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元

《溫病辨症》~ 附:溫病辨症方 (1)

回本書目錄

附:溫病辨症方 (1)

1. 上焦諸方

蔥豉湯,銀翹散,清露飲,六乙散,益元散,雞蘇散,加減瀉白散,葦莖湯,清心涼膈散,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加減玉女煎,竹葉石膏湯,化癍湯,雪梨漿,生脈散,五汁飲清宮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牛黃清心丸,局方至寶丹,至寶丹,紫雪丹,梔子豉湯,瓜蒂散,導赤散,葶藶大棗瀉肺湯,河間涼膈散,半夏瀉心湯,黃連湯,小陷胸湯,大陷胸湯,(共三十三方)

白話文:

  1. 蔥豉湯
  2. 銀翹散
  3. 清露飲
  4. 六乙散
  5. 益元散
  6. 雞蘇散
  7. 加減瀉白散
  8. 葦莖湯
  9. 清心涼膈散
  10. 白虎湯
  11. 白虎加人參湯
  12. 加減玉女煎
  13. 竹葉石膏湯
  14. 化癍湯
  15. 雪梨漿
  16. 生脈散
  17. 五汁飲
  18. 清宮湯
  19. 清營湯
  20. 犀角地黃湯
  21. 牛黃清心丸
  22. 局方至寶丹
  23. 至寶丹
  24. 紫雪丹
  25. 梔子豉湯
  26. 瓜蒂散
  27. 導赤散
  28. 葶藶大棗瀉肺湯
  29. 河間涼膈散
  30. 半夏瀉心湯
  31. 黃連湯
  32. 小陷胸湯
  33. 大陷胸湯(共三十三方)

2. 中焦諸方

梔子柏皮湯,梔子豉加甘草湯,梔子豉加薑汁湯,茵陳蒿湯,調胃承氣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陶氏黃龍湯,新加黃龍湯,宣白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麻仁丸,增液湯,蜜煎導,豬膽汁方,益胃湯,豬苓湯,五苓湯,冬地三黃湯,(共二十方)

白話文:

  • 知母柏皮湯
  • 知母豉加甘草湯
  • 知母豉加薑汁湯
  • 茵陳蒿湯
  • 調胃承氣湯
  • 小承氣湯
  • 大承氣湯
  • 陶氏黃龍湯
  • 新加黃龍湯
  • 宣白承氣湯
  • 牛黃承氣湯
  • 增液承氣湯
  • 麻仁丸
  • 增液湯
  • 蜜煎導
  • 豬膽汁方
  • 益胃湯
  • 豬苓湯
  • 五苓湯
  • 冬地三黃湯 (共 20 方)

3. 下焦諸方

黃芩湯,炙甘草湯,加減復脈湯,救逆湯一甲煎,三甲復脈湯,青蒿鱉甲湯,黃連阿膠湯,小定風珠,大定風珠,竹葉玉女煎,加減桃仁承氣湯,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桃花湯,桃花粥,(共十六方)

白話文:

十六帖中醫古方

  1. 黃芩湯
  2. 炙甘草湯
  3. 加減復脈湯
  4. 救逆湯
  5. 一甲煎
  6. 三甲復脈湯
  7. 青蒿鱉甲湯
  8. 黃連阿膠湯
  9. 小定風珠
  10. 大定風珠
  11. 竹葉玉女煎
  12. 加減桃仁承氣湯
  13. 桃仁承氣湯
  14. 抵當湯
  15. 桃花湯
  16. 桃花粥

4. 救逆諸方

六味地黃湯,知柏地黃湯,三才湯,六君子湯,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磁朱丸,小建中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千金溫脾湯,獨參湯,參附湯,四逆湯,人參四逆湯,白通加人尿加豬膽汁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金匱腎氣湯,(共十八湯)

上中下共計八十七方

白話文:

六味地黃湯 知柏地黃湯 三才湯 六君子湯 歸脾湯 天王補心丹 磁朱丸 小建中湯 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千金溫脾湯 獨參湯 參附湯 四逆湯 人參四逆湯 白通加人尿加豬膽汁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金匱腎氣湯 (共十八帖)

