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自神農嘗百草,而藥之功用以彰。然必辨其病之源流,而後施治為有據。如溫病一症,其有類於傷寒,並有類於雜病者,固宜辨之早,辨矣,即辨。其為溫病而又有寒極似熱、熱極似寒、虛極似實、實極似虛之別。

苟稽古未深,閱歷未久,而欲臨時得心應手焉,可乎?同邑馬君清儒,沉潛好學,尤工於醫,於溫病一門,要以仲聖為遠宗,以葉氏為近守,暇時就其讀書所得,及臨證所親歷者,作為《溫病辨症》。愛而讀之,其中窮源溯委,毫髮無遺,舉凡風暑燥濕之相類不相類者,無不了如指掌。

噫!馬君之用心,可謂深矣;馬君之濟人,可謂眾矣。是非獨仲、葉之功臣,抑亦後學之津梁者矣!雖然此豈盡為馬君之學哉?特以見其一斑云耳,爰為之序。

(光緒丙戌巧月同里桐生弟丁之干拜序)

白話文:

從神農氏品嚐各種草藥開始,藥物的功效便得以顯現。然而,必須清楚辨認疾病的根源與流程,纔能有根據地進行治療。像溫病這一種病症,有些類似於傷寒,也有些類似於雜病,確實應該及早區分,一旦辨識出是溫病,還需進一步分辨是寒到極點看似熱症,熱到極點看似寒症,虛弱到極點看似實證,實證到極點看似虛弱的情況。

如果對古籍研究不深,經驗不足,卻想要在臨牀時能得心應手,這可能嗎?同鄉的馬清儒先生,他深思熟慮且勤奮學習,尤其擅長醫術,在溫病的領域,他以張仲景為遠祖,以葉天士為近師,閒暇之餘,將自己從書本中獲得的知識,以及親身經歷的臨牀案例,寫成了《溫病辨症》。我閱讀後,發現書中對於病源的追蹤和細節,無一遺漏,無論是風、暑、燥、濕等相似或不相似的病症,都能瞭若指掌。

哎!馬先生的用心,可謂深入;馬先生的救世,可謂廣大。他不僅是張仲景、葉天士的忠實傳承者,也是後學者的橋樑!然而,這難道完全是馬先生的學問嗎?不過是呈現他的一部分罷了,因此我為此書作序。

(光緒丙戌巧月同裏桐生弟丁之幹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