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辨症》~ 卷上 (11)
卷上 (11)
1. 八、伏邪時邪多端,要辨大同小異
治以葉氏法,不可用小柴胡湯。要之《內經·瘧論》溫瘧有伏風之文,刺瘧有五臟六腑之理,豈僅在少陽哉?若果瘧來寒熱相均者,此邪在少陽也。仲景小柴胡湯不可不用。徐氏靈胎,未明時瘧在肺胃,而批葉氏不遵仲聖相傳之小柴胡湯,以為瘧疾不能出小柴胡湯範圍,試問仲景《金匱要略》瘧門中溫瘧以白虎加桂枝湯,牡瘧以蜀漆散反治,牡蠣湯有柴胡引經云。有時痢,長夏肺受暑濕之氣,由肺傳於大腸,致為痢疾。
暑多色赤,濕多色白。先疑(擬)注河間《原病式》可考。至所言伏邪為反瘧痢,其法詳於《臨證指南》,此上五伏邪,當有標邪勾動者,大約葉氏總《內經》「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引伸而出。況王孟:英按喻氏云:「春夏之病,當起於冬,至秋冬二時之病,當起於夏,非其證訣。
」)時邪者,有春邪,(冬不藏精,腎水已虛,本證傷寒,無熱亦化,至春應溫而寒,其發升之氣被寒所遏,則營分受邪,必身熱惡寒,無汗,咳嗽,治以葛氏蔥豉湯加減,不可用麻黃、桂枝、青龍等方。若春寒之氣,乘虛由壬傳癸,二三日後,舌黃、口渴、脈變數者,此寒已化熱也。
有汗宜清露飲,無汗宜銀翹散加蔥白。)有風溫,(春氣大透,草木甲拆,則風溫之邪,從口鼻而入,先傷肺衛,必身熱、惡風、咳嗽、脈數,治以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或銀翹散去芥穗、豆豉。)有溫邪,(夏間陽氣盡泄,則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先犯肺衛,必脈數、身熱、頭痛、腰痛、口燥,治以清露飲,不可用銀翹法。以溫邪無風,故為不宜用荊芥穗、薄荷、牛蒡子諸品。
元按:傷寒、中風與風溫、溫熱,本系當令之邪,因時人但云風溫、溫熱為時邪,而不云傷寒、中風為時邪,故不入當令之邪,而附於此。)有夏感,(夏宜熱而涼,則暑為涼所遏,非涼中全無暑熱也。其邪傷於營分,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蔣氏《寶素診略》所謂「夏令感寒之症,猶冬溫之理」,實發前人之未發。
由此以觀,則《局方》大順散、冷香飲子,及藿香正氣散中,散風寒之品居七八,祛暑濕之品居二三。昔賢將大順散列於暑症門中,言此方,乃舍時從症者,陳修園之書可求也。更有謂夏間陽暑,多宜白虎湯、六一散。至於大順散,乃治陰暑者,百中難見一二,不可妄投,徐洄溪之書可考也。
二子所論,皆本潔古靜而得之,乘涼廣廈,動而得之,途中冒暑。以元觀之,絕不若夏感,猶冬溫反悟之的當也。其餘《局方》香薷飲、蔣氏越蔭湯,皆可酌症而用。)有秋邪,(秋宜涼而熱,其秋收之氣,欲斂不斂,謂之秋行夏令。則熱氣由口鼻而入,先傷肺衛,必身熱口渴,有汗脈洪。
白話文:
八、潛伏的邪氣種類繁多,要辨別它們的相同與差異
治療潛伏邪氣,要採用葉氏的方法,不可以用小柴胡湯。總的來說,《內經·瘧論》中提到溫瘧有潛伏風邪的說法,刺瘧有涉及五臟六腑的道理,難道僅僅在少陽經嗎?如果瘧疾發作時寒熱程度相當,這才是邪氣在少陽經。這種情況下,仲景的小柴胡湯是必須要用的。徐靈胎沒有搞清楚瘧疾有時是在肺和胃,就批評葉氏不遵守仲景傳下來的小柴胡湯,認為瘧疾不能超出小柴胡湯的治療範圍。試問,仲景在《金匱要略》瘧病篇中,溫瘧使用白虎加桂枝湯,牡瘧使用蜀漆散來反治,而牡蠣湯中有柴胡引經的說法。有時候會出現痢疾,在長夏季節,肺部感受了暑濕之氣,由肺傳到大腸,導致痢疾。
