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10)
卷上 (10)
1. 八、伏邪時邪多端,要辨大同小異
伏邪者,有溫病。(仲景《傷寒論》云:「太陽病,不惡寒,但惡熱而渴者,為溫病。」葉氏謂:「伏氣直從里發,無標邪勾引,宜黃芩湯。」元按葉氏因伏邪里發,無新邪,故用苦寒也。
)有風溫,(亦曰春溫,立春後,風木主政,其風合溫暖之氣,客於肺衛,引出冬令所潛之熱,必口渴有汗、惡風,如春應溫而寒,其風合寒冷之氣,傷於營分,亦引出冬令所藏之熱,必口渴、溲赤、無汗、惡寒。伏邪合溫者,以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伏熱合寒者,以銀翹散加蔥白。
次治標重於本之法,若本重於標者,宜黃芩湯加辛涼法,後仿此類推。)有風溫晚發,(風溫在清明後者,為晚發。)有溫熱,(立夏後,火淫主政,陽氣盡泄,由溫和而為溫熱,其溫熱之氣,犯於肺衛,勾動冬令潛伏之熱,必身熱有汗、脈數、溲赤,較風溫稍重,以溫者熱之漸,熱者溫之深,治以清露飲,以溫熱無風邪,故不加薄荷、牛蒡子也。
)有暑病,(夏至後赤帝司權,暑氣流行,其暑氣客於肺胃,引出冬令寒邪,所犯之熱必面赤、汗大出、口渴、脈洪。此較溫熱更重。以熱者暑之漸,暑者熱之深也,治以清露飲加鮮荷梗、綠豆衣。以上首伏邪有本無標,下入則有本有標,《內經》云:「凡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者」是也。
)有伏暑,(天之暑氣一動,地之濕氣自騰,其暑濕之氣亦從口鼻而入,由母傳子,伏於肺腎,暑多於濕,名曰伏暑。至秋冬外感寒涼,或受溫熱,引動初夏伏暑,必口渴、溲紅。舌白在氣,舌赤在血。治法見《臨證指南》、《溫病條辨》,其症與濕溫相別者,口渴能飲,身能轉側也。
)有濕溫,(與伏暑來源同,唯其人素偏於濕,又受濕,多於暑,名曰濕溫。必身重疼痛,舌白不渴,或水黃而滑,脈細而濡,胸痞不飢,治當燥濕清熱。吳鞠通化裁葉氏法,立三仁湯最妥。元按:辨舌黃而滑者,或清露飲加蘆根、滑石;舌白而滑者,加蒼朮皮、省頭草。其症與伏暑分別者,身重難轉,舌滑不渴者。
又按:伏暑濕溫二症,秋重於夏,冬重於秋,至來春尤重於冬。故東垣《此事難知》云:「邪之所藏,淺者輕而易治,深者其病重而難治,尤深者,其病死而不治。」以上濕熱暑邪仿此(也)。有寒濕,與濕溫來源同,但濕居六七,暑居三四者,為濕溫。暑居一二,濕居八九者,為寒濕。
伏暑宜清涼,濕溫宜甘淡滲濕,方中加辛溫之品。寒濕不但辛溫可加,即辛熱亦可加,何者?以偏於暑者,多手太陰症,肺金畏暑,故宜清暑也;偏於濕者,多足太陰症,脾土惡濕,方先宜加溫燥濕氣,使濕化,口渴、舌宣,再更清涼可耳。有時瘧,微寒身熱、口渴、溲赤,或但熱不寒,狀如瘧疾,即伏暑之輕者。
白話文:
伏邪這種病,有很多不同的種類,需要分辨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所謂的伏邪,有可能是溫病(像《傷寒論》說的,太陽病如果不會怕冷,反而怕熱又口渴,就是溫病。葉天士認為,伏邪是直接從身體內部發作,沒有外來的邪氣引導,可以用黃芩湯來治療。因為伏邪從內部發作,沒有新邪,所以用苦寒的藥物)。
也可能是風溫(又稱春溫,立春後,風木當令,風和溫暖的氣結合,侵入肺衛,引發冬天潛藏的熱,會口渴、流汗、怕風。如果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風和寒冷的氣結合,傷害營分,也會引發冬天潛藏的熱,會口渴、小便紅、不出汗、怕冷。伏邪和溫熱結合的,用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來治療;伏熱和寒冷結合的,用銀翹散加蔥白來治療。
