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一、溫病與傷寒、瘟疫,受症不同,治法亦異

今醫見人有外感,不分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但云時邪,(不知標本。)即斷曰「七天症候」,七日不解,則曰「十四天症」,不知傷寒之邪,寒從表入,溫熱之病,熱從里發,(《水熱穴論》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則生熱也。」葉氏曰:「春夏溫熱之病,必自內而及外。

」元按:俱指伏邪而言,若外受濕熱之氣,由口鼻而入,則為時邪詳發。)瘟疫之邪客於膜原也。然傷寒以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為主,《內經》有之。一日太陽(膀胱經,)二日陽明(胃經,)三日少陽(膽經,)四日太陰(脾經,)五日少陰(腎經,)六日厥陰(肝經。

)至七日傳經盡,而太陽病衰,八日陽明衰,九日少陽衰,十日太陰衰,十一日少陰衰,十二日厥陰衰,(以上視何症衰何症,詳《素問·熱病論》中。)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若七日有來復之義,並無復傳之說。蓋厥陰至太陽有數經之隔,豈有遽出而傳太陽之理?即七日傳經,在《內經》亦明白示人,知在太陽,即在太陽治之,不必待傳陽明也。知在陽明,不必待傳少陽也。

其餘仿此,不可以日拘之也。(如一日至四五日,但見頭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太陽經症,麻黃湯汗之;若見大熱、大汗、脈洪長,為陽明經症,白虎湯主之,虛者加人參。)蓋人有虛實不同,有氣體素旺,太陽受邪,經三四日,而不傳經陽明者,有稟質素弱,太陽受邪,半日後而傳陽明者,此豈可以呆法治之?凡此論之,乃論傷寒也。若溫病,則大不同。

其病來源有二:(伏邪、時邪。)一因冬傷於寒,寒伏少陰,(腎經,即易學潛龍勿用,陽氣潛藏之意。)不及時而發,(即時而發,寒在膀胱,太陽表症。故曰傷寒,若寒伏不發,由壬傳癸,則化為熱,如花爆已成,專矣引線。)一因冬應寒而溫,春應溫而寒,夏宜熱而涼,秋宜涼而熱,其邪(六淫之邪兼有,不[但](只)寒熱。)由口鼻而入,(即引線。

)首先犯肺,逆傳心胞。(引出冬令少陰化熱之邪,如易理龍本潛藏,因春雷一震,則龍噓氣成云,初在田,次在淵,再次則在天矣。)有譫妄神昏之慮,治以辛涼苦寒。(辛涼解表,苦寒清裡,此指時邪引動伏邪者。)仿《內經》之法,奈人不審,見溫病初起,即用達原飲,不愈,即用下,以致害人無算。

夫《瘟疫論》著於吳又可(名有性姑蘇人。)伊本明末人,其時兵荒相繼,百姓流離,其死溝壑者,不知幾千萬,則屍氣化為癘氣,流行於天壤之間,中其氣者,挨門逐戶,無不受病,且傳染無窮。吳氏窺破非六淫之邪,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溫病條辨》認為:「[溫](瘟)疫,亦用銀翹散者。」未免牽合。

白話文:

現在醫生看到病人有外感症狀,不分清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界致病因素中的哪一種,統稱之為「時邪」,且不明瞭病症的根本。醫生通常會判斷這是「七天的病程」,如果七天後病情沒有改善,就會說是「十四天的病程」。然而,他們忽略了傷寒是由表皮進入的寒邪引起,而溫熱疾病則是由內臟發出的熱邪所致。根據《水熱穴論》,當人受到寒邪影響而轉變為熱病時,岐伯解釋這是因為極度的寒冷最終會導致熱的產生。葉氏指出,春夏的溫熱疾病,必定是由內向外發展。

瘟疫的致病因子則寄宿在膜原。然而,傷寒的診斷和治療主要基於六經理論,這在《內經》中有詳細記載。一天之內,病邪可能侵入太陽經(膀胱經),第二天則轉移到陽明經(胃經),第三天到少陽經(膽經),第四天到太陰經(脾經),第五天到少陰經(腎經),第六天到厥陰經(肝經)。到了第七天,病邪在所有經絡中傳播完畢,此時太陽經的病狀會減輕,隨後是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依次減輕。對這些病症的治療應分別針對相應的臟腑和經絡,這樣病狀就會逐漸減輕。若七天後病情有復發的情況,並不是說病邪會再次傳播,因為從厥陰經到太陽經之間有幾個經絡的距離,病邪不可能立即返回太陽經。即使是在《內經》中描述的七天傳經過程,也是明確告訴我們,一旦發現病邪在太陽經,就應立即在該經進行治療,而不必等到病邪傳播到陽明經再進行治療。對於陽明經的病情,同樣如此。

這種治療原則適用於各種情況,不能僅僅按照天數來限定治療。例如,第一到第四天,如果病人出現頭痛、畏寒、無汗和脈搏緊繃等症狀,表明病邪在太陽經,可以使用麻黃湯來發汗;如果出現高熱、大汗和脈搏洪大的症狀,表明病邪在陽明經,可以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藥,如果身體虛弱還需加入人參。人體狀況有虛有實,有些人體質強壯,病邪在太陽經停留三四天也不會傳播到陽明經;而有些人體質較弱,病邪在太陽經半天後就會傳播到陽明經。這種情況下,如何能用固定的治療方法呢?以上的討論主要是關於傷寒的處理方式,對於溫病則完全不同。

溫病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伏邪和時邪。一種是冬天受寒,寒邪潛伏在少陰經(腎經),未能及時發病,這就像易學中的「潛龍勿用」,意指陽氣潛藏。如果寒邪及時發病,會停留在膀胱,表現出太陽經的表面症狀,被稱為傷寒。但如果寒邪潛伏不發,從壬經傳到癸經,就會轉化為熱邪,就像煙火已經形成,只需要一根引線即可引爆。另一種原因是冬天應該寒冷卻溫暖,春天應該溫暖卻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炎熱,六種外界致病因素共同作用,通過口鼻進入體內,首先影響肺部,然後逆向傳播到心包。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神志不清和昏迷,治療應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這種治療方法類似於《內經》中的療法,但人們往往無法準確辨識,看到溫病初期就使用達原飲,如果沒有效果就立即使用瀉下藥,導致無數人受害。

吳又可(名有性,來自姑蘇)在明朝末年撰寫了《瘟疫論》。當時戰亂頻繁,人民生活困苦,大量屍體在溝壑中腐爛,屍體散發的氣體化為疫氣,充斥在天地之間。受到這種氣體影響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生病,而且這種病會不斷傳染。吳氏認為這種病不是由六種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而是天地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氣體,這種氣體通過口鼻進入人體,寄宿在膜原。因此,他創立了達原飲,其中以檳榔為主藥,能清除南方的疫氣,厚朴能破壞疫氣結塊,草果具有強烈的氣味,能去除潛伏的邪氣。這三種藥材協同作用,直達疫氣的巢穴,使邪氣迅速消散,遠離膜原。對於這種疫氣,應立即使用瀉下藥。

然而,目前的溫熱疾病和瘟疫不同,為什麼不能區分清楚就隨意使用達原飲呢?這樣做會縮短人的壽命。吳又可的《瘟疫論》在崇禎十五年八月完成,他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瘟疫流行的年份,他的方法仍然值得參考。但瘟疫並非常態,如果要應用,最好結合鄭氏的《瘟疫明辨》、劉氏松峯的《說疫》和萬氏的《保命歌括》等著作中的方法。現今的溫熱疾病和瘟疫截然不同,怎能不分青紅皁白地亂用達原飲,摧殘人們的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