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二者臨時(作汗發狂,欲見之時)何別?以作汗之脈數而緩,(緩則胃氣和。)發狂之脈數而大也。(大則病進。元按:戰汗、狂汗兩條伏邪最多,時邪甚少。)

均是發黃也。溫邪渴未甚,腹不滿,無汗溲短,心中懊憹發黃者為熱。(梔子柏皮湯加減。)有頭汗出,渴欲飲水,腹滿舌黃,溲閉發黃者為實。(茵陳蒿湯加減。)有身面悉黃、少腹滿、腸鳴溲少者,為蓄水。(四苓合六乙散加茵陳、車前草。)有少腹軟痛、溲長便黑黃者,為蓄血。

(桃仁承氣湯去桂枝加茵陳、丹皮,元按:吳氏風溫、溫熱門,載發黃二條,竊思發黃之症,一則曰溲短,再則曰溲閉,既短且閉,顯然熱為濕鬱,發於皮外。果然單為濕病,皮膚未必見黃。況葉案風溫、溫熱門,並未載發黃之症,可見此症宜入濕溫之門,用述鄙意以質明哲。

均是癮疹也。(疹屬太陰風熱。)溫邪初在太陰,不可發汗,若誤汗,(誤用辛溫汗劑。)而汗反不出,發疹者為表。(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元參、大青葉。)有煩渴舌黃,便閉,發疹不快者為里。(玉女煎加硝黃下之。)有元氣不足,而得溫病。涼劑過甚,逼龍雷之火,熏爍脾肺,而發陰疹者,色必淡紅,手足多而胸背少,脈沉細不洪者,為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減。

均是發癍也。(癍屬陽明營熱。)溫邪從經脈,有外解之機。(亦佳兆也。)如身熱無汗,誤表而汗不出,為隱癍者為表。(銀翹散加減。)有身熱譫語,而隱癍者為里。(犀角地黃湯。葉氏云:「煩躁大便不通,加金汁,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有壯熱舌灰,神糊便實而隱癍者為實。

(白虎化癍湯,加丹皮、赤芍、黃芩、芒硝、大黃。)有癍出而裡熱不解者,為胃津亡也,主以甘寒法。(重者以玉女煎,輕者以梨皮、蔗漿。若其人腎水未虧,邪雖未及下焦,宜加鹹寒,如元參、知母、阿膠、龜板之類,以安未受邪之地。《內經》所謂「治其未病也」。)至於陰癍治法,見前疹病。

夫雜病,以癍消則愈,溫熱以里清為要。(溫病與疫不同,無論表裡,切不可用吳氏舉癍湯,引邪內陷而神糊矣。)故每見癍透數日,而譫語神昏如昔,必待裡熱全清,二便清利,方為愈期也。若欲細辨色赤、色紫、色黑吉凶,宜看葉氏法。(見《三家醫案·濕熱論》小注中。

均是煩躁也。(煩為心神不安,躁為揚手擲足。)皆鬱熱所致,熱淺則為煩躁,熱深則為沉昏,煩躁轉沉昏,自輕至重;沉昏變煩躁,自重化輕。如初起惡風,身熱煩躁者為表。(清露飲加減。)有壯熱口渴,舌黃而煩躁者為熱。(白虎湯加連翹、花粉。若四邊紅、中心或黃或白而乾者,宜涼膈散。

白話文:

十、治療溫病要能分辨表裡、虛實、寒熱這六個字,明白了這些,才能正確用藥,不致產生錯誤。

(戰汗和狂汗的區別在哪裡呢?戰汗時,脈象是數而緩(脈象緩則表示胃氣平和),狂汗時,脈象是數而大(脈象大則表示病情加重)。一般來說,戰汗和狂汗這兩種情況,多半是體內潛藏的邪氣發作,外來的邪氣很少。)

