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自序

回本書目錄

自序

1. 自序

昔仲景先師雜病論亡,溫熱一門遂由此湮墜,至唐宋金元間,名賢輩出,則論溫病者多,然胥未能得其原,所謂習焉不精,語焉不詳者也!我朝葉先生天士,嘗體會《靈》、《素》,尤善學仲景,尋繹《傷寒》、《金匱》之旨,兼博考諸家,於章句下,得其神理,明六氣所由受,發為溫熱論。於溫熱一症,批隙導竅,實明所由來。

示百世之津梁者。在此,凡治溫熱者,遵葉氏法而行之,則重者輕,輕者解,死者生,危者安矣。後起諸先生,亦或從葉氏法恢廓之,而絕未有天質之高出於葉氏,且能補葉氏之不足者。即如徵氏有云:「傷寒為法,法在救陽;溫熱為法,法在救陰。」與葉氏治溫熱,實不離救陰一法相吻合,是徵氏之說,亦從葉氏來也。

白話文:

從前,仲景先師的《雜病論》失傳後,溫熱病的醫學理論也因此失落。直到唐宋金元時期,出現許多醫學大家,他們雖然也研究溫熱病,但都無法真正掌握仲景的精髓,只能算是略知一二,未能深入理解。直到明朝,葉天士先生深入研讀《靈樞》、《素問》,並精通仲景的醫學理論,仔細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同時廣泛參考其他醫家的著作,深入理解其精髓,阐明六氣致病的原理,最終創立了溫熱病學說。葉天士先生對溫熱病症的分析精闢透徹,揭示了其發病機理,為後世醫家指明方向。

他的醫學理論,是後世醫治溫熱病的寶貴經驗,遵循葉氏的醫法,就能使重症患者病情減輕,輕症患者痊癒,甚至能救活垂死之人,解除危難。後世的醫學家,也多多少少受到葉氏醫法的影響,但卻沒有人能像葉天士一樣天賦異稟,並能超越葉氏,甚至彌補葉氏的不足。例如,徵氏曾說:「傷寒以救陽為主,溫熱以救陰為主」,這與葉氏的溫熱病治療理念,其實都是以「救陰」為根本,因此可以說徵氏的理論也是源自於葉氏。

竊怪近今之懸壺家,咸知尊仲師,而不知尊葉氏,往往視熱病多有誤為傷寒者。宗元不揣搗昧,特於傷寒溫熱之現症,類與不類者辨之。為吾人臨證一助,亦取其顯豁呈露耳。其法皆出自諸先生,而獨宗於葉氏,要使人於溫熱病,知尊葉氏,並使人知尊葉氏,實所以尊仲師,庶予之辨症,或不至有傷寒溫熱之誤。非自矜也,實自慎也。

予之誤,予豫防之,人固幸矣。予豫防己之誤。而有能指吾自以為不誤之誤,則予又幸矣。友人李君東云(恩蓉)邃於醫,為余參訂,兼慫恿付築氏,予重韙其意,爰梓之以為初學之導,如謂以著書自任,非惟不敢,亦不暇時。

(光緒十一年孟春阮望太陽纏雙魚之次馬宗元清儒)

(自序於鐵甕城西之易簡書屋)

白話文:

我感到奇怪的是,現在的醫生都懂得尊崇仲師,卻不知道尊崇葉氏,常常把溫熱病誤認為傷寒。我雖然學識淺薄,但也想針對傷寒和溫熱病的現狀,說明兩者相似和不同的特點,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讓大家一目了然。這些方法都來自各位醫學前輩,但我特別推崇葉氏的學說,希望讓大家在治療溫熱病時,懂得尊崇葉氏,進而了解,尊崇葉氏其實也是尊崇仲師。這樣就能避免在診斷上出現傷寒和溫熱病的錯誤。這不是自誇,而是謹慎的做法。

如果能避免錯誤,當然是最好的,如果能預防錯誤,那更是幸運。即使我已經盡力預防錯誤,但如果有人能指出我自以為沒錯的錯誤,那我也會感到很幸運。朋友李君東在醫術方面造詣深厚,他幫我審閱,並鼓勵我將這些文字刊印出來,作為初學者的引導。我不敢自詡著書立說,也沒有時間。

(光緒十一年孟春,太陽位於雙魚座,馬宗元謹識) (寫於鐵甕城西的易簡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