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論痘疹治法 (1)
論痘疹治法 (1)
1. 論痘疹治法
凡小兒瘡疹,未出已出之間,有類傷寒之狀,增寒壯熱,身體疼痛,大便黃稠,此正病也,若無他疾,不必服藥。
愚按:痘疹若小兒首尾平和,自有勿藥之喜。蓋其腸胃軟弱,易為虛實。故必不得已,折其太過,益其不足可也。
凡療瘡疹,先分表裡虛實。如表裡俱實者,其瘡易出易靨。表裡俱虛者,反是。表實裡虛者,其瘡易出難靨。表虛里實者,亦反是。若始出一日至十日,渾身壯熱,大便黃稠,乃表裡俱實,其瘡必光澤,起發滿肥,且易靨也。
愚按:治痘疹之法,與癰疽無異。若邪氣在裡而實熱者,用前胡枳殼散;元氣怯而虛熱者,用參耆四聖散;虛弱者,用紫草木香湯;虛寒者,用參耆內托散;虛寒內脫者,用木香散。若邪氣在表而實熱者,用麻黃甘葛湯。此要法也,余見各症。
凡瘡疹已出未出之間,或瀉渴,或腹脹,或氣促,謂之裡虛,急用十一味木香散治之。
愚按:經云: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實謂邪氣實而真氣虛也。然倒靨瀉渴等症,若喜熱飲食,手足並冷,或不食嘔吐者,是為陽氣虛寒也,用辛熱之劑補之;喜冷飲食,手足不冷,或唇舌黑裂者,陽氣實熱也,用苦寒之劑瀉之。
凡瘡疹已出未愈之間,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謂之表虛,急用十二味異功散治之。
愚按:張翼之云:吐瀉少食為裡虛,陷伏倒靨灰白為表虛。二者俱見為表裡俱虛,用異功散救之。甚至薑、附、靈砂亦可用。若止裡虛減官桂,止表虛減肉豆蔻。若能食便閉,而陷伏倒靨者,為裡實,輕用射干鼠黏子湯,重用前胡枳殼散。下痢吐瀉能食,為裡實,若用實里,則結癰毒;紅活綻凸為表實,若用補表,則潰爛不結痂。凡痘一見斑點,便忌葛根湯,恐發得表虛也。
凡痘瘡已出未愈之間,不光澤,不起發,不紅活,或腹脹,或瀉渴,或氣促,謂之表裡俱虛,急用十二味異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治之。
愚按:前症審系表裡虛寒,急用前法,緩則不救。○一小兒出痘,不起發紅活,腹脹瀉渴,皆以為不治。施院使謂表裡虛寒,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即起發紅活,諸症頓退。又用參耆內托散,貫膿而靨。○儒者薛戒甫子,五歲,出痘三四日,下紫血,日數滴,至八日不止,而瘡不起。
御醫錢春林謂脾氣虛寒,用木香散二劑,用丁香十一粒,人參五錢,一日服之。次日痘皆起而有膿。由是血漸止,二十餘日而愈。○一小兒起發紅活,但不時作癢,口乾作渴,便血,面赤發熱。先君謂腸胃有熱,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加柴胡一劑,諸症漸退,形體倦怠。此邪氣去而形氣虛弱耳。
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紅花,二劑而安。○一個兒,痘瘡赤痛,煩熱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君用犀角地黃湯而血愈,又用紫草快癍湯加黃耆、芍藥而愈。後瘡痕色白,用四君歸耆,治之而痊。○一小兒,出痘吐血,其痘赤痛如錐,或瘡出血。余謂肝火熾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一劑,隨用濟生犀角地黃湯,一劑頓愈,又用芹菜汁而痊。○一小兒,痘瘡下血,而不起發。
白話文:
