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十、治溫病要辨得表裡、虛實、寒熱六字明白,然後用藥,方不差誤

均是惡寒也。唯溫邪微寒,(溫病從口鼻而入,客

於肺衛,而微寒者,是肺金本寒也。一二日後,即單熱不寒矣。

微字溫熱著眼處。)身熱為表,(葉氏云:「邪在肺,為表。」有汗

惡風,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無汗惡寒,銀翹散加蔥白。)有汗出鼓慄,(河間《原病式》云:「病熱過甚,則反出五液,或為戰慄,惡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其為治者,但當瀉其過甚之氣,以為病本不可反誤治其兼化也。葉氏云:「諸禁鼓慄,皆屬於火。」則知戰慄,乃極熱而反見寒象。

白話文:

都是惡寒。只有溫邪微寒,(溫病從口鼻而入,停留在肺衛,而微寒者,是肺金本性就寒。一兩天後,就會單純發熱而不寒了。微字重點在溫熱。)身體發熱屬於表證,(葉氏說:「邪氣在肺,屬於表證。」有汗惡風,用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無汗惡寒,用銀翹散加蔥白。)出汗並且發抖,(河間《原病式》說:「病情發熱過度,就會反過來排出五液,或出現戰慄、惡寒,反過來依靠水化來制止它。」治療時,應該瀉掉過盛的熱氣,因為這是病根,不可誤治兼症。葉氏說:「所有禁不住發抖的,都屬於火。」由此可知戰慄,是極熱而反過來出現寒象。

)壯熱而渴者為熱,(白虎湯加減。)有微熱肢冷,惡熱反欲近火,但便閉溲赤,此熱極反從寒化。(河間《傷寒醫鑑》云:「五行之道,實甚則過熱,反似克己者也,是謂兼化。」如萬物熱極,而反出水液,以火鍊金,熱極而反化為水,是以火極而反以水化也。)為里為實,(大承氣湯合增液湯下之,腑氣通,則反肢熱、煩渴。

)症在上中,(二焦。)服寒涼攻伐太過,(好用寒涼之過。)反自汗惡寒,嘔利肢冷,脈沉舌潤者為虛。(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浮小麥。)

白話文:

一、壯熱而渴者為熱

如果病人出現發熱且口渴的症狀,這是典型的熱證,可以考慮使用白虎湯加減方治療。

二、有微熱肢冷,惡熱反欲近火,但便閉溲赤,此熱極反從寒化

如果病人有輕微發熱,但四肢冰冷,怕熱卻想靠近火源,且出現便秘、小便赤黃等症狀,這是熱極反從寒化的現象。就像河間《傷寒醫鑑》所說:「五行之道,實甚則過熱,反似克己者也,是謂兼化。」事物過於熾熱,反而會產生寒涼的現象,就像火燒得過熱,反而會產生水一樣。

三、為里為實

這是指病邪深入腸胃,導致腸胃積滯的狀態,可以用大承氣湯合增液湯來瀉下通腑,使腸胃通暢。一旦腑氣通暢,病人就會出現四肢發熱、煩渴等症狀。

四、症在上中

這是指病邪在上焦(心肺)和中焦(脾胃)部位。

五、服寒涼攻伐太過,反自汗惡寒,嘔利肢冷,脈沉舌潤者為虛

如果病人服用寒涼藥物治療過度,反而出現自汗、畏寒、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脈沉舌潤等症狀,這是陽氣虛衰的表現。可以用附子理中湯加浮小麥來溫補陽氣。

均是發熱也。溫邪頭痛,寸脈洪,身熱小溲赤,為表。(有汗清露飲加減,無汗銀翹散加蔥白。)有胸膈煩熱,呼吸俱粗,關尺(右手)洪數,溲赤便通,(有熱無結。)為熱。(清心涼膈散。)有煩躁脈數,胸脘拒按,舌或黃或濁,及腹痛便秘,或熱極旁流,為實。(小陷胸湯、小承氣湯加減。

此治邪氣不逆傳心胞,而順傳中下者。若舌黃白相間,與黃而光滑無根者,不可用之。詳《溫熱論》中。)又有熱久傷陰,用清涼藥而身熱煩躁更甚,用攻下藥而便反不解,舌燥尤甚,此大虛有盛候也。(陰虛,三甲復脈湯,若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者,熱在陰分也,宜青蒿鱉甲湯。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是發燒造成的。

  • **溫邪頭痛型:**脈搏洪數(跳動強而快),身體發熱,小便發紅,表明病邪在表層。(有汗服用清露飲加減方,無汗服用銀翹散加蔥白。)

  • **胸膈煩熱型:**胸部和膈膜感覺灼熱,呼吸粗重,關脈尺脈(右手)洪數,小便發紅,大便通暢(有熱但沒有結塊)。表明為熱症。(服用清心[涼膈散]。)

  • **煩躁脈數型:**脈搏數(跳動快),胸脘部按壓有拒絕感,舌苔或黃或濁,同時伴有腹痛便祕,或熱極而從其他部位發散出來,表明為實熱證。(服用[小陷胸湯]、[小承氣湯]加減方。)

這些方劑專治邪氣不向上傳心臟和膀胱,而是向下傳中焦和下焦的病症。如果舌苔黃白相間,或者黃而光滑無根,則不能使用這些方劑。詳見《溫熱論》。

另外,還有熱邪久病傷陰的情況,服用清涼藥物後,反而身體發熱煩躁加重,服用攻下藥物後,大便仍然不解,舌苔更乾,這表明大虛有熱的症狀。(陰虛,服用[三甲復脈湯]。如果晚上發熱,早登場退熱,退熱後不發汗,表明熱在陰分,應服用[青蒿鱉甲湯]。)

)有勞復發熱,因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弱,或語言傷氣,思慮傷脾,身熱隨至,宜寡言屏慮,(勞復良劑,)清解餘熱為主。(生脈散加生地、石斛,煎水送下歸脾丸二錢。)有食復發熱,因病衰,脾胃未健,驟進飲食,(此症舌必復黃。)難以消化其積滯,復裹餘邪也。

(章虛谷曰:「此言病初愈,餘熱留藏於經絡血氣而未淨,因食助氣,則二熱相合而復熾。故食肉,病必復發;多食谷,則邪遺留,必淹纏難愈。故當解口清淡,稀粥漸為調養也。元按:唐鑑云:『治病雖愈,尤宜將護,倘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宜扶正消導,(葉氏《景岳發揮》云:「因食而復熱,宜消其食,其熱自退,不可謂溫病概禁消導。」)兼清餘邪為主。

白話文:

如果勞累後再次發燒,這是因為疾病剛癒,津液尚未恢復,血氣還很虛弱,可能是說話過多傷了氣,思慮過度傷了脾,所以才導致身體發熱。應當少說話,避免胡思亂想,以清解餘熱為主。可以服用生脈散加入生地、石斛,煎水後送服歸脾丸。如果吃東西後再次發燒,是因為疾病導致身體虛弱,脾胃尚未恢復,突然進食過多,無法消化積食,又裹住了病邪。這種情況舌苔通常會發黃。應當以扶正消導為主,同時清解餘邪。

(隨症酌量用方。)更有下後身涼數日,而復發熱者,餘邪復出也。(按時氣自復者少,伏邪自復者多。以伏邪如鳥棲巢,如獸藏穴,根本堅固,匿於少陰,一旦外感六淫,引出內伏之邪,若巢穴之外,有聲響動,致鳥不安於巢,獸不伏於穴。治伏邪者,如射鳥於巢,捕獸於穴,須用良策,方免傷人。

如服應症之藥,而身熱已退,諸恙漸平,或逾數時,或隔數日,而熱尤甚,症愈重者,乃巢內尚有巨鳥,穴中仍藏猛獸,見捕射難以容身,只得併力而出,與正相鬥,甚則猛復三五次者,故伏邪較時邪為難治之。有一日用辛涼,二日增煩躁,二日用甘寒,三日增神糊,三日用鹹寒,四日增舌黑,正是愈投涼藥則愈增熱病。

白話文:

(隨症酌量用方。)

更有患者在腹瀉後,身體感到寒冷,持續數日,然後又再度發熱,這是因為餘邪又從體內復發的緣故。

(按時氣自復者少,伏邪自復者多。以伏邪如鳥棲巢,如獸藏穴,根本堅固,匿於少陰,一旦外感六淫,引出內伏之邪,若巢穴之外,有聲響動,致鳥不安於巢,獸不伏於穴。治伏邪者,如射鳥於巢,捕獸於穴,須用良策,方免傷人。

一般來說,單純由時氣變化而復發的疾病較少,而由於體內潛伏的邪氣復發的疾病則較多。就像鳥兒築巢,野獸藏穴一樣,這些潛伏的邪氣根基牢固,隱藏在少陰經脈之中,一旦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就會把體內潛伏的邪氣引發出來,就像巢穴外面有聲響,導致鳥兒不安於巢,野獸不願意藏於穴一樣。治療潛伏的邪氣,就如同要射鳥於巢、捕獸於穴,必須使用精妙的策略,才能免於傷及自身。

如服應症之藥,而身熱已退,諸恙漸平,或逾數時,或隔數日,而熱尤甚,症愈重者,乃巢內尚有巨鳥,穴中仍藏猛獸,見捕射難以容身,只得併力而出,與正相鬥,甚則猛復三五次者,故伏邪較時邪為難治之。有一日用辛涼,二日增煩躁,二日用甘寒,三日增神糊,三日用鹹寒,四日增舌黑,正是愈投涼藥則愈增熱病。

如果服用符合病症的藥物後,發熱已經退去,其他病症也逐漸減輕,但過了幾個時辰,或者隔了幾天,又再度發熱,而且病情更加嚴重,這就如同巢穴中還有巨大的鳥兒,洞穴裡依然藏着猛獸,它們看到被人追捕,無法容身,只得拼盡全力衝出,與正氣搏鬥,甚至會猛烈地復發三五次。因此,潛伏的邪氣比單純的時邪更難治療。

如果用辛涼的藥物治療一天,患者反而更煩躁;用甘寒的藥物治療兩天,患者反而神志不清;用鹹寒的藥物治療三天,患者反而舌頭變黑。這些情況說明,越是用涼性的藥物治療,患者的熱病反而越嚴重。

若非伏邪外達,焉有用寒涼之劑,存陰輔正,不見寒症反增熱症者?其時宜將內伏之邪,與正氣相較,如正勝於邪,則用清營湯、紫雪輩,則邪解正復,自然脈靜身涼;若邪勝於正,則漸漸神昏內閉,即難治矣。又按:伏邪痧疹,無論大人嬰兒,雖用對症之方,而餘氣未盡者,則必時熱時止,夜寐不安,精神不振,胃氣不醒。

醫者當審來源,未用清涼藥之先,預言服藥後必壯熱口渴,甚則神糊譫妄,皆系伏邪外透,免致驚慌。)

均是寒熱往來也。溫邪必熱多寒少,(溫病手太陰受邪也,非足少陽受邪,寒熱相平可比。觀易雷天大壯,陽畫多,陰畫少,即熱多寒少之理。地天泰,陰畫與陽畫相等,即寒熱相平之理,若誤認肺經症,作膽經症,則雷天大壯,不幾為地天泰乎?)較之傷寒,寒熱不均,(平也。)比之瘧疾,又不分明,(瘧疾休作有時,溫熱休作無時,由無時而轉有時,是邪轉瘧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沒有外發,怎麼會用到寒涼藥物,來保護陽氣、扶正祛邪,卻不見寒症減輕反而熱症加重的情況呢?這個時候應該將體內潛伏的邪氣與正氣相較,如果正氣勝過邪氣,就可以用「清營湯」、「紫雪」等藥方,這樣邪氣就能夠解除了,正氣就能恢復,自然脈象平穩、身體清涼;如果邪氣勝過正氣,就會逐漸神志昏迷、內部閉塞,這時就難以治療了。另外,根據觀察:潛伏性的邪氣疹,無論是大人的還是嬰兒的,即使使用了對症的藥方,但餘氣未盡的,就會時而發熱時而停止,晚上無法安眠,精神萎靡,胃氣不振。

