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體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體熱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一種症狀,是指人體的體溫高於正常範圍。體熱的病因多種多樣,可以由外感熱邪、內生熱邪、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
外感熱邪所致的體熱,常見於感冒、流感等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內生熱邪所致的體熱,常見於癰疽、瘰癧、熱病等,其主要表現為高熱、煩躁、口渴、大便乾燥等症狀。飲食不節所致的體熱,常見於暴飲暴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其主要表現為胃脘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等症狀。情志不遂所致的體熱,常見於抑鬱、焦慮、生氣等,其主要表現為胸悶、心煩、失眠多夢等症狀。
體熱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的重要依據,在臨床上常與其他症狀一起組成不同的證候,如:
- 外感熱邪所致的體熱,常見於表證、熱證、溫病等證候。
- 內生熱邪所致的體熱,常見於實證、熱證、癰疽、瘰癧等證候。
- 飲食不節所致的體熱,常見於胃熱、腸熱、便秘等證候。
- 情志不遂所致的體熱,常見於肝鬱化火、心火旺盛等證候。
體熱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候,可選用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法,如:
- 外感熱邪所致的體熱,可選用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等中藥治療。
- 內生熱邪所致的體熱,可選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等中藥治療。
- 飲食不節所致的體熱,可選用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等中藥治療。
- 情志不遂所致的體熱,可選用疏肝解鬱、清熱降火等中藥治療。
體熱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在臨床上應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證候,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水煎。○如體熱。去肉桂。加黃芩天冬(各二錢)水煎服。」
小青龍湯
- 1.《嬰童百問》:「_小青龍湯_,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乾嘔發熱,咳嗽喘急。又主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咳逆上氣,喘鳴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滿。」
- 2.《証治準繩‧幼科》:「_小青龍湯_,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乾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小便不利,或噎,小腹滿喘。」
- 3.《保嬰撮要》:「_小青龍湯_,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心下停水乾嘔,咳嗽喘急,或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噯逆氣喘。仲景所謂: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小腹脹滿。此湯主之。」
葛根湯
小柴胡湯
- 1.《証治準繩‧幼科》:「熱吐,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並五苓散、小柴胡湯,並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綠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 2.《脈經》:「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湯證。」
- 3.《金匱玉函經》:「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湯。」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熱吐,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並五苓散、小柴胡湯,並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綠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下體熱。肛癢便血。濕熱鬱於陰分耳。」
黃連阿膠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或問:提綱明言心中煩而不能臥,夫心與腎共為少陰,使其心之本體熱而生煩,其人亦恆不能安臥,此雖為手少陰,亦可名為少陰病也,何先生獨推本於腎,由腎病而累及於心乎?答曰:凡曰少陰病者,必脈象微細,開端提綱中已明言之矣。」
附子理中湯
- 1.《續名醫類案》:「大尹王天成之內,久患崩,自服四物涼血之劑,或作或輟。因怒發熱,其血不止,服前藥不應。乃主降火,更加脅腹大痛,手足俱冷。薛曰: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體熱痛止。又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崩血漸愈。若泥痛無補法,則誤矣。」
