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若服涼藥過甚,而傷真火,必汗出而冷,肢厥脈沉者,此真陽飛越,急當回陽,陽回熱不復熾。宜用陰陽雙攝之法。但二疾回陽之後,一復熱一不復熱,所謂生死在須臾,緩則不可救矣。解見《回溪醫案》。)

均是戰汗也。(河間《傷寒直格》云:「正氣與邪氣並之於里,表氣虛而裡熱實,亢則害,承乃制。」故里之大熱極甚,而反兼寒水之化制之。故病熱極而反寒戰也,諸戰皆然。吳又可云:「熱病大汗將出,而反寒戰者,如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縱足,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溫邪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

(經云:「人之汗生於穀,穀生於精」,今汗出熱退,是邪卻而精勝也。葉氏云:「溫邪始終在氣分流連,可冀其戰汗透邪」,今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矣。)透則脈靜身涼,(汗透脈靜者吉,脈躁者凶。)腹無阻滯,(大便已解可知。)否則餘邪未盡而復熱,(經云:「精勝則能食而不復熱。

復熱者,邪氣也。」)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前戰汗者,譬之大敵已退,復後戰汗者,如敵隱伏山林叢雜之中,見大隊已敗,難以伏藏只得出而相戰,若有汗而熱復退,是正又勝邪矣。)有戰汗須三四次而解者,(此邪實正強,難分勝負也。)有戰一次,不能再戰,(正不勝邪。

)待酌下法而退者,(此敵來甚銳,我軍寡,雖勝眾,免強決戰,必俟援兵以敗之,未嘗不助我以退敵也。)有虛人,或邪踞已久,忽戰汗後,即加沉昏珠汗而脫者。(如敵攻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勉強而戰,而城不為敵敗者,鮮矣。)凡戰汗之時,多與熱湯,助其作汗。

(如敵漸漸欲潰,吾軍加以飽餐。取以飽勝飢之法。)戰汗之時,脈多停止,汗後自見。(戰時邪正混為一團,陰陽不分,氣血相亂,故脈多停止。)總之戰汗後,神靜者吉正勝,昏躁者危(邪勝)也。

均是狂汗也。(作汗似發狂,發狂似作汗,宜細辨。)溫邪服辛涼藥後,忽手舞足蹈,踏床投榻,遂大汗淋漓,熱退脈靜者安。(如敵來已久,見吾軍強壯,未敢相爭,暨久糧餉日虛,勉力與正相爭,則為正所敗。故大汗後而熱自退,脈自靜也。河間《傷寒直格》云:「作汗之病熱者,乃陽熱怫靜而否極復泰,即熱氣熏蒸而為汗出也。

如天時陽熱亢旱,否極而泰,則復為雨矣。故欲雨,則天乃鬱熱,晴霽則天反清涼,人涼則病愈矣。劉松峰《述古》云:「陽亢則水虧,陰衰則火盛」,水涸於經,安得作汗?譬之乾鍋赤裂,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熱氣上騰,汗之水生,亦復如是。用涼藥以救水,水生而汗有不出者乎?)如症同上而發狂,或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有汗而熱如故者危。(彼此相戰,有自潰之勢。

白話文:

如果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身體的真陽之火受損,一定會出現流汗卻感到寒冷、四肢冰涼、脈搏微弱的情況,這是真陽之氣外散的危險信號,必須立即使用回陽的方法來挽救,只要陽氣恢復,熱象就不會再次出現。應該使用陰陽雙補的方法。但是,這兩種情況在回陽之後,可能會出現一種恢復熱象,另一種則不恢復的狀況,所謂的生死就在一瞬間,如果延誤就會無法救治。(具體分析可以參考《回溪醫案》的記載。)

這些都是屬於戰汗的現象。(河間學派的《傷寒直格》說:「正氣和邪氣在體內相爭,表面的氣虛弱而內部的熱氣卻很強盛,如果熱過於亢奮就會有害,能夠制衡它才是正確的。」所以體內的熱氣極度旺盛,反而會兼具寒冷的表現,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氣在制約熱氣。因此,病熱到極點反而會出現寒顫的現象,所有的戰汗都是這樣產生的。吳又可說:「熱病要大量出汗的時候,反而會出現寒顫,就像鳥要起飛,身體會先下伏,先收腳,然後才展開翅膀,才能夠高飛。」)溫邪引起的疾病,出現戰汗是好轉的徵兆,因為戰表示邪氣和正氣在爭鬥,汗表示正氣正在驅逐邪氣。

