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2)
卷上 (2)
1. 三、伏邪有本無標,時邪有標無本
葉氏溫病醫案,本分別伏邪,伏者,(邪藏少陰。)時邪,(時者,天時非令之邪,客於肺衛。)標本之理。(葉案云:「近日風溫上受,先與辛涼清上者,時邪也。津液不勝,喉燥舌黑,法當清解血分者,伏邪也。」此即經云:「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也」。
)惜《醫統》云:時氣,或概稱伏邪,反致學者,胸無定見,下筆誤人,此乃未識《靈》、《素》之旨也。(元)細思《熱病論》與《金匱真言》,方明葉氏時邪、伏邪分清之妙。其《熱論》云:「凡傷寒(冬令傷寒,不即時發,藏於少陰也。(而)而字轉語,承上起下之詞。
白話文:
葉氏的溫病治療案例,主要區分了潛伏的邪氣和當時的邪氣兩種情況。潛伏的邪氣指的是邪氣藏在少陰部位;當時的邪氣則是指天氣異常的邪氣,侵犯到肺部和衛生系統。
葉氏的案例指出:近來受到風熱的侵襲,應該首先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凈上部,這是當時的邪氣。如果津液不足,喉嚨乾燥,舌頭呈黑色,這時候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清凈血分,這是潛伏的邪氣。這就是經典裡說的,外部來的疾病要治外部,內部來的疾病要調整內部。
可惜的是,《醫統》這本書裡,對於時令邪氣的描述,常常將它和潛伏的邪氣混為一談,這讓學習醫學的人感到困惑,寫文章時容易出錯。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靈》、《素》這些經典的意圖。
深入思考《熱病論》和《金匱真言》後,我們更能明白葉氏對於時邪和潛伏邪氣的區分精確性。在《熱病論》中提到,冬季受到的傷寒(不馬上發病,而是潛伏在少陰部位)。這個“而”字是連接上下文的詞。
)成溫病者,(傷寒化熱,已成溫病,無寒可知。)言伏邪也。《金匱真言》對面(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正面,則對面非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乎?)云冬不藏精,(《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云冬不藏精,只言少陰已虛耳,不言傷寒,言其人雖不藏精,並未外傷寒,既未傷寒,無熱可化,少陰不熱。吾故曰:「時邪無本也。
「)春必病溫者,(冬令腎虛,至春陽氣發泄,腠理不固,其風溫之邪,乘虛由口鼻而入,客於肺衛,上焦受邪。吾故云:「時邪有標也。」)言時邪也。由茲觀之,時邪輕,(有標無本,如外有敵兵,內無接應。)而伏邪重也。(有標有本,如兵家裡應外合,此指伏邪外有新邪勾引者,下同。
白話文:
成溫病者,(傷寒化熱,已成溫病,無寒可知。)言伏邪也。
患上溫病的人,(傷寒轉化成熱症,已經形成溫病,不再有寒症可見。)這是說伏邪。
《金匱真言》對面(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正面,則對面非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乎?)云冬不藏精,(《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云冬不藏精,只言少陰已虛耳,不言傷寒,言其人雖不藏精,並未外傷寒,既未傷寒,無熱可化,少陰不熱。吾故曰「時邪無本也。
