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6)
卷上 (6)
1. 九、治溫病要識寒極似熱、熱極似寒、虛極似實、實極似虛四症,方不亂言吉凶
溫病熱從里發,時邪熱由上受,並非寒症也。因過用涼劑,(李氏文榮《仿寓意草》云:「載陶云汀宮保,被醫誤用苦寒傷胃一則。」唐方伯論大意云:「熱症用涼藥,固然枯苗得雨,宜雨澤以潤之,不可冰雹以傷之。」今累用黃連、石膏者,冰雹是也。元按:若陽明少陰有實火,又為白虎、三黃之的症,故元嘗語諸友曰:「雪水、秋露及西瓜汁,治肺胃之熱也;蚌水、蔗漿、生地、元參,救腎陰之熱也。諸品當則為時雨,不當為冰雹,不獨黃連、石膏而已。
」)而傷命火,致龍火不潛,真陽外越,面赤如妝,口渴欲飲,小溲黃色而清。(《經》以「諸水澄清,皆屬於寒;諸水渾濁,皆屬於熱」。今黃而清不渾,非真熱也,,觀天寒水清,天熱水渾,及冷水澄清,熱水渾濁,則理自明。見王九峰《溲論》。)唯脈象沉細,(或脈如數,重按全無。
白話文:
溫病是由內部發熱引起的。時疫是由上而下的熱邪造成的,並不是寒症。由於過度使用涼性藥物,(李氏文榮《仿寓意草》中說:「左宗棠被醫生錯誤地使用苦寒藥物傷了胃。」唐方伯論述的大意是:「治療熱症使用涼藥,就像枯萎的禾苗得到雨水,應該用雨滋潤它,不能用冰雹傷害它。」現在連續使用黃連、石膏等藥物,就像冰雹一樣。)而傷害了命火,導致龍火不潛伏,真陽外越,出現面色紅潤如脂粉、口渴想喝水、小便黃而清澈的症狀。(《黃帝內經》說:「各種水澄清,都屬於寒性;各種水渾濁,都屬於熱性。」現在黃而清澈不渾濁,並不是真正的熱,看冬天水清,夏天水渾,以及冷水澄清,熱水渾濁,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見王九峯《溲論》。)只有脈象沉細,(或者脈象像數脈,重按之後完全沒有。)
)四肢厥冷,(手厥上臑,足厥上膝。)鼻孔冷氣,(蔡氏熙和云:「肺氣喘促有似真熱,但真熱鼻孔氣熱,假熱鼻孔氣冷,為異耳。」大便清利,脾陽虛也。)此真寒而假熱也。誤用白虎湯必死,須以人參四逆湯加童便主之。若能肢熱脈起,則假熱形症,不治自愈。(如天大雨,則龍雷火起,若雨散雲收,陽光普照,則龍火自潛。
)又或溫病傳於中焦,當下失下,熱甚於內,四肢厥冷。(時熱時止,不上臑膝。)身反惡寒,(熱極反從寒化,謂陽甚於內,外反陽微也。)神昏不渴,(熱壅於胃,或入於血,皆令人不渴。)小溲白渾,(渾濁屬熱,切勿以色白為寒。)唯大便不解,胸腹滿痛,舌黃而焦,齒黑唇破,脈沉實者,此假寒而真熱也。
白話文:
寒症假熱 四肢冰冷刺骨,(手冰冷至上臂,足冰冷至膝蓋。)鼻孔吐出冷氣,(蔡氏熙和說:「肺氣喘促,症狀看起來像發熱,但真發熱時鼻孔氣體會熱,假發熱時鼻孔氣體會冷,這是差別所在。」)大便稀清,是脾陽虛弱的緣故。
這是真正的寒症假裝發熱,誤用「白虎湯」必死無疑,必須使用「人參四逆湯」加上童便治療。如果能讓肢體溫暖,脈象浮現,就是假熱症狀,不用治療會自行痊癒。(就像下大雨時,龍雷火會出現,但雨過天晴,陽光普照,龍火自然會消失。)
熱症假寒 或者溫病傳到中焦,當下失控,體內熱氣過盛,四肢反而冰冷。(熱潮有時發作,有時停止,不會蔓延到上臂和膝蓋。)身體反倒覺得寒冷,(熱氣過盛轉化為寒氣,因為內在陽氣過盛,外在陽氣反而微弱。)神志不清,不覺得口渴,(熱氣堵塞在胃部,或者進入血液,都會讓人不覺得口渴。)小便混濁發白,(混濁是熱症,切勿把顏色發白當成寒症。)只有大便不通暢,胸腹脹痛,舌頭發黃發焦,牙齒發黑,嘴脣破裂,脈象沉穩有力,這是真正的熱症假裝寒症。
誤用姜附必危,(河間《傷寒直格》云:「病本熱甚,熱蘊於裡,則陽氣陷下,以至厥逆身冷,或青而脈微,乃妄以寒極而急救其陽,反遭其暴害也」。)須以白虎湯合承氣湯下之。若果便解脈數,則假寒形症不治,而為大渴大汗、煩躁如狂,諸症見矣。(如火爐然,外雖冰冷,中有熱炭未熄,若火箸一撥,則內伏之熱外騰。
)又或溫病日久正傷,致為脾腎雙虛。(按溫病初起,或不知辛涼解肌,而用辛溫發表,不能外解,轉致內熱。或灼胃液,甚至暗耗腎水,否則涼藥太過,以傷脾陽,故纏綿日久,而致正氣受傷矣。)身內反熱,脈來細數,但熱有時而衰,脈重按無力,口乾不欲飲,舌赤有巢,經云「陰虛生內熱」,此虛極似實也。誤用白虎三黃,則身愈熱、脈愈數,以葉氏復脈湯合生脈散主之。
白話文:
誤用薑附藥物一定會導致危險。
(河間《傷寒直格》上說:「病情本身熱症嚴重,熱氣鬱積在體內,會導致陽氣下陷,最終出現厥逆、身體冰冷等症狀,或者全身發青而脈搏微弱,如果誤認為是寒邪極盛而急救陽氣,反而會遭遇到猛烈的危害。」)
