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下 (5)
卷下 (5)
1. 白虎加人參湯(見前)
2. 增補諸方
3. 一物瓜蒂湯(《金匱》)
瓜蒂(二十個)
上銼以水一升,煮去五合,去滓頓服。
尤在涇曰:暑之中人也,陰虛而多火者,暑即寓於火之中,為汗出而煩渴。陽虛而多濕者,暑即伏於濕之內,為身熱而疼重。故暑病恆以濕為病而治濕,即所以治暑。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氣,水去而暑無所依,將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濕者之法也。
白話文:
瓜蒂湯是用二十個瓜蒂,切碎後加水一升煮成五合的量,去除藥渣後一次服用。
尤在涇說:中暑的人,如果陰虛火旺,暑邪就依附在火上,會表現為出汗煩渴;如果陽虛濕盛,暑邪就潛伏在濕邪中,會表現為身體發熱、沉重疼痛。所以,中暑的治療往往要以除濕為重點,這樣才能治癒暑病。瓜蒂味苦性寒,具有催吐、瀉下的功效,能排出身體四肢的水分。水分排出後,暑邪就失去了依附的場所,自然就會消退。因此,瓜蒂湯是治療中暑兼夾濕邪的有效方法。
4. 紫金錠(一名玉樞丹)
治一切藥毒,菰子鼠莽惡菌,疫死牛馬河豚等毒,及時行瘟疫,山嵐瘴瘧,纏喉風痹,黃疸赤眼,瘡癤熱毒上攻,或自縊溺水,打撲傷損,癰疽發背,魚臍瘡腫,百蟲蛇犬所傷,男子婦人癲邪狂走,鬼胎鬼氣,並宜服之。
山慈姑(去皮,洗焙,二兩),川文蛤(一名五倍子,捶破洗,刮內桴,二兩),麝香(細研盡,三錢),紅芽大戟(洗焙,一兩),千金子(去殼,用紙包裹,換紙研數十次,去盡油,無油成霜,二兩。)
上各研細末和勻,以糯米粥為劑,每料分作四十粒,於端午、七夕、重陽合,如欲急用,辰日亦得,於木臼中杵數百下,不得令婦人、孝服人、不具手足人、及雞犬之類見之。
白話文:
紫金錠(又名玉樞丹)能治療各種藥物中毒、菰米、鼠、莽草、惡性菌類、疫病死去的牛馬、河豚等毒素引起的疾病,以及流行性瘟疫、山嵐瘴氣、瘧疾、急性喉痺、黃疸、紅眼病、瘡瘍腫毒、熱毒上攻,或因自縊、溺水、打撲而造成的損傷,癰疽、發背、魚鱗狀腫塊、各種蟲蛇犬咬傷,以及男女癲癇、狂躁、鬼胎、鬼氣等症,都可服用。
藥方:山慈姑(去皮,洗淨烘乾,二兩)、川文蛤(又名五倍子,敲碎清洗,刮去內膜,二兩)、麝香(研磨至細粉,三錢)、紅芽大戟(洗淨烘乾,一兩)、千金子(去殼,用紙包好,反覆研磨數十次,去除所有油分,研磨成粉末,二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糯米粥做成藥丸,每劑分成四十粒。宜在端午、七夕、重陽節這三個節氣合藥,如果急需使用,也可以在辰日(上午7-9點)合藥。將藥丸放在木臼中搗杵數百下。製作過程中,不可讓婦女、戴孝者、殘疾者(缺少手腳者),以及雞犬等動物看見。
5. 竹葉石膏湯(見前)
6. 黃連香薷飲
即前香薷飲,加黃連。
白話文:
黃連香薷飲就是原來的香薷飲,再加一些黃連。
7. 白虎加蒼朮湯(見前)
8. 麥門冬湯(《金匱》)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甘草(各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去六升,溫服—升,日三,夜—服。
霖按: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之良法。海藏去半夏加竹葉,治房勞復氣欲絕者佳。
白話文:
麥門冬湯是用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加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夜間服用一次。
此方主要治療胃部津液枯竭、虛火上升的症狀。另有一種改良方劑,去除半夏,加入竹葉,適用於房事過度導致元氣將盡的患者。
9.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乾出汗。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
上三味,用水煎服。
柯韻伯曰:肺為嬌臟,而朝百脈,主一身元氣者也。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傷寒有脈結代,與脈微欲絕之危。暑熱刑金則傷肺,故傷熱有脈來虛散之足慮。然傷寒是從外來者為實邪,故雖脈不至而可復可通。傷熱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非先從滋化其源,挽回於未絕之前,則一絕而不可復。
此孫真人為之急培元氣,而以生脈名方也。麥門冬甘寒,清權衡治節之司,人參甘溫,補後天營衛之本,五味酸溫,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氣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濟之理矣。仲景治傷寒,有通脈復脈二法。少陰病裡寒外熱,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者,制通脈四逆湯,溫補以扶陽。
厥陰病外寒內熱,心動悸,脈結代者,制復脈湯,涼補以滋陰。同是傷寒,同是脈病,而寒熱異治者,一挽坎陽之外亡,一清相火之內熾也。生脈散本復脈立法,外無寒故不用薑桂之辛散,熱傷無形之氣,未傷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黃、阿膠、麻仁、大棗,且不令其泥膈而滯脈道也。心主脈而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
脈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而會於肺,仲景二方,重任甘草者,全賴中焦穀氣以通之復之,非有待於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氣以生之,故不藉甘草之緩,必取資於五味之酸矣。
白話文:
生脈散
本方治療因暑熱損傷元氣,導致氣喘乏力、口乾出汗的症狀。
藥物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用水煎煮服用。
柯韻伯認為:肺臟是人體嬌嫩的器官,主管全身的元氣,它連結全身經脈。如果受寒,則會損傷肺氣,導致脈象遲滯微弱,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受暑熱侵襲,也會損傷肺氣,導致脈象虛弱散亂,情況也十分危險。但寒邪是外來的邪氣,屬實邪,即使脈象微弱,仍有恢復的可能。而暑熱則是內傷,屬賊邪,必須及時滋養元氣,挽回病情,否則一旦元氣耗竭就難以恢復了。
此方是孫真人為急救元氣而創製的,故名生脈散。麥門冬性甘寒,能清泄肺熱;人參性甘溫,能補益後天之氣;五味子性酸溫,能收斂肺氣。三藥合用,三氣調和,使水火平衡,符合中醫陰陽調和的原理。
張仲景治療傷寒,有通脈湯和復脈湯兩種方劑。少陰病是外熱內寒,下利清穀,脈象微弱欲絕的,用通脈四逆湯溫補陽氣。厥陰病是外寒內熱,心悸,脈象遲滯的,用復脈湯涼補滋陰。同為傷寒,同有脈象病變,但寒熱的治療方法卻不同,一個是溫補陽氣以救外亡之陽,一個是清熱滋陰以治內熾之火。
生脈散的組方原則是基於復脈湯,但因無寒邪,故不用溫通的薑、桂;暑熱傷的是元氣,尚未傷及血液,故不用滋陰養血的地黃、阿膠、麻仁、大棗等,以免影響藥物吸收和運行。心臟主脈,若脈象虛弱,宜用酸味收斂,因此不用甘草而用五味子。
脈象的生成依賴腎、胃,最後匯聚於肺。張仲景的通脈湯和復脈湯都重用甘草,是因為依靠中焦的脾胃之氣來使脈象恢復,並非直接滋養元氣。而生脈散則是要依靠下焦的元氣來恢復,因此不用甘草的緩和作用,而用五味子的收斂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