醫生在用藥之前應該仔細分辨來源,預先說明服藥後必定會發高燒、口渴,嚴重的話甚至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些都是潛伏的邪氣外發,不用擔心。這些都屬於寒熱交替的情況。溫邪發作時,必定熱症多、寒症少(溫病是手太陰經受到邪氣侵襲,不是足少陽經受到邪氣,不能與寒熱相平的情況相比。看《易經》雷天大壯卦,陽爻多、陰爻少,就是熱多寒少的道理。地天泰卦,陰爻與陽爻相等,就是寒熱相平的道理,如果誤將肺經的症狀當成膽經的症狀,那麼雷天大壯卦不就成了地天泰卦了嗎?),與傷寒病比起來,寒熱不均勻(因為傷寒病寒熱平穩),與瘧疾比起來,又不明顯(瘧疾發作是有間歇的,溫熱病發作沒有間歇,從沒有間歇轉為有間歇,是因為邪氣轉變成了瘧疾)。

由有時而轉無時,是瘧化邪也。)自寒少熱多,而為壯熱神昏者重,由神昏壯熱,而為身熱微寒者輕。初起兼頭痛,無汗者為表。(銀翹散加減。)兼大腹痛脹,便結者為里。(小承氣湯加減。若泥於傷寒者,必議大柴胡湯矣。)有汗下後,脈虛心悸,神倦自汗,內熱(陰虛)形寒(陽虛)者為虛。

(炙甘草湯去參姜,加柏子仁、左牡蠣、淮小麥、夜交藤。)

白話文:

瘧疾的變化和症狀

瘧疾的發作有時有,有時沒有,這是瘧邪的變化。

輕重程度

起初以寒少熱多為重,發展到壯熱神昏則更重;從神昏壯熱發展到身熱微寒則較輕。

初期症狀

初期出現頭痛,沒有汗,屬於表證。(可以使用銀翹散加減。)

併發症狀

如果併發大腹痛脹,大便不通,屬於裡證。(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加減。如果疑似傷寒,則需要考慮大柴胡湯。)

虛證

如果有汗下之後,脈搏虛弱,心慌意亂,神疲乏力,自汗不止,內熱(陰虛)體寒(陽虛),屬於虛證。

治療方案

可以使用炙甘草湯去掉人參和生薑,再加入柏子仁、牡蠣、淮小麥、夜交藤。

均是頭痛也。溫邪必自覺熱蒸昏悶,(風寒諸痛不昏悶。)身熱微寒頭痛者,為表。(銀翹散加減,)有煩渴自汗、脈數頭痛者,為熱。(白虎湯;兼嘔者,竹葉石膏湯。)有舌黃身熟,(日晡時甚。)腹滿便閉頭痛者,為里。(涼膈散加減。)有汗下後,神倦自汗,脈虛頭痛,時來時止者,為虛。(知柏地黃湯加浮麥、黃耆。)

均是自汗也。(河間《傷寒直格》云:「怫然痞閉無汗者,故當病也」,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蓋泰極則否也。夫人氣和而為汗,如天地氣和而為雨,過多則澇矣。)溫邪熱蒸而自汗,不可以表虛論也。頭眩有汗惡風(初起惡風有汗,又不可拘溫邪無表虛)者為表。(清露飲加減,)有舌黃煩渴,有汗便通者為熱,(天水散加味。

白話文:

頭痛

這些都是頭痛。溫邪導致的頭痛,患者一定會感覺到熱蒸和昏悶。(風寒引起的頭痛不昏悶。)身體發熱、微有惡寒的頭痛,是表症候羣。(治療:銀翹散加減)有煩渴、自汗、脈搏數的頭痛,是熱症候羣。(治療:白虎湯;若兼併嘔吐,治療:竹葉石膏湯。)有舌頭發黃、身體倦怠(下午時分特別嚴重)、腹滿便祕的頭痛,是裡症候羣。(治療:涼膈散加減。)出汗後精神萎靡、自汗、脈搏虛弱、頭痛時好時壞的,是虛症候羣。(治療:知柏地黃湯加上浮麥、黃耆。)

自汗

這些都是自汗。河間《傷寒直格》中說:「脾氣鬱結、閉塞,而沒有出汗的,應視為正常。」但是如果脾氣通暢而有出汗的,也是一種疾病,因為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轉為相反。人體氣血調和才會出汗,就像天地間氣候調和才會下雨,如果出汗過多,就會導致水災。溫邪導致熱蒸而自汗,不可以當作表虛論治。頭暈、自汗、怕風(初期怕風、有汗,但也不可拘泥於溫邪無表虛)的,是表症候羣。(治療:清露飲加減。)有舌頭發黃、煩渴、自汗、大便通暢的,是熱症候羣。(治療:天水散加減。)

)有胸痞腹滿拒按,四肢徹然汗出者為實。(小陷胸湯加味,小承氣湯加減。)有邪退正虛,舌赤不渴,二便清利,自汗者為虛。(吳氏救逆湯。)有熱極汗多,致陽隨汗泄,而暫肢冷脈沉者為虛。(先宜參附湯。按溫病熱極,汗出不止,而肢厥惡寒脈遲者,此陽氣隨汗而泄,宜速回陽,陽回熱必復熾,當更救陰之法,戰汗者亦然。

若服涼藥過甚,而傷真火,必汗出而冷,肢厥脈沉者,此真陽飛越,急當回陽,陽回熱不復熾。宜用陰陽雙攝之法。但二疾回陽之後,一復熱一不復熱,所謂生死在須臾,緩則不可救矣。解見《回溪醫案》。)

白話文:

如果患者出現胸悶、腹脹、按之拒按,四肢冰冷並且出汗,這是實證。(可用小陷胸湯加味,小承氣湯加減。)如果邪氣退去,正氣虛弱,舌頭紅而無口渴,大小便清利,並且自汗,這是虛證。(可用吳氏救逆湯。)如果熱氣過盛,出汗過多,導致陽氣隨著汗液外泄,並且出現四肢冰冷、脈象沉細,這是虛證。(應先服用參附湯。溫病熱氣過盛,汗出不止,並且出現肢體厥冷、惡寒、脈象遲緩,這是陽氣隨著汗液外泄,應立即回陽。陽氣回升,熱氣必然會再次熾盛,應及時救陰,戰汗也是如此。

如果服用寒涼藥物過度,損傷了真火,就會出現出汗並且冰冷、四肢厥冷、脈象沉細,這是真陽氣外溢,應立即回陽,陽氣回升,熱氣不一定會再次熾盛。應使用陰陽雙攝的方法。但這兩種疾病回陽之後,一種會再次發熱,另一種則不會再次發熱,所謂生死在一瞬間,緩慢治療就無法挽救了。詳細情況請參考《回溪醫案》。

均是戰汗也。(河間《傷寒直格》云:「正氣與邪氣並之於里,表氣虛而裡熱實,亢則害,承乃制。」故里之大熱極甚,而反兼寒水之化制之。故病熱極而反寒戰也,諸戰皆然。吳又可云:「熱病大汗將出,而反寒戰者,如鳥之將飛,其身必伏,先縱足,而後揚翅,方得升舉。」)溫邪以戰汗為佳兆,以戰則邪正相爭,汗則正逐邪出。

(經云:「人之汗生於穀,穀生於精」,今汗出熱退,是邪卻而精勝也。葉氏云:「溫邪始終在氣分流連,可冀其戰汗透邪」,今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矣。)透則脈靜身涼,(汗透脈靜者吉,脈躁者凶。)腹無阻滯,(大便已解可知。)否則餘邪未盡而復熱,(經云:「精勝則能食而不復熱。

白話文:

發燒時出現寒戰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因為體內正氣與邪氣交戰,表氣虛弱,裡頭卻熱氣充盈,熱極則會引發寒戰,就像鳥兒要飛起前會先伏低身子,然後伸展雙腿,再振翅高飛一樣。發燒出汗是好事,代表邪氣被正氣逼出。汗出熱退,說明邪氣被趕走,正氣恢復了。汗出後脈象平和,身體也涼爽,肚子沒有阻礙,代表邪氣已經完全排出。若汗出後脈象躁動,腹中有阻滯,則說明餘邪未盡,可能會再次發燒。

復熱者,邪氣也。」)則有再作戰汗而解者。(前戰汗者,譬之大敵已退,復後戰汗者,如敵隱伏山林叢雜之中,見大隊已敗,難以伏藏只得出而相戰,若有汗而熱復退,是正又勝邪矣。)有戰汗須三四次而解者,(此邪實正強,難分勝負也。)有戰一次,不能再戰,(正不勝邪。

)待酌下法而退者,(此敵來甚銳,我軍寡,雖勝眾,免強決戰,必俟援兵以敗之,未嘗不助我以退敵也。)有虛人,或邪踞已久,忽戰汗後,即加沉昏珠汗而脫者。(如敵攻孤城,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勉強而戰,而城不為敵敗者,鮮矣。)凡戰汗之時,多與熱湯,助其作汗。

白話文:

如果發燒的人,體內有邪氣,可能需要多次出汗才能退燒。就像敵人雖然已經撤退,但仍可能隱藏在山林叢雜之中,見到大軍已經潰敗,就不得不出來應戰。如果出汗後熱度退去,就表示正氣又戰勝了邪氣。也有的人需要出汗好幾次才能退燒,這表示邪氣很強,正氣也很強,難分勝負。還有些人只出汗一次,就無法再戰,表示正氣不敵邪氣,需要用藥物來幫助退燒。就像敵人來勢洶洶,我軍兵力不足,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必須等到援軍才能徹底擊敗敵人。有些體虛的人,或者邪氣入侵已久,突然出汗後,就昏沉不醒,而且滿身冷汗,最終離開人世。這就像敵人攻打孤城,城內沒有糧草,外面也沒有援軍,勉強抵抗,最終還是會被敵人攻破。總之,出汗的時候,要多喝熱湯,幫助身體排汗。

(如敵漸漸欲潰,吾軍加以飽餐。取以飽勝飢之法。)戰汗之時,脈多停止,汗後自見。(戰時邪正混為一團,陰陽不分,氣血相亂,故脈多停止。)總之戰汗後,神靜者吉正勝,昏躁者危(邪勝)也。

均是狂汗也。(作汗似發狂,發狂似作汗,宜細辨。)溫邪服辛涼藥後,忽手舞足蹈,踏床投榻,遂大汗淋漓,熱退脈靜者安。(如敵來已久,見吾軍強壯,未敢相爭,暨久糧餉日虛,勉力與正相爭,則為正所敗。故大汗後而熱自退,脈自靜也。河間《傷寒直格》云:「作汗之病熱者,乃陽熱怫靜而否極復泰,即熱氣熏蒸而為汗出也。

如天時陽熱亢旱,否極而泰,則復為雨矣。故欲雨,則天乃鬱熱,晴霽則天反清涼,人涼則病愈矣。劉松峰《述古》云:「陽亢則水虧,陰衰則火盛」,水涸於經,安得作汗?譬之乾鍋赤裂,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熱氣上騰,汗之水生,亦復如是。用涼藥以救水,水生而汗有不出者乎?)如症同上而發狂,或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有汗而熱如故者危。(彼此相戰,有自潰之勢。

白話文:

打仗時大量出汗,脈搏常常會消失,出汗後如果自己恢復正常,就表示沒事。戰爭中正邪交戰混在一起,陰陽不分,氣血混亂,所以脈搏會消失。總之,打仗後出汗,精神好的表示正氣佔優,昏昏沉沉的表示邪氣佔優。

都是因為過度出汗造成的。(出汗的樣子像是發狂,發狂的樣子又像是出汗,要仔細分辨。)溫病患者服用辛涼藥後,突然手舞足蹈,在床上跳來跳去,然後就大量出汗,熱退脈靜就没事了。(就像敵人入侵很久,看到我軍強大,不敢交戰,久而久之糧草日漸虛空,勉強跟正氣交戰,就被正氣打敗。所以大量出汗後熱退脈靜,就没事了。河間《傷寒直格》說:「出汗的病熱,就是陽熱積聚,到極點就回歸正常,就是熱氣蒸騰而導致出汗。