同樣是出現黃疸,如果溫病患者口渴不嚴重,腹部不脹滿,沒有汗,小便短少,心中煩悶而發黃,這是因為熱引起的。(可以用梔子柏皮湯加減治療。)如果出現頭部出汗,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舌苔發黃,小便不通而發黃,這是因為實熱引起的。(可以用茵陳蒿湯加減治療。)如果全身發黃,腹部下方脹滿,腸鳴,小便少,這是因為體內蓄積了水液。(可以用四苓散合六乙散再加茵陳、車前草治療。)如果腹部下方輕微疼痛,小便顏色深且大便黑黃,這是因為體內蓄積了瘀血。(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去掉桂枝,加入茵陳、丹皮治療。依照吳氏《風溫、溫熱門》的記載,黃疸症狀,一種是小便短少,一種是小便不通,既然又短又閉塞,顯然是熱邪與濕氣鬱積,發於皮膚表面。如果單純是濕病,皮膚未必會發黃。況且葉氏的《風溫、溫熱門》也沒記載黃疸的症狀,可見這種情況應該歸於濕溫的範疇。我認為應該這樣理解,請各位明智的人參考。)

同樣是出現癮疹(類似蕁麻疹),(癮疹屬於太陰經的風熱)。溫病初期在太陰經時,不能發汗,如果誤用發汗藥(誤用辛溫發汗的藥物),導致汗反而沒發出來,出現皮疹,這是因為病邪還在體表。(可以用銀翹散去掉豆豉,加入生地、丹皮、元參、大青葉治療。)如果有口渴煩躁,舌苔發黃,大便不通,皮疹發得不順暢,這是因為病邪在裡。(可以用玉女煎加芒硝、大黃攻下。)如果原本體質虛弱,又得了溫病,使用了過於寒涼的藥物,導致虛火上炎,熏灼脾肺,而出現的陰疹,顏色一定是淡紅色,手腳上多,胸背部少,脈象沉細不洪大,這是屬於陽虛。(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

同樣是出現發斑(類似麻疹),(發斑屬於陽明經的營分熱)。溫病從經脈傳出,有向外散解的機會,(這也是好現象)。如果發熱無汗,誤用了發汗藥但汗卻發不出來,出現隱藏的發斑,這是因為病邪在表。(可以用銀翹散加減治療。)如果發熱說胡話,而有隱藏的發斑,這是因為病邪在裡。(可以用犀角地黃湯治療。葉氏說:「如果煩躁、大便不通,可以加入金汁,年老或平時體質寒的人,可以用人中黃代替。」)如果高熱、舌苔灰暗、神志不清、大便秘結,而且有隱藏的發斑,這是因為實熱引起的。(可以用白虎化斑湯,加丹皮、赤芍、黃芩、芒硝、大黃治療。)如果發斑已經出現,但是體內熱邪仍未解除,這是因為胃津液耗盡,應該用甘寒的方法治療。(病情重的可以用玉女煎,病情輕的可以用梨皮、甘蔗汁。如果患者腎水沒有虧損,即使病邪還沒到下焦,也應該加入鹹寒的藥物,例如元參、知母、阿膠、龜板等,以保護未受邪的部位。《內經》所說的「治其未病」就是這個道理。)至於陰斑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關於疹病的說明。

一般雜病,發斑消退就表示快好了,而溫病,最重要的是清除體內熱邪。(溫病和一般傳染病不同,無論病邪在表還是在裡,都絕對不能用吳氏的舉斑湯,那會導致邪氣內陷,神志不清。)所以常常看到發斑透出數日,而說胡話、神志不清的情況仍然像以前一樣,必須等到體內熱邪完全清除,大小便通暢,才算是痊癒。如果想仔細分辨發斑的顏色,例如紅色、紫色、黑色所代表的吉凶,可以參考葉氏的方法。(見《三家醫案·濕熱論》小注。)

同樣是出現煩躁,(煩是指心神不安,躁是指揚手擲足),都是因為體內鬱積熱邪所致。熱邪較淺,就表現為煩躁,熱邪較深,就表現為昏迷。煩躁轉為昏迷,是由輕到重;昏迷轉為煩躁,是由重轉輕。如果剛開始怕風、發熱、煩躁,這是因為病邪在表。(可以用清露飲加減治療。)如果高熱、口渴、舌苔黃而且煩躁,這是因為熱邪引起的。(可以用白虎湯加連翹、花粉治療。如果舌頭邊緣紅、中心或黃或白而乾,可以用涼膈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