《金匱真言》中說(精氣藏於體內的人,春天不會得溫病,這是正面,那反過來,冬天不藏精氣,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嗎?)文中說冬天不藏精氣,(《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受寒,春天就容易得溫病。」這裡說冬天不藏精氣,只說明少陰經已經虛弱,沒有提到傷寒,意思是說雖然這個人沒有儲藏精氣,但是也沒有外受寒邪,既然沒有傷寒,也就沒有熱症可以轉化,少陰經不會發熱。所以,我說:「時邪沒有本源。」
「)春必病溫者,(冬令腎虛,至春陽氣發泄,腠理不固,其風溫之邪,乘虛由口鼻而入,客於肺衛,上焦受邪。吾故云「時邪有標也。」)言時邪也。
「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冬天腎氣虛弱,到了春天陽氣發泄,腠理疏鬆,風溫之邪乘虛而入,從口鼻進入,侵犯肺衛,上焦受到邪氣。所以我說:「時邪有標。」)這是說時邪。
由茲觀之,時邪輕,(有標無本,如外有敵兵,內無接應。)而伏邪重也。(有標有本,如兵家裡應外合,此指伏邪外有新邪勾引者,下同。
從這些觀察來看,時邪輕微,(有標誌但沒有根源,就像外有敵兵,但內部沒有應援。)而伏邪就沉重了。(有標誌也有根源,就像兵家裡應外合,這裡是指伏邪被新的邪氣勾引,下同。)
)然有伏邪反輕,(標本邪俱微,如有萬人守城,糧餉所少無幾,敵有五百人,久伏於內,令外有二千人攻城,雖是裡應外合,就竟吾眾彼寡,吾逸彼勞,不難一戰而解也。)時邪反重者,(本雖無而標邪甚者,如城池不固,軍微糧少,內雖無他兵,而敵整旅而來,以強制弱,以多勝寡,若內無運籌之人,外無救援之兵,而城不破者,鮮矣!)亦不可不知也。且時邪雖有春,(風溫為春邪。
)夏,(暑熱為溫邪。)秋,(秋宜涼而熱,為秋邪。)冬,(冬宜寒而溫,為冬邪。)之分,皆系熱邪由口鼻而入,治以辛涼鹹寒,妄投辛溫燥熱,(葉案風溫第三案,言醫投羌防之弊;溫熱第三案,言溫邪誤表劫津之弊;張褚二案,言以傷寒六經治溫熱三焦之弊;吳案,言溫邪於經為病。今世多以足經法,劫奪胃津之弊者,是也。
白話文:
但是,有些潛伏的邪氣雖然表徵輕微,卻也可能造成反覆發作。這就像一座城池,雖然守軍眾多,但糧食供應卻十分有限。敵軍只有五百人,卻長期潛伏在城內,並派兩千人從外面攻城。雖然敵人裡應外合,但我們人數眾多,敵人疲憊,我們休息充足,輕易就能戰勝他們。
然而,有些邪氣雖然本質並不嚴重,但表徵卻很明顯,這就像一座城池,城防薄弱,軍隊人數少,糧食也不足。雖然城內沒有敵軍,但敵軍卻整裝待發,準備來攻城。他們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如果城內沒有善於謀略的領導者,外面也沒有援軍,那麼城池被攻破的可能性就很大。
這些情況我們也必須瞭解。而且,邪氣也會隨著季節而有所不同,春天是風溫邪氣,夏天是暑熱邪氣,秋天應該涼爽卻熱,是秋邪,冬天應該寒冷卻溫暖,是冬邪。這些邪氣都是由口鼻進入人體的熱邪,治療方法要用辛涼、鹹寒的藥物,不能隨意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