- 2.《校註婦人良方》:「大尹王大成之內,久患崩,自服四物、涼血之劑,或作或輟。因怒發熱,其血不止,服前藥不應,乃主降火,更加脅腹大痛,手足俱冷。余曰:此脾胃虛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湯,體熱痛止。又用濟生歸脾、補中益氣二湯,崩血頓愈。若泥痛無補法,則誤矣。」
補中益氣湯
- 1.《古今名醫匯粹》:「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炒黃柏、白芍。挾痰加半夏、橘紅,或用生脈湯。」
- 2.《保命歌括》:「凡人於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食少、體熱忽瘦者,此屬陰虛元氣不足,名曰注夏,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半夏、茯苓,或常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炒柏。」
- 3.《保嬰撮要》:「一小兒臂患瘡,久而不斂,肌肉消瘦,日晡體熱,此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肉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諸症漸愈;又用托裡散、如聖餅而愈。」
- 4.《丹溪心法》:「暑證,用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耆。暑病內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暑風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 5.《醫學入門》:「時常御暑,體實者,香薷散、益元散,虛者忌用。蓋脾虛者,不必因暑勞役,及乘涼致病,每遇春末夏初,頭疼腳軟,食少體熱,名注夏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黃柏、芍藥五味子、麥門冬;有痰,加半夏、薑汁,實三伏卻暑之聖藥也。如氣衰精神不足,煩渴懶食者,生脈散、誘行丸。通用謝傳萬病無憂散。」
▼ 展開更多
清暑益氣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潔古又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陰證,中熱者陽證。仲景《傷寒論》中一證曰中暍,即暑也。脈虛而微弱,煩渴引飲,體熱自汗,此蓋得勞役體虛,而暑邪干衛之候,是宜東垣清暑益氣湯等補益之劑,治之而愈。一證曰熱病,即中熱也。」
紫菀散
- 1.《黃帝素問宣明論方》:「_紫菀散_,治勞,體熱心寒,脈滑短,咳嗽,婦人多有此疾。口乾眼澀,骨痿短氣。皆因腸胃燥滯,營衛不能開發,玄府閉塞,熱鬱內余。可以開發陰陽,宣通澀滯,和營衛,順三焦。兼服人參白朮湯。」
人參湯
- 1.《雞峰普濟方》:「人參湯礜石發則令人心急口噤骨節疼強或者即體熱生瘡以冷水洗浴然後卻用生熟湯淋之數遞畢宜以少時飲一中盞稍熱酒行百餘步服」
獨參湯
- 1.《醫方考》:「陰陽之在人身,互為其根而不可離者也。若陰道虧乏,則孤陽無所依附,亦自飛越,故令人暴眩僕絕。過不在痰,故無痰聲。病不因感,故無體熱。斯時也,有形之陰血,不能急生,無形之呼吸,所宜急固,況夫陰生於陽,又太極之妙乎!故以獨參主之,取其為固元益氣之聖品爾。」
- 2.《成方切用》:「陰陽之在人身,互為其根,而不可離者也。若陰道虧乏,則孤陽無所依附,亦自飛越,故令人暴僕眩絕。過不在痰,故無痰聲。病不因感,故無體熱,斯時也。有形之陰血,不能急生。無形之呼吸,所宜急固。況夫陰生於陽,又太極之妙乎。故以獨參主之,取其為固元益氣之聖品爾。」
十四味建中湯
- 1.《類證治裁》:「有五心熱,必兼體痛口乾,逍遙散參生脈散。有遍體熱,必兼神困肌削,十四味建中湯。有病久結痰注絡,腹脅常熱,惟頭面手足於寅卯時乍涼。六君子湯加薑汁、竹瀝。其為勞嗽也,或由陰傷陽浮,金燥喉癢致嗽,宜甘潤養肺,清安膏。或由腎水虛涸,火爍肺金致嗽,宜壯水滋液,六味丸加麥、味,或噙化丸。」
芍藥湯
- 1.《聖濟總錄》:「治婦人月水來,腹痛煩悶體熱,芍藥湯方」
香薷散
- 1.《証治準繩‧幼科》:「熱吐,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並五苓散、小柴胡湯,並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綠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臂患瘡,久而不斂,肌肉消瘦,日晡體熱,此脾氣虛而不能生肌肉也,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諸症漸愈;又用托裡散、如聖餅而愈。」
瀉黃散
- 1.《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愚按:前症若察其外症,若唇青指冷,睡而露睛,口鼻氣寒,瀉色青白,脾腎虛寒也,用前藥六君子湯,加補骨脂、肉豆蔻。若頰赤體熱,睡不露睛,口鼻氣熱,瀉色黃赤,脾土實熱也,用瀉黃散。○一小兒,腹脹渴瀉,氣促體倦,先君以為表裡俱虛,用六君子湯加歸耆,送四神丸。」
香薷飲
- 1.《原幼心法》:「熱吐者,面赤唇紅,吐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去桂五苓散及香薷飲治之。」
- 2.《幼科折衷》:「熱吐者,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食不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悅而多煩渴躁,宜服香薷飲。」
生脈散
- 1.《赤水玄珠》:「夏月汗多,口渴,氣喘促者,及陰虛注夏,體熱自汗,或盜汗者,急以生脈散加黃耆治之。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龍骨、牡蠣,治勞損盜汗殊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