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有胸痞滿,或腹實痛而煩躁者為實。(黃連瀉心湯、小承氣湯。)有汗下後,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煩不得臥者為虛。(黃連阿膠湯。)有舌黑煩躁,漸近神昏者,為欲內閉。(清宮湯加減、牛黃清心丸。)

均是嘔吐也。溫邪胃熱者多。(河間云:「嘔者火氣炎上之象也」,故胃熱甚,則嘔也。)如身熱頭眩而嘔者,為表。(清露飲加枇杷葉,不可用二陳湯。)有煩渴脈數而吐酸(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河間云:「吐酸,肝木之味也,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為酸也」;葉氏《景岳發揮》云:「天氣熱,雖在釜中,亦能酸臭;天氣寒,焉有酸臭之理?」。由此觀之,則知熱極而酸無疑矣。

又譬之以飯造酒,蓋暖則成酒,熱極則酸。元按:酸而溫者為熱;酸而冷者為寒。然溫邪屬熱者多,屬寒者亦不可不知。)者為熱。(竹葉石膏湯。)有心下臍上滿痛拒按,而嘔者為實。(小陷胸合調胃承氣湯加減。)有汗下後,心悸神虛,多汗,舌赤,聞響聲而嘔者,為虛。

(陰虛復脈湯加玉竹、枇杷葉。)有清涼太過,肢冷溲清,自利而嘔者為虛。附子理中湯加減。更有濕溫,(另有治法,詳《溫熱贅言》、《溫病條辨》。)嘔吐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為胃移熱於肺,肺不受邪,還歸於胃也。(如天晴已久,陽氣自旺,一旦地之雲氣上於天,則陽剛不受,復降於地。

聞吾邑某姓,得嘔吐症,醫投生薑、半夏,其嘔尤甚,更逢平肝和胃之法,仍然不止。遂請邑東王明經先生至,用黃連四分、蘇葉三分,煎服。一時許,嘔吐陡止。元因悟寄瓢子之方,二味用如許之少者,蓋遵溫病首先犯肺,故治上不犯中,而效如影響,然王氏好奇也。)

均是口渴也。(溫邪口渴者多,但一入血分,則口反不渴,熱結下焦,口亦不渴,逆傳入心胞,神昏舌黑,口亦不渴,不可謂不渴非熱症也。至於濕溫初起,濕踞於中州,胸痞不飢,熱未勝濕。雖目赤溲赤,口俱不渴,臨證者,宜不論舌苔黃白,總以滑潤不燥為別。)如身熱惡風而渴者,為表。

(清露飲加花粉、麥冬。)有煩躁大渴飲冷,舌黃者,為熱。(白虎湯加減,甚則以冰水頻飲。有熱痰者,雪梨漿沃之。)有壯熱口渴,胸臍腹痛硬,手不可近者,為實。(小陷胸、大承氣加減。)有尺數,少腹滿,口渴溲赤,痛而短者,為蓄水。(豬苓湯、導赤散、六乙散。

)有時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為瘀血。(犀角地黃湯。)有汗下後,心悸者,尺脈如數。(如數者,非真數也,見薛生白先生原著注中。)口渴者為虛。(此津液少也,生脈散加麥冬合五汁飲主之。)凡溫熱,渴甚則熱甚,渴飲則熱散,在末路,以渴為有餘邪,不渴為無餘邪,此係要訣,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十、治療溫病要清楚辨別表裡、虛實、寒熱六個字,然後用藥,才不會出錯

  • 實證: 胸部悶脹、腹部脹痛且煩躁不安,屬於實證。(可用黃連瀉心湯、小承氣湯等方劑)
  • 虛證: 發汗或瀉下後,身體陰液嚴重耗損,虛火又旺盛起來,導致心煩而無法入睡,屬於虛證。(可用黃連阿膠湯等方劑)
  • 內閉: 舌苔變黑且煩躁不安,逐漸接近神智不清,表示病邪要往內封閉了。(可用清宮湯加減或牛黃清心丸等方劑)

以上都是嘔吐的狀況。溫病中,大多是胃部有熱而導致嘔吐。(有醫家認為,嘔吐是火氣向上衝的表現,所以胃熱嚴重就會嘔吐。)

