捕殺,就會全力衝出來與正氣搏鬥,甚至會反覆發作三五次。所以,潛伏的病邪比新發的病邪更難治療。有時第一天用辛涼的藥,第二天反而更煩躁;第二天用甘寒的藥,第三天反而神智更模糊;第三天用鹹寒的藥,第四天反而舌頭變黑。這正是越用寒涼的藥,病情反而越加重的表現。
如果不是潛伏的病邪向外發散,怎麼會用寒涼的藥物來扶助陰氣,反而出現熱症加重的現象呢?這時候,應該比較一下體內的病邪和正氣,如果正氣勝過病邪,就用清營湯、紫雪丹之類的藥,這樣病邪就會被解除,正氣恢復,自然脈象平穩,身體也會涼下來。如果病邪勝過正氣,就會逐漸神昏內閉,就很難治療了。另外,潛伏的病邪引起的痧疹,無論大人小孩,即使用了對症的藥,如果病邪的餘氣沒有完全清除,就一定會時冷時熱,晚上睡不好,精神不佳,胃口不好。
醫生應該要仔細審查病邪的來源,在還沒用清涼藥之前,就先預言服藥後一定會出現高熱口渴,嚴重的話甚至會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這些都是潛伏的病邪向外發散的表現,這樣就可以避免驚慌失措。
這些都是寒熱往來的表現。溫病一定是熱多寒少。(溫病是手太陰肺經受到病邪侵襲,而不是足少陽膽經受到病邪侵襲,不能用寒熱平衡的標準來比較。《易經》中的雷天大壯卦,陽爻多,陰爻少,表示熱多寒少的道理。地天泰卦,陰爻和陽爻相等,表示寒熱平衡的道理。如果把肺經的病症誤認為是膽經的病症,那麼雷天大壯卦不就變成地天泰卦了嗎?)和傷寒相比,溫病的寒熱不均等。(傷寒的寒熱是均衡的。)和瘧疾相比,溫病又不表現出明顯的規律。(瘧疾發作有固定的時間,溫病發作沒有固定的時間,如果由沒有固定時間轉變為有固定時間,那就是病邪轉變為瘧疾了。如果由有固定時間轉變為沒有固定時間,那就是瘧疾轉化為其他病邪了。)從寒少熱多發展到高熱神昏的是重症,從神昏高熱發展到身體微熱微寒的是輕症。剛開始發病,兼有頭痛、沒有汗的,是病在表。(可以用銀翹散加減。)如果兼有肚子痛脹、大便乾結的,是病在裡。(可以用小承氣湯加減,如果拘泥於傷寒的治療方法,一定會用大柴胡湯。)如果發汗或攻下後,出現脈虛、心悸、精神疲倦、自汗、內熱(陰虛)、身體發冷(陽虛)等症狀的,就是虛證。(可以用炙甘草湯去掉人參和生薑,加入柏子仁、左牡蠣、淮小麥、夜交藤。)
以上都是頭痛的症狀。溫病一定會感覺到發熱悶熱,(風寒引起的頭痛不會有悶熱的感覺。)身體微熱微寒又頭痛的,是病在表。(可以用銀翹散加減。)如果有煩躁口渴、自汗、脈搏快又頭痛的,是熱症。(可以用白虎湯;如果兼有嘔吐,可以用竹葉石膏湯。)如果有舌苔發黃、身體發熱(在下午時分更嚴重)、腹脹、大便不通、頭痛的,是病在裡。(可以用涼膈散加減。)如果發汗或攻下後,出現精神疲倦、自汗、脈虛、頭痛,而且時發時止的,就是虛證。(可以用知柏地黃湯加浮麥、黃耆。)
以上都是自汗的症狀。(河間的《傷寒直格》說:「悶脹、閉塞、不出汗,是病」,如果汗出通暢仍然是病,那是因為極盛就會轉為衰敗。人體的氣和才會出汗,就像天地之氣和才會有雨一樣,汗出過多就像水災一樣。)溫病是因為熱蒸發而自汗,不能認為是表虛。(風寒初起會有惡風有汗,又不能拘泥於溫病就沒有表虛。)有頭暈、汗出惡風的,是病在表。(可以用清露飲加減。)如果有舌苔發黃、煩躁口渴、有汗、大便通暢的,是熱症。(可以用天水散加味。)如果有胸悶、腹脹、拒絕按壓、四肢汗出不止的,是實證。(可以用小陷胸湯加味,小承氣湯加減。)如果病邪退去,正氣虛弱,舌頭發紅但不口渴,大小便清澈順暢,自汗的,是虛證。(可以用吳氏救逆湯。)如果有熱到極點,汗出太多,導致陽氣隨著汗液外泄,出現暫時的手腳冰涼、脈搏沉細的,是虛證。(應該先用參附湯。溫病發熱到極點,汗出不止,手腳冰涼,脈搏遲緩,這是陽氣隨著汗液外泄的表現,應該要趕緊回陽,陽氣恢復後一定會再次發熱,這時再用滋陰的方法。戰汗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