暑邪引起的痢疾多為紅色,濕邪引起的痢疾多為白色。可以先參考一下河間的《原病式》。至於說潛伏的邪氣會導致反覆發作的瘧疾或痢疾,具體方法詳細記載在《臨證指南》中。以上五種潛伏的邪氣,往往是有外在的邪氣誘發它們。大致來說,葉氏的理論總結了《內經》“夏天受暑邪,秋天必發瘧疾”的觀點,加以引申擴展。況且王孟英認為,喻嘉言說:“春夏發生的疾病,多在冬天就潛伏下來;秋冬發生的疾病,多在夏天就潛伏下來,這並不是固定的規律。”
所謂的當季邪氣,有春季的邪氣(如果冬天不注意養藏精氣,腎水已經虛弱,本來患有傷寒,沒有發熱也會轉化為熱證。到了春天,本應該溫和卻反而感到寒冷,這是因為升發的氣機被寒邪阻遏,導致營分受到邪氣侵襲,必然會出現發熱、怕冷、無汗、咳嗽等症狀。治療要用葛氏蔥豉湯加減,不能用麻黃、桂枝、青龍等方劑。如果春季寒氣,乘虛由壬脈傳入癸脈,兩三天後,舌苔變黃、口渴、脈搏變快,這是寒邪已經化熱了。
有汗的可以用清露飲,沒有汗的可以用銀翹散加蔥白治療。),有風溫(春季陽氣旺盛,草木生長茂盛的時候,風溫的邪氣會從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傷到肺衛,必然會出現發熱、怕風、咳嗽、脈搏加快等症狀。治療要用清露飲加薄荷、牛蒡子。也可以用銀翹散去掉芥穗、豆豉。),有溫邪(夏季陽氣外泄,溫熱的邪氣會從口鼻侵入人體,先侵犯肺衛,必然會出現脈搏加快、發熱、頭痛、腰痛、口乾等症狀。治療要用清露飲,不能用銀翹散。因為溫邪沒有風的特性,所以不適合用荊芥穗、薄荷、牛蒡子等藥物。
我認為:傷寒、中風與風溫、溫熱,本來都是當季的邪氣,但是現在的人只說風溫、溫熱是當季的邪氣,而不說傷寒、中風是當季的邪氣,所以不把傷寒、中風歸入當季邪氣,而是附在這裡說明。)有夏感(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感到涼爽,這是因為暑氣被涼氣所抑制,並不是說涼爽中完全沒有暑熱。這種邪氣會侵犯營分,必然會出現發熱、怕冷、頭痛、無汗、身體僵硬、四肢關節疼痛。蔣氏《寶素診略》中說的“夏季感受寒邪的症狀,就像冬天感受溫邪的道理”,實際上是發揮了前人沒有闡明的觀點。
由此看來,《局方》中的大順散、冷香飲子,以及藿香正氣散中,祛風散寒的藥物佔了七八分,祛暑濕的藥物只佔二三成。古人將大順散列入暑病門中,說這個方子是捨棄了時令而從症狀入手。陳修園的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還有人認為,夏季陽暑,多用白虎湯、六一散。至於大順散,是治療陰暑的,百次用藥也很難見到一兩次用對的,不可隨意使用。徐洄溪的書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
這兩位醫家的觀點,都是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的理論中總結出來的,前者指乘涼時感受風邪,後者指因勞動而冒暑導致的。在我看來,這兩種情況都遠不如夏季感受寒邪,猶如冬天感受溫邪的理解來得貼切。其餘《局方》的香薷飲、蔣氏的越蔭湯,都可以根據症狀酌情使用。),有秋邪(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感到炎熱,這是因為秋季收斂的氣機,想收卻又不能完全收斂,稱之為秋行夏令。熱邪會從口鼻侵入,先侵犯肺衛,必然會出現發熱、口渴、有汗、脈搏洪大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