必須用白虎湯配上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真的這樣治療,脈搏數快的情況就會解除,因此本來是假寒症狀的病症不會得到治療,而會出現劇烈口乾、大量出汗、煩躁不安、發狂等各種症狀。(就像火爐一樣,外表雖然冰冷,但是裡面還有熱炭沒有熄滅,如果用火箸一撥,裡面潛藏的熱氣就會外散出來。)
又或者溫熱病拖延很長一段時間,正氣受傷,導致脾腎兩虛。(根據溫熱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或者不知道用辛涼藥物解肌,而使用了辛溫藥物使病症表露出來,無法從體外解除,轉而導致體內發熱。或者灼傷胃液,甚至暗中損耗腎水,否則涼藥用得太多,會損傷脾陽,所以纏綿拖延很長一段時間,而導致正氣受到傷害。)身體內部發熱,脈搏細而數,但是熱氣有時會減弱,脈搏按得比較重時沒有力氣,口乾不想喝水,舌頭發紅並有裂紋,醫書中說「陰虛生內熱」,這是虛弱極了像是有病症一樣。誤用了白虎湯、三黃湯,那麼身體會更熱、脈搏會更數,可以用葉氏復脈湯配上生脈散來治療。
俟陰虧全復,則虛熱自止。(此腎虛可復。)更有身熱已退,舌上無胎,(無積滯也。)但胸痞不暢,飲食不進,(胃陰虛、胃陽虛,皆能致不食。)胃脈弦大,重按似有似無,經云:「脾虛生脹滿。」亦虛極似實也。誤用瀉心及消導之品,致犯虛虛(脾胃虛而用攻劑,則中土愈虛。
)之戒。須以建中及復脈、益胃等湯(葉氏按:「仲景云:『元氣已傷而病不愈者,當與甘藥。』則知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矣。」)加減主之。俟脾胃一健,則飲食自進,胸口反寬矣。(土虛則脹,土實則愈,此脾虛可復。)又或溫病身倦骨痛,神迷安靜,惡聞響聲,唯脈沉數有力,舌黃黑起刺,便閉溲赤,(王冰所謂:「大實有羸狀。」)此實極似虛也。
白話文:
等到陰虛得到完全恢復,虛熱自然就會消失。腎虛是可以恢復的。有些人發燒退了,舌頭上也沒有積滯,但胸悶不舒暢,吃不下東西,可能是胃陰虛或胃陽虛導致的。胃脈弦大,重按似有似無,古書上說:「脾虛會導致脹滿。」這是虛極似實的情況。如果錯誤地使用瀉心和消導藥物,就會犯了「虛虛」的禁忌,因為脾胃虛弱而使用攻邪藥物,會讓脾胃更加虛弱。應該用建中湯、復脈湯、益胃湯等藥物來調理,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藥。等到脾胃恢復健康,就能自然而然地吃飯,胸口也會變得舒暢。脾虛會導致脹滿,脾實則會改善,脾虛是可以恢復的。有些人患溫病之後,身體疲倦,骨頭疼痛,神志迷糊,安靜不愛說話,厭惡聽到聲音,脈象沉數有力,舌頭黃黑起刺,便秘,小便赤黃,這是實極似虛的情況。
誤用參耆歸術補劑,致犯實實之戒,須用增液承氣湯主之。如大便一行,則反口渴煩躁,甚則起床發狂,(經云:「心病則煩,至煩躁可平矣。」)以上四症,關係甚重,平素須細細辨明,臨證自有真見。故經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又曰:「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此其道也。
」經云:「心病則煩,腎病則躁。」此陰陽交脫也。若用參附回陽,致犯燎原之戒,須用三甲復脈,及大定風珠諸品。以挽之。俟陽潛陰回,龍雷安澤,則陰津來復,煩躁可平矣。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使用人參、黃耆、生地黃、白朮等補益藥物,就會犯了實證的禁忌,應該使用增液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患者排便一次,反而出現口渴、煩躁,嚴重時甚至會起床發狂,這是心火亢盛的表現。這四種症狀關係重大,平時必須仔細辨別,臨症時才能有真確的見解。所以古書說:「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又說:「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此其道也。」
古書中也說:「心病則煩,腎病則躁。」這是陰陽失衡的表現。如果使用人參、附子等回陽藥物,就會犯了火上澆油的禁忌,應該使用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藥物來救治。等到陽氣潛伏,陰氣回升,水火相濟,陰津恢復,煩躁就會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