  • 表證: 如果發燒、頭暈並且嘔吐,這是表證。(可用清露飲加枇杷葉,不可用二陳湯。)
  • 熱證: 如果有煩渴、脈搏快速並且吐酸水(有醫家認為,吐酸水是熱證的表現,也是肝木的酸味,因為火太旺盛壓制了金,導致肝木過於強盛而產生酸味,也有醫家認為,熱天氣時,連鍋子裡的東西都會變酸臭,寒冷天氣則不會,所以可以判斷,熱到極致就會產生酸味。也有人認為,像煮飯釀酒一樣,溫暖就會變成酒,熱到極致就會變酸。酸而溫的是熱,酸而冷的是寒。但溫病多半是熱證,但也不可不知有寒證的可能),這屬於熱證。(可用竹葉石膏湯等方劑)
  • 實證: 如果心下到肚臍上方脹滿、疼痛且拒絕按壓,並伴隨嘔吐,這是實證。(可用小陷胸合調胃承氣湯加減等方劑)
  • 虛證: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心悸、精神虛弱、多汗、舌頭發紅,聽到聲音就想吐,這是虛證。(可用陰虛復脈湯加玉竹、枇杷葉等方劑)
  • 虛證: 如果因為使用過多的清涼藥物,導致四肢冰冷、小便清澈、腹瀉並且嘔吐,這是虛證。(可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等方劑)
  • 胃熱傳肺: 另外,濕溫病如果嘔吐不停,晝夜都沒差別,好像快要死了,這是因為胃熱傳到肺,肺不受邪,又把邪氣還回到胃的緣故。(就像晴天很久,陽氣很旺盛,一旦地面的濕氣升到天空,陽氣無法接受,又會降回地面一樣。有聽說某人得了嘔吐的病,醫生用了生薑、半夏,結果嘔吐更嚴重,又用了平肝和胃的藥方,仍然沒用。後來請了另一位醫生來,用了黃連四分、蘇葉三分,煎藥喝,不久就止住了嘔吐。我因此領悟了《寄瓢子》的方子,這兩味藥用量這麼少,是因為溫病首先侵犯的是肺,所以治療上要治上焦,不犯中焦,效果就很好,那位醫生也是很奇特。)

以上都是口渴的狀況。(溫病大多會口渴,但若病邪深入血分,反而不會口渴;熱邪結在下焦,也不會口渴;病邪逆傳入心包,導致神智不清、舌苔變黑,也不會口渴,不能因為不口渴就認為不是熱證。至於濕溫病剛開始時,濕邪阻礙在中焦,導致胸悶、沒有食慾,熱還沒有勝過濕,即使眼睛紅、小便赤黃,也不一定會口渴,診斷時,不論舌苔是黃或白,總要以舌苔滑潤不乾燥來區分。)

  • 表證: 如果發燒、怕風且口渴,這是表證。(可用清露飲加花粉、麥冬等方劑)
  • 熱證: 如果煩躁、非常口渴並且想喝冷飲,舌苔發黃,這是熱證。(可用白虎湯加減,嚴重的話可以用冰水頻繁飲用。如果有熱痰,可以用雪梨汁來滋潤。)
  • 實證: 如果高燒、口渴、胸腹部疼痛並且拒絕按壓,這是實證。(可用小陷胸湯、大承氣湯加減等方劑)
  • 蓄水: 如果脈搏在尺部快速,小腹脹滿、口渴、小便赤黃、疼痛且量少,這是體內有積水。(可用豬苓湯、導赤散、六乙散等方劑)
  • 瘀血: 如果有時想漱口卻不想吞嚥,大便顏色發黑而且容易排出,這是體內有瘀血。(可用犀角地黃湯等方劑)
  • 虛證: 發汗或瀉下後,出現心悸,尺脈搏動次數快(這裡的脈數,不是真正的數,參考薛生白先生的註解),並且口渴,這是虛證。(這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可用生脈散加麥冬合五汁飲來治療。)

凡是溫熱病,口渴得很厲害就表示熱邪很嚴重,口渴時喝水就會讓熱邪散去。到了疾病末期,口渴表示還有餘邪,不口渴表示沒有餘邪,這是治療要訣,一定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