5. 上焦諸方

蔥豉湯(葛洪《肘後方》)

蔥白(一握),香豉(三錢)

上二味煎水服。

銀翹散

連翹(一兩),銀花(一兩),苦桔梗(六錢),薄荷(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四錢),豆豉(五錢),牛蒡子(六錢)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重者日三服,夜一服;輕者日二服,夜一服。

白話文:

蔥白一把,香豉三錢,煎水服用。連翹、銀花各一兩,苦桔梗、薄荷各六錢,竹葉四錢,生甘草五錢,芥穗、豆豉各五錢,牛蒡子六錢,共研為散,每次服六錢,用鮮葦根湯煎煮,香氣散出即可服用。病情嚴重者每日服三次,夜間服一次;病情輕者每日服二次,夜間服一次。

清露飲(自制)

連翹殼(二錢),銀花露(八錢,兌服),苦桔梗(一錢)苦杏仁(錢半,去皮尖),生甘草(五分),竹葉(六片)

上五味水煎,去渣,兌入銀花露溫服。

加減法:風溫,原方加薄荷八分,牛蒡子錢半;冬溫,原方去杏仁,加鮮北沙參二錢,麥冬三錢;若風溫溫熱、冬溫挾濕者,於本方再加蘆根一兩,滑石三錢;如濕溫,濕居二三,溫居六七,不可用燥濕,而宜淡滲者,亦可持此法以治之。其餘加減之法,散見各條,茲不復贅。

白話文:

清露飲(自制)

配方:

  • 連翹殼:二錢
  • 銀花露:八錢(服藥時兌入)
  • 苦桔梗:一錢
  • 苦杏仁:一錢半(去皮尖)
  • 生甘草:五分
  • 竹葉:六片

製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水煎,去渣後,再兌入銀花露,溫服。

加減法:

  • 風溫:原方加薄荷八分,牛蒡子一錢半。
  • 冬溫:原方去杏仁,加鮮北沙參二錢,麥冬三錢。
  • 若風溫溫熱、冬溫挾濕者,於本方再加蘆根一兩,滑石三錢。
  • 如濕溫,濕邪較重,溫邪較輕,不可用燥濕之品,而宜用淡滲之品,亦可持此方法治療。
  • 其餘加減之法,散見其他條文,此處不再贅述。

六乙散

滑石(六錢,水飛),生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新汲水一碗,調服三錢。

益元散

即六乙散加辰砂。

雞蘇散

即六乙散加薄荷。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二錢),冬瓜仁(四錢),薏苡仁(三錢),蘆根汁(八錢,兌服),竹瀝(五分)

白話文:

六乙散

滑石(六錢,水飛),生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新汲取的清水一碗調服三錢。

益元散

六乙散再加上辰砂。

雞蘇散

六乙散再加上薄荷。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二錢),冬瓜仁(四錢),薏苡仁(三錢),蘆根汁(八錢,兌服),竹瀝(五分)

注釋

  • 水飛:將滑石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再用水沖洗,使藥效更佳。
  • 錢、兩:古代重量單位。
  • 新汲水:指剛從井中汲取的清水。
  • 兌服:指將藥粉與蘆根汁混合後服用。
  • 竹瀝:竹子汁液,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六乙散

是一種由滑石和甘草組成的中藥方劑,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濕。

益元散

是在六乙散的基礎上,加入了辰砂,具有清熱解毒、益元固本的功效。

雞蘇散

是在六乙散的基礎上,加入了薄荷,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加減瀉白散

則是由桑白皮、地骨皮、冬瓜仁、薏苡仁、蘆根汁、竹瀝等藥材組成的方劑,主要功效為清熱瀉肺、化痰止咳。

提醒

上六味水煎溫服。

葦莖湯

葦莖(二兩),苡仁(八錢),桃仁(三十五枚),瓜瓣(八錢)

水五升,先煮葦莖煎得二升五,去渣,納諸藥煮取服。

清心涼膈散

連翹(四兩),薄荷(一兩),黃芩(一兩,酒炒),山梔(一兩),桔梗(一兩),甘草(二兩),竹葉(七片)

上藥服法見上。

白虎湯

石膏(一兩,綿裹),知母(四錢),甘草(一錢),粳米(四錢)