論痘疹治法
嬰兒患痘疹,無論疹子是否已出,若出現類似傷寒的症狀,例如發冷發熱加劇、全身疼痛、大便黃稠,這是痘疹本身的症狀,若無其他疾病,不必服用藥物。
痘疹若能順利發展,不需藥物即可痊癒。因為嬰兒腸胃嬌弱,容易虛實夾雜,所以治療時只能針對過度或不足的部分進行調整。
治療痘疹,需先區分表裡虛實。表裡都實者,疹子容易長出且容易結痂;表裡都虛者,則相反;表實裡虛者,疹子容易長出但難以結痂;表虛裡實者,則相反。若疹子初發一到十天,全身發熱、大便黃稠,則屬表裡俱實,疹子必定光澤飽滿,且容易結痂。
治療痘疹的方法,與治療癰疽相似。若邪氣在裡且實熱,則用前胡枳殼散;元氣不足且虛熱,則用參耆四聖散;虛弱者,用紫草木香湯;虛寒者,用參耆內托散;虛寒內脫者,用木香散;若邪氣在表且實熱,則用麻黃甘葛湯。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其他症狀可參考此法。
痘疹將出未出時,若出現口渴、腹脹、呼吸急促,表示裡虛,需立即服用十一味木香散治療。
真氣不足則虛,邪氣盛則實。所謂「實」,是指邪氣盛而真氣虛弱。但若出現結痂脫落、口渴等症狀,同時喜歡吃熱食,手腳冰冷,或拒食嘔吐,則表示陽氣虛寒,需用溫熱的藥物補益;若喜歡吃冷食,手腳不冷,或嘴唇舌頭乾燥龜裂,則表示陽氣實熱,需用苦寒的藥物瀉火。
痘疹已出但未痊癒,疹子不光澤、不飽滿、不紅潤,則表示表虛,需立即服用十二味異功散治療。
吐瀉少食為裡虛,疹子凹陷、脫落、灰白則為表虛。兩者皆見為表裡俱虛,需用異功散救治,甚至薑、附子、硃砂也可使用。若僅是裡虛,則減少肉桂用量;若僅是表虛,則減少肉豆蔻用量。若能進食但大便秘結,且疹子凹陷脫落,則為裡實,輕者用射干鼠黏子湯,重者用前胡枳殼散。下痢吐瀉但能進食,也屬裡實,若用溫補的藥物,則會形成癰疽;疹子紅潤飽滿則為表實,若用補表的藥物,則會潰爛而不結痂。痘疹初發時,忌用葛根湯,以免導致表虛。
痘疹已出未癒,不光澤、不飽滿、不紅潤,或腹脹、口渴、呼吸急促,則表示表裡俱虛,需立即服用十二味異功散並服用七味肉豆蔻丸治療。
若診斷為表裡虛寒,需立即使用上述方法,延誤治療則難以奏效。曾有一例嬰兒出痘,疹子不紅潤飽滿,且腹脹口渴,被認為無法治癒,但施院使認為是表裡虛寒,使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疹子即紅潤飽滿,諸症狀也迅速減輕,再用參耆內托散,膿液排出後結痂。又有一儒者薛戒甫之子,五歲,出痘三四日,排出紫血,每日數滴,持續八日不止,且疹子不長。御醫錢春林認為是脾氣虛寒,用木香散二劑,並用丁香十一粒,人參五錢,一日服用,次日疹子皆長出且有膿,出血也漸漸停止,二十餘日痊癒。又有一嬰兒,疹子紅潤飽滿,但經常發癢,口乾舌燥,便血,面紅發熱。先君認為腸胃有熱,先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加柴胡一劑,諸症狀漸退,但身體疲倦,這是因為邪氣已去,但元氣虛弱。於是使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紅花,二劑後痊癒。又有一嬰兒,痘疹紅腫疼痛,煩熱口渴,或便血,或鼻出血,先君用犀角地黃湯止血,再用紫草快癍湯加黃耆、芍藥而痊癒。之後痘印顏色發白,用四君子湯加當歸、黃耆治療痊癒。又有一嬰兒,出痘時吐血,疹子紅腫疼痛如錐刺,或疹子出血。認為是肝火旺盛,用小柴胡湯加生地一劑,再用濟生犀角地黃湯一劑,迅速痊癒,再用芹菜汁痊癒。又有一嬰兒,出痘時下血,且疹子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