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4)
卷上 (4)
1. 三、伏邪有本無標,時邪有標無本
葉氏溫病醫案,本分別伏邪,伏者,(邪藏少陰。)時邪,(時者,天時非令之邪,客於肺衛。)標本之理。(葉案云:「近日風溫上受,先與辛涼清上者,時邪也。津液不勝,喉燥舌黑,法當清解血分者,伏邪也。」此即經云:「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者,調其內也」。
)惜《醫統》云:時氣,或概稱伏邪,反致學者,胸無定見,下筆誤人,此乃未識《靈》、《素》之旨也。(元)細思《熱病論》與《金匱真言》,方明葉氏時邪、伏邪分清之妙。其《熱論》云:「凡傷寒(冬令傷寒,不即時發,藏於少陰也。(而)而字轉語,承上起下之詞。
)成溫病者,(傷寒化熱,已成溫病,無寒可知。)言伏邪也。《金匱真言》對面(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是正面,則對面非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乎?)云冬不藏精,(《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云冬不藏精,只言少陰已虛耳,不言傷寒,言其人雖不藏精,並未外傷寒,既未傷寒,無熱可化,少陰不熱。吾故曰:「時邪無本也。
「)春必病溫者,(冬令腎虛,至春陽氣發泄,腠理不固,其風溫之邪,乘虛由口鼻而入,客於肺衛,上焦受邪。吾故云:「時邪有標也。」)言時邪也。由茲觀之,時邪輕,(有標無本,如外有敵兵,內無接應。)而伏邪重也。(有標有本,如兵家裡應外合,此指伏邪外有新邪勾引者,下同。
)然有伏邪反輕,(標本邪俱微,如有萬人守城,糧餉所少無幾,敵有五百人,久伏於內,令外有二千人攻城,雖是裡應外合,就竟吾眾彼寡,吾逸彼勞,不難一戰而解也。)時邪反重者,(本雖無而標邪甚者,如城池不固,軍微糧少,內雖無他兵,而敵整旅而來,以強制弱,以多勝寡,若內無運籌之人,外無救援之兵,而城不破者,鮮矣!)亦不可不知也。且時邪雖有春,(風溫為春邪。
)夏,(暑熱為溫邪。)秋,(秋宜涼而熱,為秋邪。)冬,(冬宜寒而溫,為冬邪。)之分,皆系熱邪由口鼻而入,治以辛涼鹹寒,妄投辛溫燥熱,(葉案風溫第三案,言醫投羌防之弊;溫熱第三案,言溫邪誤表劫津之弊;張褚二案,言以傷寒六經治溫熱三焦之弊;吳案,言溫邪於經為病。今世多以足經法,劫奪胃津之弊者,是也。
)先聖(經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後賢(葉案云:「溫邪忌汗,忌發汗,非忌出汗也。」)彰彰可考,奈人不信葉氏辛涼之道,以為天下有風寒而無溫熱,只知用麻黃、桂枝。(葉氏《景岳發揮》云:「霜降後,天氣嚴寒,觸冒之者,名曰傷寒」,故仲景麻黃桂枝以散外之寒邪,若春夏天令暄熱之時,必不可用也。)及荊防柴葛發表之方,無怪乎劫爍津液,逼邪入里。
白話文:
溫病分為兩種,一種是潛伏在體內的伏邪,這種邪氣藏在身體深處的少陰經脈;另一種是當季流行的時邪,這種邪氣不是依照時令而來的,而是客居在肺部和衛氣的表層。這兩者的治病原則不同。
葉氏的醫案中提到:「最近流行的風溫病,先用辛涼藥來清除肺部的熱邪,這是治療時邪。如果病症發展到津液不足、喉嚨乾燥、舌頭發黑,就應當用清熱解毒、涼血的藥來治療,這是針對伏邪。」這就是經典所說的「從外而來的,要治其外;從內而來的,要調其內」。