白話文:

六味水煎溫服。葦莖湯使用葦莖、苡仁、桃仁、瓜瓣,水煎煮,先煮葦莖至二升五,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取服用。清心涼膈散使用連翹、薄荷、黃芩、山梔、桔梗、甘草、竹葉,服法與六味相同。白虎湯使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上四味,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渣溫服。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湯內加人參一錢。

服法見上。

加減玉女煎

細生地(六錢),元參(四錢),石膏(三兩),麥冬(六錢)白知母(四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竹葉石膏湯

竹葉(廿片),石膏(八錢),麥冬(三錢),人參(錢半),半夏(二錢),甘草(一錢),粳米(四錢)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

配方包括四種藥材,用水八杯煮沸後得到三杯湯汁,然後去除藥渣,溫熱飲用。

【加減玉女煎】

配方包括細生地六錢、元參四錢、石膏三兩、麥冬六錢、白知母四錢。使用八杯水煮沸,得到三杯湯汁,分成兩次服用,藥渣再煮一杯後也一併飲用。

【竹葉石膏湯】

配方包括竹葉廿片、石膏八錢、麥冬三錢、人參錢半、半夏二錢、甘草一錢、粳米四錢。使用八杯水煮沸,得到湯汁後,可按需求分次飲用。

水八杯,煮取五杯,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化癍湯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生甘草(二錢),粳米(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杯,夜一服。

雪梨漿

甜水梨(一枚)

新汲涼水內浸半日,時時頻飲。

生脈散(真人)

麥冬(三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

上三味煎水服。

五汁飲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白話文:

  1. 水八杯,煮取五杯,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化癍湯: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元參(三錢),犀角(二錢),生甘草(二錢),粳米(三錢)。 用八杯水煮藥物至剩五杯,去掉藥渣,加入粳米,等米煮熟湯液形成後,去掉米,溫熱服用。

  1.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杯,夜一服。

雪梨漿: 甜水梨(一枚)。 將一個甜水梨放入新汲的冷水中浸泡半天,隨時飲用。

  1. 上三味煎水服。

生脈散(真人): 麥冬(三錢),人參(三錢),五味子(一錢)。 以上三種材料加水煮沸後,服用。

  1.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

五汁飲: 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使用蔗漿)。 以上各種果汁混合,飲用。

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喜涼者,重湯燉溫服。

清宮湯

元參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捲心(二錢),連翹心(二錢),犀角尖(磨沖,二錢),連心麥冬(三錢)

水五杯,煮取三杯,分溫再服。加減法,詳《溫病條辨》。

清營湯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芯(一錢)銀花(三錢),麥冬(三錢),丹參(三錢),黃連(錢半),連心麥冬(二錢)

白話文:

服用時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用量,將藥物混合均勻後放涼服用。若不喜涼,可將藥物加水熬成濃湯後溫服。清宮湯的藥方為:元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捲心二錢、連翹心二錢、犀角尖磨成粉末二錢、連心麥冬三錢。用水五杯,煮至三杯,分次溫服。清營湯的藥方為: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芯一錢、銀花三錢、麥冬三錢、丹參三錢、黃連一錢半、連心麥冬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三錢,磨沖),乾地黃(一兩),丹皮(三錢),白芍(三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牛黃清心丸

西牛黃(一兩),鬱金(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犀角(一兩),硃砂(一兩),梅片(二錢五分),麝香(二錢五分),珍珠(五錢),山梔(一兩),雄黃(一兩),金箔衣

白話文:

水八杯,煮成三杯,每天喝三次。

犀角三錢,磨成粉末,與一兩乾地黃、三錢丹皮、三錢白芍一起用五杯水煮成兩杯,分兩次喝,藥渣再用一杯水煮,喝完。

西牛黃一兩,鬱金一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犀角一兩,硃砂一兩,梅片二錢五分,麝香二錢五分,珍珠五錢,山梔一兩,雄黃一兩,用金箔包裹。

