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3)
卷上 (3)
1. 二、溫病要知源流,入手方可不錯
)而著《溫熱論》,曰:首先犯肺,(邪從口鼻而入,鼻竅通於肺,此指標而言,即時邪也,詳後。)逆傳心包,(肺屬金,心包屬火,金傳火,故曰逆。)八字,真可謂獨闢鴻蒙,揭日月於中天,其立法以辛涼為主,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是也。至嘉慶間,吳氏鞠通,(名塘,淮陰人。
)因親得溫病,被醫誤用,辛溫表散。(王安道云:「誤攻其里亦無大害,誤發其表,變不可言。」喻嘉言《尚論篇》云:「邪入既深,不能邃出,但覺昏憒,無奈其發熱也,全在骨髓之間,自覺極熱,而捫之反不烙手,任行表散,汗出而邪不出,徒傷津液,以取危困。」)以致傳裡不救,遂自憾,將至重之身,委任凡醫誤死,此由人子不知醫之過也。
(觀此,則岐黃之書,不獨業醫者,朝夕習學,即孝心人,亦不可不讀,欲知迎醫之法,須看徐靈胎《醫學源流》內《病家論》一例,即無誤矣。)遂發憤習醫,得葉氏餘緒,而著《溫病條辨》,頗有發揮。其方者,用桂枝湯而不用蔥豉湯,未若葉氏純正無疵。(吳氏治溫病,初起惡風寒者,不遵葉用蔥豉湯,而用桂枝湯;但熱不惡寒而渴者,不遵葉氏用黃芩湯,而用銀翹散。要知新邪外受,只宜辛涼,不宜辛溫;裡熱內發,只宜苦寒,不宜辛涼。
)若果天質極高,只細參葉案,已思過半矣。近時王氏,(名士雄,字孟英,海寧人。)著《溫熱經緯》,以《內經》冠首,葉氏法在其中,(小注頗有益人處。)末附《溫熱贅言》。(寄瓢子述,見《三家醫案》。)注中更其藥品,正如去稂莠以保嘉禾。實是寄瓢子之功臣也。
茲特以溫病來原,細細歷辨,欲同志者,知南車,為迷路而設。安敢好為辨論哉?
白話文:
關於溫病,要了解它的起源和發展,才能正確下手治療。
像《溫熱論》這本書提到:「溫病最初侵犯的是肺部(邪氣從口鼻進入,鼻孔與肺相通,這是指外感時邪,後面會詳細說明),然後逆向傳入心包(肺屬金,心包屬火,金傳給火,所以說是逆向傳播)」。這八個字,真是獨具創見,如同揭開了陰霾,使太陽光芒照耀中天。它的治療原則是以辛涼為主,遵從《內經》所說的「風邪侵入體內,用辛涼藥物治療,並佐以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熱邪侵入體內,用鹹寒藥物治療,並佐以甘味和苦味的藥物」。到了嘉慶年間,吳鞠通(名塘,淮陰人)因為親身經歷溫病,被醫生誤用辛溫的發散藥物治療(王安道說:「誤攻病邪在裡,也沒什麼大害,但誤用發散藥,後果不堪設想。」喻嘉言《尚論篇》說:「病邪已經深入,不能輕易排出,只覺得頭昏腦脹,無力發熱,病邪全在骨髓之間,自己感覺很熱,但摸起來反而不燙手,如果還用發散藥物,汗出了病邪也排不出去,只會耗損津液,導致危險的境地。」),以致病情惡化不治。他因此感到遺憾,竟然將寶貴的性命,委託給庸醫而喪命,這都是因為做子女的不懂醫學的過錯。(由此可見,中醫經典書籍,不只是醫者應該朝夕學習,即使是孝順的人,也不可不讀。想知道如何選擇好的醫生,必須看徐靈胎《醫學源流》中的《病家論》一文,就不會出錯了。)於是吳鞠通發憤學習醫術,繼承了葉天士的學術思想,寫成了《溫病條辨》,很有獨到的見解。他的用藥,使用桂枝湯而不使用蔥豉湯,不如葉天士那樣純正沒有瑕疵。(吳鞠通治療溫病,如果初期有惡風寒的症狀,不遵從葉天士使用蔥豉湯,而是使用桂枝湯;但如果發熱不惡寒反而口渴,又不遵從葉天士使用黃芩湯,而是使用銀翹散。要知道,新感受的外邪,只適合用辛涼的藥物,不適合用辛溫的藥物;內生的裡熱,只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不適合用辛涼的藥物。)如果天賦極高,只要仔細參考葉天士的醫案,就已經思慮過半了。近代的王士雄(字孟英,海寧人),寫了《溫熱經緯》,以《內經》的理論為首,葉天士的學說也包含在其中(書中的小註解很有益處),最後還附有《溫熱贅言》(寄瓢子所著,收錄在《三家醫案》中)。註解中更正了藥物,就像去除雜草而保留好禾苗一樣,這實在是寄瓢子的功勞。
我現在特別將溫病的來龍去脈,仔細地辨析清楚,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夠了解我的用意,就好像設立指南車是為了給迷路的人指引方向一樣。我哪敢隨便與人爭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