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裘序 (1)
裘序 (1)
1. 裘序
《素問》有熱病者,皆傷寒之類,及凡病傷寒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之言。後人妄解經旨,多以熱病即是傷寒,溫病暑病亦即傷寒之所伏,但因發時不同,而名各別也。惟《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已明示傷寒為一般感證之總稱,故世俗有濕溫傷寒、暑濕傷寒、熱證傷寒等之名目。
蓋此傷寒二字,無異一病字之代名詞,猶之曰濕溫病、暑濕病、熱證病是也。夫辨名不清,設治亦混,竟有以治傷寒之麻黃湯方,施於溫暑諸病者,草菅人命,言之痛心。考張氏仲景《傷寒論》,本亦溫暑並及之書,不過亦以傷寒名各感證耳。反之,且有疑張氏為傷寒專家,張氏書專治傷寒,凡溫暑證未可以張氏方治也。
吳氏又可著《溫疫論》,以比擬《傷寒論》,葉氏天士著《溫熱論》,亦比擬《傷寒論》,至吳氏鞠通,於葉氏書脫胎而著《溫病條辨》,凡例第一條曰:一、是書仿仲景《傷寒論》,作法,其亦以《溫病條辨》為《傷寒論》對待之文章也。
蓋不知《傷寒論》,原亦包括溫病,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曰溫病等言,是吾謂諸氏實推廣《傷寒論》一部份之言,《溫疫論》焉,《溫熱論》焉,皆屬於《傷寒論》統系的病理學及治療法,非與《傷寒論》並行的病理學及治療法也。至《溫病條辨》,既非《傷寒論》並行的書,尤非《傷寒論》統系的書,實為《溫熱論》之註解書也。
則於《傷寒論》有前條辨後條辨同,雖然病變無窮,病理至微,吾儕學者,認《傷寒論》為六氣感證之綱要,能於六氣各有專書,條分縷析,如諸氏之論溫熱一氣者,未始非後學之導師,先賢之功臣也。不佞於二十年來,讀書臨證,凡見夫患溫病者固多,患暑病者尤多,獨怪後學不知暑為六氣之一證,先賢亦無暑之專書以相示。
吳氏鞠通且謂暑亦溫之類,是猶古之溫為寒之類,同一混稱,夫傷寒與病溫,果相徑庭,而病溫與病暑,豈無差池?顧暑以日者二字合之而成,明是夏月烈日之氣而為病,故《內經》曰:後夏至日為病暑,以病之在夏至後得者,多屬於暑。
《傷寒論》特立中暍之篇,日本醫稱之曰日射病,古今新舊,無不以暑屬專病,當火傘高撐,酷日臨空之際,或天時以陣雨相霖,或人事以冷水相潑,則地面上驟起令人不耐觸鼻之氣,是氣焉,即暑氣也。較之日本醫以為日光所照射以成病者,為尤甚。蓋日光所照射而成之病為冒暑,衛生家猶可避之。
地氣所蒸騰而受之病為中暑,衛生家不易避之。張氏潔古老人謂避暑納涼於深堂大廈,大扇風車得之者,屬靜而得之之陰暑證,足徵暑邪防避之難也。業醫者苟於一年間診治之證,按日記之,自必以暑症居多數,故專治感證之醫溫,夏秋之間,其門如市,一過其時,遂無問津者,此尤足徵六氣感證中最多者為暑病,是以暑溫、暑濕、暑毒、中暑、冒暑、伏暑等之病名,幾乎家喻戶曉。奈何論暑專書,惟張氏鳳逵《傷暑全書》已。
白話文:
[裘序]
《素問》提到所有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凡是患傷寒,夏至日之前發病的是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暑病。後人錯誤地解釋經文,大多認為熱病就是傷寒,溫病和暑病也是傷寒的潛伏期,只是發病時間不同,名稱才有所區別。然而,《難經》中明確指出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這已說明傷寒是各種感冒症狀的總稱,所以民間才有濕溫傷寒、暑濕傷寒、熱證傷寒等名稱。
其實,「傷寒」二字,就如同一個疾病的代名詞,就像說濕溫病、暑濕病、熱證病一樣。由於名稱辨析不清,治療方法也混亂,竟然有人用治療傷寒的麻黃湯來治療溫暑諸病,草菅人命,令人痛心疾首。考究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本也包含溫暑疾病,只是也用傷寒來命名各種感冒症狀而已。反而,有人懷疑張仲景是傷寒專家,認為他的書專門治療傷寒,溫暑證不能用他的方劑治療。
吳鞠通著有《溫疫論》,比擬《傷寒論》;葉天士著有《溫熱論》,也比擬《傷寒論》;吳鞠通又根據葉天士的書,撰寫了《溫病條辨》。《溫病條辨》的凡例第一條就說:「本書仿效仲景《傷寒論》的寫作方法。」可見,他也是將《溫病條辨》視為與《傷寒論》相呼應的著作。
其實,《傷寒論》原本就包含溫病,例如太陽病,發熱口渴,不惡寒,這就是溫病。因此,我認為吳、葉二氏只是在推廣《傷寒論》的一部分內容。《溫疫論》、《溫熱論》都屬於《傷寒論》的病理學和治療法體系,並非與《傷寒論》並行的病理學和治療法。而《溫病條辨》,既不是與《傷寒論》並行的著作,更不是《傷寒論》體系的著作,實際上是《溫熱論》的註解書。
所以,《傷寒論》有前人闡釋,後人又有新的闡釋。雖然病變無窮,病理極其微妙,但我們學者應該將《傷寒論》視為六氣感證的綱要。如果能針對六氣各有專著,條理分明地闡述,像諸位先生論述溫熱之氣一樣,未嘗不是後學的導師,先賢的功臣。我二十年來讀書臨床,發現患溫病的人很多,患暑病的人更多,卻奇怪後學不知道暑是六氣感證中的一種,先賢也沒有關於暑的專著流傳下來。
吳鞠通認為暑也屬於溫病的一類,這就像古代將溫病混稱為寒病一樣,都是混稱。傷寒與溫病確實不同,而溫病與暑病也絕非毫無差別。暑病是由「日」和「暑」兩字組成,顯然是指夏日烈日之氣導致的疾病。《內經》說:「夏至日後發病為暑病」,說明夏至之後發生的疾病大多屬於暑病。
《傷寒論》單獨設立了中暑這一篇,日本醫學稱之為日射病。古今中外,都認為暑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在烈日炎炎之際,或者突然陣雨,或者人工潑冷水,地面上就會驟然產生令人難以忍受的氣息,這就是暑氣。這比日本醫學認為是日光照射引起的疾病更加嚴重。日光照射引起的疾病是中暑,衛生保健方面還可能避免;而地氣蒸騰引起的疾病是中暑,衛生保健方面不易避免。張潔古老人說,躲避暑氣納涼於深宅大院,用大扇子扇風的人,屬於靜態下感染陰暑,這也說明暑邪很難預防。從業醫師如果一年下來記錄病例,暑症肯定佔多數。所以專治感冒的醫生,夏秋季節門庭若市,一旦過了這個季節,就沒有病人了。這更加證明六氣感證中最常見的是暑病。因此,暑溫、暑濕、暑毒、中暑、冒暑、伏暑等病名幾乎家喻戶曉。然而,關於暑病的專著,只有張鳳逵的《傷暑全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