上為極細末,煉老蜜為丸,每丸一錢,金箔為衣,蠟護。

脈虛者,人參湯下;脈實者,銀花、薄荷湯下,每服一丸。

局方至寶丹

犀角(一兩鎊),硃砂(一兩飛),琥珀(一兩研),玳瑁(一兩鎊),牛黃(五錢),麝香(五錢)

以安息香重湯燉化,和諸藥為丸,一百丸,蠟護。

至寶丹

生烏犀角(一兩),生玳瑁(一兩),琥珀(一兩),西牛黃(五錢),鏡面硃砂(一兩,研飛),安息香(一兩五錢為末,酒研飛淨一兩,熬膏用水安息尤妙),雄黃(一兩,研飛)龍腦(一錢,研),麝香(一錢,研),金箔(五十片),銀箔(五十片,研為細末)

白話文:

上品的藥材要研磨成極細末,然後用煉好的老蜜製成丸狀,每個丸子的重量約為一錢,表面覆蓋金箔,並用蠟封護。

對於脈象虛弱的人,應服用人參湯來輔助,而脈象強實的人則需使用銀花和薄荷湯,每次服用一丸。

「局方至寶丹」

犀角(一兩),硃砂(一兩),琥珀(一兩),玳瑁(一兩),牛黃(五錢),麝香(五錢)

這些材料在重湯中慢燉至融,與其他藥物混合後製成丸狀,總共製成一百丸,再用蠟封護。

「至寶丹」

生烏犀角(一兩),生玳瑁(一兩),琥珀(一兩),西牛黃(五錢),鏡面硃砂(一兩,研磨並飛揚),安息香(一兩五錢研磨成粉,加入酒後研磨至清淨,再熬製成膏狀,用水調和安息香效果更佳),雄黃(一兩,研磨並飛揚),龍腦(一錢,研磨),麝香(一錢,研磨),金箔(五十片),銀箔(五十片,研磨成細粉)

將犀、玳為細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香膏重湯煮,凝成後,入諸藥中和搜成劑,丸如梧子大,蠟護。臨服剖用,人參湯化下,三丸至五丸。

紫雪丹

黃金(一百兩,徐云:「以飛金一萬葉代之。」),磁石石膏,寒水石,滑石(各三斤)

以上並搗碎,用水一斛,煮至四斗,去渣入下藥:羚羊角屑、犀角屑、青木香各五斤,丁香一兩,沉香五斤,元參、升麻各一斤,甘草八兩,炙。以上八前藥汁中,再煮取一斗五升,去渣,再入下藥:朴硝十斤,硝石四斤(徐云:「二硝太多,宜用十分之一。」)二味入前藥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篾欖不住,俟有七升,投在水盆中半日,欲凝,入下藥:硃砂三兩,麝香當門子一兩二錢五分。二味入前藥中,攪調令勻,瓷器收藏,藥成霜雪而色紫,新汲水調。

白話文:

將犀牛角和玳瑁磨成細粉末,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研磨均勻。然後使用安息香膏加熱煮沸,待其冷卻凝固之後,與各種藥材混合在一起,製成藥劑,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最後用蜂蠟包裹保存。服用時切開包裝,搭配人參熬製的湯品融化吞服,每次吃三到五粒。

配方名稱是“紫雪丹”,主要成分包括:

  • 黃金 (重量為一百兩,但可以用一千片飛金代替)
  • 磁石和石膏 (每種都需三百克)
  • 寒水石 (六百克)
  • 滑石 (六百克)

這些材料都需要先打碎,接著放入水中(水量為二十公升),煮至十六公升左右,過濾掉渣滓,接下來要添加下列藥材:

  • 羚羊角粉和犀牛角粉 (各五百克)
  • 青木香 (五百克)
  • 丁香 (五十克)
  • 沈香 (五百克)
  • 元參和升麻 (各二百五十克)
  • 甘草 (四十克,且必須經過烘烤)

這八種藥材都要放在前面煮好的藥液中再次烹煮,直到剩下約八十公升,接著把下面的藥材放進來:

  • 芫花 (一千克)
  • 硝石 (四千克;徐氏認為這個量太大了,應該只用百分之一即可)

