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9)
卷上 (9)
1. 七、治溫病,要知上焦心主強健,邪氣舍心胞而順傳中下者,虛先受也
溫病由肺傳心胞,一定不易之法。然有心主強健,(心主本健,今云強者,較常人更堅也。)則邪避實擊虛。(武侯《心書》云:「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兵法通醫,故邪來亦如是。)不譫言(忘)沉昏。(不傳心胞者,即《難經·五十六難》曰:「王者不受邪之意」。
)但脈實胸滿,腹痛失氣,(王孟英云:「肺與腸胃,一氣相通」,溫熱究三焦,以此二臟二腑為最要,肺開竅於鼻,吸入之邪,先犯於肺,肺經不解則傳於胃,謂之順傳,不但臟病傳腑為順,而自上及中順流而下,其順也。有不待言者,故溫熱以大便不閉者,為易治,為邪有出路也。
若不下傳於胃,而內陷心胞絡,是不但以臟傳臟,且其邪由氣分入營分,較順傳尤變之速。故曰:逆傳也。元按王氏從溫熱論,不從外解,必致里結,悟出里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參之。)宜涼膈散,及[太](大)小承氣湯加減。(丹溪《格致餘論》載羅太無雲:「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揍新屋,其材木不一,非再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取釜底抽薪之意,若應下失下,(下遲。)燥屎結腸,(大腸。
)正氣又衰,難以峻攻者,(若孟浪用峻攻之法,未有不邪正同亡者。)以養陰潤腸法。(如增液湯,五仁飲煎湯送下麻仁丸,設肛門如錢,燥糞如拳,又須用蜜煎導法、豬膽汁方之類。)回其津液,(葉案云:「養得一分正氣,即退得一分邪氣,保得一分津液,即存得一分性命。」)則燥屎自下,取水盛則舟自行之意。
更有地道不通,燥結已久,其邪由中下反蒸上焦心胞,而譫語神迷者,(如敵知南實北虛,先攻北方,熟知北方雖虛,其路不通,南方雖實,困久必虛,故敵見南反虛,北反實,又復[四](回)兵攻南也。)當此之時,三焦合病,日期又多,欲攻邪,則礙正,欲補正,則留邪,昔陶氏(節庵)有黃龍湯之法,然不若近世費伯雄,(字晉卿,武進人。)《醫醇剩義》之法妥善。
(費晉卿雲:「人參、大黃並用,用意佳,究竟互相牽制,補者不補,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劑,俟藥力已達病所,隨後即服保納元氣之劑,以收攝之。」元按:此從丹溪《格致餘論》治,葉先生之案對而悟出。)以黃龍湯攻中寓補,費氏法先攻後補也。(費法先勝而後求戰,陶法先戰而後求勝。
)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治療溫熱病的一種方法,重點在於瞭解上焦的心包是否強健,以及邪氣如何影響身體的中下焦。
溫熱病通常是由肺部傳到心包,這是一定的規律。然而,如果心包本身非常強壯健康,邪氣會選擇攻擊較弱的部分,避免實力雄厚的心包。這種情況下,患者不會出現精神錯亂或深度昏迷的情況。但可能出現脈搏強烈、胸部脹滿、腹部疼痛和失去排氣功能的症狀。這表明邪氣已經順利傳到了腸胃系統。肺和腸胃相連,邪氣通過呼吸進入肺部,如果肺部無法抵抗,邪氣就會傳至腸胃,這是順傳。然而,如果邪氣沒有順利傳到腸胃,而是侵入了心包,這就是臟傳臟,而且邪氣從氣分進入營分,病情發展更快,我們稱之為逆傳。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涼膈散和大小承氣湯,根據病情加減配方,這就像在鍋底抽柴,以控制病情。然而,如果應該使用瀉下療法卻沒有使用,導致腸道中形成硬便,並且正氣衰弱,不能承受劇烈的攻伐,那就需要使用滋養陰液和潤滑腸道的方法,比如增液湯或五仁飲,配合麻仁丸。如果肛門口狹窄,糞便乾硬,還可以使用蜂蜜煎煮導引法或豬膽汁方等。這樣可以恢復體內的津液,幫助清除腸道中的硬便。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腸道長期堵塞,邪氣由中下焦反向蒸騰到上焦心包,造成精神錯亂,這就類似於敵軍發現北方虛弱,但道路不通,所以選擇攻擊南方。面對這種情況,三個焦區都受到影響,病情持續時間長,既要考慮攻邪,又要顧及正氣,既要補正,又不能讓邪氣停留。陶氏曾提出黃龍湯的療法,但近代的費伯雄提出了更妥善的方法。
費伯雄認為,人參和大黃同時使用,效果不明顯,因為兩者互相制約,補的不補,攻的不攻。他建議先使用攻下的藥物,等到藥力達到病竈後,再服用保養元氣的藥物。這就像是先取得勝利再尋求進一步的戰鬥,而不是先戰鬥再求勝。
總的來說,這段文字強調了在治療溫熱病時,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療法,特別是在處理邪氣如何影響不同部位的問題上,需要細心判斷和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