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序

回本書目錄

1.

自赭寇之熾,以至戡定後十數年,余睽隔里閭最久,於故鄉後起之秀罕識。問艤飄西津,轍遏訪楊文子安孝廉,每嘖嘖誇其高足馬君不去口。蓋凡星象易傳,暨疇人諸學,皆力造間奧,嗣復分其餘智,以肄習俞跗之術,而詣遂精。子安文邃於醫者,今墓草宿矣。余無以徵其言之不謬。

甲申夏,余始回籍。從弟東云茂才,近懸壺,亦稱道馬君醫道之逞東云。讀先高祖招仙公之遺書,又親見吾從父偉人之製藥之精,宜其善於取友,而處心領受也。一日,攜馬君所輯十三篇,問序於余。余沉溺詞章,生平於僦貸季、苗父,諸賢之學,概不經心記述。客焦溪時,唯嗜與楊文譚詩,最膺於社老詩律之細,酒酣以往,各舉數十聯,互相探討,至切理饜心處,則相視而笑。

白話文:

第一段

自從赤寇之亂平定後,過了十多年,我已經很久沒有回故鄉了,對故鄉後來冒起的年輕才俊也少有認識。有一次,我停泊在西津,一路追蹤著楊文子安孝廉的足跡,每次都聽到他對馬君的讚譽不絕於口。據說,馬君對星象、易傳,以及歷代學者的各家學說都有深入研究,並且在這些學問的基礎上,精研俞跗的醫術,醫術精湛。子安文在醫術方面造詣很深,如今已故,我也無從驗證這些關於馬君的傳聞是否屬實。

第二段

甲申年夏天,我終於回到了故鄉。我的弟弟東云茂才,現在也開始行醫,他也稱讚馬君的醫術高超。我讀了先祖招仙公的遺書,也親眼見證了我的叔父偉人精湛的製藥技術,由此可見馬君在醫術方面的天賦,以及他對醫術的追求和領悟。有一天,馬君拿著他寫的十三篇醫學論文來請我寫序。我平生沉迷於詞章,對於僦貸季、苗父這些學者的學說,並不專心研究,也沒有留下什么文字記錄。我在焦溪客居的時候,最愛和楊文談詩,特別是對詩歌韻律的精細把握,我們常常酒酣耳熱,互相吟詩作對,探討詩歌的奧妙,遇到契合心意的地方,就相視而笑。

第一段

從那場戰亂平息後,已經十多年了,我很久沒回故鄉,對故鄉的年輕後輩也不熟悉。一次,我在西津停泊,一路尋找楊文子安,每次聽到他都對馬君讚不絕口。據說馬君精通星象、易學,以及歷代學者的各種學說,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俞跗的醫術,醫術非常精湛。子安文也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如今已經過世了,我也沒辦法證實這些關於馬君的傳聞是否真實。

第二段

甲申年夏天,我終於回到了家鄉。弟弟東云現在也開始行醫了,他也稱讚馬君的醫術高明。我讀了先祖招仙公的遺書,也親眼見證了叔父偉人精湛的製藥技術,由此可見馬君在醫術方面的天賦,以及他對醫術的熱愛和理解。有一天,馬君拿著他寫的十三篇醫學論文請我寫序。我一生沉迷於文學,對於其他學者的學說並沒有深入研究,也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錄。在焦溪客居時,我最喜歡和楊文談詩,特別是對詩歌韻律的細緻把握,我們常常酒酣耳熱,互相吟詩作對,探討詩歌的奧妙,遇到契合心意的地方,就相視而笑。

今馬君之醫,於溫病一門,獨心折葉氏,而於類不類之中,剖析清楚,以藥時醫之誤,又恐自以為不誤之誤。因薈萃群言,以輔翼葉氏,而絕不敢掉以輕心。斯真如詩律之細也。又子安先生算學篤守,勿庵東原之說,曾手編勾股,循序兩拳,以啟道初學,使其取逕之易。今馬君之辨症,一如其師之算學,羅羅清疏,與人以規矩,即示人以巧,是在人神而明之而已。

抑予有感焉?庚午春,伯兄子猶先生僑居記光時,患溫病,醫者誤投以熱劑,遂致不起,每勖東云,以克紹家學,籍以濟世,不致為庸流所殺。一追溯往事,往往引以自咎,今見是書,不禁觸余鴒原之痛也。

(時光緒乙酉仲春上浣同里李思緩謹序)

白話文:

今馬君之醫,於溫病一門,獨心折葉氏,而於類不類之中,剖析清楚,以藥時醫之誤,又恐自以為不誤之誤。因薈萃群言,以輔翼葉氏,而絕不敢掉以輕心。斯真如詩律之細也。

如今馬君在醫學上的造詣,尤其在溫病這一領域,獨具慧眼,深得葉氏之精髓。他在辨別疾病類別時,分析得十分清晰透徹,能以藥物、時機、醫術來糾正錯誤,而且還擔心自己會犯下「自以為不犯錯的錯誤」。因此他廣泛收集眾多醫家言論,輔佐葉氏醫學,絲毫不敢掉以輕心。這就像詩歌的韻律般精細嚴謹。

又子安先生算學篤守,勿庵東原之說,曾手編勾股,循序兩拳,以啟道初學,使其取逕之易。今馬君之辨症,一如其師之算學,羅羅清疏,與人以規矩,即示人以巧,是在人神而明之而已。

子安先生在算學方面精益求精,秉持著勿庵、東原的學說,曾親手編寫勾股定理的教材,循序漸進,以雙拳比喻,讓初學者易於理解,從而找到學習的正確道路。如今馬君辨別病症的方法,就如同他師傅的算學一般,條理清晰,井井有條,如同給人規矩,實際上也是在展示精巧的醫術,只要用心體會,自然就能明白。

抑予有感焉?庚午春,伯兄子猶先生僑居記光時,患溫病,醫者誤投以熱劑,遂致不起,每勖東云,以克紹家學,籍以濟世,不致為庸流所殺。一追溯往事,往往引以自咎,今見是書,不禁觸余鴒原之痛也。

我心中感慨萬千。庚午年春天,我的兄長子猶先生在記光居住時,患上了溫病,醫生誤投以熱性藥物,最終導致他離世。我經常勉勵弟弟,要繼承家學,以此濟世救人,不讓庸醫害人。每當回想起往事,我總是自責不已。如今看到這本書,不禁讓我再次想起往日的傷痛,如泣如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