可惜的是,《醫統》這本書有時將時令的邪氣也籠統地稱為伏邪,導致學者無法明確區分,診斷和用藥錯誤,這是不了解《靈樞》、《素問》這些經典的含義。仔細思考《熱病論》和《金匱真言》的內容,才能明白葉氏區分時邪和伏邪的精妙之處。《熱論》說:「凡是傷寒病,(冬天感受的傷寒沒有立即發病,而是潛藏在少陰經脈中。)轉變成溫病的,(傷寒化為熱邪,已經形成溫病,沒有寒冷的跡象。)指的就是伏邪。」《金匱真言》從對面而言,(如果將精氣藏在體內,春天就不會得溫病,這是正面說法,反過來說,如果冬天沒有藏好精氣,春天就一定會得溫病嗎?)說冬天不藏精,(《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一定會得溫病。」這裡說冬天不藏精,只是說少陰已經虛弱了,並不是說感受了傷寒,也並不是說這個人雖然沒有藏好精氣,但也沒有外感寒邪,既然沒有外感寒邪,就沒有熱邪可以轉化,少陰就不會有熱邪。所以說「時邪是沒有本的」。)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冬天腎虛,到了春天陽氣發散,皮膚毛孔不緊密,風溫邪氣就會趁虛從口鼻進入,停留在肺部和衛氣的表層,上焦受到邪氣的侵犯。所以說「時邪是有標的」。)由此來看,時邪比較輕微,(只有表層的症狀,沒有內在的病根,就像敵人從外面來攻打,內部沒有人接應。)而伏邪比較嚴重。(既有表層的症狀,也有內在的病根,就像兵家內外勾結,這裡指的是伏邪在體內又受到新的外邪引發,以下相同。)
然而,有時伏邪反而比較輕微,(表層和內在的邪氣都很微弱,就像有萬人守城,但糧食不多,而敵人只有五百人,長期潛伏在城內,又有人引來二千人攻城,雖然是裡應外合,但畢竟我們人多,他們人少,我們安逸,他們勞累,很容易就能打敗他們。)有時時邪反而比較嚴重,(雖然沒有內在的病根,但表層的邪氣很盛,就像城牆不堅固,兵力少,糧食少,雖然內部沒有敵兵,但敵人整隊而來,以強攻弱,以多勝少,如果內部沒有運籌帷幄的人,外部又沒有援兵,城池不被攻破的,很少見!)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而且時邪雖然有春(風溫是春天的邪氣)、夏(暑熱是溫邪)、秋(秋天應該涼爽反而熱,是秋天的邪氣)、冬(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是冬天的邪氣)之分,都是熱邪從口鼻進入,應該用辛涼或鹹寒的藥物治療,如果錯誤地用辛溫燥熱的藥物,(葉氏的醫案中,風溫病第三個病例,說了醫生用羌活、防風的弊病;溫熱病第三個病例,說了溫邪用發汗的藥劫奪津液的弊病;張、褚兩個病例,說了用治療傷寒六經的方法來治療溫熱病三焦的弊病;吳氏的病例,說了溫邪在經脈上發病。現在很多醫生仍然用足經的方法,劫奪胃部津液,就是這個弊病。)古代的聖賢(經典說:「風邪侵入體內,要用辛涼的藥物治療;熱邪侵入體內,要用鹹寒的藥物治療。」)和後來的賢者(葉氏的醫案說:「溫病忌汗,忌發汗,不是說忌諱出汗。」)都有明確的論述,無奈人們不相信葉氏辛涼治療溫病的方法,認為天下只有風寒而沒有溫熱,只知道用麻黃、桂枝,(葉氏在《景岳發揮》中說:「霜降後,天氣嚴寒,人觸犯了這種寒冷,就叫做傷寒」,所以仲景用麻黃、桂枝來發散體表寒邪,如果在春夏季節天氣溫熱的時候,就絕對不能用。)以及荊芥、防風、柴胡、葛根這些發汗的藥,難怪會劫奪津液,逼迫邪氣進入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