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卷上 (2)
卷上 (2)
1. 天時
真源曰: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
地中陽生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
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
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降極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冷,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升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夫陰陽判分,若黑白然。
故春夏秋冬四時,隨令各別,溫熱涼寒四時,隨節候變易,冬至已後至春分屬傷寒,自春分至夏至屬溫病,自夏至至白露屬傷暑,自白露至立冬屬涼病,自立冬以後至春俱屬傷寒,蓋春秋之氣嘗不足,冬夏之氣嘗有餘,即四月八月間亦有暑病,蓋八月間曉暮夜氣雖涼而午未之時,秋陽燥烈,日火灼人,反毒於伏,蓋伏時氣發汗出,陽氣在表,此時陽氣漸斂,真火內燃,而又以烈日熏之,故毒易中人,熱證更劇,當細察之,雖其外證相類,而受氣不同,治法迥異,稍有不中節,害人不淺。
而概用以寒證劑,其害可勝言哉!治者先數時令,後審時氣,隨令加減斟酌之,未有不立取效者,故為天時說。
霖按:論四時陰陽升降,即十二闢卦六陰充足於十月亥,陰極則陽生,故十一月冬至,一陽生於下,為地雷復卦,二陽生為地澤臨,三陽生為地天泰,四陽生為雷天大壯,五陽生為澤天央,至四月六陽充足,則為乾卦。陽極陰生,故五月夏至一陰生於下,為天風姤卦,二陰生為天山遁,三陰生為天地否,四陰生為風地觀,五陰生為山地剝,至十月六陰純靜,則為坤卦。夫坤為萬物之母,坤靜而純陰,何能生物?必待乾與之交,得其陽而後始能生萬物也。
然交必陽體充足,乾之六陽乃充足於四月之巳,次為午,乾至五月夏至,陽氣升極,則下交感,坤陰之氣上承,故一陰動於下,為天風姤也。再交於六月未,三交於七月申,所謂坤三索於乾也。乾陽潛藏於坤陰,至冬至一陽動於下,故為地雷復也。此陰陽消長之機,不可移易者也。
然既明陰陽升降消長之理,闢叔和序例,寒毒藏於肌膚,春變為溫,夏變為暑是矣。然不得界劃時日,為溫熱涼寒,未免緣木求魚。夫治病之法,首當察其微甚,辨其陰陽,觸類旁通,則頭頭是道。冬至陽生,井泉溫,人身所伏者陽熱,被冬日嚴寒所折,藏於肌骨之間,或為外邪逗引,或為情欲所傷,感而觸發,伏氣至淺,感寒至重,則為傷寒。伏氣日久較重,至春感風熱而發者,則為春溫。
伏氣至重,延至立夏後,夏至前,為情欲所傷而發者,則為熱病。然微甚之機,又不必泥執立夏前為溫,夏至前為熱,惟當以伏氣之輕重以分溫熱也。若夫夏至陰生,井泉寒,人身所伏者陰濕,伏氣微感天日之陽,熱重者陰邪易消,惟餘熱熾,自當以辛寒泄熱,伏氣重,所感之陽邪微,宜用苦溫以燥濕。設表裡兩重,又當消息香薷飲以加減矣。
活法運乎一心,固不可囿於方圓之中,亦不可出於規矩以外,天時人事,其庶幾乎。
2. 地氣
天地之形,其狀如卵,六合於中,其圓如球,日月出沒,運行於天之上,地之下,上下東西,周行如飛輪,春夏日行北陸,秋冬日行南陸,太陽所臨其氣燠,故四方風氣,各有偏勝。秦晉地氣寒,遂寒病多而暑病少。吳越滇黔及粵地氣暖,故寒病常而暑病獨劇。至八九月猶如伏時,彼中盲醫不知,率以治寒劑投之,以火助火,又且禁人飲水食瓜,至不可救。予萬曆丙午,典試粵四。
棘闈中簾官廝役多病此,呻吟聲相聞,醫皆以為寒。予詰之曰:某日曾風雨,爾曾服絮否,皆如法用涼劑而痊。撫臺楊公異而索方,予冗中姑抽胸臆數款並方;楊公遂付之梓,題曰張司農活人說。今其板貯西粵藩司中,楊公仁者乎,急於濟人如此,地氣不同,治法亦異,猶越人見罽而駭毳,燕人見布而疑黂,氣局之識圉之耳,安可一概施藥哉?寒而但見其寒,限於今也。熱而不知其熱,拘於古也。
予慮大迷不解,特變而表之。
霖按:地形如球,凡日光所臨之赤道其氣暖,故南北皆有冰海也。以中國言,西北高原,病多風寒,東南卑下,病多濕熱。豆疹一證,相傳為馬伏波徵南所染,流入中原,蓋南越為君火之方,得氣最先,北口外至今未有豆患,緣寒水凝結之鄉,君火之氣不及,《素問》異法方宜論,不可不究心研玩也。
白話文:
地氣
天地形狀像個蛋,像個圓球,日月運行於天和地之間,周而復始,像飛輪一樣。春夏太陽運行在北方,秋冬則在南方,太陽照射的地方氣候溫暖,因此各地風氣各有不同。秦晉地區地氣寒冷,所以寒病多而暑病少;吳越、滇黔、粵地氣溫暖,所以寒病少見,暑病卻很嚴重。即使是八九月,也像伏天一樣熱。當地庸醫不懂這個道理,一律用寒涼藥治療,火上澆油,還禁止病人喝水吃瓜,導致病情無法挽回。我萬曆丙午年在廣東主考,考場中官吏和僕役很多人得了這種病,呻吟聲此起彼伏,醫生都認為是寒症。我詢問他們:「某天有風雨,你們是否穿了棉衣?」他們都說用了涼藥才痊癒。廣東巡撫楊公覺得很奇怪,向我索要方子。我匆忙中寫下幾條治病的要點和處方;楊公便將其刻印成書,題名為《張司農活人說》。現在這本書藏在廣東藩司,楊公真是仁慈啊,如此急於救人!各地地氣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就像越人看到毛毯會驚訝於其毛絨絨的質感,燕人看到粗布會懷疑那是絲綢一樣,這是對氣候和環境認識不足造成的,怎麼能用同一個方法治病呢?只看到寒症,那是受限於眼前的經驗;只知道古代的治療方法,那是拘泥於古法。
我擔心這種大的錯誤不能被理解,因此特別寫出來說明。
補充說明:地球是圓的,太陽照射的赤道地區氣候溫暖,所以南北極都有冰海。以中國而言,西北高原地區,疾病多為風寒;東南低窪地區,疾病多為濕熱。麻疹,相傳是馬援征討南方時帶來的,傳入中原。因為南越地區是火旺的地方,最先受到這種疫病的影響。而北方邊關至今沒有麻疹,因為那裡寒冷,水結成冰,火氣達不到。所以《素問》中「異法方宜論」的道理,不可不仔細研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