)先聖(經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後賢(葉案云:「溫邪忌汗,忌發汗,非忌出汗也。」)彰彰可考,奈人不信葉氏辛涼之道,以為天下有風寒而無溫熱,只知用麻黃、桂枝。(葉氏《景岳發揮》云:「霜降後,天氣嚴寒,觸冒之者,名曰傷寒」,故仲景麻黃桂枝以散外之寒邪,若春夏天令暄熱之時,必不可用也。)及荊防柴葛發表之方,無怪乎劫爍津液,逼邪入里。
(葉氏《幼科》云:「風溫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溫忌汗,初病投劑,宜用辛涼,若雜入消導發散,不但與肺病無涉,劫盡胃汁,肺乏津液上供,頭目清竅,徒為熱氣熏蒸,鼻乾如煤,目瞑或上竄無淚,或熱深肢厥,狂[燥](躁)溺澀,胸高氣促,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斯時若肺藥少加一味清降,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而上痹可開,諸竅自爽。
白話文:
)古代聖賢(經典中說:「風邪侵淫於體內,用辛涼藥物治療;熱邪侵淫於體內,用鹹寒藥物治療。」)後代醫家(葉天士說:「溫邪忌諱使用發汗法,不是忌諱出汗。」)這些記載非常明確,但很多人不信葉天士的辛涼療法,認為世界上只有風寒病,沒有溫熱病,只知道使用麻黃、桂枝。(葉天士的《景嶽發揮》中說:「霜降後,天氣寒冷,受寒生病的人,稱為傷寒」,所以張仲景用麻黃和桂枝來驅散外來的寒邪,如果在春夏天氣炎熱的時候,就肯定不能用了。)還有荊防、柴胡、葛根這些發散藥物,難怪會耗傷津液,把邪氣逼入體內。
(葉天士的《幼科》中說:「風溫肺病,病位在肺的上部」,春天溫熱,忌諱發汗,疾病初期用藥,應該使用辛涼藥物,如果混入消導、發散的藥物,不僅對肺病沒有幫助,還會耗盡胃液,肺部缺乏津液上輸,頭目清竅,只剩熱氣蒸燻,鼻子乾得像燒焦的煤,眼睛乾澀或上竄無淚,或者發熱深重,肢體冰冷,狂躁不安,小便困難,胸悶氣短,這些都是肺氣不宣發的徵兆。此時若在肺藥中少加一味清降藥物,使藥力不至於直接進入腸道,而上部的阻滯可以打開,各個孔竅自然通暢。
無知市醫,僉云結胸,皆用連、蔞、柴、枳苦寒直降,致閉塞愈甚,告斃者多。王孟英按喻氏云:「人生天真之氣,即胃中之津液是也。」故治溫熱諸病,首宜瞻顧及此,董廢翁云:「胃中津液不竭,其人必不即死,皆見到之言也。」)孟子曰:「冬日則飲湯,(熱湯。)夏日則飲水,(冷水。
)」雖田夫紅女,莫不知冬寒宜溫,夏熱宜涼,今醫概用辛溫,而不用辛涼者,大約以太虛(天包乎外,地在天中,為大氣所舉,故曰太虛。)之中,有冬而無夏也,豈理也哉。夫伏邪,不因時邪而里發。即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葉氏云:「寒邪深伏,已經化熱」。
白話文:
一些不懂醫術的庸醫,都說病人得了結胸症,就用連翹、蔞蘆、柴胡、枳實等寒涼藥物直攻,結果反而加重病情,閉塞不通,病人死亡的很多。王孟英根據喻氏的說法,認為人生命之本,就在胃中的津液。因此治療溫熱病,首先要考慮這個因素。董廢翁也說:「胃中津液不枯竭,病人就不會立刻死亡。」這些都是醫學界耳熟能詳的道理。
孟子說:「冬天就喝熱湯,夏天就喝冷水。」即使是農夫和婦女,也都知道冬天應該溫暖,夏天應該涼爽。可是現在的醫生都用辛溫的藥物,而不用辛涼的藥物,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太虛(天地之間的大氣,包圍著地面,故稱太虛)之中,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吧!這哪裡是治病的道理呢?
