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逵

《增訂葉評傷暑全書》~ 葉序

回本書目錄

葉序

1. 葉序

醫家以《素問》有風寒暑濕燥火之病,合於天之六氣,其變化若不可測,然則《素問》蓋醫之聖經也,聖經之義猶天也。天可幾及乎,階而升也。故涉山必歷層磴,登屋必藉高梯,欲明《素問》之旨,必賴後人之解說,解說之書也,非徒省誦讀率爾操觚之可至發明奧頤者也。

余常以《素問》六氣之理,惟張長沙能造其微,他如金元諸家,亦時有著述,而暑之專論,代鮮及之,學者無可矩式,豈《卒病論》闕佚而失之耶?抑以暑病蓋寡,而遺而弗取耶?次復怪今之醫士,畏難而樂易,避深而就淺,日習《溫病條辨》、《溫熱經緯》諸書,詢以《素問》,則茫然不知所對,此所謂逐末而捨本矣,蓋患無階徑之可由也。

六氣者同源而異流,是以經言寒暑六入,寒火之要,長沙河間既述於前矣,庸得於暑而無其階乎?心恆歉然,欲有作而未逮也。去歲於書肆獲睹張鳳逵先生《傷暑全書》,亟購歸案頭,日加索玩,而嘆曰:張氏其《素問》之功臣乎,暑證之階,舍此奚復他求乎?然亦時有未盡,愚誠譾陋,敢取諸家精當之言,附益於後,猶懼學者之難躋也。又自伸鄙意以釋之,凡正其訛謬,補其脫略,仍厚為二卷,目之曰《增訂傷暑全書》。

冀始學者,有以見暑證之要焉,俾由鄙意,可以識張氏之意,即張氏之意,可以明《素問》之旨,而六氣之書,殆無缺憾矣。庶留心醫道之士,有可以幾於岐黃未顯之微言,舊有林北海增刊,無所得失,似屬贅疣,盡刪之。

時著雍閹茂杪秋石林醫隱葉霖書於鶴寄軒中。

白話文:

葉序

古代醫家認為《素問》中記載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致病的理論,與自然界的六氣變化相符,但其變化莫測。因此,《素問》被視為醫學聖經,如同自然法則一樣難以完全掌握。要理解《素問》的精髓,必須依靠後人的解說著作,僅靠死記硬背和隨意撰寫是無法真正領悟其奧妙的。

我常想,《素問》中關於六氣的理論,只有張介賓(張長沙)能深入闡釋其精微之處。其他金元時期的醫家雖也有相關著作,但專門論述暑病的卻很少,學者們缺乏規範可循。難道是因為《卒病論》遺失了相關內容?還是因為暑病病例較少,所以被忽略了?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的醫生大多畏難求易,避深就淺,每天研讀《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書,但若問及《素問》,卻茫然不知所措,這正是捨本逐末的表現,原因是缺乏循序漸進的學習途徑。

六氣同出一源,但各有不同,經書上說寒暑六氣皆能入侵人體,寒熱的關鍵,張介賓和李杲(河間)都已闡述過,為何偏偏對暑病的論述卻缺乏系統的階梯式引導呢?我心中一直感到遺憾,想撰寫相關書籍,卻力不從心。去年在書店偶然發現張鳳逵先生的《傷暑全書》,立即購回細讀,越讀越欽佩,感嘆道:張氏真是《素問》研究的功臣啊!理解暑症的關鍵,除了這本書,還能從哪裡尋找呢?然而,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由於我學識淺薄,只敢彙集諸家精當的論述,補充到書後,但仍然擔心學者難以理解。因此,我便進一步闡述我的見解,糾正錯誤,補全遺漏,整理成兩卷,命名為《增訂傷暑全書》。

希望初學者能藉此了解暑症的精要,通過我的闡述,理解張氏的觀點,進而理解《素問》的精髓,使六氣的學說更加完善。願所有致力於醫道的人士,都能從中領略岐黃醫學中未曾顯露的精微之處。林氏(林北海)先前增補的內容,沒有什麼價值,反而像贅疣一樣,故全部刪去。

雍正年間茂盛的秋天,石林隱居的葉霖,在鶴寄軒中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