就像天氣炎熱乾燥,到了極點就會下雨。所以要下雨,天空就會悶熱,雨停後天空就清涼,人涼了病就好了。劉松峰《述古》說:「陽氣亢盛就會水虧,陰氣衰弱就會火盛」,經絡裡的水份枯竭了,怎麼還會出汗?就像乾鍋裂開了,怎麼會濕潤?只有加水,才會蒸騰出熱氣,汗水就會出來。用涼藥來補充水份,水份增加後,怎麼還會不出汗呢?」如果症狀和上面一樣,但是發狂,或者爬到高處唱歌,脫衣服亂跑,出汗了但仍然發熱,就危險了。(兩軍交戰,一方有潰敗的跡象。

)二者臨時(作汗發狂,欲見之時)何別?以作汗之脈數而緩,(緩則胃氣和。)發狂之脈數而大也。(大則病進。元按:戰汗、狂汗兩條伏邪最多,時邪甚少。)

均是發黃也。溫邪渴未甚,腹不滿,無汗溲短,心中懊憹發黃者為熱。(梔子柏皮湯加減。)有頭汗出,渴欲飲水,腹滿舌黃,溲閉發黃者為實。(茵陳蒿湯加減。)有身面悉黃、少腹滿、腸鳴溲少者,為蓄水。(四苓合六乙散加茵陳、車前草。)有少腹軟痛、溲長便黑黃者,為蓄血。

(桃仁承氣湯去桂枝加茵陳、丹皮,元按:吳氏風溫、溫熱門,載發黃二條,竊思發黃之症,一則曰溲短,再則曰溲閉,既短且閉,顯然熱為濕鬱,發於皮外。果然單為濕病,皮膚未必見黃。況葉案風溫、溫熱門,並未載發黃之症,可見此症宜入濕溫之門,用述鄙意以質明哲。

白話文:

發汗和發狂症時的分辨:

發汗時脈搏緩慢。(脈搏緩慢說明胃氣調和。)發狂時脈搏強而有力。(脈搏強大說明病情加重。元按:常發汗、狂汗多為內伏邪氣所致,而時令邪氣所致較少。)

發黃症:

有發黃現象的。溫邪引起的發黃,口渴不重,腹不脹,無汗,小便量少,心中煩躁發黃。(可用梔子柏皮湯加減治療。)有頭部出汗,口渴想喝水,腹脹、舌黃,小便不通發黃。(可用茵陳蒿湯加減治療。)全身和麪部發黃,小腹脹滿,腹鳴,小便量少。(可用四苓合六乙散加茵陳、車前草治療。)小腹隱隱作痛,小便量多,大便黑色發黃。(可用桃仁承氣湯去除桂枝,加茵陳、丹皮治療。)

(元按:吳氏《風溫、溫熱門》中記載了兩種發黃症,但發黃症狀既有小便量少,又有小便不通,可見熱為濕鬱,發於皮膚表面。如果單純是濕病,皮膚不一定會發黃。況且葉案《風溫、溫熱門》中沒有記載發黃症狀,可見此症宜歸入濕溫證,本人不揣淺陋鬥膽陳述己見,以求教於明智之士。)

均是癮疹也。(疹屬太陰風熱。)溫邪初在太陰,不可發汗,若誤汗,(誤用辛溫汗劑。)而汗反不出,發疹者為表。(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元參、大青葉。)有煩渴舌黃,便閉,發疹不快者為里。(玉女煎加硝黃下之。)有元氣不足,而得溫病。涼劑過甚,逼龍雷之火,熏爍脾肺,而發陰疹者,色必淡紅,手足多而胸背少,脈沉細不洪者,為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減。

均是發癍也。(癍屬陽明營熱。)溫邪從經脈,有外解之機。(亦佳兆也。)如身熱無汗,誤表而汗不出,為隱癍者為表。(銀翹散加減。)有身熱譫語,而隱癍者為里。(犀角地黃湯。葉氏云:「煩躁大便不通,加金汁,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有壯熱舌灰,神糊便實而隱癍者為實。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均是癮疹也。(疹屬太陰風熱。)溫邪初在太陰,不可發汗,若誤汗,(誤用辛溫汗劑。)而汗反不出,發疹者為表。(銀翹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元參、大青葉。)有煩渴舌黃,便閉,發疹不快者為裏。(玉女煎加硝黃下之。)有元氣不足,而得溫病。涼劑過甚,逼龍雷之火,燻爍脾肺,而發陰疹者,色必淡紅,手足多而胸背少,脈沉細不洪者,為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減。

均是發癍也。(癍屬陽明營熱。)溫邪從經脈,有外解之機。(亦佳兆也。)如身熱無汗,誤表而汗不出,為隱癍者為表。(銀翹散加減。)有身熱譫語,而隱癍者為裏。(犀角地黃湯。葉氏雲:「煩躁大便不通,加金汁,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有壯熱舌灰,神糊便實而隱癍者為實。

癮疹

癮疹都是濕疹的一種。(濕疹與太陰風熱有關。)濕熱初起於太陰,不可發汗。如果誤用發汗劑,導致汗液反而出不來,發出疹子的是表證。(可使用銀翹散,去除豆豉,加入生地、丹皮、元參、大青葉。)如果出現口渴舌黃、大便不暢,發疹較慢的是裏證。(可使用玉女煎,加入硝黃下泄。)如果元氣不足,得了溫病。過度使用涼藥,逼出龍雷之火,灼燒脾肺,而發出陰疹。陰疹的顏色一定淡紅,手足的疹子較多,胸背的疹子較少,脈象沉細而不洪盛,這是陽虛證。(可加減使用附子和理中湯。)

癍都屬陽明營熱。(濕熱邪氣從經脈而來,有外解的機會,也是個好兆頭。)如果身熱而沒有汗,誤認為是表證而發汗,卻不出汗,屬於隱性癍,這是表證。(可加減使用銀翹散。)如果身熱出現胡言亂語,屬於隱性癍,這是裏證。(可使用犀角地黃湯。葉天士說:「如果煩躁大便不通,加金汁。老年人或平素有寒症的,用人中黃代替金汁。」)如果發高熱、舌苔灰黑、神志不清、大便乾結,屬於隱性癍,這是實證。

(白虎化癍湯,加丹皮、赤芍、黃芩、芒硝、大黃。)有癍出而裡熱不解者,為胃津亡也,主以甘寒法。(重者以玉女煎,輕者以梨皮、蔗漿。若其人腎水未虧,邪雖未及下焦,宜加鹹寒,如元參、知母、阿膠、龜板之類,以安未受邪之地。《內經》所謂「治其未病也」。)至於陰癍治法,見前疹病。

夫雜病,以癍消則愈,溫熱以里清為要。(溫病與疫不同,無論表裡,切不可用吳氏舉癍湯,引邪內陷而神糊矣。)故每見癍透數日,而譫語神昏如昔,必待裡熱全清,二便清利,方為愈期也。若欲細辨色赤、色紫、色黑吉凶,宜看葉氏法。(見《三家醫案·濕熱論》小注中。

白話文:

白虎化膿湯,加入丹皮、赤芍、黃芩、芒硝、大黃。

當膿痘發出而體內熱氣不退時,是胃中津液缺乏所致,主要用甘寒之法治療。(病情較重的用玉女煎,較輕的用梨皮、甘蔗汁。如果患者腎水未虧,邪氣雖未侵犯下焦,宜加入鹹寒之藥,如元參、知母、阿膠、龜板等,以保護未受邪氣侵犯的地方。這是《內經》所說的「治其未病」。)至於陰膿痘的治療方法,請參閱前面疹病的內容。

各種雜病,膿痘消散則病癒,溫熱病主要是清除體內熱氣。(溫病與疫病不同,不論表證還是裡證,切不可使用吳氏舉膿湯,會導致邪氣內陷,神志昏糊。)所以每每見到膿痘發出數日,而患者仍譫語、神昏,必須等到體內熱氣完全清除,大小便通利,纔算是治癒了。如果想要細分膿痘的顏色,紅色、紫色、黑色的吉凶,宜參照葉氏的方法。(見《三家醫案·濕熱論》的附註中)

均是煩躁也。(煩為心神不安,躁為揚手擲足。)皆鬱熱所致,熱淺則為煩躁,熱深則為沉昏,煩躁轉沉昏,自輕至重;沉昏變煩躁,自重化輕。如初起惡風,身熱煩躁者為表。(清露飲加減。)有壯熱口渴,舌黃而煩躁者為熱。(白虎湯加連翹、花粉。若四邊紅、中心或黃或白而乾者,宜涼膈散。

)有胸痞滿,或腹實痛而煩躁者為實。(黃連瀉心湯、小承氣湯。)有汗下後,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煩不得臥者為虛。(黃連阿膠湯。)有舌黑煩躁,漸近神昏者,為欲內閉。(清宮湯加減、牛黃清心丸。)

白話文:

煩躁

煩躁都是一種心神不安的狀態。(煩躁是焦慮不安,躁動不安則是揮舞手臂和腳。)都是鬱熱所造成的,熱度較淺則表現為煩躁,熱度較深則表現為神志昏沉,煩躁會轉變成神志昏沉,從輕症到重症;神志昏沉會變成煩躁,從重症轉化為輕症。例如剛開始怕風,身體發熱煩躁的,屬於表症。(使用清露飲加減方)出現高燒口渴,舌頭發黃伴有煩躁的,屬於熱症。(使用白虎湯加減 連翹、花粉。)如果舌苔四邊發紅,中間發黃或發白且乾燥的,應該使用涼膈散。

實證

如果有胸悶腹脹,或者腹痛腹實伴有煩躁的,屬於實證。(使用 黃連瀉心湯、小承氣湯)

虛證

如果有出汗腹瀉後,真陰將要耗盡,壯熱復發,心煩不能入睡的,屬於虛證。(使用 黃連阿膠湯)

欲內閉

如果有舌頭發黑煩躁,逐漸接近神志昏迷的,屬於欲內閉。(使用 清宮湯加減方、牛黃清心丸)

均是嘔吐也。溫邪胃熱者多。(河間云:「嘔者火氣炎上之象也」,故胃熱甚,則嘔也。)如身熱頭眩而嘔者,為表。(清露飲加枇杷葉,不可用大棗。)有煩渴脈數而吐酸(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河間云:「吐酸,肝木之味也,由火實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為酸也」;葉氏《景岳發揮》云:「天氣熱,雖在釜中,亦能酸臭;天氣寒,焉有酸臭之理?」。由此觀之,則知熱極而酸無疑矣。

又譬之以飯造酒,蓋暖則成酒,熱極則酸。元按:酸而溫者為熱;酸而冷者為寒。然溫邪屬熱者多,屬寒者亦不可不知。)者為熱。(竹葉石膏湯。)有心下臍上滿痛拒按,而嘔者為實。(小陷胸合調胃承氣湯加減。)有汗下後,心悸神虛,多汗,舌赤,聞響聲而嘔者,為虛。

白話文:

都屬於嘔吐。溫熱邪氣犯胃,導致胃熱的人較多。(河間醫家說:「嘔吐是火氣上炎的徵象」,所以胃熱嚴重時,就會嘔吐。)如果身體發熱、頭暈而嘔吐,這是表證。(用清露飲加上枇杷葉,不能用大棗。)有煩渴、脈數而嘔吐酸水的(經書上說:「各種嘔吐酸水,都屬於熱證」;河間醫家說:「吐酸水,這是肝木的氣味,由火熱實邪剋制金氣,不能平抑肝木,肝木自強,所以會產生酸味」;葉氏《景嶽發揮》說:「天氣熱,即使在鍋裡,食物也會發酸變臭;天氣冷,哪有道理會發酸變臭?」。由此可見,熱到極點就會生酸,這是無庸置疑的。

再用釀酒做比方,溫度適宜就會變成酒,溫度過高就會變酸。作者按:酸而溫熱的屬於熱證;酸而冰冷的屬於寒證。但是溫熱邪氣屬於熱證的多,屬於寒證的也要知道。)這是熱證。(用竹葉石膏湯。)有心腹部滿痛,按壓有抵抗感,同時嘔吐的,這是實證。(用小陷胸湯合調胃承氣湯加減。)有出汗、腹瀉後,心悸、精神虛弱、多汗、舌頭發紅,聽到聲響就嘔吐的,這是虛證。

