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三、伏邪有本無標,時邪有標無本

(葉氏《幼科》云:「風溫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溫忌汗,初病投劑,宜用辛涼,若雜入消導發散,不但與肺病無涉,劫盡胃汁,肺乏津液上供,頭目清竅,徒為熱氣熏蒸,鼻乾如煤,目瞑或上竄無淚,或熱深肢厥,狂[燥](躁)溺澀,胸高氣促,皆是肺氣不宣化之徵。斯時若肺藥少加一味清降,使藥力不致直趨腸中,而上痹可開,諸竅自爽。

無知市醫,僉云結胸,皆用連、蔞、柴、枳苦寒直降,致閉塞愈甚,告斃者多。王孟英按喻氏云:「人生天真之氣,即胃中之津液是也。」故治溫熱諸病,首宜瞻顧及此,董廢翁云:「胃中津液不竭,其人必不即死,皆見到之言也。」)孟子曰:「冬日則飲湯,(熱湯。)夏日則飲水,(冷水。

)」雖田夫紅女,莫不知冬寒宜溫,夏熱宜涼,今醫概用辛溫,而不用辛涼者,大約以太虛(天包乎外,地在天中,為大氣所舉,故曰太虛。)之中,有冬而無夏也,豈理也哉。夫伏邪,不因時邪而里發。即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葉氏云:「寒邪深伏,已經化熱」。

昔賢以黃芩湯為主方,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元按:不因時邪者,蓋絕無新邪勾引,故不用辛涼,而用苦寒為初起之方。若里由血分以達氣分,法當先清血分.次解氣分。如初起一二日,即現神糊耳聾、色黑唇焦,津液不騰,脈象沉數,甚則肢厥而痙,當以犀角地黃及清營、紫雪等方,急清血分深伏之邪。

若營氣復得一分,則邪氣出得一分,漸漸由血以達氣,如盜賊由內室而出於廳堂,此時必然大渴、大飲、有汗、脈洪而長,舌黑變黃,盡現氣分諸候,遂更竹葉石膏及人參白虎等湯,則邪解正復,脈靜身涼。故柳氏賓嵎先生,與元同診,嘗云:「血分之邪,非達氣分不能解」,可謂得葉氏之要旨也。

)苟誤用辛溫之劑汗之,其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熾,不特汗後身不涼靜,而且發汗已,身反灼熱者,(河間《原病式》云:「裡熱鬱結,不當發汗,誤以辛甘熱藥發之,不唯攻表不中病,而病反轉加也。」葉氏《景岳發揮》注云:「發熱而渴者,此熱邪在內也;發熱不渴者,此熱邪未入內也,宜解表發汗。若溫病熱病,邪氣自內達外,未可輕用發汗,若誤汗之,禍不可言。

)是溫病為風藥所壞,遂變重症,名曰:風溫。(王孟英云:「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曰風溫,乃吸受之溫風也。此伏邪內發,誤汗致逆者,亦曰風溫,乃內動之虛風也。」)則《傷寒論》中可考也。

至於伏邪,因時邪勾引,寒伏少陰,業已化熱,加之春應溫而反寒,其寒傷營,必身熱微寒無汗,(表實,王安道云:「即病之傷寒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風寒在表,而表氣受傷故也。後發之溫病、熱病,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重有風寒新中,而表氣亦受傷故也。若無新中之風寒,則無惡風、惡寒之證。

白話文:

三、伏邪有本無標,時邪有標無本

葉氏《幼科》說:「風溫肺病,治療重點在上焦。」春天發生的溫病,忌諱發汗,剛開始發病時,應該用辛涼的藥物。如果摻雜了消食導滯、發散的藥物,不但和肺病無關,反而會耗盡胃液,使肺部缺乏津液供應,導致頭部和眼睛等清竅被熱氣熏蒸,出現鼻孔乾燥如煤炭、眼睛昏花或向上翻、沒有眼淚、嚴重時會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小便不暢、胸悶氣短等症狀,這些都是肺氣無法正常宣洩的表現。這時候,如果在肺藥中稍加一些清降的藥物,使藥力不直接往下走,就可以打開上部的阻塞,讓各個竅道感到清爽。