(《黃帝內經》說:「人體的汗水來源於飲食,飲食的精華可以化生為汗液」,現在出汗後熱退了,是邪氣退去而精氣獲勝的表現。葉天士說:「溫邪通常在氣分徘徊,可以期待它通過戰汗來驅逐邪氣」,現在邪氣隨著汗液一起排出,熱氣到達皮膚腠理打開,邪氣就能夠隨著汗液排出。)如果汗出透徹,脈搏就會平穩,身體也會感到涼爽,(汗出透徹脈搏平穩表示病情好轉,脈搏躁動則表示病情危險。)腹部沒有阻塞感,(可以通過大便通暢來判斷。)否則就是殘留的邪氣還沒清除乾淨而再次發熱,(《黃帝內經》說:「精氣充足就能夠進食而且不會再發熱,再次發熱就是邪氣的表現。」)這時可能會再次出現戰汗而病癒。(之前的戰汗,可以比喻成大敵已經退去,之後的戰汗,就好像敵人隱藏在山林中,看到大部隊已經失敗,難以再潛伏,只好出來再次交戰,如果有汗出後熱退的現象,就表示正氣又戰勝了邪氣。)有些戰汗需要三四次才能夠痊癒,(這是因為邪氣強盛,正氣也不弱,難分勝負。)有些戰汗一次就無法再次發汗了,(表示正氣無法戰勝邪氣。)需要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這就好像敵人來勢洶洶,我方兵力不足,雖然勉強作戰能夠取勝,但必須等待援軍才能夠徹底擊敗敵人,援軍的到來也是為了幫助我方擊退敵人。)有些虛弱的人,或者邪氣盤踞已久,忽然出現戰汗後,就會出現昏迷、冷汗淋漓而脫虛的現象。(這就好比敵人攻擊一座孤城,城內沒有糧草,城外沒有援軍,勉強作戰,能夠不被敵人攻破的,很少。)凡是出現戰汗的時候,可以多喝熱湯,幫助身體出汗。(就像敵人逐漸要潰敗,我軍要吃飽飯,用充足的體力來戰勝飢餓的敵人。)戰汗的時候,脈搏大多會停止,出汗後才能夠再次摸到脈搏。(戰鬥的時候,邪氣和正氣混雜在一起,陰陽不分,氣血紊亂,所以脈搏大多會停止。)總而言之,戰汗後,如果神情平靜,表示病情好轉,正氣戰勝了邪氣;如果神情昏迷躁動,表示病情危險,邪氣戰勝了正氣。

這些都是屬於狂汗的現象。(出汗的樣子好像發狂,發狂的樣子又好像出汗,需要仔細分辨。)溫邪服用辛涼藥物後,忽然手舞足蹈,在床上跳動,然後大量出汗,熱退脈靜的就表示病情好轉。(就像敵人來犯已久,看到我軍強壯,不敢輕舉妄動,等到糧餉日漸減少,才勉強與我軍交戰,結果被我軍打敗。所以大量出汗後,熱自然就退了,脈搏也自然平靜了。《傷寒直格》說:「出汗的發熱疾病,是陽熱之氣極度鬱積,否極泰來,就像熱氣蒸騰而出變成汗液一樣。就像天氣陽熱乾旱到極點,就會下雨,所以要下雨時,天氣會變得悶熱,放晴後天氣反而會變得涼爽,人的身體涼爽了,病自然就好了。劉松峰《述古》說:「陽氣亢盛則陰液虧虛,陰液衰竭則火氣旺盛」,體內陰液枯竭,又怎麼能出汗呢?就像乾鍋燒裂,又怎麼可能出現水潤呢?但是如果加上水,就能夠蒸騰而發熱,汗液的產生也是這個道理,用寒涼藥來補充陰液,陰液充足,怎麼可能不出汗呢?」)如果症狀和上面描述的一樣,卻出現發狂,或者登高歌唱,赤身裸體亂跑,出汗後熱度依然不退,就表示病情危險。(這是正邪雙方交戰,有自行崩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