(陰虛復脈湯加玉竹、枇杷葉。)有清涼太過,肢冷溲清,自利而嘔者為虛。附子理中湯加減。更有濕溫,(另有治法,詳《溫熱贅言》、《溫病條辨》。)嘔吐不止,晝夜不差,欲死者,為胃移熱於肺,肺不受邪,還歸於胃也。(如天晴已久,陽氣自旺,一旦地之雲氣上於天,則陽剛不受,復降於地。

聞吾邑某姓,得嘔吐症,醫投生薑、半夏,其嘔尤甚,更逢平肝和胃之法,仍然不止。遂請邑東王明經先生至,用黃連四分、蘇葉三分,煎服。一時許,嘔吐陡止。元因悟寄瓢子之方,二味用如許之少者,蓋遵溫病首先犯肺,故治上不犯中,而效如影響,然王氏好奇也。)

白話文:

如果使用「陰虛復脈湯」加入玉竹、枇杷葉,卻出現清涼過度、四肢冰冷、小便清澈、腹瀉並伴隨嘔吐的症狀,這就屬於虛症,應該要使用附子理中湯加減。此外,如果出現濕溫症,則另有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溫熱贅言》和《溫病條辨》。若嘔吐不止,晝夜不停,甚至想要死去,這是因為胃部熱氣移至肺部,肺部無法承受,熱氣又回歸到胃部所導致。就像天氣晴朗很久,陽氣旺盛,一旦地面上的雲氣上升到天空,陽氣就會受到阻礙,而再次下降到地面。

我聽說當地某姓的人患有嘔吐症,醫生用生薑、半夏治療,結果嘔吐更加嚴重,即使使用平肝和胃的方法,也無法止住嘔吐。於是,請來當地東邊的王明經先生,他用黃連四分、蘇葉三分,煎服後,嘔吐很快止住了。後來,我悟出了一個治病的原理,就是像瓢子一樣,即使藥量很少,也能治病。這是因為溫病最初犯肺,所以治療時不應直接治中焦,而應從上焦入手,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王氏先生的奇效之處。

均是口渴也。(溫邪口渴者多,但一入血分,則口反不渴,熱結下焦,口亦不渴,逆傳入心胞,神昏舌黑,口亦不渴,不可謂不渴非熱症也。至於濕溫初起,濕踞於中州,胸痞不飢,熱未勝濕。雖目赤溲赤,口俱不渴,臨證者,宜不論舌苔黃白,總以滑潤不燥為別。)如身熱惡風而渴者,為表。

(清露飲加花粉、麥冬。)有煩躁大渴飲冷,舌黃者,為熱。(白虎湯加減,甚則以冰水頻飲。有熱痰者,雪梨漿沃之。)有壯熱口渴,胸臍腹痛硬,手不可近者,為實。(小陷胸、大承氣加減。)有尺數,少腹滿,口渴溲赤,痛而短者,為蓄水。(豬苓湯、導赤散、六乙散。

白話文:

"都是口渴的症狀。在溫邪引起的情況下,通常會感到口渴;但若病情深入血液系統,反而可能不再口渴;若熱力積聚在下焦,也會出現不口渴的情況;若熱力逆傳至心胞,導致神智不清、舌頭變黑,依然不會感到口渴,這不能被誤認為無熱症狀。至於濕熱初發時,濕氣滯留在中焦,可能導致胸部脹滿、沒有食慾,即使眼睛紅腫、尿液顏色深,也不一定會感到口渴,臨牀診斷時,應不論舌苔是黃或白,總是以滑潤且不乾燥為主來判斷。"

"如果出現身體發熱、畏風且口渴的症狀,這代表病況在表層。使用清露飲,加入天花粉、麥冬進行治療。"

"如果有煩躁、極度口渴並喜歡喝冷水,舌頭呈現黃色的情況,這是熱症的表現。可以使用白虎湯進行調整,嚴重時甚至可以頻繁飲用冰水。如果有熱痰的情況,可以使用雪梨汁來緩解。"

"如果有高熱且口渴、腹部疼痛和硬塊,雙手無法接觸的症狀,這是實症的表現。可以使用小陷胸湯、大承氣湯進行調整。"

"若脈象沈,少腹部有脹滿感、口渴且尿液顏色深、疼痛且排尿頻繁的症狀,這是蓄水的表現。可以使用豬苓湯、導赤散、六乙散進行治療。"

)有時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為瘀血。(犀角地黃湯。)有汗下後,心悸者,尺脈如數。(如數者,非真數也,見薛生白先生原著注中。)口渴者為虛。(此津液少也,生脈散加麥冬合五汁飲主之。)凡溫熱,渴甚則熱甚,渴飲則熱散,在末路,以渴為有餘邪,不渴為無餘邪,此係要訣,不可不知也。

均是咳嗽也。溫邪初起,熱在肺衛,身熱咳嗽,微惡風寒者,為表。(有汗者,清露飲加減;無汗者,銀翹散加減,不可用蘇杏二陳湯及六安煎加防風、白芷,辛溫之品。)有身熱舌黃、口渴有汗、咳嗽有痰者,為熱。(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有咳嗽痰多、煩躁腹滿、便閉脈數者,為實。

白話文:

  1. 有時想漱口但不願吞嚥,大便黑色且容易排出,這是瘀血所致。(使用犀角地黃湯。)
  2. 出汗後心悸,尺脈跳動頻率正常。(正常脈率並不是真的規律,請參考薛生白先生原著註解。)
  3. 口渴是因為體虛。(這是津液不足所致,以生脈散加麥冬和五汁飲為主。)
  4. 凡是溫熱病,口渴嚴重則熱也嚴重,喝水後熱會散去,在病情的末期,以口渴表示還有餘邪,不渴表示沒有餘邪,這是重要的訣竅,不可不知。
  5. 咳嗽:
  • 溫邪初起,熱在肺部表層,身熱咳嗽,略微惡寒者,屬於表證。(有汗時,加減清露飲;無汗時,加減銀翹散,不可使用蘇杏二陳湯或六安煎加防風、白芷等辛溫之品。)
  • 身熱、舌黃、口渴、有汗、咳嗽有痰者,屬於熱證。(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
  • 咳嗽多痰、煩躁、腹滿、便祕、脈搏頻數者,屬於實證。

(三承氣湯加連翹、杏仁、象貝、瓜蔞。)有汗下後,陰液來復,虛火無制,而灼肺金,致咳嗽面赤,甚或喘促,脈象細數,舌赤有巢,為陰虛。(三甲復脈加天冬、杏仁。)有清涼太過,則龍火不潛,而上灼於肺,致面赤如妝,咳嗽痰沫,脈象虛數,重按若無,四肢微厥者,為陽虛。(金匱腎氣丸加減。

均是喘促也。溫邪初起,熱在肺衛,身熱惡風,有汗而喘者,為表。(銀翹散加桑白皮、苦杏仁。)有壯熱口渴,舌黃脈數而喘者,為熱。(葦莖湯加桑白皮、川貝母。)有熱邪郁肺,右寸實大,咳逆喘急,聲音不出,甚則不得臥者,為肺實。(葶藶大棗合葦莖湯、瀉白散加減。

白話文:

(三承氣湯加連翹、杏仁、象貝、瓜蔞。)汗下後,體內的陰液得到恢復,但虛火不受控制,灼傷了肺金,導致咳嗽、面赤,甚至喘促,脈象細小而數。舌質紅赤,有窩點,為陰虛。(三甲復脈湯加天冬、杏仁。)如果清涼藥物用得太過,則龍火(一種虛火)不會潛伏,而上沖灼傷肺部,導致面赤如妝,咳嗽有痰沫,脈象虛弱而數,重按則若有若無,四肢微冷,為陽虛。(金匱腎氣丸加減。)

均是因為喘促所致。溫邪(溫熱邪氣)初起時,熱邪在肺衛,出現發熱、惡風、多汗、喘促等症狀,為表證。(銀翹散加桑白皮、苦杏仁。)有發熱、口渴、舌黃、脈數、喘促等症狀,為熱證。(葦莖湯加桑白皮、川貝母。)有熱邪壅滯於肺,右寸脈實大,咳嗽、氣逆、喘急,聲音出不來,嚴重時不能平臥,為肺實證。(葶藶大棗合葦莖湯、瀉白散加減。)

)有煩滿腹脹,大便秘結,胃脈數滑而喘促者,為胃實。(三承氣湯加杏仁、桑白皮。唯誤發其表難治。)有誤表劫津,致傷腎陰,陰傷則陽無所斂,故少納氣乏力,以致喘促汗多,脈數無力者,為虛。(汗多肢溫,陰虛也,三才復脈等湯加減;汗多肢冷,陽虛也。參附湯加味。

均是吐血也。溫邪熱傷肺胃,身熱咳嗽吐血者,為表。(清露飲加山[枝](梔)皮、梨汁。)有壯熱口渴,舌黃脈數,而失血者,為熱。(犀角地黃湯、竹葉玉女煎加減。)有吐血紫塊,少腹痛或脅痛者,此乃溫熱,由肺衛而引動宿血也。(應症方中加丹皮、赤芍、桃仁、大黃、黃芩,按此症在三四日引動者可治,十餘日引動者難治。

白話文:

)脹氣滿腹,大便不通,胃部脈搏快速而滑動,喘不過氣來,這是胃實的表現。(用三承氣湯加上杏仁、桑白皮。但如果誤發於肌表,治療會很困難。)有誤發於肌表,劫奪津液,傷及腎陰,陰虛則陽氣無法收斂,因此會感到食慾不振、氣力衰竭,導致喘促汗多,脈搏快速無力,這是虛證。(汗多肢體溫暖,是陰虛,使用三才復脈等湯藥加減;汗多肢體冰冷,是陽虛,使用參附湯加味。)

)這些都是吐血。溫邪熱氣損傷肺胃,身體發熱、咳嗽、吐血,這是表證。(使用清露飲加上山梔皮、梨汁。)有壯熱口渴,舌頭黃、脈搏快速,並且失血,這是熱證。(使用犀角地黃湯、竹葉玉女煎加減。)有吐出紫塊血塊,小腹或脅肋疼痛,這是溫熱證,由肺衛系統引發宿血。(應症方中加上丹皮、赤芍、桃仁、大黃、黃芩,根據此症在三四日內引發的可以治療,十餘日內引發的難以治療。

)有清利太過,龍火上越,致顴赤如妝,脈數無力,重按似無,口渴不飲,而失血者,為陽虛。(人參四逆湯加童便。)

均是耳聾也。溫邪之熱,易傷腎陰,(腎開竅於耳。)非傷寒少陽經耳聾可比。(葉案云:「溫熱熏蒸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元按:傷寒有胸脅滿而口苦,寒熱脈弦,今溫邪只口渴煩躁神昏,脈躁溲赤也。若誤用小柴胡湯升陽則陰耗,所謂以少陽藥治少陰也。

宜陳修園謂:「有病之經絡未蒙其救,無病之經絡,徒受其殃耳。」)初起二三日,身熱惡風而耳聾者,為表。(清露飲加生地、荷葉。)身熱腹痛,便閉脈實而耳聾者,為實。(增液承氣湯加荷葉,不可用菖蒲治耳聾,反引邪入心胞也。)有神昏譫語,舌黑溲赤而耳聾者,為欲內閉。

白話文:

如果臉頰泛紅像化妝一樣,脈搏跳得快但無力,按下去幾乎感覺不到,口渴卻不願喝水,還伴隨失血的情況,就屬於陽虛,可以用人參四逆湯加童便治療。

耳聾的原因很多,溫邪的熱氣容易損傷腎陰,而腎經開竅於耳,這和傷寒少陽經引起的耳聾不同。溫熱病的症狀是口渴煩躁神昏,脈搏跳得快,小便赤色,不能用小柴胡湯升陽,否則會耗損陰氣,等於用少陽藥治療少陰病,會造成無病的經絡受傷。