接下來的治療方法,如果病況表面的症狀比較嚴重,就先處理表面;如果病況根本的問題比較嚴重,就先處理根本,可以用黃芩湯加上辛涼的藥物,之後的治療可以依照這個原則類推)。風溫也可能比較晚發作(風溫在清明節之後發作,就屬於晚發)。也可能是溫熱(立夏之後,火氣旺盛,陽氣向外發散,從溫和變成溫熱,這種溫熱的氣侵入肺衛,引發冬天潛藏的熱,會發燒、流汗、脈搏快、小便紅,比風溫稍微嚴重一點。溫熱是溫病的加重,熱是溫病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用清露飲來治療,因為溫熱沒有風邪,所以不用加薄荷、牛蒡子)。
也可能是暑病(夏至之後,暑氣流行,暑氣侵入肺胃,引發冬天潛藏的寒邪,發熱會臉紅、大量出汗、口渴、脈搏強大,比溫熱更嚴重。熱是暑病的加重,暑是熱病的進一步發展,可以用清露飲加鮮荷梗、綠豆衣來治療。以上說的伏邪,最初是沒有外在症狀的,後來才會有內外症狀。《內經》說:「凡是傷寒變成溫病的,夏至前發病的屬於溫病,夏至後發病的屬於暑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也可能是伏暑(天氣一熱,地面的濕氣也跟著上升,暑濕之氣也會從口鼻進入,也可能透過母體傳給小孩,潛伏在肺腎,暑氣比濕氣多,就叫做伏暑。等到秋冬季節,感受寒冷或溫熱的刺激,就會引發初夏潛伏的暑氣,會口渴、小便紅。舌苔白表示問題在氣分,舌苔紅表示問題在血分。治療方法可以參考《臨證指南》、《溫病條辨》等書。它和濕溫的差別在於,伏暑會口渴而且可以喝水,身體可以翻動)。
也可能是濕溫(和伏暑的來源相同,只是這個人體質本來就偏濕,又受到濕氣的影響,濕氣比暑氣多,就叫做濕溫。會身體沉重疼痛、舌苔白而不口渴,或是大便稀黃、脈象細軟,胸悶沒有食慾。應該用燥濕清熱的方法治療。吳鞠通改良葉天士的方法,創立了三仁湯,效果很好。如果舌苔黃而滑,可以用清露飲加蘆根、滑石來治療;如果舌苔白而滑,可以加蒼朮皮、省頭草。它和伏暑的差別在於,濕溫會身體沉重難以翻動,舌苔滑而不口渴。
另外,伏暑和濕溫這兩種病,秋天比夏天嚴重,冬天比秋天嚴重,到了來年春天又比冬天嚴重。《東垣《此事難知》說:「邪氣潛藏在身體淺層的,病情比較輕而且容易治療;潛藏在深層的,病情比較重而且難以治療;潛藏在更深層的,病情會致命而無法治療。」以上說的濕熱暑邪,都是類似的情況。也可能是寒濕,和濕溫的來源相同,只是濕氣佔六七分,暑氣佔三四分,就叫做濕溫。暑氣佔一二分,濕氣佔八九分,就叫做寒濕。
伏暑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濕溫應該用甘淡滲濕的藥物來治療,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辛溫的藥物。寒濕不僅可以加入辛溫的藥物,甚至可以加入辛熱的藥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偏向暑氣的,大多是手太陰肺經的症狀,肺金害怕暑熱,所以應該清暑;偏向濕氣的,大多是足太陰脾經的症狀,脾土厭惡潮濕,所以應該先加入溫燥濕氣的藥物,讓濕氣化開,讓口渴、舌苔正常,然後再用清涼的藥物。有時候會出現瘧疾,稍微怕冷發熱、口渴、小便紅,或者只是發熱不怕冷,症狀像瘧疾,其實是比較輕微的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