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中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作者

陳文中(1156年-1228年),字仲文,號東山,南宋臨安(今浙江杭州)人。

朝代

南宋

基本介紹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一部關於小兒痘疹的專著,由南宋醫家陳文中所著。該書共分三卷,第一卷論述痘疹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第二卷記載了各種痘疹的治療方劑;第三卷收錄了痘疹的預防方法。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一部臨床實用性很強的醫學著作,對後世小兒痘疹的診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內容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第一卷論述痘疹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法。

陳文中認為,痘疹的病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包括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等;外因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

痘疹的病機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邪毒內侵,二是營衛失和,三是臟腑功能失調。

痘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出疹、脫屑等。

陳文中根據痘疹的臨床表現,將痘疹分為三個類型:一是風熱痘疹,二是濕熱痘疹,三是陰寒痘疹。

風熱痘疹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皮疹鮮紅、灼熱、瘙癢,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濕熱痘疹的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身重、胸悶、腹脹、便溏、皮疹暗紅、色澤不均、有水泡,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陰寒痘疹的臨床表現為發熱不高、畏寒、身痛、四肢冰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皮疹淡白、色澤不均,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陳文中根據痘疹的類型,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風熱痘疹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為主。常用方劑有銀翹散、桑菊飲、牛黃清心丸等。

濕熱痘疹的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常用方劑有三黃散、五味消毒飲、龍膽瀉肝湯等。

陰寒痘疹的治療以溫陽散寒、解毒透疹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附子湯、四逆散等。

影響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一部臨床實用性很強的醫學著作,對後世小兒痘疹的診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對《陳氏小兒痘疹方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陳仲文《痘疹方論》一書,論痘疹之源流、病機、證候、治法,悉皆精當,為後世醫家所重。」

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也對《陳氏小兒痘疹方論》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陳仲文《痘疹方論》一書,論痘疹之治法,最為精當。」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

參考資料

  •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
  • 《景岳全書》
  • 《溫病條辨》

論痘疹受病之由

論痘疹治法 (1)

論痘疹治法 (2)

論痘疹治法 (3)

論痘疹治法 (4)

論痘疹治法 (5)

論痘疹治法 (6)

論痘疹治法 (7)

論痘疹治法 (8)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1)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2)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3)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4)

類集痘疹已效名方 (5)

附方 (1)

附方 (2)

附方 (3)

附方 (4)

附方 (5)

附方 (6)

附方 (7)

附方 (8)