耳聾初期,如果出現發熱怕風的症狀,屬於表證,可以用清露飲加生地、荷葉治療。如果發熱腹痛,大便不通,脈象實而耳聾,屬於實證,可以用增液承氣湯加荷葉治療,切記不能用菖蒲治療耳聾,否則會將邪氣引向心包。如果神志昏迷,說胡話,舌頭黑,小便赤,伴隨耳聾,則屬於欲內閉。

(紫雪丹、牛黃丸以石菖蒲、鮮荷葉煎水下。)有汗下後,神倦盜汗,脈虛舌紅而耳聾者,為虛。不可急治,以甘潤為主。(三甲復脈湯加鮮石斛或石菖蒲,待粥食如常,二便調勻,始由漸而全。)更有症久虛極,致神昏肢厥,舌蹇不言,循衣摸床,面額珠汗而耳聾者,為津脫不治。

(溫邪無論始終,皆以耳聾為最忌,因耳聾顯系少陰腎水被熱邪劫灼,故初起方中宜刻刻保陰,若內閉心臟,或病後虛甚者,終歸無濟。)

均是舌鑑也。溫邪舌白而燥,症在肺衛。(傷寒舌白不燥,不滑,必惡寒無汗,脈緊。濕溫舌白而滑,身重不渴脈濡。溫邪舌白而燥,口渴溲山楂數,三者同中有異。拘於傷寒感冒者,又欲議麻黃桂枝及沖和湯矣。)已見少陰水虧也。(辛涼方中宜加育陰之品。)有苔黃而干,(舌苔不論黃黑,以干為津液受傷。

白話文:

紫雪丹、牛黃丸用石菖蒲和新鮮荷葉煎水送服。

**如果出汗後,精神疲倦、盜汗,脈搏虛弱、舌頭發紅、耳聾,是腎虛的表現。**不可急於治療,要以滋補為主。(用三甲復脈湯加上新鮮石斛或石菖蒲,等到病人能正常進食粥,大小便正常,再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康復。)

更嚴重的情況是,症狀持續時間長,虛弱到了極點,導致精神昏迷、四肢冰冷,舌頭不能說話,摸著衣服找牀,面部額頭出汗珠,耳朵聾了,這是津液耗盡,無法救治了。

溫邪不管是在發病初期還是後續,耳聾都是最需要警惕的表現,因為耳聾表明少陰腎的津液被熱邪灼傷了,所以初期用藥方要隨時保護腎陰,如果熱邪閉塞心臟,或者病後虛弱嚴重,最終都難以奏效。

**這些都是舌頭的表現。**溫邪導致舌頭發白而乾燥,這是肺衛受熱邪影響。(傷寒導致舌頭發白而不乾燥,不滑膩,一定會怕冷,不出汗,脈搏緊。濕溫導致舌頭發白而滑膩,身體沉重,不口渴,脈搏濡弱。溫邪導致舌頭發白而乾燥,口渴,小便次數多。三者雖然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之處。拘泥於傷寒感冒的,再想用麻黃、桂枝和沖和湯來治療。)這已經看到少陰腎水虧虛了。(辛涼的藥方中應當加入滋陰的藥材。)有舌苔黃而乾燥的,(不論舌苔是黃色還是黑色,以乾燥為津液受損。

)口渴便秘者為里。(涼膈散加減。)有神昏肢厥,舌灰黑而燥者,為欲閉。(清宮湯加減,另服紫雪丹。)有舌黑無津,中生芒刺,神糊脈數,大便不解者,為實。(犀角地黃湯加枳實、大黃、芒硝,先以梨汁和蚌水服之。)有舌苔微黃身熱,用攻下藥,則身愈熱,舌愈燥,及心悸腰痛。

扁鵲所謂「損不足也」為虛。(三甲復脈湯、生脈散加減。)更有苔赤帶紫而燥,神糊譫語,渴飲者,為熱在胞絡也。(白虎湯加犀角、羚羊、生地、金汁。)有病瘥後,虛熱盜汗,舌鮮紅而燥,脈細數無力者,陰虛也。(炙甘草湯加元參、石斛、龜板,不可用寒涼藥。)有病瘥後,惡寒有汗,舌黑而潤,不渴不熱,脈沉細者,為陽虛也。

白話文:

口渴便祕者,為裏證。(涼膈散加減) 如果有神志不清、四肢冰冷,舌頭灰黑而乾燥者,為欲閉證。(清宮湯加減,另服紫雪丹) 如果有舌頭黑而無津液,口中長出芒刺,神志不清、脈搏數快,大便不通者,為實證。(犀角地黃湯加枳實、大黃、芒硝,先用梨汁和蚌水服下) 如果有舌苔微黃、身體發熱,使用瀉下藥後,身體更熱,舌頭更乾燥,並出現心悸、腰痛等症狀者,為虛證。(三甲復脈湯、生脈散加減) 如果有舌苔赤帶紫而乾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口渴想喝水者,為熱在胞絡證。(白虎湯加犀角、羚羊、生地、金汁) 有病癒後,出現虛熱盜汗,舌頭鮮紅而乾燥,脈搏細數無力者,為陰虛證。(炙甘草湯加元參、石斛、龜板,不可使用寒涼藥) 有病癒後,惡寒怕冷但有汗,舌頭黑而潤澤,不口渴不發熱,脈搏沉細者,為陽虛證。

(金匱腎氣湯加減。)總之,舌上無[胎](苔),則胃無津,可清潤,不可攻下,此要訣也。(觀舌辨症,《溫熱論》最詳。)

均是舌強卷短也。溫邪舌強無表,(無表者,無肺衛形症也。)有身熱舌謇肢冷,(無厥。)邪入心胞者為熱。(舌為心苗,牛黃丸、清宮湯加減。)有舌黃,胸腹滿痛,舌強便閉者,為里。(三承氣湯加減。)有誤表劫津,心中震震,舌強神昏者,為虛。(大劑復脈湯加減,或阿膠雞子黃湯加麥冬,以汗下後,舌強與舌痿同治,按舌痿軟而枯,小虛脫之症,死不治。)更有舌黑生刺,變為卷短,失下症也,為實。

白話文:

金匱腎氣湯加減,總而言之,如果舌頭上沒有「胎」(苔),表示胃部缺乏津液,此時應採取清潤的方式進行調理,而非使用攻下的方法,這是一個關鍵的原則。

舌頭強硬且捲曲短小。溫邪引起的舌頭強硬通常並無表症(無肺衛形狀或症狀),如果有身體發熱、舌頭笨重、四肢發冷的情況(無厥),這可能是邪氣進入心經所致的熱症(舌頭是心的象徵,可以使用牛黃丸、清宮湯加減進行治療)。若出現舌頭黃色、胸部和腹部感到脹滿疼痛、舌頭強硬且排便困難的情況,這是裡症(可以使用三承氣湯加減進行治療)。

如果因為誤用表藥導致津液耗損,出現心中震動、舌頭強硬、意識模糊的情況,這可能是一種虛症(可以使用大劑量的復脈湯加減,或者使用阿膠雞蛋黃湯加上麥冬,來治療汗和下藥後的舌頭強硬與舌頭萎縮。注意舌頭萎縮且乾燥的情況,可能是小虛脫的症狀,若處置不及時,可能無法救治)。

還有一種情況是舌頭黑色長出刺狀物,轉變成強硬且捲曲短小,這可能是因為未能及時下藥(失下症),這是實症。

(此火極似水,宜大承氣加育陰之品急下之。)以上諸症,兼痿者,(應用方中加川貝、杏仁、栝蔞、竹茹,甚則加礞石滾痰丸。)宜參濕溫法。

均是懊憹也。溫邪二三日,舌微黃,(王孟英云:「舌苔薄而清者,邪未膠結,可吐散;舌苔厚而有根,濁邪瘀結,須重用辛開苦降。如吐之,邪結不得出,反使氣逆而變他證。」)寸脈盛,心煩懊憹,欲嘔,起臥不安者,為熱。宜湧而越之。(梔子豉湯加減。)有二三日,心煩不安,痰涎壅塞,胸痞而欲嘔者,(為痰熱。

白話文:

這火氣很像水,應該用大承氣湯加上滋陰的藥物快速瀉下去。這些症狀如果還有肢體無力,就應該在方劑中加入川貝、杏仁、栝蔞、竹茹,情況嚴重就再加礞石滾痰丸。應該參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

這些都是心煩意亂。溫邪入侵二三日,舌頭微微泛黃,舌苔薄而清的,邪氣還沒有凝結,可以用辛涼解表藥物來驅散;舌苔厚實且有根,說明濁邪瘀結,需要重用辛開苦降的藥物來疏泄。如果使用吐法,邪氣無法排出,反而會導致氣逆而轉變成其他病症。寸脈有力,心煩意亂,想吐,躺下和坐起都感到不安,這是熱證。應該用涌吐法和下瀉法來治療,可以用梔子豉湯加減。如果二三日出現心煩意亂,痰涎壅塞,胸部悶脹想吐,這是痰熱。

)亦宜吐之。(瓜蒂散,虛者或加參、姜。)有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憹,反復顛倒者,宜量虛實治之。(梔子豉湯,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姜皮;實者,加大黃。)

均是胸滿也。(膈間氣塞滿悶。)溫邪胸滿不痛,邪尚未結也,為痞。(黃連瀉心湯加減。)胸滿痛者,邪氣已結也,為結胸。(按而始痛者,小陷胸湯;不按而自痛者,大陷胸湯。兼痰牽引串痛而嘔,加川貝、杏仁、枇杷葉;兼食必硬痛,或塊拒按加枳實、焦楂、麥芽;兼血不拒按,按之軟,不硬,脈必芤澀,加蒲黃、五靈脂、赤芍、丹皮。)有屢攻下而胸滿痛者,乃脾土虛弱,肝氣上逆也,為虛。

白話文:

)也應該吐出來。(「瓜蒂散」,虛弱體質的人可以酌量添加人參、生薑。)有腹瀉後虛熱煩躁、睡不著、心中懊惱、反覆翻動不安的,應該根據虛實情況治療。(「梔子豉湯」,氣虛的人可以添加「甘草」;嘔吐的人可以添加生薑皮;實熱的人可以添加大黃。)

都是胸部脹滿。(膈肌之間的氣塞住了,感到悶脹。)溫熱邪氣導致的胸部脹滿不痛,邪氣還沒形成,稱為痞氣。(「黃連瀉心湯」加減服用。)胸部脹滿疼痛的,邪氣已形成,稱為結胸。(按壓纔有疼痛,可以用「小陷胸湯」;不按壓自己就痛的,可以用「大陷胸湯」。兼有痰液牽引串連而導致疼痛和嘔吐的,可以添加川貝、杏仁、枇杷葉;兼有食物 обязательно會導致刺痛,或有硬塊拒絕按壓的,可以添加枳實、焦楂、麥芽;兼有血不拒絕按壓,按壓時柔軟,不硬,脈搏一定會浮緊澀滯的,可以添加蒲黃、五靈脂、赤芍藥、丹皮。)有反覆攻下後胸部脹滿疼痛的,是脾臟虛弱,肝氣上逆引起的,稱為虛證。

(脾虛小建中去飴糖加甘蔗水。)

均是脅滿痛也。(脅肋下氣塞滿而痛。)溫邪脅滿痛,在左者,屬血,(肝居左,且藏血,宜應症方中加延胡、歸尾、桃仁、五靈脂;)在右者,屬氣,(肺在右,且主氣,於對症方中加青皮、大腹皮,又有在右屬痰者,加白芥子、杏仁,甚者,則加大戟、芫花。大抵痰氣無常時,有聚散,非比在血,有聚無散也。

白話文:

均是脅滿痛也。

(指的是肋骨下方氣體阻塞而導致疼痛。)

溫邪脅滿痛,在左者,屬血,

(左側疼痛屬於血虛,因為肝臟居於左側,且藏血,所以治療時應在方劑中加入延胡索、川芎尾、桃仁、五靈脂。)

在右者,屬氣,

(右側疼痛屬於氣滯,因為肺臟居於右側,且主氣,所以治療時應在方劑中加入青皮、大腹皮。)

又有在右屬痰者,加白芥子、杏仁,甚者,則加大戟、芫花。

(右側疼痛也可能是痰濕阻滯,所以治療時應加入白芥子、杏仁,嚴重者則需加入大戟、芫花。)

