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裘序

回本書目錄

裘序

1. 裘序

《素問》有熱病者,皆傷寒之類,及凡病傷寒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之言。後人妄解經旨,多以熱病即是傷寒,溫病暑病亦即傷寒之所伏,但因發時不同,而名各別也。惟《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已明示傷寒為一般感證之總稱,故世俗有濕溫傷寒、暑濕傷寒、熱證傷寒等之名目。

蓋此傷寒二字,無異一病字之代名詞,猶之曰濕溫病、暑濕病、熱證病是也。夫辨名不清,設治亦混,竟有以治傷寒之麻黃湯方,施於溫暑諸病者,草菅人命,言之痛心。考張氏仲景《傷寒論》,本亦溫暑並及之書,不過亦以傷寒名各感證耳。反之,且有疑張氏為傷寒專家,張氏書專治傷寒,凡溫暑證未可以張氏方治也。

吳氏又可著《溫疫論》,以比擬《傷寒論》,葉氏天士著《溫熱論》,亦比擬《傷寒論》,至吳氏鞠通,於葉氏書脫胎而著《溫病條辨》,凡例第一條曰:一、是書仿仲景《傷寒論》,作法,其亦以《溫病條辨》為《傷寒論》對待之文章也。

蓋不知《傷寒論》,原亦包括溫病,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曰溫病等言,是吾謂諸氏實推廣《傷寒論》一部份之言,《溫疫論》焉,《溫熱論》焉,皆屬於《傷寒論》統系的病理學及治療法,非與《傷寒論》並行的病理學及治療法也。至《溫病條辨》,既非《傷寒論》並行的書,尤非《傷寒論》統系的書,實為《溫熱論》之註解書也。

則於《傷寒論》有前條辨後條辨同,雖然病變無窮,病理至微,吾儕學者,認《傷寒論》為六氣感證之綱要,能於六氣各有專書,條分縷析,如諸氏之論溫熱一氣者,未始非後學之導師,先賢之功臣也。不佞於二十年來,讀書臨證,凡見夫患溫病者固多,患暑病者尤多,獨怪後學不知暑為六氣之一證,先賢亦無暑之專書以相示。

吳氏鞠通且謂暑亦溫之類,是猶古之溫為寒之類,同一混稱,夫傷寒與病溫,果相徑庭,而病溫與病暑,豈無差池?顧暑以日者二字合之而成,明是夏月烈日之氣而為病,故《內經》曰:後夏至日為病暑,以病之在夏至後得者,多屬於暑。

《傷寒論》特立中暍之篇,日本醫稱之曰日射病,古今新舊,無不以暑屬專病,當火傘高撐,酷日臨空之際,或天時以陣雨相霖,或人事以冷水相潑,則地面上驟起令人不耐觸鼻之氣,是氣焉,即暑氣也。較之日本醫以為日光所照射以成病者,為尤甚。蓋日光所照射而成之病為冒暑,衛生家猶可避之。

地氣所蒸騰而受之病為中暑,衛生家不易避之。張氏潔古老人謂避暑納涼於深堂大廈,大扇風車得之者,屬靜而得之之陰暑證,足徵暑邪防避之難也。業醫者苟於一年間診治之證,按日記之,自必以暑症居多數,故專治感證之醫溫,夏秋之間,其門如市,一過其時,遂無問津者,此尤足徵六氣感證中最多者為暑病,是以暑溫、暑濕、暑毒、中暑、冒暑、伏暑等之病名,幾乎家喻戶曉。奈何論暑專書,惟張氏鳳逵《傷暑全書》已。

且張氏原刻,在明天啟年,相距不過數百年,其書已湮沒不可覓。讀醫書者,於《傷寒論》後,但於有《溫熱論》一,若傷寒病外,只有溫熱病,口頭日日念暑溫、暑濕、暑毒、中暑、冒暑、伏暑等病名,心上習焉不深求論治暑溫、暑濕、暑毒、中毒、冒暑、伏暑之書。嗚呼!暑病之重,關人生既如彼,暑書之輕,於人世又如此,不佞常引為醫界一憾事也。

今秋揚州葉君仲經,自南京郵寄尊甫子雨先生遺著若干種,間有《增訂傷暑全書》未刊稿二卷,不禁喜出望外,開卷讀之。則張氏原書,於暑之為證,固屬兼收幷蓄,已不愧為全書,經葉氏增訂,於暑之為證,尤見發凡糾正,更足稱為全書。葉氏原序有曰:《素問》六氣之理,惟張長沙能造其微,又曰《增訂傷暑全書》,冀始學者,有以見暑證之要焉。

又曰張氏其《素問》之功臣乎!數語見先輩著書之本旨,無不以羽翼先賢,啟導後學為心,不佞所主張以《傷寒論》為六氣病之綱要,《溫熱論》為推廣《傷寒論》六氣中一氣之書,今是書亦可謂為推廣《傷寒論》六氣中一氣之書,張氏其亦為《傷寒論》之功臣乎。學者能本葉氏增訂之心,有以見暑證之要者,當必知是書與《溫熱論》諸書並重焉。

今有刊行國醫百家之舉,爰亟亟以是稿付諸手民,俾廣流傳。吾知《溫熱論》出,而溫病與傷寒鑑別明,是書出而溫病與暑病鑑別亦明矣,從此醫者多一方法,病者少一夭扎。然則葉氏保存與增訂是書之功,微特羽翼先賢,啟導後學已哉。

民國六年冬月紹興吉生裘慶元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