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凡例 (2)
凡例 (2)
1. 凡例
十五、斯刻為中人初學入門而設,只論風溫、溫熱、冬溫三症,其餘濕溫、暑溫諸證,悉詳《臨證指南》、《溫熱贅言》、《溫病條辨》諸書,茲不復贅。
十六、篇中辨症精微處,均出諸賢註解中,學者當潛心玩察為是。
十七、後彙集諸書察死之訣,欲學者見病現死症,便直云不治,庶免仲景短期未知決診(見《傷寒自序》)之譏。如初起耳聾,(腎開竅於耳,耳聾則真水自涸,如樹已無根。)戰汗痙厥,(溫病以戰汗為佳兆,然汗出淋漓,而或肢搐手冷,謂之邪退正亡。)喘如拽鋸,(肺受辛溫表散而喘促,大汗肢冷者乃火剋金,謂之化源欲絕,雖神清能言,不可云吉。)神昏內閉,(經云:「心藏神,邪入於心則神去,神去則死」。
)汗多亡陽,(溫邪宜汗解,然有汗多而陽亡者,如夏秋天氣[躁](燥)甚,遂沛然下雨而轉涼,涼極則溫和之氣難復也。)亡陰,(便實者宜下,下多則亡陰。)津液枯涸,(舌黑生刺,唇焦齒乾,如禾苗已枯,雖沛然下雨,亦曷濟乎?)正氣虛極,(經云:「溫病虛甚也死」。)八症最危,雖[歧](岐)黃降世無益,妊娠產後尤甚。
十八、醫者,仁術也,功同良相,宜心存利濟,切莫貪取以禍子孫,今(元)斯篇以勿藥有喜,為筆墨之緣者,無非欲人免苦口之湯,以同登仁壽云爾。
白話文:
十五、這本書是為初學中醫的人入門而設計的,只討論風溫、溫熱、冬溫這三種病症。至於其他的濕溫、暑溫等病症,都詳細記載在《臨證指南》、《溫熱贅言》、《溫病條辨》等書籍中,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了。
十六、書中辨別病症精微奧妙的地方,都是出自前賢的註解,學習的人應該仔細深入地研究體會。
十七、後面彙集了許多書籍中觀察死症的訣竅,目的是讓學習的人看到疾病出現死症時,就能直接判斷為無法醫治,這樣就可以避免像張仲景那樣,因為短期內無法確定診斷而被譏諷(見《傷寒論序》)。例如:剛開始就耳聾(腎臟的功能與耳朵相通,耳聾就代表腎精枯竭,就像樹木沒有根一樣)、發冷顫抖後抽搐(溫病通常以發汗為好轉的跡象,但如果汗流不止,甚至手腳冰冷抽搐,就表示邪氣退去但正氣也耗盡了)、喘氣像拉鋸子一樣(肺部受到辛溫的藥物發散而喘促,大汗淋漓、手腳冰冷則代表火剋金,是生命能量快要耗盡的跡象,即使神智清醒能說話,也不能說是吉兆)、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醫書說:「心臟儲藏神志,邪氣進入心臟就會使神志離開,神志離開就會死亡」)、汗多導致陽氣衰竭(溫邪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但也有汗出過多而導致陽氣衰竭的情況,就像夏天秋天氣候非常乾燥,突然下大雨轉涼,涼到極點,溫和的氣息就難以恢復)、陰液耗竭(大便不通暢適合用瀉下的方法,但瀉下過多就會耗損陰液)、津液枯竭(舌頭發黑長出芒刺、嘴唇焦乾、牙齒乾燥,就像禾苗已經枯萎,即使下大雨也無濟於事)、正氣虛弱到極點(醫書說:「溫病正氣虛弱到極點就會死亡」),這八種情況是最危險的,即使是岐伯和黃帝在世也無法挽救,孕婦和產後的婦女尤其危險。
十八、醫生是施行仁術的人,功德如同良相,應該心懷濟世救人的想法,千萬不要貪圖錢財而為子孫招來禍害。這本書以不需用藥就能痊癒為撰寫的宗旨,無非是想讓大家免受苦藥的折磨,一起邁向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