大抵痰氣無常時,有聚散,非比在血,有聚無散也。

(總之,痰氣不固定,會聚散不定,不像血虛一樣,一旦積聚就不會散去。)

欲知在右痰與氣之分,觀氣散余無所苦,痰散仍有所苦可知。)有汗下清利後,而脅滿痛者為虛。(氣虛兼嘔者,宜養氣;或血虛兼時熱者,宜養血。元按:脅滿痛,較胸滿痛難治。以胸者,譬之要道,不得久塞;脅者,譬之僻巷,塞則難開也。)

均是腹滿痛也。(宿食邪結也,多氣血,痰水者少。)溫邪滿而不痛者,乃水穀散漫未結,為邪在氣分也。(於對症方中加大腹皮、青皮、山楂、穀芽、枳殼。)若兼舌黃脈實者,為邪已傳胃。(小承氣湯加減。)亦有痛而不滿者,乃水穀燥結,為邪在血分也。不受按而硬者,宜下之。

白話文:

出汗之後,用清利的方法治療,如果還感到脅肋部位脹滿疼痛,就屬於虛證。如果是氣虛伴隨嘔吐,應該以養氣為主;如果是血虛伴隨一時的發熱,就應該以養血為主。
(元按:脅肋部位脹滿疼痛,比胸部脹滿疼痛更難治。因為胸部就好比重要的道路,不能長時間堵塞;而脅肋部位就好比僻靜的小巷,塞住了就難以疏通。)

這些都是腹脹疼痛。 (由於宿食和邪氣結聚,多半是氣血不和,痰水的情況較少。)溫邪導致腹脹而不痛,是因為水穀散漫沒有結聚,邪氣停留在氣分。
(在對症的方劑中,可以增加腹皮、青皮、山楂、穀芽、枳殼等藥物。)

如果還伴隨著舌苔黃厚、脈象實證,說明邪氣已經傳入胃部。 (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加減。)
也有一些人腹痛而不脹,這是由於水穀乾燥結聚,邪氣停留在血分。 如果按壓時感到硬而不受按,就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調胃承氣湯。)有滿痛俱作拒按者,宜急下之。(大承氣湯加減。)或更兼下稀黑水,此熱極旁流也,同上法。(大承氣湯,虛者新加黃龍湯。)有滿痛喜溫不喜按,反肢冷脈遲,舌潤不濁,此因服苦寒太過,而傷脾胃之陽,宜溫下之。(千金溫脾湯、附子湯加硝黃。)

均是少腹滿痛也。溫邪滿而不痛,為濕勝(兼溫)氣滯也。(於對症方中加青皮、六一散。)有痛而不滿者,為熱傷肝經血分也。(於對症方中加黃芩、赤芍、歸尾。)有滿痛俱作,小便不利者,蓄水也。(四苓合益元散。)有少腹滿痛,而大便不通者,為燥屎也。(三承氣湯加減。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有滿腹疼痛且按壓時反抗者,宜趕緊用此方下瀉。(大承氣湯加減) 或兼有下黑水稀便,這是熱氣極盛向外擴散所致,以上方法同治。(大承氣湯,虛者 [新加黃龍湯] ) 有滿腹疼痛喜溫不喜按,手腳冷,脈搏緩慢,舌頭潤澤不濁者,這是因服用過多苦寒藥物,而損傷脾胃陽氣所致,宜溫下之。(千金 [溫脾湯][附子湯] 加硝黃。) 此類症狀均為小腹滿痛。溫邪滿而不痛,是濕氣較重(兼有熱邪)導致氣滯所致。(於對症方中加青皮、[六一散] ) 有痛而不滿者,是熱氣傷及肝經血分所致。(於對症方中加黃芩、赤芍、歸尾。) 有滿痛俱作,小便不利者,是水液蓄積所致。(四苓合**[益元散]** ) 有小腹滿痛,而大便不通者,是燥屎所致。(三承氣湯加減 )

)有少腹堅滿小便利而大便黑如漆者,為蓄血也。(桃仁承氣湯,甚則抵當湯。)更有滿而不痛,痛而不滿,喜溫喜燥,此由清下太過,為虛也。(金匱腎氣湯加減。)

均是自利也。(自利者,不經攻下而自然泄瀉。)溫邪由肺胃傳大腸,是熱極旁流也。(熱泄,臍下熱,口渴,舌黃脈數,溲赤,所泄稀水,色黃黑而臭。寒泄,臍下寒,口不渴,舌白滑,腹痛脈遲,溲清畏寒,所泄稀水色清白而無味。)初起頭眩身熱而自利者,為表。(清露飲合雞蘇散。

)有身熱舌黃,譫語自利完穀者,(邪熱不殺穀,詳河間《原病式》)為實。(仲景云:「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加減。)有腹滿無塊,時作腸鳴,小溲短而大便自利者,為蓄水。(豬苓湯合六一散加白通草。)有清下太過,胸滿不餓,脈遲溲清,而下利清穀者,為虛。

白話文:

)小腹脹滿,小便量少,大便呈漆黑色,這是血瘀積聚所致。(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病情嚴重者,使用抵當湯。)還有腹脹但不疼痛,或疼痛但腹脹不厲害,喜溫暖乾燥,這是清利過度導致的虛證。(可以加減使用金匱腎氣湯。)

都是自然瀉下。(自利:不經用藥攻下,而自然腹瀉。)溫熱邪氣從肺胃傳到大腸,這是熱氣過度擴散所致。(熱瀉:臍下發熱,口渴,舌頭黃色,脈搏快速,小便發紅,所拉出的稀便呈黃黑色,並且有臭味。寒瀉:臍下發冷,不口渴,舌苔白而滑,腹部疼痛,脈搏緩慢,小便清澈,畏寒,所拉出的稀便呈清白色,沒有味道。)一開始出現頭暈、身體發熱,並且自然瀉下的,是表證。(可以使用清露飲合雞蘇散。

)有發燒、舌頭黃色,說胡話,自然瀉下未消化食物的,(邪熱不損傷穀物,詳見河間《原病式》)是實證。(張仲景說:「下利說胡話的,表示腸道中有燥結的大便,可以加減使用小承氣湯。)有腹脹但沒有腫塊,時有腸鳴,小便量少,大便自然瀉下的,是水氣積聚。(可以使用豬苓湯合六一散加白通草。)有清利過度,胸部脹滿不思飲食,脈搏遲緩,小便清澈,瀉下未消化食物的,是虛證。

(六君子湯加熟地炭、炮薑炭,或桃花粥主之,或清下後,但大便溏甚、一日三四行、脈仍數者,宜吳氏一甲煎法。)

均是大便不通也。溫邪上三日,身熱惡寒,大便雖結,未可下也。(下之必使結胸。)有煩渴譫語,舌黃黑,腹微痛者,為里。(涼膈散加減。)有熱久耗劫津液,燥結難下,脈數無力。神虛舌乾,不下則結糞不通,下之恐元氣不繼,以補中寓泄法酌用。(陶氏黃龍湯,或先投承氣湯以攻邪,次進復脈湯加人參以補正,但補劑須要用得不早不晏,自然有利無害,若補速則攻者不攻,補緩則補者不補,吾輩宜慎之。)有六七日大便不解者,其人素有陰虧遺精,必舌赤有巢,腰間疼痛,為實中有虛。

白話文:

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的情況,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1. 服用「六君子湯」加「熟地黃」、「炮薑炭」,或者食用「桃花粥」。
  2. 如果大便不通的情況已經緩解,但仍有溏便、一天排便三四次、脈搏仍然快速的症狀,可以採用吳氏的「一甲煎」方。

這些症狀都是大便不通造成的。如果是由於溫邪導致的,患病已經超過三天,出現身熱怕冷的症狀,雖然大便不通,但也不建議立即用瀉藥(因為瀉藥可能會導致結胸)。如果患者出現口渴、胡言亂語、舌頭發黃或發黑的症狀,並伴有輕微腹痛,說明熱邪已經入裡,可以加減使用「涼膈散」。

如果是由於長期熱邪消耗津液,導致大便乾燥難以排出,脈搏急促但無力,精神虛弱,舌頭乾枯,不下瀉就會造成糞便不通,下瀉又擔心元氣不足,可以採用補中瀉下的方法(例如陶氏的「黃龍湯」),或者先使用承氣湯驅邪,再用復脈湯加人參補正。但是,補益藥物的使用時機要掌握好,不能太早或太晚,這樣纔能有效避免危害。

如果大便不通已經超過五六天,則可能是患者平日陰虧,有遺精的情況,舌頭出現巢狀的紅色斑點,腰部疼痛,這表明實症中夾雜著虛症。

(增液湯加芒硝煎水,送下麻仁丸三錢,不下再加大黃。)有大便已解,越三四日而發熱,為餘邪復結,(仲景云:「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宜與增液潤下法。(增液湯不下,轉矢氣,再合調謂承氣法,此從仲景少與小承氣湯,探轉矢氣而知可攻之之意套出。

)有大便解而未暢,日期又多,見出神虛懶言,煩躁不寐,時而冷汗欲脫者,為虛中有實,當先扶正,然後緩下之。(炙甘草湯加當歸、夜交藤、左牡蠣、浮小麥。俟虛汗已止,神虛漸振再於方中加麻仁丸,不下再加蔞貝,慎不可另用硝黃。按丹溪《格致餘論》云:「凡言治國者,多借醫為喻,仁者,斯言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已經排便,但三四天後又發燒,這是因為殘餘的病邪再次阻塞經絡,需要用增液潤下法來治療。如果患者已經排便但排得不順暢,持續很多天,並且出現神志不清、懶言少語、煩躁失眠、時而冒冷汗等症狀,這是虛中有實,需要先補益正氣,然後再緩慢地幫助排便。

真氣民也。病邪盜賊也。或有盜賊,勢須剪除而後已。良相良將,必須審度兵餉之虛實,與時勢之可否,然後動之。涉輕妄,則吾民先困於盜,次困於兵,民困而國弱矣。」)有陽明胃實而用承氣,則燥屎已至廣腸。因肛門如錢,燥屎如拳,難以再攻者,或有胃虛腸燥,大便雖結而不可攻者,宜用外治法。

(仲景蜜煎導、豬膽汁方酌用。)有汗多傷津液,即煩而大便硬,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不可攻之,以大便不久自下也。(仲景云:「小便數少,津液復還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均是小便不利也。溫邪頭眩身熱而小便短者,為表。(清露飲加赤苓、豬苓。)有煩渴脈洪而小便不利者,為熱。(吳氏冬地三黃湯加減。)有煩躁譫語,脈實,二便不通者,為實。(先通大便,燥糞一解,則小溲自行,勿用利品。)有汗下後,唯小便不利者,陰不足也。(腎司二便,腎陰虛故小便難。為虛。炙甘草湯加龜板,不可用五苓、八正輩。)

白話文:

人體的真氣就如同百姓,病邪就如同盜賊。遇到盜賊,就必須趕快消滅才能平息。如同良相良將,必須仔細評估軍隊的財力物資和戰況,才能決定是否出兵。如果輕率妄為,百姓就會先受盜賊之害,再受戰亂之苦,百姓受苦,國家就會衰弱。

如果陽明胃實,卻使用承氣湯,就會造成大便乾燥,堆積在直腸。因為肛門像錢幣般大小,乾燥的糞便像拳頭般硬,無法再用藥攻下。有些人胃虛腸燥,大便雖然結實,但也不適合用藥攻下,應該用外治法。

有些人汗出過多,損傷津液,就會感到煩躁,大便乾燥。如果原本每天小便三四次,今天又再次小便,就不應該用藥攻下,因為大便很快就會排出。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小便不利。如果溫邪引起頭暈發熱,並且小便短少,這是表證,可以用清露飲加赤苓、豬苓治療。如果感到煩渴,脈象洪大,並且小便不利,這是熱證,可以用吳氏冬地三黃湯加減治療。如果感到煩躁,神志不清,脈象實,大小便不通,這是實證,應該先通大便,燥糞排出後,小便就會自行通暢,不要再使用利尿藥物。如果出汗後,只有小便不利,這是陰虛不足,因為腎臟主掌大小便,腎陰虛導致小便困難,可以用炙甘草湯加龜板治療,不能使用五苓散、八正散等藥物。