所謂伏邪,指的是隱藏在體內的病邪,它不會因為季節性病邪而直接發作。正如《傷寒論》中所說:「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者」,這是因為寒邪深入體內,已經化為熱邪。 (葉氏解釋說:「寒邪深伏,已經化為熱邪」。)
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元按:不因時邪者,蓋絕無新邪勾引,故不用辛涼,而用苦寒為初起之方。若里由血分以達氣分,法當先清血分.次解氣分。如初起一二日,即現神糊耳聾、色黑唇焦,津液不騰,脈象沉數,甚則肢厥而痙,當以犀角地黃及清營、紫雪等方,急清血分深伏之邪。
若營氣復得一分,則邪氣出得一分,漸漸由血以達氣,如盜賊由內室而出於廳堂,此時必然大渴、大飲、有汗、脈洪而長,舌黑變黃,盡現氣分諸候,遂更竹葉石膏及人參白虎等湯,則邪解正復,脈靜身涼。故柳氏賓嵎先生,與元同診,嘗云:「血分之邪,非達氣分不能解」,可謂得葉氏之要旨也。
白話文:
過去賢人主要採用「黃芩湯」作為治療方法,黃芩湯性寒,能直接清熱退燒。熱邪隱藏在陰分,苦味能使陰分堅固,這是正統的治療方法。
元代醫家指出:如果不因時令邪氣所致,通常是沒有新的邪氣引動,所以不用辛涼,而採用苦寒作為初期的治療。假如從血分而影響到氣分,治療法則應先清血分,再解氣分。
例如發病初期一兩天,就出現神昏耳聾、面色黑暗嘴脣乾焦、津液不生,脈象沉數,嚴重者肢體厥冷而痙攣,應當使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紫雪丹」等方劑,緊急清解血分中深伏的邪氣。
假若營氣得以稍稍恢復,那麼邪氣也會排出一些,逐漸從血分過度到氣分,如同盜賊從內室逃到廳堂,此時必然有大口喝水、大量出汗、脈搏洪大而長、舌頭顏色由黑轉黃,完全表現出氣分的症狀,此時應改用「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等方劑,幫助邪氣排出,正氣得到恢復,脈象轉靜,身體清涼。
因此,柳氏賓嵎先生與元代醫家看法相同,曾經說過:「血分中的邪氣,如果不影響到氣分,是不能被清除的」,可謂深得葉氏的精髓。
)苟誤用辛溫之劑汗之,其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熾,不特汗後身不涼靜,而且發汗已,身反灼熱者,(河間《原病式》云:「裡熱鬱結,不當發汗,誤以辛甘熱藥發之,不唯攻表不中病,而病反轉加也。」葉氏《景岳發揮》注云:「發熱而渴者,此熱邪在內也;發熱不渴者,此熱邪未入內也,宜解表發汗。若溫病熱病,邪氣自內達外,未可輕用發汗,若誤汗之,禍不可言。
)是溫病為風藥所壞,遂變重症,名曰:風溫。(王孟英云:「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曰風溫,乃吸受之溫風也。此伏邪內發,誤汗致逆者,亦曰風溫,乃內動之虛風也。」)則《傷寒論》中可考也。
白話文:
如果錯誤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體內隱藏的熱氣會因辛溫藥物而更加旺盛,不僅發汗後身體不會感到涼爽,反而可能會出現發汗後身體反而更熱的情況。
(河間《原病式》提到:「體內熱氣積聚,不應使用發汗的方法,若錯誤地使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不僅不能對症下藥,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葉氏《景嶽發揮》注釋道:「出現發熱且口渴的情況,這表示熱邪已經進入體內;若出現發熱但不口渴的情況,這表示熱邪還未進入體內,應該發汗解表。但如果遇到溫熱性疾病,邪氣由內向外發散,不應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若錯誤使用發汗,其後果不堪設想。」
這是說,溫熱性疾病可能因風藥的誤用而轉變為嚴重的疾病,被稱為「風溫」。(王孟英提到:「春季溫熱病先侵犯肺經的,稱為風溫,這是由於吸入的溫熱風氣引起的。這種情況是因為潛伏在體內的邪氣突然發作,若錯誤使用發汗方法導致病情加重,也稱為風溫,這是由於體內產生的虛弱風氣引起的。」)
這在《傷寒論》中有相關的參考和研究。
