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凡例 (1)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1. 凡例

一、斯刻首篇,先辨溫病有伏邪、有時邪,與傷寒、瘟疫各有門徑,不可相混。

二、昔賢辨伏邪溫病者,仲景也;時邪溫病者,河間也。今元篇中,獨宗葉天士者,以葉氏能體會仲景伏邪,即《內經》云:「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因寒甚則生熱也。」河間時邪,即《內經》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難經》云:「肺邪入心,則有譫言、妄語也。」故陳修園有云:「醫者之精妙,不在有方之書,而在無方之經是耳。」

三、伏邪有直從里發者,有外邪引動者,最難辨別。特借《內經》標本以解之。

四、葉氏辨時邪在上焦,初受手太陰,次傳手厥陰,終傳手少陰。故元篇中謂:「邪傳手厥陰,須善用方法以驅邪,復出於手太陰,而不可使邪再入於手少陰也。」

五、篇中以易消長盈虛之理,定溫病輕重用方之法,故處處要令中和,不可太過不及。

六、溫病以三焦為主,由肺傳心胞,乃由腑傳臟,為逆;傳腸胃,乃由臟傳腑,為順。(《難經》云:「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今由臟傳腑,是自難而易也。)

七、王孟英自序云:「或以傷寒為溫熱,或以溫熱為傷寒,或並熱於風溫,或並風於溫疫,或不知有伏邪為病,或不知有外感之溫熱,甚至並暑暍二字而不識,良可慨已!」(元)有感於斯,故述溫病要辨大同小異以明之。

八、溫病所引必見之症,關乎生命者,列之後篇,其餘骨疼腰痛等症,及平素其人所偏,與引動宿恙者,全在人神而明之而已。

九、斯刻後列表里、虛實、寒熱諸法,不過略備規矩。學者必先審症之輕重,觀人之強弱,察病之新久,視人之老幼,然後對症用意立方為主,不可視此呆法為則。蓋醫乃通天徹地之學,全憑心靈手敏,方能看得活潑潑地。昔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此意也。

十、篇中論溫熱不用薄荷、牛蒡子,因無風也。冬溫不用薄荷、桔梗、杏仁,恐伐氣也。故(元)仿葉氏運用之意,而擬清露飲一方以補之,豈欲更名自功哉!

十一、河間《原病式》云:「病熱而寒攻過甚,陽氣損虛,陰氣暴盛,而反為寒,可見熱症未嘗無用姜附之日,不過僅見之症,藉之以治藥耳。我輩莫謂溫病當用熱藥,亦莫謂溫病概禁熱藥也。

十二、篇中溫病末路,每以理中、歸脾等方治之,此因邪氣從汗下而解,已見脾陽虛象,不得不參用治法,實非治溫病正方也。

十三、諸篇註解凡錄前賢精微之語,而必稱以某書者,固不敢襲前賢之功,以為已有耳。可使學者知(元)斯為無非收羅眾長,並非敢杜撰也。其在諸賢之下,略參鄙見者,悉加「元按」二字。

十四、溫病誤投羌、防、柴、葛,辛溫升提之品,而成壞病者,難治。王履所謂:「誤發其表,變不可言。」吾輩不可不預防之。

白話文:

一、這本書的首篇,先要分辨溫病有潛伏的邪氣(伏邪)和當季流行的邪氣(時邪),它們和傷寒、瘟疫各有不同的路徑,不能混淆。

二、以前的醫家辨別伏邪溫病的代表是張仲景,辨別時邪溫病的代表是劉河間。現在這本書獨尊葉天士,是因為葉天士能體會仲景所說的伏邪,也就是《內經》說的:「人受寒邪侵襲,後來卻發熱,是因為寒邪太過就會產生熱。」而河間所說的時邪,就是《內經》說的:「五種氣從鼻子進入,會藏在心肺裡。」《難經》也說:「肺的邪氣傳入心,就會有胡言亂語、說錯話的現象。」所以陳修園說:「醫術的精妙之處,不在於有沒有固定的藥方,而在於能否掌握變化的道理。」

三、伏邪有直接從體內發作的,也有被外來的邪氣引動的,最難分辨。所以特別引用《內經》的標本理論來解釋。

四、葉天士認為時邪侵犯人體,首先在上焦,開始侵犯手太陰肺經,接著傳到手厥陰心包經,最後傳到手少陰心經。因此本書說:「邪氣傳到手厥陰經時,必須善用方法驅除邪氣,使邪氣再從手太陰經排出,不能讓邪氣再進入手少陰經。」

五、本書以陰陽消長、虛實變化的道理,來確定溫病的輕重和用藥的方法,所以處處要講求中和,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

六、溫病以三焦為中心,由肺傳到心包,是由腑傳到臟,這是逆向;傳到腸胃,是由臟傳到腑,這是順向。(《難經》說:「臟的病難治,腑的病容易治。」現在由臟傳到腑,是從難治轉向容易治。)

七、王孟英在自序中說:「有人把傷寒當成溫熱病,或把溫熱病當成傷寒,有的把熱病和風溫混為一談,或把風邪和溫疫混為一談,有的不知道有潛伏的邪氣,有的不知道有外感引起的溫熱病,甚至連暑和暍這兩個字都不認識,實在令人感嘆!」(我)有感於此,所以講述溫病要辨別其中的大同小異,以便加以明瞭。

八、溫病一定會出現的、關係到生命安危的症狀,會列在後面的章節,至於其他的像骨頭痛、腰痛等症狀,以及個人平時的體質偏向,和引發舊疾的狀況,完全要靠醫生的靈活判斷。

九、本書後面列出辨別裡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等方法,不過是簡略地提供一些準則。學習的人必須先審視病情的輕重,觀察病人的強弱,察看病程的新久,考慮病人的年紀大小,然後針對病情運用藥方,不能把這些呆板的方法當成法則。因為醫學是通天徹地的學問,完全要靠醫生的靈敏心思和手,才能看得活潑靈動。以前孟子說:「完全相信書本,還不如沒有書。」就是這個意思。

十、本書討論溫熱病不用薄荷、牛蒡子,是因為沒有風邪。冬天發生的溫病不用薄荷、桔梗、杏仁,是怕耗損正氣。所以(我)效仿葉天士的用藥意旨,而擬出清露飲這個方子來加以補充,並不是想改換藥方來邀功。

十一、劉河間的《原病式》說:「病是熱證,如果用寒涼藥過於猛烈,會使陽氣虧損,陰氣過度旺盛,反而變成寒證。可見熱證並非完全不能用薑和附子,只不過要根據具體情況,作為輔助治療的藥物。」我們不要認為溫病就一定要用熱藥,也不要認為溫病就一概禁用熱藥。

十二、本書討論溫病末期的情況,常會用理中湯、歸脾湯等方子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從汗液排出後,已經出現脾陽虛弱的現象,不得不配合使用這些治療方法,並不是用來治療溫病的主要方子。

十三、各篇的註解凡是引用前賢精闢的話語,而一定會註明是出自哪本書的,是表示不敢掠奪前賢的功勞,當成是自己的。這樣可以讓學習的人知道,(我)寫這本書只是蒐集眾人的長處,並不是敢自己杜撰。至於在各位賢者的基礎上,略微參雜一些淺見的,都會加上「元按」這兩個字。

十四、溫病如果誤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這些辛溫升散的藥物,而造成病情惡化的,就很難治療。王履說過:「誤發其表,變化難以預料。」我們不可不預防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