均是溲色也。溫邪由黃而赤,(自表入里。)由赤而黑,(熱入血分,蓄血則黑。)初起身熱咳嗽,惡風溲赤者,為表。(清露飲加減。)有壯熱煩躁,肢厥,(熱厥。)便秘溲赤者,為里。(白虎湯加大黃、枳實。)有少腹滿,煩渴囈語,而小溲黑者,為熱與蓄血。(犀角地黃湯加大黃、桃仁、澤蘭。

)有汗下清涼太過,表裡無邪,但腹痛泄瀉,小溲黃而不濁不熱者,為脾腎虛。(附子理中湯或加熟地炭。)

均是齒燥也。溫邪由肺傳胃,致身熱舌乾,口渴齒燥者,為熱。(白虎湯加生地。)有壯熱口渴不飲,齒燥如煤,便閉溲短者,為實。(大承氣湯加犀角、生地。)有汗下後,時熱時止,咽乾起燥,齒黑少津者,此腎水漸涸,虛火煎熬也,為陰虛。(三才湯加減。)有清利後,真元受傷,不能生脾土,致腹痛便溏,小溲清暢,齒黑而潤,脈沉遲者,為陽虛。(附子理中湯加減。

白話文:

均為尿液的顏色

溫熱邪氣由黃色轉為紅色(邪氣由表侵入裡)。由紅色轉為黑色(熱氣侵入血中,積血則黑)。

初起時發熱咳嗽,惡風,尿液紅色者,為表證。(可用清露飲加減)

有壯熱煩躁,四肢冰冷(熱厥),便祕,尿液紅色者,為裡證。(可用白虎湯加大黃、枳實)

有小腹脹滿,煩渴,說胡話,小便黑色的,為熱症加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加大黃、桃仁、澤蘭)

有汗出,下清涼藥物過多,表裡無邪,但腹痛腹瀉,小便黃色但不混濁不發熱的,為脾腎虛。(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加熟地炭)

均為牙齒發乾

溫熱邪氣由肺傳導至胃,導致發熱,舌頭乾燥,口渴,牙齒發乾的,為熱症。(可用白虎湯加生地)

有壯熱,口渴卻不喝水,牙齒發乾如煤,大便不通,小便短小的,為實熱。(可用大承氣湯加犀角、生地)

有出汗或瀉下之後,有時發熱,有時停止,咽喉乾渴,牙齒發黑,津液很少的,這是腎水逐漸枯竭,虛火煎熬所致,為陰虛。(可用三才湯加減)

有清利後,真元受傷,不能生脾土,導致腹痛,大便稀溏,小便清利,牙齒發黑而潤澤,脈象微弱遲緩的,為陽虛。(可用附子理中湯加減)

均是遺尿也。溫邪煩躁,神糊譫語而遺尿者,為熱。(白虎湯合導赤散。)有內閉及虛甚,而遺尿者,為不治。

均是譫語也。(熱蒸心胞。)溫邪脈洪,身熱而譫語者,屬經(肺心胞二經,熱由肺傳胞,尚未離肺。)兼表。(清露飲加麥冬、益元散。)有身熱大汗大渴,脈洪而譫語,舌黃者,為胃熱。(白虎湯加連心連翹、連心麥冬,切不可用菖蒲、鬱金、犀角引邪入內。)有腹痛拒按,舌黃黑生刺,脈實大而譫語者,為胃實。

(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也」,犀角地黃合調胃承氣湯加減,以雪水煎之。)有身熱不渴,舌黑無津,譫語脈數者,為欲閉。(無津者,火極也;色黑者,水虧也。復陰為主,宜治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加減,兼服牛黃清心丸、至寶丹。)有汗下後,二便清利,胸腹無阻,六脈虛數,而譫語者,乃陰陽雙虛,神無所依,(心為嬰兒,腎為奼女,脾為黃婆。

白話文:

遺尿

都是遺尿。溫熱邪氣導致煩躁,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而遺尿,是熱症。(用白虎湯合導赤散。)有內部閉塞或虛弱過度,而遺尿的,是不能治療的。

譫語

都是譫語。(熱氣蒸騰心包膜。)溫熱邪氣導致脈搏洪大,身體發熱而譫語,屬於經絡(肺心包二經,熱氣由肺傳到心包,尚未離開肺。)兼有表證。(用清露飲加上麥冬、益元散。)有身熱、大汗、大渴,脈搏洪大而譫語,舌頭黃的,是胃熱。(用白虎湯加上連心連翹、連心麥冬,切不可用菖蒲、鬱金、犀角,會引邪入內。)有腹痛拒絕按壓,舌頭黃黑生刺,脈搏實大而譫語的,是胃實。

(仲景說:「胃中乾燥,大便一定硬,便硬就會譫語。」用犀角地黃合調胃承氣湯加減,用雪水煎煮。)有身熱不渴,舌頭黑無津,譫語脈數的,是將要閉塞。(無津,是火氣極盛;色黑,是水液虧損。恢復陰氣為主,宜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加減,並服用牛黃清心丸、至寶丹。)有出汗、拉肚子後,大小便暢通,胸腹無阻,六脈虛數,而譫語的,是陰陽雙虛,精神無所依託(心為嬰兒,腎為奼女,脾為黃婆。

今汗下後而譫語者,必惡響聲,臥不安,序是黃婆不媒嬰奼,而心腎失既濟之權,宜用媒合黃婆,以交嬰奼法,誤用犀角、黃連及開竅諸品必危。)為虛。(心虛者,必心悸不寐,開目閉目,自覺見鬼見神,宜復脈湯加人參真金箔煎水送天王補心丹三錢;脾虛者,必面色痿黃,四肢倦怠不欲飲食,宜復脈湯煎送歸脾丸三錢;腎虛者,必耳聾不寐,舌有紅巢,宜復脈湯加元武版、左牡蠣,煎湯送磁朱丸二三錢。按溫病諸書,從無神虛譫語條列。

元歷症以來,唯溫病最多,每見清下後,而見斯症者,即以此方加味,投之其效甚速,故錄之以質高明。)更有少腹痛,大便黑,脈澀而譫語者,為蓄血。(桃仁承氣去桂枝加丹皮、丹參、澤蘭。)別有濕溫,心胸痛拒按,脈弦滑,痰涎搏結,其熱而譫語者,乃濕化痰熱而蒸心胞,為痰熱。(白虎合小陷胸加蘆根、滑石、竹茹。

白話文:

現在出汗後發生譫妄言談的症狀,必定厭惡聲響,臥牀不安,這是因為心腎失去平衡,應該使用「媒合黃婆,交嬰奼」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誤用犀角、黃連等開竅藥物,後果必定危險。)是虛證。(心虛的人必定心悸失眠,無論睜著眼睛或閉著眼睛,都自覺看見鬼神,應該服用復脈湯,加人參和金箔,煎水服下後服用天王補心丹三錢;脾虛的人必定面色萎黃,四肢倦怠,不想飲食,應該服用復脈湯,煎服後服用歸脾丸三錢;腎虛的人必定耳聾失眠,舌頭上有紅點,應該服用復脈湯,加元武版和左牡蠣,煎湯服下後服用磁朱丸二三錢。根據溫病方面的書籍,沒有神虛譫語條目。

自元朝以來,溫病最多,經常發現瀉清之後發生這種症狀,就使用這個方劑加味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所以記載下來請高明之人參考。)此外,如果小腹疼痛、大便黑色,脈搏細澀,並且譫妄言談,這是蓄血。(桃仁承氣湯去掉桂枝,加丹皮、丹參、澤蘭。)還有一種濕溫症,心胸疼痛不能按壓,脈搏弦滑,痰涎互相糾結,虛熱導致譫妄言談,這是濕氣化為痰熱,蒸騰到心胞所致,屬於痰熱。(服用白虎湯合併小陷胸湯,加蘆根、滑石、竹茹。)

若大便閉者,或酌加礞石滾痰丸。)此舉濕溫一條,以明與上諸法微有不同,施治亦異。故醫者,貴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耳。

均是沉昏也。(沉昏者,熱入心臟也。當心胞傳心臟之時,言語多妄,然後之猶省人事也,至於入心臟,則全不省人事而沉昏矣。)溫邪戰汗後,未能脈靜身涼,亦不譫語而即沉昏者,此因平素體虧,經戰汗而邪內陷。(三甲復脈湯加人參,不可用開竅法。)有邪在心胞,失治而傳心臟者,必舌黑燥,齒焦鼻煤,目赤神昏,反不渴飲,循衣摸床,手指蠕動,謂之內閉,宜芳香開竅,以希萬一。(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真川連。

白話文:

若大便閉塞者,可酌情添加礞石滾痰丸。

這屬於濕溫病的一個條目,目的是說明它與其他病症的細微差異,以及施治方法的不同。因此,醫生要善於在相同之處尋找不同,在不同之處尋找相同。

所有這些症狀都屬於沉昏。

(沉昏是指熱邪侵入心臟。當熱邪傳到心包時,病人會胡言亂語,但仍然意識清醒。當熱邪進入心臟時,病人就完全失去意識,陷入沉昏。)

溫邪戰汗後,脈象仍然不平靜,身體也不涼爽,並且沒有譫語,卻直接昏沉,這是因為病人平時體質虛弱,經戰汗後,邪氣內陷。

(三甲復脈湯加人參,不可使用開竅方法。)

如果邪氣停留在心包,未得到及時治療而傳到心臟,就會出現舌頭黑而乾燥,牙齒焦黑,鼻孔發黑,眼睛紅赤,神志昏迷,反倒不渴,喜歡摸衣服、床鋪,手指不停蠕動,稱為內閉,需要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以求萬一。

(犀角地黃湯加羚羊角、真川連。)

另服紫雪丹,或服牛黃五分,少則無益。)有應下失下,邪氣上蒸心胞,由譫語以至沉昏者,必腹痛拒按,苔黃黑,脈沉有力,是為胃實。(大承氣湯加犀角、羚羊角,另服牛黃清心丸。)有汗下後,表裡無熱,胸腹無阻,二便自利,忽神清由倦而漸昏,由昏而漸沉,為大虛危候,急扶陰陽恐不逮矣。(復脈湯加揀人參三錢。

)大抵沉昏三病,無論虛實,均是凶多吉少,須預防之。

均是痙厥也。溫邪七八日,神昏舌短,煩躁脈數,而痙厥者,為欲閉。(牛黃清心丸。)有痰糊譫語,舌灰脈數,臍腹脹痛而痙厥者,為里。(犀角地黃合承(氣)湯加羚羊角、鮮竹瀝。)有熱邪深入下焦,脈細而勁者,舌赤而干,且噦逆而痙厥者,為虛。(小定風珠方。)有熱邪久羈,吸爍真陰,陰虛舌絳,且水不涵木,脈虛弱而熱厥兼痙者,為陰虛之極。

白話文:

另服「紫雪丹」,或服「牛黃」五分(量少沒有好處)。有應當腹瀉卻沒有腹瀉的,邪氣上升蒸發到心肺,由胡言亂語演變成神志昏沉的,一定要腹痛拒按,舌苔黃黑,脈象沉緩有力,這就是胃實證。(使用「大承氣湯」添加犀角、羚羊角,另服「牛黃清心丸」。)有汗出腹瀉後,表裡沒有熱氣,胸腹沒有阻礙,大小便能正常排出,突然神清氣爽從疲倦逐漸昏沉,從昏沉逐漸陷入更深的昏迷,是大虛的危險預兆,必須緊急扶助陰陽,否則恐怕來不及了。(「復脈湯」添加精選人參三錢。)

總而言之,神志昏沉的三種病症,無論虛實,都是凶多吉少,必須事先預防。

都是痙厥。溫邪(溫熱疫氣)七八天,神志昏迷舌頭短,煩躁脈搏數,而痙厥的,是陽盛欲閉的證候。(「牛黃清心丸」。)有痰涎糊住而胡言亂語,舌頭灰白脈搏數,臍腹脹痛而痙厥的,是痰濁內阻的證候。(「犀角地黃合承(氣)湯」添加羚羊角、鮮竹瀝。)有熱邪深入下焦,脈搏細小有力,舌頭紅赤而乾燥,且噁心嘔吐而痙厥的,是氣血虧虛的證候。(「小定風珠」方。)有熱邪久久盤踞,吸乾了真正的陰液,陰虛舌頭絳紅,而水不涵養木氣,脈象虛弱而發熱痙厥兼有的,是陰虛到了極點的證候。