至於伏邪,因時邪勾引,寒伏少陰,業已化熱,加之春應溫而反寒,其寒傷營,必身熱微寒無汗,(表實,王安道云:「即病之傷寒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風寒在表,而表氣受傷故也。後發之溫病、熱病,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重有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若無新中之風寒,則無惡風、惡寒之證。
」喻嘉言云:「溫病或有新中風寒者,或有表氣虛,不禁風寒者,衛虛則惡風,營虛則惡寒,又不可因是,遂指為非溫病也,然即有之亦必微而不甚。」)脈數、溲赤、尺膚熱,(少陰伏熱。)邵新甫所謂:「在裡之溫邪欲發,在外之新邪又如是耳。」(葉氏《景岳發揮》注云:「寒邪郁遏,陽氣不得伸越,至春時強木旺之月,復感風寒觸動,因之伏邪而發為溫病。夏至後發者,為熱病。
白話文:
至於潛藏的邪氣,是因為時令邪氣勾引導致。寒邪潛藏於少陰經,已經轉化為熱邪。再加上春天應當溫和卻反常寒涼,這種寒邪損傷營分,必定會出現身體微微發熱、卻沒有汗液的情況。(表證實,王安道說:「也就是傷寒病有惡風、惡寒症狀的人,風寒在表層,而表氣受到損傷,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後來的溫病、熱病,有惡風、惡寒症狀的人,是因為又有風寒新近入侵,而表氣也受到損傷,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新近入侵的風寒,則不會有惡風、惡寒症狀。」)喻嘉言說:「溫病有可能出現新近感染風寒的人,或者有表氣虛弱、無法抵禦風寒的人,衛氣虛弱則惡風,營血虛弱則惡寒,但是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不是溫病,即使有這種情況肯定也很微弱不嚴重。」脈搏快速、小便赤紅、尺脈皮膚發熱。(少陰經潛伏熱邪。)邵新甫說:「內在的溫邪想要發作,外在的新邪氣也是如此。」(葉氏《景嶽發揮》注云:「寒邪鬱積阻塞,陽氣無法舒暢,到了春天木氣旺盛的月份,又感受風寒觸動,因此潛藏的邪氣發作而形成溫病。夏至後發作的,稱為熱病。
」俱自內達外,當從河間法,不可作傷寒治。)治以葛氏蔥豉湯,(葉氏春溫篇,於新邪引動伏邪,以此方主之。)或吳氏銀翹散,去竹葉加蔥白,先解表寒,俟表解後,伏熱全透,再進苦寒清裡。(葉氏云:「若以外邪先受,引動在裡伏熱,必先辛涼以解新邪,繼進苦寒以清裡熱,此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元按:此乃寒邪勾引者,其餘風溫勾引者,詳見後第八篇。
)主於春令,但受風溫之邪,犯於肺衛,必身熱,惡風有汗,(表虛。)寸口獨大,口渴溲赤,名曰時邪,(即風溫。)宜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以清肅上焦,得從外解,則不傳矣。若邪不解,竟入中下二焦者,以中下之法治之。(按此乃外受風溫者,其餘外受溫熱暑邪者,詳見後第八篇。
)故經曰:「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白話文:
所有內在症狀都從內部發作到外部,應採用河間派的治療方法,不可當作傷寒來治療。可以服用葛氏的蔥豉湯(葉氏春溫篇認為,這是因新邪引動潛伏邪氣而導致的,因此用這個方劑為主)。或吳氏的銀翹散,去掉竹葉,加入蔥白,先解表寒,等到表寒解除,潛伏的內熱完全發作後,再進用苦寒藥清裡熱。(葉氏說:「如果先受到外邪,引動體內的潛伏熱氣,一定要先用辛涼藥來解除新邪,再進用苦寒藥來清裡熱,這樣纔是先治標,後治本。」按:這是寒邪勾引的,其餘風溫勾引的,詳見後面的第八篇。)
主要用於春季,只受到風溫之邪侵襲,侵犯到肺衛,必定會發熱,惡寒有汗,(表虛。)寸口脈特別有力,口渴小便赤黃,稱為時邪,(即風溫。)應服用清露飲加入薄荷、牛蒡子,以清肅上焦,得以前解外邪,就不會傳裡了。如果邪氣未解除,進入中焦和下焦,用中焦和下焦的治療方法治療。(按這是外受風溫的,其餘外受溫熱暑邪的,詳見後面的第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