將上述所有藥材混在一起,在小火慢煮過程中不斷攪拌,等到剩餘約六十公升的時候,把它們倒入一個盛滿冷水的大碗裡放置半天時間。等它開始凝結時,再加上硃砂 (九十五克) 和麝香 (十二點五千克) 的粉末,繼續攪拌使其均勻融合,最後存放到瓷質容器內。完成後會呈現出類似雪花般的白色以及紫色,可以配合新鮮抽取的井水稀釋後飲用。

梔子豉湯

梔子(五七枚,生用),香豉(四錢,綿裹)

水四杯,先煮梔子數沸,後納香豉,煮取二杯,先溫服一杯,得吐,止後服。

瓜蒂散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豆豉(一撮)

上二味各別杵為散,已合治之,取三錢以豆豉一撮,用熱湯一杯煮,去渣取汁和散,溫燉服之。

導赤散(錢乙)

大生地(四錢),木通(錢半),竹葉(四片),甘草梢(一錢)

白話文:

梔子豉湯

  • 梔子(五至七枚,使用生的),香豉(四錢,包在綿布裡)

用水四杯,先煮梔子至沸騰幾次,然後加入香豉,煮至剩下二杯,先喝一杯,如果吐了,就停止喝剩下的。

瓜蒂散

  • 瓜蒂(一分,炒到黃色),赤小豆(一分),豆豉(一小撮)

這兩種材料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取三錢的粉末,加上一小撮豆豉,用一杯熱水煮,去除渣滓,把汁液與粉末混合,然後溫熱服用。

導赤散(錢乙)

  • 大生地(四錢),木通(錢半),竹葉(四片),甘草梢(一錢)

以上藥材混合使用,根據需要調製服用。

上四味水煎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二錢),大棗(十二枚)

水三杯,煮棗,取二杯,去棗,納葶藶,煮一杯,頓服。

河間涼膈散

連翹(四兩),大棗(酒浸),芒硝(各二兩),黃芩(酒炒,一兩),甘草(二兩),薄荷,山梔(各二兩),竹葉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加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渣,入生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七分),人參(二錢)甘草(二錢),乾薑(二錢),大棗(四枚)

白話文:

上四味用水煎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二錢,大棗十二枚。水三杯,煮棗至取二杯,去棗,加入葶藶,煮至一杯,一次喝完。

河間涼膈散:

連翹四兩,大棗酒浸,芒硝二兩,黃芩酒炒一兩,甘草二兩,薄荷,山梔各二兩,竹葉。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五錢,加入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加入生白蜜一匙,微煎,溫熱喝下。

半夏瀉心湯:

半夏三錢,黃芩二錢,黃連七分,人參二錢,甘草二錢,乾薑二錢,大棗四枚。

水八杯,煮取五杯,去渣,再煎取三杯,溫服。

黃連湯

黃連(錢半),桂枝(錢半,去皮),甘草(錢半,炙),乾薑(錢半),人參(七分),半夏(錢半),大棗(四枚)

水八杯,煮取四杯,去渣,溫服。

小陷胸湯

栝蔞實(三錢),黃連(六錢),半夏(二錢,洗)

水六杯,先煎栝蔞,取三杯,去渣,納諸藥,取一杯,去渣,溫服。

大陷胸湯

大黃(六錢,去皮),芒硝(一錢),甘遂末(三分)

上三味,以水六杯,先煎大黃,取二杯,去渣,納芒硝煮一二沸,納甘遂末,溫服。

白話文:

  1. 黃連湯
  • 黃連:半錢
  • 桂枝:半錢(去皮)
  • 甘草:半錢(炙)
  • 幹薑:半錢
  • 人參:七分
  • 半夏:半錢
  • 大棗:四枚

用水八杯煮至五杯,去渣,再煮至三杯,溫服。

  1. 小陷胸湯
  • 栝蔞實:三錢
  • 黃連:六錢
  • 半夏:二錢(洗)

用水六杯,先煮栝蔞,取三杯,去渣,加入其他藥材,取一杯,去渣,溫服。

  1. 大陷胸湯
  • 大黃:六錢(去皮)
  • 芒硝:一錢
  • 甘遂末:三分

以上三種材料,用水六杯,先煮大黃,取二杯,去渣,加入芒硝煮一二沸,再加入甘遂末,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