(大定風珠方。)

均是循衣摸床,兩手撮空也。溫邪煩躁,舌赤口渴而摸床者,為熱。甚則四肢實。(白虎湯加生地、黃連。)有煩躁舌黃,便閉而摸床者,為有熱有結也。(涼膈散加減。)有當下失下,以致神昏舌黑,而摸床撮空者,為邪氣內閉。(先服紫雪丹,如能神氣稍清,然後服牛黃承氣湯,否則不治。)

均是便血也。(熱傷陰經。)溫邪初起,身熱口渴惡風,而便鮮紅血者,為表。(清露飲加牛蒡子、薄荷、黃芩、地榆。)有壯熱,熱極煩渴譫語而便血者,為裡熱。(犀角地黃湯加赤芍、山梔。)有少腹欲痛,血色紫黯者,此因新邪觸動宿恙。(桃仁承氣去桂枝,加歸尾、赤芍、丹皮、地榆。

白話文:

(「大定風珠」方)

以下是神智失常者的症狀:

  • 摸著衣服在牀上亂動,雙手亂抓且抓不到東西。
  • 身體溫熱,煩躁不安,舌頭紅、口渴,摸著牀者,表示有熱症。嚴重者四肢會僵硬。(治療方法:白虎湯加生地黃、黃連。)
  • 感覺煩躁、舌頭發黃,大便不通且摸著牀者,表示有熱症且有內結。(治療方法:涼膈散加減。)
  • 失禁大便,導致神智昏迷、舌頭發黑,摸著牀且亂抓者,表示邪氣堵塞體內。(治療方法:先服用紫雪丹,如果神智稍有清醒,再服用牛黃承氣湯,否則無法治癒。)

以下都是便血的症狀:

  • 溫邪初起,身體發熱、口渴、怕風,大便鮮紅色者,表示為表症。(治療方法:清露飲加牛蒡子、薄荷、黃芩、地榆。)
  • 發高燒,熱到極點、煩渴、胡言亂語,大便出血者,表示為裡熱。(治療方法:犀角地黃湯加赤芍、山梔。)
  • 小腹隱隱作痛,大便顏色紫暗者,表示新生的邪氣觸動了舊病。(治療方法:桃仁承氣湯去掉桂枝,加上歸尾、赤芍、丹皮、地榆。)

)有邪熱已撤,下焦虛寒,寒則陰血凝滯,氣不能統,脈反濡小,而或便膿血者,為裡虛。(桃花湯主之。)

均是囊縮也。(熱入肝經。)溫邪心煩溲赤,少腹滿,不拒按,而囊縮者,為有熱無結。(導赤散加丹皮、宣木瓜。)有少腹滿而硬痛,溲赤便閉而囊縮者,為有熱有結。(桃仁承氣湯加減。)俟便解熱退,則囊自縱矣。夫囊縮時,身冷脈沉厥逆,與中寒同。但中寒陰莖萎縮,甚如婦人,溫邪陰莖如常,彼此各異。

均是身冷也。溫邪失下致譫語舌燥,腹滿便秘而身反冷,脈微者。(此熱厥也,不可急下。河間《傷寒醫鑑》云:「如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陽氣後竭而立死」,宜涼膈散或扁鵲,養陰退陽,但得蓄熱漸漸宣散,則心胸復暖,脈漸漸生,脈復有力,可以三一承氣湯微下之。

白話文:

)邪熱已退,下焦虛寒,寒氣導致陰血凝滯,氣血不能運行,脈象顯得濡軟,或便血膿血,為裡虛之證。(桃花湯主治。

均是陰囊縮小的病症。(熱邪侵入肝經。)溫邪導致心煩、小便發赤、小腹脹滿,按壓不痛,而陰囊縮小,為有熱無結。(導赤散加丹皮、宣木瓜。)有小腹脹滿而疼痛、小便發赤、便祕而陰囊縮小,為有熱有結。(桃仁承氣湯加減。)等便血排出、熱退後,陰囊自然會恢愎正常。當陰囊縮小時,身體發冷、脈象沉細、肢冷,與受寒相似。但受寒時陰莖萎縮,縮小得很像女性,溫邪時陰莖如常,兩者互有區別。

均是身體發冷的病症。溫邪導致失下導致神昏語亂、口舌乾燥,腹脹便祕而身體卻發冷,脈象微弱。(這是熱厥,不可急於攻下。河間《傷寒醫鑑》說:「如果失下,熱極導致身體發冷、脈象微弱,昏迷不醒將要死亡,如果急於攻下,則殘存的陰氣會快速耗盡,陽氣隨後也耗盡而立即死亡」),應該用涼膈散或扁鵲湯,滋養陰氣、退卻陽氣,讓熱邪逐漸消散,心胸重新溫暖,脈象逐漸復生,恢復有力,就可以用三一承氣湯稍作攻下。

)有用辛溫之劑,汗反不出,而熱轉入骨,外反身冷者,仲景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昔《集驗方》中載:一人身蓋數被而仍寒冷,醫知因時邪熱伏,陽極似陰,以石膏一斤煎透,與服一二碗而揭被一床,五六碗而數被皆去,再服則身壯熱,淋漓大汗,口渴脈數,後汗透脈靜身涼而安。若誤用桂附熱藥,必然不救。

)有服寒涼藥太過,真陽幾息,肢厥身冷脈沉微者,此陽虛也。(四逆湯加味。)有戰汗後懶言語,身膚冷者,不可頻頻呼喚,一晝夜自然轉溫,若身冷而汗如珠如油,又為脫症,不治。二者何別?以轉溫之脈安靜,脫症之脈躁甚也。(詳葉氏《溫熱論》。)

白話文:

如果用辛溫的藥物治療,卻無法出汗,反而熱氣轉入骨頭,表面反而感到寒冷,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以前《集驗方》中記載,一個人蓋了好幾床被子還是覺得冷,醫生知道這是因為時邪熱氣潛伏,陽氣極盛似陰,於是用石膏一斤煎透,病人喝了一兩碗後就揭開一床被子,喝了五六碗後就把所有被子都拿掉了,再喝一些,身體就開始發熱,汗流不止,口渴脈數,後來汗出脈靜身體涼爽舒適。如果誤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必然無法治療。

有些人服用寒涼藥物過度,導致真陽氣息微弱,四肢厥冷,脈沉細微,這是陽虛。可以用四逆湯加味治療。還有些人發汗後懶言少語,皮膚冰冷,不可頻頻呼喚,一天一夜自然會轉溫。如果身體冰冷,汗像珠子一樣,像油一樣流出來,這就是脫症,無法治療。這兩種情況如何區分?轉溫的脈象安靜,脫症的脈象躁動厲害。這方面可以參考葉天士的《溫熱論》。

均是呃逆也。溫邪熱結者,多非雜症,有寒熱虛實之別。若邪熱結聚上焦,致譫語舌黑,津液乾燥而呃者,宜養津液為主。(蚌水和梨汁救之,敝邑沙氏石安屢用之法。)有臍腹痛硬,便閉而呃者,宜下之。(增液承氣湯加減。)有下後病久,神氣漸糊,汗冷舌卷而呃者,為欲脫。

(參附湯加味溫之。)大抵呃症,世有喜用丁香柿蒂散,及旋覆代赭石湯。豈知一為胃寒而設,一為下復胃虛而用,絕非溫病所宜用者。

均是吐蛔也。溫邪胃熱者,多非傷寒寒熱相雜,宜於表裡應症方中加烏梅、黃連以安之。切不可用川椒、乾薑及使君、雷丸辛熱之品。

白話文:

呃逆都是因為溫邪熱結引起的,但有寒熱虛實的區別。如果邪熱結聚在上焦,導致譫語舌黑、津液乾燥而呃逆,就應該以養津液為主。臍腹痛硬、便閉而呃逆,就應該下瀉。如果下瀉後病久,神氣漸糊、汗冷舌卷而呃逆,就代表病人快要不行了。總之,呃逆症狀,世俗中有些人喜歡用丁香柿蒂散,有些人喜歡用旋覆代赭石湯,但丁香柿蒂散是治胃寒的,旋覆代赭石湯是治胃虛的,這些方法都不適合溫病患者。

吐蛔也是因為溫邪胃熱引起的,但這與傷寒寒熱相雜不同,應該在表裡應症方中加入烏梅和黃連來安撫。切記不可用川椒、乾薑、使君、雷丸這些辛熱的藥物。

均是熱入血室也。溫邪熱症,如婦女經水適斷,而受溫邪,以致脈數耳聾,乾嘔,煩渴,數日不解,邪焰發痙者為熱。(竹葉玉女煎。)有經水適來,因邪熱陷入,致為譫妄如狂,心煩飲冷,脈沉腹痛者,為實。(葉氏加減桃仁承氣湯。)有經期未至,被溫邪逼入血室,而經行未曾蓄聚,致神去八九,右脈虛數,暮微寒熱者,為虛。(復脈湯加人參。)

均是胎前也。溫邪最易傷胎,(如赤地千里,亢旱已極,而樹中之果,草上之蓏,未有不枯敗而墜落者。)至於表裡治法,俱同男子。若腹痛便閉譫語,脈實,宜承氣湯加減。不可謂有胎而忌用硝黃。(劉松峰云:「女子胎孕,古有懸鐘之喻,梁腐而鍾未有不落者。此症此時大黃逐邪,正所以保胎也。

白話文:

女性在月經期前后容易受到溫邪侵襲,导致各种症状。比如经期刚结束就受寒热,出现脉搏数、耳聋、干呕、口渴,持续数天不退,甚至出现抽搐,这是热邪入血的表现,可以用竹叶玉女煎治疗。如果经期正来,却因邪热侵入,导致神志不清、心烦口渴、脉沉腹痛,这是实热证,可以用加减桃仁承氣湯治疗。如果还没到经期,却因温邪入侵血室,导致神志昏迷、脉虚数、晚上发冷发热,这是虚证,可以用复脉汤加人参治疗。

怀孕期间也容易受到温邪侵袭,就像干旱的天气,树上的果实和草上的瓜果都会枯萎掉落一样。治疗方法与男子相同,若出现腹痛、便秘、神志不清、脉实,可以用承气汤加減治疗。不要因为担心胎儿而不敢用硝黄,因为就像古人说的,孕期就像悬挂的钟,梁腐烂了,钟也必然会掉下来。此时用大黄驱邪,反而可以保胎。

」)但拘於芩術為保胎之聖藥,觀有故無損亦無殞也。玩薛氏《醫經原旨》注中,則知此理矣。

均是產後也。雜病產後慎用苦寒,唯溫邪不然。至於表裡治同男子,如壯熱神昏渴飲脈數,宜用犀角、石膏甘寒之品,切不可以連翹、麥冬代之。(徐靈胎云:「產後臟腑如焚,經脈如沸是也。」)觀仲景《金匱》產後有竹皮大丸,則知用甘寒之道,大抵產後如無糧之師,利於速戰。《傳》云:「兵猶火也,不戰將自焚。」不可拘於產後只宜溫補也。

白話文:

)雖然拘泥於芩術是保胎的聖藥,但觀察實例,卻發現它既不會損害胎兒,也不會導致流產。仔細研讀薛氏《醫經原旨》的註解,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些都是產後的狀況。產後慎用苦寒藥物,但溫邪例外。至於表裡治療方法,與男子相同,如出現壯熱、神昏、渴飲、脈數等症狀,應該使用犀角、石膏等甘寒藥物,切不可用連翹、麥冬替代。(徐靈胎說:「產後臟腑如同火燒,經脈如同沸騰。」)觀察仲景《金匱》中產後治療的竹皮大丸,就知道使用甘寒藥物之道。總之,產後如同沒有糧草的軍隊,有利於速戰速決。《傳》說:「兵猶如火,不戰就會自焚。」不可拘泥於產後只能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