有些無知的庸醫,卻認為這是結胸,都用黃連、瓜蔞、柴胡、枳實等苦寒的藥物直接往下攻,導致阻塞更加嚴重,導致死亡的例子很多。王孟英引用喻氏的話說:「人體與生俱來的真氣,就是胃中的津液。」所以治療溫熱病,首先要考慮到這一點。董廢翁也說:「胃中的津液沒有耗盡,人就不會立刻死亡。」這些都是至理名言。孟子說:「冬天喝熱湯,夏天喝冷水。」即使是農夫村婦,也都知道冬天寒冷宜溫補,夏天炎熱宜涼爽。現在的醫生普遍使用辛溫的藥物,而不用辛涼的藥物,大概是因為認為天地之間只有冬天而沒有夏天吧,這豈不是荒謬?

所謂的伏邪,不是因為時令之邪而從身體內部發作的。就像張仲景說的:「太陽病,發燒口渴,但不怕冷」,葉氏解釋說:「寒邪深藏,已經轉化為熱。」古人常用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的藥物直接清除內熱,熱邪伏藏在陰分,用苦味藥可以堅守陰分,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我認為,所謂的「不因時邪」的意思是,沒有新的外邪引動,所以不用辛涼的藥物,而用苦寒的藥物作為初期的治療方法。如果病邪從血分傳到氣分,就應該先清除血分的邪氣,再解除氣分的邪氣。如果剛發病一兩天,就出現神志不清、耳聾、臉色發黑、嘴唇焦乾、津液不足、脈象沉而數,嚴重時會手腳冰冷甚至抽搐,這時候應該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紫雪丹等方子,緊急清除血分深藏的邪氣。

如果營氣恢復了一點,邪氣也會出來一些,漸漸地從血分傳到氣分,就像盜賊從內室跑到客廳。這個時候一定會出現口渴、大量飲水、出汗、脈象洪大而長、舌頭從黑色變成黃色等氣分的症狀。這時再用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等,邪氣就會被清除,正氣恢復,脈象平和,身體也會涼下來。所以柳氏賓嵎先生和我一起看病時,曾經說過:「血分的邪氣,不傳到氣分就無法解除。」可謂是抓住了葉氏的要旨。

如果誤用辛溫的藥物發汗,體內蘊藏的熱邪會因為辛溫而更加熾盛,不僅發汗後身體不涼爽,反而會更加灼熱。《河間原病式》說:「體內熱邪鬱結,不應該發汗,如果誤用辛甘溫熱的藥物發汗,不僅對表症沒有效果,反而會使病情加重。」葉氏《景岳發揮》的註解說:「發燒口渴,是熱邪在體內;發燒但不口渴,是熱邪還沒有進入體內,應該解表發汗。如果是溫病或熱病,邪氣從內部傳到外部,不可以輕易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誤用發汗,後果不堪設想。」

這就是溫病因為使用了風藥而被破壞,導致病情加重,稱為「風溫」。王孟英說:「春天發生的溫病,首先侵犯手太陰肺經的,叫做風溫,是吸入溫風引起的。這種伏邪內發,因為誤用發汗導致病情加重的,也叫風溫,是體內虛火發動引起的。」這些在《傷寒論》中都可以考證。

至於伏邪,是因為時令之邪引動,寒邪潛伏在少陰經,已經轉化為熱,加上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寒邪傷害了營分,一定會出現身體發熱但輕微怕冷且不出汗的症狀(屬於表實,王安道說:「就像傷寒病有怕風怕冷的症狀,是因為風寒在表,表氣受傷。後來發生的溫病、熱病,如果有怕風怕冷的症狀,是因為又感染了新的風寒,表氣也受傷。如果沒有新感染的風寒,就不會有怕風怕冷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